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试题
语 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用2B铅笔将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非选择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美学精神”的重大命题,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摘自中共中国文联党组《让文艺点亮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材料二:
1913年,鲁迅先生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阐述了美术的目的与致用是“可以表见文化”“可以辅翼道德”“可以救援经济”。1928年6月,蔡元培先生在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公布的《国立艺术院组织大纲》中强调:“这个学校有三个任务:一是培养专门艺术人才;二是倡导艺术运动;三是促进社会美育。”在民族危难之际,作为革命家与教育家的蔡元培先生,将目光聚焦到新人的养成,聚焦到人之生活的建设,希望以美育代宗教,要以纯粹的美唤醒人心。
近百年过去了,我们的美育无论是知识上的扫盲,还是美学上的提升,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社会美育的意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美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是修养之学,更是创新力量,需要以艺术创造、文化创新、社会美育来塑造民众的审美情趣,使之成为一种推动社会创新、实现共同富裕的能量。
美育是人文教育,面对的是人的精神和文化世界。当前,美育仍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中的相对薄弱环节。总体上,我们还应围绕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华美育精神,加强对其历史生成、独特观念、丰富形态的深度研究,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内涵,用中华美学和美育精神滋养青年一代:同时充分发挥美育的主导作用,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引领青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之美。
(摘自金一斌《以美育人 以美成人》)
材料三:
主持人:美育之实古已有之,经由审美、美育的人类活动成果也深刻反映着时代美学的发展脉络。请结合中华美育传统和发展脉络谈谈中华美育精神中包含哪些重要内容?
王德胜:第一,突出本性涵养,强调培养良善之心,提升人的现实德性。在中国古代思想家那里,“美”包含着人的德性。孔子不仅主张“成人之美”,而且强调“《诗》可以兴”,即由美育而最终达致“成于乐”的本性涵养目的。中国古代乐教思想中包含了许多有关本性涵养的要求,《乐记》就明确肯定了音乐在感发人心、培养道德情感方面的特殊作用。而老子的“为无为”,强调涤除贪欲、成见和机心,同样体现了对人的本性涵养能力的极端重视。
第二,强调人格美培养,追求人格美的辐射效应。儒家的“君子”“圣人”,道家的“至人”“神人”“真人”“圣人”,都是有着特殊人格魅力和审美效果的理想型人格。孟子将人格修养归为“善”“信”“美”“大”“圣”“神”等由低到高、由内往外、由己及人的发展链条,主张存心养性、发挥善性,培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孕育“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老子认为圣人人格“光而不耀”,突显人格精神特有的审美效应。这种对人格美的重视,意在以人格激励方式培植人对完整生命的觉悟,突显了内在精神培养的现实意义。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就是中华美育精神以人格美“化人”的终极理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艺术把领悟艺术家人格精神当作一个核心传统。
第三,提倡由心灵改造通向人生乐境的寻获与感动。本性涵养、人格锻造,终是为了人在现实中调转心灵的方向,积极地发现和感受生机涌动、充满乐观活力的人生境界。因此,中华传统美育致力于通过个体心灵修习而实现现实人生的精神安顿。《论语·先进》中关于“曾点气象”的记载,即是如此。
王一川:中华美育精神传统,在当代美育中应当主要体现为与天文、地文和人文相交融的“文心”人格的养成。在这里,它可以透过儒家、道家和禅宗的美育精神得到具体呈现。这三种美育传统之间虽然略有差异,但总体精神是相通的,即都主张以人心去感应和顺应天地人之道,达成刚柔与仁义的和谐。儒家美育精神体现在,美育的最高目标不在于战胜他人或征服天地,而在于遵循天道以及追求含蓄之美。道家美育精神相信,美育的目标在于个体顺应天道而回归于素朴本性,不以虚妄言行去干预天道而只是回归于天道的素朴之美。禅宗美育精神崇尚空灵之美,这与儒家美育精神和道家美育精神分别标举个体的含蓄之美和对素朴之美的回归不同,主要突出个体物质欲望的消解和心灵沉静自修的重要性。
