【精品解析】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资源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1.(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   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显微镜的目镜上标有10×,物镜上标有50×,则这台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将被放大的倍数是   倍。你在目镜中观察到的物体如图所示,要将图象移到中央,应该把玻片向   方向移动。
【答案】细胞;500;左上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命活动(如呼吸、繁殖)均在细胞中进行。显微镜放大倍数 = 目镜 × 物镜,即 10×50=500 倍,物体的长和宽同时被放大。显微镜成倒立虚像,视野中物像位置与玻片实际位置相反。图中物像在左下方,需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才能使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2.(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小明骑自行车上坡时,在坡上走起了“S”形,他是为了   。
【答案】省力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上坡时走 “S” 形相当于延长了爬坡的路径,根据斜面原理,在高度相同的情况下,斜面越长,坡度越缓,所需的牵引力越小。小明通过这种方式将上坡的 “大坡度” 分解为多个 “小坡度”,从而更省力地完成爬坡,是生活中利用斜面原理省力的典型应用。
3.(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如图所示,湖南、上海、西藏、四川日出的时间最晚的是   ,最早的是   。
【答案】西藏;上海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区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我国领土大致呈东西分布,经度决定日出早晚。上海位于最东边(东经 120° 左右),日出最早;西藏位于最西边(东经 90° 左右),日出最晚。湖南、四川的经度介于两者之间,日出时间居中。这一现象由地球自转和经度差异共同导致。
4.(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如图所示,电动机是电产生动力的机器。转子就是一个   ,用2块磁铁如图可以使电动机转子转动的速度   。
【答案】电磁铁;变快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动机转子由线圈和铁芯组成,通电后形成电磁铁,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转动。用 2 块磁铁(增强磁场)时,转子线圈受到的电磁力增大。根据电动机工作原理,磁场强度增加会使转子转动的驱动力变强,故转动速度加快。这是通过改变磁场强度调节电机转速的典型应用。
5.(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地球最大的能量来源   。能量的形式各有不同,最终都可以转化为可以使物体动起来的   能。
【答案】太阳;机械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太阳能
【解析】【分析】地球最大的能量来源是太阳。太阳通过光和热辐射向地球传递能量,地球上的植物光合作用、大气环流、水循环等都依赖太阳能,人类使用的化石能源(如煤、石油)也是古代储存的太阳能。能量有多种形式,如光能、热能、电能等,但根据能量转化规律,各种能量最终都能转化为使物体运动的能量,即动能(也叫动能,属于机械能的一种)。例如,电能可通过电动机转化为动能让风扇转动,热能可通过蒸汽机转化为动能推动机器运转。
6.(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把蚕豆的叶子直接放到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蚕豆叶表皮上的气孔。
【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显微镜观察的材料需薄而透明,蚕豆叶片直接放置时,细胞重叠且光线无法穿透,无法清晰观察表皮结构。正确操作是先制作叶表皮临时装片:撕取表皮薄膜后展平在载玻片上,滴清水盖盖玻片,才能在显微镜下看到气孔。直接放置叶片不符合显微观察的材料要求。
7.(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有人认为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所以要杀灭所有微生物。(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并非所有微生物都对人类有害。许多微生物对人类有益,如肠道中的益生菌可帮助消化,酵母菌用于发酵面包和酿酒,某些细菌还能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杀灭所有微生物会破坏生态平衡和人体健康,因此该观点错误,应理性看待微生物的利弊。
