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新教材解读课件(湘教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数学上册新教材解读课件(湘教版2024)

资源简介

(共60张PPT)
义务教育新教材内容解读
数学 · 八年级上册
湘教版(2024)
前 言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前言部分,明确提到:“根据《中共
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义务教
育课程教材建设的意见》精神,教育部组织修订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提到了
修订教材的必要性和依据,强调了教材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信息技术应用
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修订,教材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教材已于2024年秋季学期陆续投入使用,2025年秋季学
期八年级新教材继续投入使用。
为更好地帮助熟悉2025年秋季新学期新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特推出《义务
教育新教材(2024版)》具体内容解读PPT,提高教学效果。
01
目录结构对比
02
整体重要变化
03
变化要点解读
04
各章节具体变化
05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一部分
目录结构对比
主要变化
第1章 因式分解
1.1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1.2 提公因式法
1.3 公式法
多知道一点 十字相乘法与分维分解法
小结与评价
复习题1
数学文化 陈景润: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
第3章 因式分解
3.1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3.2 提公因式法
3.3 公式法
小结与复习
修改:
增加:
多知道一点 十字相乘法与分维分解法
第一章 
新教材目录
原教材目录
将原教材七下第3章
新教材八上第1章
数学文化 陈景润: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
第二章 
主要变化
第2章分式
2.1 分式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2 分式的加法和减法
2.3 分式的乘法和除法
2.4 整数指数幂
2.5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小结与评价
复习题2
综合与实践 空瓶换汽水
第1章 分式
1.1 分式
1.2 分式的乘法和除法
1.3 整数指数幂
1.4 分式的加法和减法
1.5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小结与复习
将原“1.1分式”
修改:
“2.1分式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新教材目录
原教材目录
将原章节顺序进行了修订
分式运算的讲解顺序进行了调整
增加:
“综合与实践 空瓶换汽水