当然,这些中华传统美育精神作为过去时代的精神遗产,需要运用“两个结合”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的那样,“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进而在现代美育制度基础上激活中华美育精神传统,建设一种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美育方式。
(摘自张颖天《尚美崇德 以美培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美学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本质的提炼,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时代追求。
B. 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美学精神在民族实践活动的现实呈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C. 儒家、道家与禅宗在美育精神追求上略有差异但整体相通,都是以顺应天道为最高目标。
D. 儒道两家“君子”“至人”“圣人”等人格,都反映了中华美育精神对人格美培养的强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传统美育精神提倡由心灵改造以实现精神的安顿,故而曾点向孔子描绘了一个生命乐境,凸显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惬意。
B. 当下中国的美育取得了巨大进步,其意义己发生变化,美不仅是修养之学,更是创新力量,推动了社会创新和实现共同富裕。
C. 孟子将人格修养归为“善”“信”“美”“大”“圣”“神”等发展链条,意在通过个体心灵修习而实现现实人生的精神安顿。
D. 中华传统美育精神是过去时代的精神遗产,如果运用“两个结合”对其转化发展,就能探索面向未来的美育创新和建设。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中“突出本性涵养”这一内容的一项是( )
A.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B.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C.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D.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4. 材料二中有不少引用,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应“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请根据材料谈谈这对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有何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在一只碗里过一生
祝红蕾
一个人的一生不止用过一只碗。
比如我。小时候,捧不牢饭碗的时候,用过一只翠绿色的塑料碗,盛着水的时候,仿佛一块翡翠软玉,在阴阴的房间里散着微光。这样的碗经得起摔打,在地上翻来滚去,顶多磨损出一些毛边;但怕烫,热极了的粥饭放里面,便东凸西凹的变了形状。再就是搪瓷碗,外边西瓜皮一样的驳釉质,沿口一道黑边,简易灵便。①记得当时在外工作的人,大多用搪瓷碗、搪瓷缸,白色碗沿或缸角一行红漆小字,往往是“某某会议”或“某某纪念”之类,捧着的时候,惹起一圈惊羡的目光。那年月,吃公家粮就是这样一只耐磕受碰,实惠好用的搪瓷碗。
②还有那种粗瓷敞口碗,灰白底色,沿口马马虎虎抹上一圈粗细不均的蓝边,大而深,笃笃实实的,要配一双粗筋厚骨的大手才相宜。那样的一只碗应该盛在遮了白手巾的篮子里,送到地头,敞着怀的汉子蹲在地头一手端碗,一手拿馍,三五分钟吃得满头大汗。就好比官窑薄胎茶碗适宜穿长袍的人,拿把折扇,在茶楼坐了,闲闲地用杯盖抹着,嘘着,往嘴边送。③那粗瓷大碗是端在罗中立油画《父亲》手里的那只盛满艰辛和劳苦的碗。这样的一只碗,端在小孩子的手里,就有些沉重,转来转去的,不小心有了闪失,滑将出去,散作一地晶莹锋利的瓷片,在堂屋或院落的阳光里耀眼地闪光。就像我父亲和三叔小时候的打碗故事,奶奶隔三岔五就要唠叨上一会。打了碗不等大人嫌,父亲便开始抽泣,大人一边收拾地上的碎片一边安慰:不打紧,打了再买一只……而喝命调皮做鬼脸的三叔舔干净淌到饭桌上的残粥……我也秉承了父亲爱哭要面子的秉性,不等大人发威,先涕泪交流地饮泣半晌,而妈妈便按捺着性子,念叨:响亮响亮,人财两旺……
在外上学时,中午食堂打饭,清一色的快餐杯,或白搪瓷或不锈钢——就是没有一只碗——方才明白,碗是居家日子的一个代言,是家庭生活必不可少的道具。每逢过年,爸爸总会去买些新碗筷,寓意是添人加口,暗含家族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所以,打盘子打碗是很不吉利的,逢年过节尤其忌讳。
出嫁的女儿,要在车轿起后,泼一碗水出去,好让她铁心铁意地跟婆家过日子。几千年的风俗了,再抗议也还照行不误。盛水的碗已经昭示分离,父母姐妹呆呆地看着空了的座位,再来时就是客人了,虽然还会有一双碗筷。④街坊邻居通常会问:嫁的男人端啥饭碗吃啥饭的?这里的饭碗有了高低贵贱,恰如人分三六九等。
金饭碗,铁饭碗,土饭碗,或者干脆连只碗也没有,凑在锅边吃蹭饭……碗,代表了一种生计,高贵牢稳的,或者卑微屈就的。设想那捧了吉祥如意的金饭碗的人,该是怎样一副志得意满,谈笑自若的形容;而连只饭碗都没有的,底气不足,怕腰板都挺不直,走路都带踉跄吧。