8.(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同样粗细和长短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拧起来就省力也省时间。(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螺丝钉的螺纹可看作斜面的变形,螺纹越密,相当于斜面的坡度越缓。根据斜面原理,坡度越缓越省力,但拧动时需要旋转更多圈数才能进入物体,因此更省力但更费时间。题干中 “省时间” 的表述错误,实际操作中螺纹密度与省力程度正相关,与时间消耗负相关。
9.(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工具常常是一些方法如夹、取等;而技术是一些物品如剪刀、木棍等。(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题干对 “工具” 与 “技术” 的定义混淆。工具是具体的物品,如剪刀、木棍,用于辅助完成任务;技术则是方法、技能或工艺,如夹、取的操作方式,或是工具的制造与使用技术。两者本质区别在于:工具是物质载体,技术是抽象的方法体系,题干将概念颠倒,因此表述错误。
10.(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活字印刷的一般流程是检字→刷墨→拓印→晾制。(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印刷术
【解析】【分析】 活字印刷的一般流程确实是检字→刷墨→拓印→晾制 。 具体步骤如下: 检字 :从字库中挑选所需文字,按照顺序排列整齐。 刷墨 :在活字印刷板上均匀涂抹墨汁。 拓印 :铺上白纸,拉平纸张,用拓印圆盘均匀压印。 晾制 :缓缓将白纸掀起,放到向阳通风处晾干 。活字印刷推动知识传播,打破教会垄断,促进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为现代文明奠定基础,是印刷史上的里程碑。
11.(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答案】正确
【知识点】计时工具
【解析】【分析】圭表由直立的 “表” 和水平的 “圭” 组成,正午时表影投在圭上,通过测量影长可确定节气、回归年长度等。其核心功能是利用太阳投影测量正午日影,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测量工具,题干表述准确。
12.(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傅科摆”让人们看到了地球的自转。
【答案】正确
【知识点】观察并记录钟摆运动的特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851 年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长摆,摆锤摆动时因地球自转,其摆动平面相对地面缓慢偏转,直观证明地球自转。该实验通过力学现象展现地球运动,是物理学与天文学的重要验证,题干表述正确。
13.(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机器人的发展让很多工人失业,所以不能再研究发展。
【答案】错误
【知识点】科技
【解析】【分析】机器人发展虽可能导致部分岗位被替代,但也会创造新职业(如机器人运维、编程),推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核心是提升生产力,合理引导劳动力转型(如职业培训)可缓解失业问题,因短期冲击否定发展不符合科技进步规律。
14.(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1度电为1000瓦的电器一小时消耗的电量。
【答案】正确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1 度电的定义是功率为 1 千瓦(1000 瓦)的电器运行 1 小时所消耗的电量,即 “千瓦时(kW h)”。这是电能计量的标准单位,公式为:电量(度)= 功率(千瓦)× 时间(小时),题干表述与定义一致。
15.(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人体能保持37℃的恒温是因为不断摄入的食物在体内的变化给人体带来了热能。
【答案】正确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人体维持 37℃左右的恒温,需要持续的能量供应。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体内通过消化吸收后,经过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这个过程会释放出能量,其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发,用于维持体温。即使处于安静状态,身体也在不断消耗食物能量产生热能。
16.(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如下图,(  )不具有放大功能。
A.水滴 B.玻璃棒 C.玻璃片
【答案】C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A 水滴:水滴呈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形态,能通过光的折射放大物体。
B 玻璃棒:其圆柱形结构类似凸透镜,边缘到中心的厚度变化可产生放大效果。
C 玻璃片:为平面结构,厚度均匀,光线通过时不发生折射汇聚,因此不具备放大功能。
17.(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如图是一个内六角扳手,你认为它应该是用来拆装(  )的工具。