时下有一句颇流行的标语:“谁若砸企业的锅,企业就砸谁的碗。”形象至极,仿佛看到一群人端碗战战兢兢地围在一口锅边,等待分一勺羹,一不小心,手里的碗就有被砸碎摔烂或者干脆被端掉的危险。那种状况和走钢丝绳没有什么不同吧,并且不系保险绳。难怪有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家长一边风风火火地走,一边现场教学:如果不好好学,以后就扫大街或者和垃圾箱边的乞丐一样讨饭……原来和尚看两岸,不外名利两只船;如今在滚滚人流风雨里打拼,不过为一只饭碗。当燧人氏不经意做出第一只陶碗,大概不曾想到它会肩负起教人上进的励志重任。参加工作后回家,取代了粗瓷蓝边敞口大碗的碎花细瓷中碗,也被妈妈搁置在壁橱里。如今盛饭的碗变成了玲珑的描金粉边薄胎小瓷碗,比旧时的茶碗大不了多少,和饭量小的上海人有的一拼。
记得去上海时,和朋友要了几笼熟麦蒸包,犹腹中空洞,只得到外面买了几个结实丰满、实惠筋道的山东馒头,把周围的上海须眉看得目瞪口呆。而今,这个小瓷碗能盛多少饭?我们姐妹在外工作,鲜少回家吃饭,连二十六寸的铝锅都换成了恰能盖住煤气灶的不锈钢小耳锅。就着几盘菜吃一碗米饭,竟吃得口饱肚圆。难怪过去困难时期用那么大的碗还吃不饱,可就的菜少,油水也可怜,只能用数量填塞了。
在英语中碗叫“Bowl”,古代盛饭的陶器或瓷器叫“钵”,它们的发音如此相似,都带着温厚而充满包容的意味。陶,玻璃,水晶或者不锈钢的酒盅,茶杯或者咖啡壶,它们形态各异,但姿势内敛,像是固守一种独立的境界和品味。而我们的碗,无一例外的碗口张开,大肚朝天,像是一种怀抱,怀抱的是岁月日子、一日三餐,是一个人不算短暂的一生。小时候猜过一个谜语:“弟兄两个一般长,饭菜嘴边过,不曾肚里藏。”说的是无私无欲的筷子,而筷子有时还是挑剔的。宽口大肚的碗包容天下,盛过那么多的粥,却也从没有喝过一口,博大雍容却不贪口福。这样的爱,除了母亲,似乎只有碗了。
去过寺院,僧人们用的碗,一个压一个地倒扣,盘子,小盆,似乎所有的杯皿容器,空着时都是倒扣的。师父说,里面有水,就会生虫。碗不是生虫的地方,把水倒掉会伤了虫,倒扣即是护生。你看,一只空着的碗,也可以这么有爱。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时代变迁为线索展开,碗的材质、大小等有鲜明时代特色,不同时代人们对碗的重视程度也不同。
B. 文中插叙父亲儿时打碗的故事,是为了说明人们对碗的珍惜,也为文章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C. 作者发现碗的发音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相似性,外在形态也不同于其他器皿,这些都与碗的品质有关。
D. 本文与《秦腔》类似,赋予事物丰富的人格特征,揭示了人与事物间的密切关系,富有浓郁地方特色。
7. 下列对文中四处画横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捧起搪瓷碗会惹来惊羡目光的原因,并不是碗实惠好用,而是它意味着主人吃公粮,社会地位高。
B. 句子②运用细节描写,用粗瓷蓝边碗“马马虎虎”“笃笃实实”的样子,衬托出农人朴拙粗糙的形象特点。
C. 句子③将粗瓷碗与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相关联,以画作的艺术感染力,直接点明劳动人民的伟大形象。
D. 句子④写出邻里对新女婿的好奇,并非批判其势利,而是表现人们常用饭碗来指代一个人的职业和身份。
8. 本文揭示了人与碗的多重关联,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9. 贾平凹曾说:“文章可以写得不华美,但一定得内涵深厚;可以写得不聪明,但一定得整体浑然;可以写得粗糙,但一定得鲜活。”你认为本文是否符合这些标准?请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甲子,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太宗乃纵禁苑所养鹰犬,并停诸方所进珍异,政尚简肃,天下大悦。又令百官各上封事,备陈安人理国之要。己巳,令曰:“依礼,二名不偏讳。近代已来,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
八月癸亥,高祖传位于皇太子,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遣司空、魏国公裴寂柴告于南郊。大赦天下。武德元年以来责情流配者并放还。文武官五品已上先无爵者赐爵一级,六品已下加勋一转。天下给复一年。癸酉,放掖庭宫女三千余人。丁未,引诸卫骑兵统将等习射于显德殿庭,谓将军已下曰:“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若轩辕善用五兵,即能北逐獯鬻;周宣驱驰方、召,亦能制胜太原。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干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于是每日引数百人于殿前教射,帝亲自临试,射中者随赏弓刀、布帛。朝臣多有谏者,曰:“先王制法有以兵刃至御所者刑之所以防萌杜渐备不虞也。今引裨卒之人,弯弧纵矢于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间,正恐祸出非意,非所以为社稷计也。”上不纳。自是后,士卒皆为精锐。壬子,诏私家不得辄立妖神,妄设淫祀,非礼祠祷,一皆禁绝。其龟易五兆之外,诸杂占卜,亦皆停断。
(节选自《旧唐书·本纪第二·太宗上》)
材料二:
臣光曰: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王制A法B有以兵刃C至御所者D刑之E所以防萌F杜渐G备不虞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庶,众多、各种,与《陈情表》“庶刘侥幸”的“庶”意思不同。