A. B. C.
【答案】A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内六角扳手的六边形孔槽设计,专门用于旋动内六角螺丝的六边形凹槽。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契合螺丝头部的内六角结构传递扭矩,实现拆装。A正确。
18.(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要用小石头撬起起大石头,下面图最可能成功的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根据杠杆原理,撬起石头需增大动力臂或减小阻力臂。选项A中支点靠近石头(阻力点),且动力作用点远离支点,则动力臂更长,更易省力。A正确。
19.(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下列操作中,可以使小磁针偏转角度最大的是(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小磁针偏转角度与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的多少有关,选项B中线圈匝数最多,电磁铁的磁性最强,小磁针偏转角度最大。
20.(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下列现象与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无关的是(  )。
A.黎明来临前公鸡打鸣
B.刺猬用冬眠的方式过冬
C.人们喜欢在冬天吃火锅,在夏天吃雪糕
【答案】A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A:公鸡打鸣主要受昼夜节律(光周期)调控,与四季变化无直接关联。
B:刺猬冬眠是对冬季低温和食物短缺的适应性行为,属于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C:人类饮食随季节调整(冬食火锅、夏吃雪糕),是对四季温度变化的生理适应,与季节影响相关。
21.(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地球的运动。
(1)请在图中用箭头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2)我们在研究地球运动时,通常利用模拟实验进行研究。图中的蜡烛模拟的是(  )。
A.地球 B.太阳 C.月亮
(3)下表为地球公转知识整理表,其中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 B C
公转方向 自东向西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 1年 1年 1年
产生现象 昼夜长短变化 昼夜交替 四季变化
A.A B.B C.C
(4)当地球处于b位置时,宁乡市处于   季。
【答案】(1)
(2)B
(3)C
(4)夏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1)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呈逆时针运转。
(2)在地球运动模拟实验中,蜡烛因其发光特性,常被用来模拟太阳系中提供光和热的天体 —— 太阳。地球和月亮本身不发光,实验中通常用球体(如地球仪)模拟地球,用较小球体模拟月球。蜡烛的光源属性与太阳的恒星特征一致,因此选 B。
(3)A 选项错误: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而非 “自东向西”,但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正确。
B 选项错误:公转产生的现象应为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昼夜交替” 由地球自转引起。
C 选项正确: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 1 年,产生四季变化,均符合科学事实。
(4)从地球公转示意图可知,当地球处于b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的光热多,气温高,是夏季。因此,位于北半球的宁乡市处于夏季。
(1)如下图所示,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呈逆时针运转。
(2)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转,太阳发光、发热,地球不会发光、发热,因此,在研究地球运动的模拟实验中,蜡烛模拟的是太阳。
(3)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转,称为地球公转运动,其运转周期为一年,大约是365天,产生了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故C选项正确。
(4)从地球公转示意图可知,当地球处于b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的光热多,气温高,是夏季。因此,位于北半球的宁乡市处于夏季。
22.(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微小世界。
新冠疫情的致病源是一种冠状病毒,它很小,需要放大5~10万倍,才能有效观察到单个病毒。病毒的繁殖、变异能力都比拟强,很容易寄生于各个生物体,需要特定的生活环境,但它没有细胞结构,自身不能进行新陈代谢,无法独立生存。
(1)要看清楚单个病毒的形态,以下工具最适宜的是(  )。
A.放大镜 B.光学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
(2)以下选项中(  )是显微镜下新冠病毒的图像。
A. B. C.
(3)如果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上题选项中A的生物,请问要在玻片中放上( )。
A.碘液 B.脱脂棉纤维 C.水
(4)显微镜由2个凸透镜组合而成,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和什么有关系,有人存在两种猜测:
猜测①:凸透镜放大倍数和镜面直径有关系,直径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猜测②:凸透镜放大倍数和镜面凸度有关系,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小晓同学和朋友们进行“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因素”研究时记录如下:
序号 镜片直径 镜面凸度 放大倍数的大小
1 6厘米 大约5倍
2 4厘米 大约5倍
3 4厘米 大约15倍
从以上实验结果,你支持哪种猜测?理由是什么?
   
【答案】(1)C
(2)C
(3)B
(4)②;直径都为4厘米时,凸度越大的放大倍数越大
【知识点】放大镜;生物细胞;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1)病毒体积微小,需放大 5~10 万倍才能观察。放大镜放大倍数仅几倍到几十倍,光学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约 2000 倍,均无法满足需求。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成像,放大倍数可达数万至百万倍,能清晰观察病毒形态,因此选 C。
(2)新冠病毒是寄生在人或动物细胞内的动物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C是新冠病毒。
(3)B在观察水中的微生物时,常在载玻片上放一些脱脂棉纤维,这样有利于吸走盖玻片边缘多余水分,能控制微生物运动,方便观察。
(4)实验中,序号 2 与 3 的镜片直径均为 4 厘米(相同),但镜面凸度不同:序号 2 放大倍数约 5 倍,序号 3 约 15 倍。这表明当直径不变时,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与猜测②“凸度影响放大倍数” 一致。而序号 1 与 2 直径不同但放大倍数相同,说明直径不影响放大倍数,故支持猜测②。
(1)工具有很多的种类,不同种类的工具作用不一样,人类的工具越来越先进。要看清楚单个病毒的形态,需要用电子显微镜。
(2)新冠病毒是寄生在人或动物细胞内的动物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C是新冠病毒。
(3)B在观察水中的微生物时,常在载玻片上放一些脱脂棉纤维,这样有利于吸走盖玻片边缘多余水分,能控制微生物运动,方便观察。
(4)从表中实验数据可以判断,猜测②“放大镜放大倍数和镜面凸度有关系,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是合理的。理由是:镜面凸度相同时,表中直径6厘米的镜片和4厘米的镜片放大倍数一样;直径4厘米的镜片,凸度大的放大倍数大。
23.(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
(1)李小明想要探究电和磁之间的关系,在课后做了如下实验:把电磁铁接入电路中,发现电路接通,铁芯吸引大头针;电路断开,铁芯上的大头针掉落。这说明接通电路,电磁铁产生   。
(2)小明把通电电磁铁的钉尖分别靠近磁针的两极,结果如图。可以判断:钉尖( )。
A.是N极 B.是S极 C.不能确定南北极
(3)李小明还想要探究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经过屡次重复实验,记录如下,李小发现记录中有个数据有问题,这个数据是   。
  50圈的电磁铁 100圈的电磁铁
实验次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吸起的大头针数 9 8 10 19 0 20
(4)实验中如果发现数据有问题,比较科学的做法是(  )。
A.修改数据
B.向同学要数据
C.分析原因,重新实验,获得新数据
(5)通过分析,李小明觉得数据出现问题的可能原因是   。李明根据正确的数据可以归纳出结论:   。
【答案】(1)磁性
(2)B
(3)⑤
(4)C
(5)电路没有接通或电池没电;当电流大小相同时,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
【知识点】电能和磁能;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1)实验中,电路接通时铁芯吸引大头针,表明电磁铁产生了吸引铁磁性物质的能力;电路断开时大头针掉落,说明此能力消失。这种通电后产生、断电后消失的特性,符合 “磁性” 的定义 —— 物体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因此接通电路时电磁铁产生磁性。
(2)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小明把通电电磁铁的钉尖分别靠近磁针的两极,结果如图,与指南针的S相斥,与指南针的N极相吸,据此可以判断电磁铁的钉尖为S极。
(3)探究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关系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由另两组数据可知钱圈匝数增多,吸起大头针数变多,所以实验次序⑤吸引的大头针数是0,应该是有问题。
(4)科学实验中,数据异常可能由操作失误、仪器故障等因素导致。修改数据或向同学要数据会破坏实验的真实性和严谨性。而分析原因并重新实验能通过排查问题、重复验证获得可靠数据,符合科学探究的原则,是确保实验结论准确性的正确做法。
(5)可能原因:实验操作失误(如电路接触不良、未接通电源),导致 100 圈电磁铁在第⑤次实验时未产生磁性,吸起大头针数为 0;或计数错误,误将实际吸起的大头针数记为 0。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磁力越强。对比 50 圈(吸起 8 - 10 枚)和 100 圈(正常数据 19、20 枚),匝数翻倍后吸起大头针数量显著增加,验证了匝数对磁力的正向影响。
(1)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李小明想要探究电和磁之间的关系,把电磁铁接入电路中,发现电路接通,铁芯吸引大头针;电路断开,铁芯上的大头针掉落,说明电磁铁产生磁性。
(2)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小明把通电电磁铁的钉尖分别靠近磁针的两极,结果如图,与指南针的S相斥,与指南针的N极相吸,据此可以判断电磁铁的钉尖为S极。
(3)由另两组数据可知钱圈匝数增多,吸起大头针数变多,所以实验次序⑤吸引的大头针数是0,应该是有问题。
(4)实验数据有问题应分析原因,重新实验,重获新数据。不能随便修改数据,也不能向其他同学要数据。
(5)数据出现问题的原因可能是本实验的电路没有接通或电池没电。根据正确的数据可以归纳出结论正确结论:当电流大小相同时,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磁性越强。
1 / 1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1.(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   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显微镜的目镜上标有10×,物镜上标有50×,则这台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将被放大的倍数是   倍。你在目镜中观察到的物体如图所示,要将图象移到中央,应该把玻片向   方向移动。