B. “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与《种树郭橐驼传》“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中“致”用法不同。
C. 是,此、这,与《石钟山记》“所在皆是也”的“是”意思相同。
D. “然高祖所以有天下”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写李建成与李元吉先谋害唐太宗而后为唐太宗等人所杀,这与材料二司马光的相关分析是一致的。
B. 材料一中唐太宗无论是身为皇太子之时还是在即位之后,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C. 材料二司马光认为如果唐高祖、隐太子、唐太宗能够效仿古时贤明之人,就可以避免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D. 材料二司马光认为隐太子主动挑起与太宗的斗争,太宗是被迫反击才导致玄武门之变。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乃纵禁苑所养鹰犬,并停诸方所进珍异,政尚简肃,天下大悦。
(2)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
14. 司马光认为唐太宗“贻讥千古”,但也有人认为他“流芳千古”,某班级欲对此展开辩论,材料一有哪些事例可以反驳司马光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杨明叔①见饯十首(其九)
黄庭坚
松柏生涧壑,坐阅草木秋。
金石在波中,仰看万物流。
抗脏②自抗脏,伊优③自伊优。
但观百岁后,传者非公侯。
【注】①杨明叔是黄庭坚贬居戎州时所收的学生,家境贫寒但文才出众,胸怀大志。②抗脏:高亢耿直。③伊优:“伊优亚”的省语。后用以讥讽逢迎谄媚的人,谓其说话无定见,迎合人意而言。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次韵”“见饯”表明杨明叔曾为诗人饯行而作过送别诗,而本诗是诗人与杨明叔之间相互酬赠的和诗。
B. 前两联松柏“坐阅”和金石“仰看”对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松柏和金石以人的动作和精神气质。
C. 颈联将高亢耿直与逢迎谄媚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官场上一些达官显贵们的蔑视和不满,也传达出对杨明叔的赞美和勉励。
D. 这首诗语言平实,用典自然,以抒情为主,辅以写景、议论,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世事的独特见解,寓意深刻。
16. 以理入诗是黄庭坚创作中的突出特色,诗中蕴含了哪些理趣?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诗人的个人际遇往往折射时代之痛。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被世俗污染的句子“_______”;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明自己精神上极度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的句子“_______”。
②古人通过“啸”来化解胸中块垒、安抚情志,归有光在项脊轩“_______”,尽享精神的自由;陶渊明归隐后“_______”,寄托重返自然的欢愉。
③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打破一切制约人才发展的桎梏,为优秀人才营造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如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呼号“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中国古人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从质朴的远古衣裳到繁复精美的历代华服,每一针每一线都编织着历史的脉络与社会的万象。
春秋战国,“深衣”流行,它将上衣下裳连为一体,剪裁精妙, ,既便于活动又不失礼仪风范。秦汉时期,服饰风格大气磅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范了服制,以黑色为尊,而汉代则在继承秦制基础上,更加注重服饰的华丽与细节,丝绸的广泛使用让服饰质地更为轻盈飘逸。腰间束带、头戴冠冕或巾啧,通过佩绶的颜色和质地的不同体现了服饰等级,彰显着封建等级秩序。唐代,无疑是中国古代服饰的鼎盛时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多元交融,服饰风格开放且绚丽多彩。女子服饰尤其引人注目,襦裙款式多样,高腰襦裙尽显女子婀娜身姿,齐胸襦裙则增添了几分俏皮与灵动,面料上常见精美的印花、刺绣,色彩鲜艳丰富,有“红裙妒杀石榴花”的艳丽,也有“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淡雅。男子服饰也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胡服元素,圆领袍衫简洁利落,便于骑射出行,体现出大唐包容开放的时代气质。宋代理学兴盛,服饰风格趋于内敛、简约,崇尚自然之美。女子服装多为褙子搭配长裙,褙子的直领对襟、窄袖修身设计,穿着舒适且端庄大方,颜色以淡雅的素色为主,如白色、青色、淡粉色等,花纹也多为清新的植物纹,如兰草、梅花等,体现出宋代文人雅士追求的淡雅、高洁之风。男子则以长袍、直裰为主要服饰,头戴方顶巾帽,整体造型严谨、质朴,展现出士人的儒雅气质。