2.(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小明骑自行车上坡时,在坡上走起了“S”形,他是为了   。
3.(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如图所示,湖南、上海、西藏、四川日出的时间最晚的是   ,最早的是   。
4.(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如图所示,电动机是电产生动力的机器。转子就是一个   ,用2块磁铁如图可以使电动机转子转动的速度   。
5.(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地球最大的能量来源   。能量的形式各有不同,最终都可以转化为可以使物体动起来的   能。
6.(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把蚕豆的叶子直接放到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蚕豆叶表皮上的气孔。
7.(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有人认为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所以要杀灭所有微生物。(  )
8.(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同样粗细和长短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拧起来就省力也省时间。(  )
9.(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工具常常是一些方法如夹、取等;而技术是一些物品如剪刀、木棍等。(  )
10.(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活字印刷的一般流程是检字→刷墨→拓印→晾制。(  )
11.(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12.(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傅科摆”让人们看到了地球的自转。
13.(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机器人的发展让很多工人失业,所以不能再研究发展。
14.(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1度电为1000瓦的电器一小时消耗的电量。
15.(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人体能保持37℃的恒温是因为不断摄入的食物在体内的变化给人体带来了热能。
16.(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如下图,(  )不具有放大功能。
A.水滴 B.玻璃棒 C.玻璃片
17.(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如图是一个内六角扳手,你认为它应该是用来拆装(  )的工具。
A. B. C.
18.(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要用小石头撬起起大石头,下面图最可能成功的是(  )。
A. B. C.
19.(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下列操作中,可以使小磁针偏转角度最大的是(  )。
A. B. C.
20.(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下列现象与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无关的是(  )。
A.黎明来临前公鸡打鸣
B.刺猬用冬眠的方式过冬
C.人们喜欢在冬天吃火锅,在夏天吃雪糕
21.(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地球的运动。
(1)请在图中用箭头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2)我们在研究地球运动时,通常利用模拟实验进行研究。图中的蜡烛模拟的是(  )。
A.地球 B.太阳 C.月亮
(3)下表为地球公转知识整理表,其中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 B C
公转方向 自东向西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 1年 1年 1年
产生现象 昼夜长短变化 昼夜交替 四季变化
A.A B.B C.C
(4)当地球处于b位置时,宁乡市处于   季。
22.(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微小世界。
新冠疫情的致病源是一种冠状病毒,它很小,需要放大5~10万倍,才能有效观察到单个病毒。病毒的繁殖、变异能力都比拟强,很容易寄生于各个生物体,需要特定的生活环境,但它没有细胞结构,自身不能进行新陈代谢,无法独立生存。
(1)要看清楚单个病毒的形态,以下工具最适宜的是(  )。
A.放大镜 B.光学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
(2)以下选项中(  )是显微镜下新冠病毒的图像。
A. B. C.
(3)如果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上题选项中A的生物,请问要在玻片中放上( )。
A.碘液 B.脱脂棉纤维 C.水
(4)显微镜由2个凸透镜组合而成,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和什么有关系,有人存在两种猜测:
猜测①:凸透镜放大倍数和镜面直径有关系,直径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猜测②:凸透镜放大倍数和镜面凸度有关系,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小晓同学和朋友们进行“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因素”研究时记录如下:
序号 镜片直径 镜面凸度 放大倍数的大小
1 6厘米 大约5倍
2 4厘米 大约5倍
3 4厘米 大约15倍
从以上实验结果,你支持哪种猜测?理由是什么?
   
23.(2024六上·宁乡市期末)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
(1)李小明想要探究电和磁之间的关系,在课后做了如下实验:把电磁铁接入电路中,发现电路接通,铁芯吸引大头针;电路断开,铁芯上的大头针掉落。这说明接通电路,电磁铁产生   。
(2)小明把通电电磁铁的钉尖分别靠近磁针的两极,结果如图。可以判断:钉尖( )。
A.是N极 B.是S极 C.不能确定南北极
(3)李小明还想要探究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经过屡次重复实验,记录如下,李小发现记录中有个数据有问题,这个数据是   。
  50圈的电磁铁 100圈的电磁铁
实验次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吸起的大头针数 9 8 10 19 0 20
(4)实验中如果发现数据有问题,比较科学的做法是(  )。
A.修改数据
B.向同学要数据
C.分析原因,重新实验,获得新数据
(5)通过分析,李小明觉得数据出现问题的可能原因是   。李明根据正确的数据可以归纳出结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细胞;500;左上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命活动(如呼吸、繁殖)均在细胞中进行。显微镜放大倍数 = 目镜 × 物镜,即 10×50=500 倍,物体的长和宽同时被放大。显微镜成倒立虚像,视野中物像位置与玻片实际位置相反。图中物像在左下方,需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才能使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2.【答案】省力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上坡时走 “S” 形相当于延长了爬坡的路径,根据斜面原理,在高度相同的情况下,斜面越长,坡度越缓,所需的牵引力越小。小明通过这种方式将上坡的 “大坡度” 分解为多个 “小坡度”,从而更省力地完成爬坡,是生活中利用斜面原理省力的典型应用。
3.【答案】西藏;上海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区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我国领土大致呈东西分布,经度决定日出早晚。上海位于最东边(东经 120° 左右),日出最早;西藏位于最西边(东经 90° 左右),日出最晚。湖南、四川的经度介于两者之间,日出时间居中。这一现象由地球自转和经度差异共同导致。
4.【答案】电磁铁;变快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动机转子由线圈和铁芯组成,通电后形成电磁铁,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转动。用 2 块磁铁(增强磁场)时,转子线圈受到的电磁力增大。根据电动机工作原理,磁场强度增加会使转子转动的驱动力变强,故转动速度加快。这是通过改变磁场强度调节电机转速的典型应用。
5.【答案】太阳;机械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太阳能
【解析】【分析】地球最大的能量来源是太阳。太阳通过光和热辐射向地球传递能量,地球上的植物光合作用、大气环流、水循环等都依赖太阳能,人类使用的化石能源(如煤、石油)也是古代储存的太阳能。能量有多种形式,如光能、热能、电能等,但根据能量转化规律,各种能量最终都能转化为使物体运动的能量,即动能(也叫动能,属于机械能的一种)。例如,电能可通过电动机转化为动能让风扇转动,热能可通过蒸汽机转化为动能推动机器运转。
6.【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显微镜观察的材料需薄而透明,蚕豆叶片直接放置时,细胞重叠且光线无法穿透,无法清晰观察表皮结构。正确操作是先制作叶表皮临时装片:撕取表皮薄膜后展平在载玻片上,滴清水盖盖玻片,才能在显微镜下看到气孔。直接放置叶片不符合显微观察的材料要求。
7.【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并非所有微生物都对人类有害。许多微生物对人类有益,如肠道中的益生菌可帮助消化,酵母菌用于发酵面包和酿酒,某些细菌还能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杀灭所有微生物会破坏生态平衡和人体健康,因此该观点错误,应理性看待微生物的利弊。
8.【答案】错误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螺丝钉的螺纹可看作斜面的变形,螺纹越密,相当于斜面的坡度越缓。根据斜面原理,坡度越缓越省力,但拧动时需要旋转更多圈数才能进入物体,因此更省力但更费时间。题干中 “省时间” 的表述错误,实际操作中螺纹密度与省力程度正相关,与时间消耗负相关。
9.【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题干对 “工具” 与 “技术” 的定义混淆。工具是具体的物品,如剪刀、木棍,用于辅助完成任务;技术则是方法、技能或工艺,如夹、取的操作方式,或是工具的制造与使用技术。两者本质区别在于:工具是物质载体,技术是抽象的方法体系,题干将概念颠倒,因此表述错误。
10.【答案】正确
【知识点】印刷术
【解析】【分析】 活字印刷的一般流程确实是检字→刷墨→拓印→晾制 。 具体步骤如下: 检字 :从字库中挑选所需文字,按照顺序排列整齐。 刷墨 :在活字印刷板上均匀涂抹墨汁。 拓印 :铺上白纸,拉平纸张,用拓印圆盘均匀压印。 晾制 :缓缓将白纸掀起,放到向阳通风处晾干 。活字印刷推动知识传播,打破教会垄断,促进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为现代文明奠定基础,是印刷史上的里程碑。