古人服饰不仅是遮体保暖的衣物,更是一部生动鲜活的历史文化长卷,反映着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思想、审美观念以及社会风尚的变迁,从中我们能窥探到古人的智慧、情感与生活百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传承珍视。
18. 下列各句补充评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是( )
A. 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着装质朴无华,虽然服饰款式简单,但却开启了远古服饰文明的曙光,可谓筚路蓝缕。
B. 秦汉时期服饰在继承前代基础上更加注重细节与华丽,其风格气贯长虹,对后世服饰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
C. 唐代女子襦裙色彩鲜艳、款式多样,年轻女子穿着高腰襦裙与齐胸襦裙后真可谓摇曳生姿。
D. 宋代理学盛行,人们的服饰风格趋于内敛简约,穿着以淡雅自然为主,这种追求与当时的文化氛围相辅相成。
19.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语句,补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的衣袖宽大,领口呈交领右衽,下摆不开衩
B. 有着宽大的衣袖,交领右衽的领口以及不开衩的下摆
C. 衣袖宽大,领口交领右衽,下摆不开衩
D. 宽大的衣袖,交领右衽的领口和不开衩的下摆被它拥有
20. 比较下列各组词,与示例在逻辑关系上最接近的一项是( )
示例:古人服饰:历史文化载体
A. 现代建筑:居住空间功能 B. 唐诗宋词:诗词创作巅峰
C. 流行歌曲:音乐娱乐方式 D. 民间工艺:民俗文化传承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错别字和两处表述不当,请修改,使书写正确,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学习中我们通常用思维导图帮助梳理概括,根据以上材料,将下列思维导图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同一场棋局,每一步都很重要,但最终的胜负却取决于整体的布局。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试题
语 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用2B铅笔将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非选择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D
3. B 4. ①增强文章说服力。鲁迅和蔡元培都是具备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人物,引用其观点,为文章关于美育的论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认可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②引出下文论述。通过引用二人的观点,自然地引出了关于美育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变化、作用和意义的探讨,使文章的论述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和连贯性,为进一步阐述当下美育的任务和发展方向做了铺垫。
③丰富文章内容。这些经典言论不仅展示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名人对美育的思考,也体现了美育在历史进程中的传承和演变,使文章在论述美育问题时更加全面深入,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
5. ①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挖掘中华美学精神的丰富内涵,如中华传统美育精神中突出本性涵养、强调人格美培养、提倡由心灵改造通向人生乐境等内容。
②要把握中华美学精神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将其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让中华美学精神在新时代发挥新的作用,如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引领青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美。
③要对中华美学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运用“两个结合”,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美育方式,开创新的艺术和审美局面。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B 7. C
8. ①不同的人生阶段使用不同的碗;