11.【答案】正确
【知识点】计时工具
【解析】【分析】圭表由直立的 “表” 和水平的 “圭” 组成,正午时表影投在圭上,通过测量影长可确定节气、回归年长度等。其核心功能是利用太阳投影测量正午日影,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测量工具,题干表述准确。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观察并记录钟摆运动的特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851 年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长摆,摆锤摆动时因地球自转,其摆动平面相对地面缓慢偏转,直观证明地球自转。该实验通过力学现象展现地球运动,是物理学与天文学的重要验证,题干表述正确。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科技
【解析】【分析】机器人发展虽可能导致部分岗位被替代,但也会创造新职业(如机器人运维、编程),推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核心是提升生产力,合理引导劳动力转型(如职业培训)可缓解失业问题,因短期冲击否定发展不符合科技进步规律。
14.【答案】正确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1 度电的定义是功率为 1 千瓦(1000 瓦)的电器运行 1 小时所消耗的电量,即 “千瓦时(kW h)”。这是电能计量的标准单位,公式为:电量(度)= 功率(千瓦)× 时间(小时),题干表述与定义一致。
15.【答案】正确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人体维持 37℃左右的恒温,需要持续的能量供应。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体内通过消化吸收后,经过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这个过程会释放出能量,其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发,用于维持体温。即使处于安静状态,身体也在不断消耗食物能量产生热能。
16.【答案】C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A 水滴:水滴呈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形态,能通过光的折射放大物体。
B 玻璃棒:其圆柱形结构类似凸透镜,边缘到中心的厚度变化可产生放大效果。
C 玻璃片:为平面结构,厚度均匀,光线通过时不发生折射汇聚,因此不具备放大功能。
17.【答案】A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内六角扳手的六边形孔槽设计,专门用于旋动内六角螺丝的六边形凹槽。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契合螺丝头部的内六角结构传递扭矩,实现拆装。A正确。
18.【答案】A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根据杠杆原理,撬起石头需增大动力臂或减小阻力臂。选项A中支点靠近石头(阻力点),且动力作用点远离支点,则动力臂更长,更易省力。A正确。
19.【答案】B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小磁针偏转角度与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的多少有关,选项B中线圈匝数最多,电磁铁的磁性最强,小磁针偏转角度最大。
20.【答案】A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A:公鸡打鸣主要受昼夜节律(光周期)调控,与四季变化无直接关联。
B:刺猬冬眠是对冬季低温和食物短缺的适应性行为,属于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C:人类饮食随季节调整(冬食火锅、夏吃雪糕),是对四季温度变化的生理适应,与季节影响相关。
21.【答案】(1)
(2)B
(3)C
(4)夏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1)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呈逆时针运转。
(2)在地球运动模拟实验中,蜡烛因其发光特性,常被用来模拟太阳系中提供光和热的天体 —— 太阳。地球和月亮本身不发光,实验中通常用球体(如地球仪)模拟地球,用较小球体模拟月球。蜡烛的光源属性与太阳的恒星特征一致,因此选 B。
(3)A 选项错误: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而非 “自东向西”,但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正确。
B 选项错误:公转产生的现象应为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昼夜交替” 由地球自转引起。
C 选项正确: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 1 年,产生四季变化,均符合科学事实。
(4)从地球公转示意图可知,当地球处于b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的光热多,气温高,是夏季。因此,位于北半球的宁乡市处于夏季。
(1)如下图所示,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呈逆时针运转。
(2)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转,太阳发光、发热,地球不会发光、发热,因此,在研究地球运动的模拟实验中,蜡烛模拟的是太阳。
(3)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转,称为地球公转运动,其运转周期为一年,大约是365天,产生了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故C选项正确。
(4)从地球公转示意图可知,当地球处于b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的光热多,气温高,是夏季。因此,位于北半球的宁乡市处于夏季。
22.【答案】(1)C
(2)C
(3)B
(4)②;直径都为4厘米时,凸度越大的放大倍数越大
【知识点】放大镜;生物细胞;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1)病毒体积微小,需放大 5~10 万倍才能观察。放大镜放大倍数仅几倍到几十倍,光学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约 2000 倍,均无法满足需求。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成像,放大倍数可达数万至百万倍,能清晰观察病毒形态,因此选 C。
(2)新冠病毒是寄生在人或动物细胞内的动物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C是新冠病毒。
(3)B在观察水中的微生物时,常在载玻片上放一些脱脂棉纤维,这样有利于吸走盖玻片边缘多余水分,能控制微生物运动,方便观察。
(4)实验中,序号 2 与 3 的镜片直径均为 4 厘米(相同),但镜面凸度不同:序号 2 放大倍数约 5 倍,序号 3 约 15 倍。这表明当直径不变时,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与猜测②“凸度影响放大倍数” 一致。而序号 1 与 2 直径不同但放大倍数相同,说明直径不影响放大倍数,故支持猜测②。
(1)工具有很多的种类,不同种类的工具作用不一样,人类的工具越来越先进。要看清楚单个病毒的形态,需要用电子显微镜。
(2)新冠病毒是寄生在人或动物细胞内的动物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C是新冠病毒。
(3)B在观察水中的微生物时,常在载玻片上放一些脱脂棉纤维,这样有利于吸走盖玻片边缘多余水分,能控制微生物运动,方便观察。
(4)从表中实验数据可以判断,猜测②“放大镜放大倍数和镜面凸度有关系,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是合理的。理由是:镜面凸度相同时,表中直径6厘米的镜片和4厘米的镜片放大倍数一样;直径4厘米的镜片,凸度大的放大倍数大。
23.【答案】(1)磁性
(2)B
(3)⑤
(4)C
(5)电路没有接通或电池没电;当电流大小相同时,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
【知识点】电能和磁能;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1)实验中,电路接通时铁芯吸引大头针,表明电磁铁产生了吸引铁磁性物质的能力;电路断开时大头针掉落,说明此能力消失。这种通电后产生、断电后消失的特性,符合 “磁性” 的定义 —— 物体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因此接通电路时电磁铁产生磁性。
(2)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小明把通电电磁铁的钉尖分别靠近磁针的两极,结果如图,与指南针的S相斥,与指南针的N极相吸,据此可以判断电磁铁的钉尖为S极。
(3)探究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关系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由另两组数据可知钱圈匝数增多,吸起大头针数变多,所以实验次序⑤吸引的大头针数是0,应该是有问题。
(4)科学实验中,数据异常可能由操作失误、仪器故障等因素导致。修改数据或向同学要数据会破坏实验的真实性和严谨性。而分析原因并重新实验能通过排查问题、重复验证获得可靠数据,符合科学探究的原则,是确保实验结论准确性的正确做法。
(5)可能原因:实验操作失误(如电路接触不良、未接通电源),导致 100 圈电磁铁在第⑤次实验时未产生磁性,吸起大头针数为 0;或计数错误,误将实际吸起的大头针数记为 0。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磁力越强。对比 50 圈(吸起 8 - 10 枚)和 100 圈(正常数据 19、20 枚),匝数翻倍后吸起大头针数量显著增加,验证了匝数对磁力的正向影响。
(1)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李小明想要探究电和磁之间的关系,把电磁铁接入电路中,发现电路接通,铁芯吸引大头针;电路断开,铁芯上的大头针掉落,说明电磁铁产生磁性。
(2)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小明把通电电磁铁的钉尖分别靠近磁针的两极,结果如图,与指南针的S相斥,与指南针的N极相吸,据此可以判断电磁铁的钉尖为S极。
(3)由另两组数据可知钱圈匝数增多,吸起大头针数变多,所以实验次序⑤吸引的大头针数是0,应该是有问题。
(4)实验数据有问题应分析原因,重新实验,重获新数据。不能随便修改数据,也不能向其他同学要数据。
(5)数据出现问题的原因可能是本实验的电路没有接通或电池没电。根据正确的数据可以归纳出结论正确结论:当电流大小相同时,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磁性越强。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