②不同的碗反映人的不同身份和地位;
③不同的碗反映人所处的不同时代;
④碗包容天下,博大无私,承载着爱,具有与人相似的美好品质。
9. 我认为符合。
理由:①内涵深厚:在一只碗中融入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丰富的人文内容;
②整体浑然:以人成长阶段为序,道出碗与人的密切关系,形散而神聚;
③鲜活: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生活体验来生动鲜活地反映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EG
11. D 12. D
13. (1)太宗于是放走禁苑中所养的鹰犬,并停止接受各地所进贡的奇珍异物,政治崇尚简约严肃,天下百姓非常高兴。
(2)隐太子李建成平庸低劣而位居太宗之上,处在嫌疑之地而为形势所逼迫,双方必定不能相容。
14. ①推行简政,减轻百姓负担,赢得民心
②广开言路,令百官上书提出治国理政的建议。
③改革避讳制度,减少了因避讳带来的不便。
④大赦天下,释放被流放的人,放还掖庭宫女。
⑤加强军事训练,提升国家战斗力。
⑥规范社会风气,禁绝不合理的祭祀占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D 16. ①草木枯落,波涛起伏,万物流动,表现时间的流逝和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
②松柏经草木之秋而不凋,金石历水流冲洗而不变,以松柏、金石为喻,表明即使在恶劣环境中也要保持高洁傲岸、坚韧不屈的人格特质。
③尾联说明生命真正的价值不在权贵的流传,而在于个人品德和精神、文化与智慧的长久影响。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素衣莫起风尘叹 ②. 吞声踯躅不敢言 ③. 偃仰啸歌 ④. 登东皋以舒啸 ⑤. 未必人间无好汉 ⑥. 谁与宽些尺度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C 19. C
20. D 21. 错别字:“啧”改为“帻”
病句修改为:官员腰间束带、头戴冠冕或巾帻,佩绶颜色和质地的不同体现了服饰等级,彰显着封建等级秩序。
22 (1)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2)内敛简约,崇尚自然之美 (3)古代服饰作用与意义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落子有声,布局致远
人生宛如一场棋局,每一步看似独立,却相互关联,最终的胜负并非取决于某一子的得失,而是整体的布局。这不仅是棋局的智慧,更是人生的哲理。在人生的棋局中,我们既要注重每一步的谨慎落子,又要把握整体的布局谋篇,方能在岁月的棋盘上走出一条精彩之路。
棋局中,每一颗棋子的落下都可能改变局势,人生亦然。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努力都可能成为改变命运的关键。古有匡衡凿壁偷光,他凭借对知识的渴望与不懈追求,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学习,最终成为一代名臣;今有苏炳添,在田径赛场上,他用无数次的起跑、冲刺,将成绩精确到百分之一秒,每一次训练都是他通往成功的坚实一步。这些事例无不说明,人生的每一步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但棋局的胜负并非仅由局部的得失决定,整体的布局同样关键。人生亦是如此,只有具备长远的眼光和整体的规划,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他以卓越的智慧和远见,为刘备规划了宏大的蓝图。他深知,仅凭一时的胜利无法成就大业,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在乱世中谋得一席之地。这种整体布局的智慧,使他成为千古名相。在现代科技领域,马斯克的布局同样令人惊叹。他的SpaceX公司致力于实现人类的星际移民,这一宏伟的布局远远超出了短期利益的考量。他深知,只有从人类的长远发展出发,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这种对整体的把握,使他在科技界独树一帜。
落子与布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棋局中,只有在每一步都精准落子的基础上,才能构建出完美的布局;而合理的布局又为每一步的落子提供了方向。人生亦是如此,我们需要在每一步的奋斗中积累经验,同时以整体的规划为指引,不断调整方向。
在当今时代,青年学生也面临着落子与布局的抉择。我们在学习中,既要注重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每一次考试的准备,这是我们的“落子”;又要明确自己的长远目标,规划未来的职业方向,这是我们的“布局”。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棋局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正如古人所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既要珍惜每一步的努力,又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和整体的规划。在人生的棋盘上,愿我们都能落子有声,布局致远,走出一条精彩绝伦的人生之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