第三章 
新教材目录
第5章次根式
5.1二次根式
5.2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
5.3 二次根式的加法和减法
小结与复习
原教材目录
第3章二次根式
3.1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性质
3.2 二次极式的乘法和除法
3.3 二次根式的加法和减法
小结与评价
复习题 3
“3.1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性质”
主要变化
将原教材“5.1 二次根式”
修改:
第2章 三角形
2.1 三角形
2.2 命题与证明
2.3 等腰三角形
2.4 线段的乘直平分线
2.5 全等三角形
2.6 用尺规作三角形
IT 教室 用计算机探究“将军饮马”问题
小结与复习
数学与文化 欧几里得与《原本》
综合与实践 找币心
第四章 三角形
4.1 认识三角形
4.2 命题与证明
4.3 全等三角形
多知道一点利用平移、结对称和旋转证明角边角与边边边定理
4.4 尺规作图
4.5 等腰三角形
4.6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现代技术应用 用计算机探究“将军饮马”问题
小结与评价
复习题4
数学文化人欧几里与《原本》
第四章 
主要变化
4.1 认识三角形
4.3 全等三角形
多知道一点利用平移、结对称和旋转证明角边角与边边边定理
4.4 尺规作图
4.5 等腰三角形
4.6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现代技术应用 用计算机探究“将军饮马”问题
合并调整
新教材目录
原教材目录
将“2.1 三角形
2.3 等腰三角形
2.4 线段的乘直平分线
2.5 全等三角形
2.6 用尺规作三角形
IT 教室 用计算机探究“将军饮马”问题”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
1.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I)
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
1.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4 角平分线的性质
小结与复习
数学与文化 几何学的基石--勾股定理
第五章 直角三角形
5.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5.2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5.3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5.4 角平分线的性质
现代技术应用 用计算机探究勾股定理
小结与评价
复习题5
数学文化 《周髀算经》与勾股定理
综合与实践 利用拼接探究勾股定理
第五章 
主要变化
5.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5.2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数学文化 《周髀算经》与勾股定理
调整
新教材目录
原教材目录
1.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I)
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
数学与文化,几何学的基石--勾股定理
增加:
现代技术应用 用计算机探究勾股定理
综合与实践 利用拼接探究勾股定理
第二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
整体重要变化
湘教版初中《数学》新教材:
0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对标党的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
02
以深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03
整体重要变化
04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逻辑规律,聚焦数学核心素养,采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的呈现方式
05
从夯实“四基”、提升“四能”、促转变、综合发展素养等方面去修订编写,将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整体重要变化
内容的主要变化
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前置;
例题讲解调换顺序,并添加议一议的内容;
分式的定义描述改变,分式的性质描述改变(新教材提到了“相除”的情况),异分母分式相加减的定义,描述中包含最简公分母和通分,同底数幂除法法则描述有改动,0指数幂的描述改变;
新教材全等三角形和尺规作图位置前移,放在了等腰三角形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前面,内容版块分的更清晰,比如“思考”“议一议”“做一做”等。
重新安排
教材的重新编排是出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基于小初衔接的考虑;
二、基于循序渐进的考虑;
三、基于知识结构的考虑;
四、基于教学实际的考虑。
教材重新编排的原因
第三部分
变化要点解读
变化要点解读
教材中的图表和数据得到了更新,以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统计数据,提高了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教材根据新课标要求,对部分知识点进行了更新和修订,以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时代发展
新教材加强了跨学科内容的整合,更新了原有的数学文化,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01
02
03
教材内容更新
变化要点解读
03
02
01
知识点整合
与优化
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知识点进行整合与优化,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
新教材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融合,通过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新教材对部分陈旧、冗余的内容进行删减,同时增加反映新时代、新科技的内容,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变化要点解读
与课程标准
的契合度
教材内容涵盖了课程标准规定的所有核心概念和知识点,确保学生全面掌握所学内容。
知识点覆盖全面
新版教材严格依据最新的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确保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高度契合。
紧密围绕课程标准
注重能力培养
教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以符合课程标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1章 因式分解
旧教材为七下第三章,新教材为八上第1章
新教材指出因式分解,也称为分解因式。
01
03
02
习题量减少,例题讲解调换顺序,并添加议一议的内容,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2章 分式
章引入改变,新教材紧接小学内容“分数”,类比分数学习分式,问题改为整式相除除不尽。
修改:将“ 整数指数幂”放在“分式的乘法和除法”之后;增加了“综合实践 空瓶换汽水”。
01
03
02
分式的定义描述改变,分式的性质描述改变(新教材提到了“相除”的情况),异分母分式相加减的定义,描述中包含最简公分母和通分,同底数幂除法法则描述有改动,0指数幂的描述改变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3章 二次根式
小结名称变化,新教材“3.1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性质”,旧教材“5.1二次根式”
精选例习题,减少习题的题量.更换了一些例习题题目内容素材,更换一些与教材搭配、呼应且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题目,删减了一些重复的题目.
01
03
02
新教材为四部分:知识图谱+知识回顾+注意事项+自评互评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4章 三角形
修改:将“第二章三角形” ,调整为“第四章三角形”.将“2.1三角形”修改为“4.1认识三角形”;将“2.6用尺规作三角形”修改为“4.4尺规作图”.将“IT 教室 用计算机探究“将军饮马”问题”修改为“现代技术应用 用计算机探究“将军伙马”问题”.将“2.3等腰三角形”调整为“4.5等腰三角形”.将“2.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调整为“4.6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将“2.5全等三角形”调整为“4.3全等三角形”.
内容上增加“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定义和命题的概念表述与旧教材不同,位置前移,内容版块分的更清晰,比如“思考”“议一议”“做一做”等,部分例题和练习题更换
位置前移,小节名字有修改,旧教材是“用尺规作三角形”,删除等腰三角形相关内容,增加“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平行线”课后习题由AB组改为“学而时习之”
01
02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5章 直角三角形
旧教材八下第1章修订为新教材八上第5章,将“第二章三角形” ,调整为“第四章三角形”,将“1.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I)”修改为“5.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将“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II)”修改为“5.2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将“数学与文化,几何学的基石--勾股定理)”修改为“数学文化 《周髀算经》与勾股定理”,增加了“现代技术应用 用计算机探究勾股定理”.
精选例习题,更换了一些例习题题目内容素材.
01
02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1章 因式分解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通过"整式乘法→因式分解"的逆向思维训练。
2
掌握提公因式法(包括系数为负数的处理),熟练运用公式法。
3
能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分解四项式(分组分解法)。
1.复杂公因式的识别(如(x-2)与(2-x)的转化)
2.需要拆项或添项的分组分解法
3.含参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如x +px+q)
因式分解的概念和解法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1章 因式分解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1章 因式分解
(三)课时安排
章节 课题 课时数 备注
1.1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1课时
1.2 提公因式法 2课时
1.3 公式法 3课时
十字相乘法与分组分解法 2课时
小结与评价、复习题1 3课时 含检测课时,下同
建议安排
11课时
分配如图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1章 因式分解
(四)教学建议
概念引入建议
类比生活情境:
从“因数分解”(如12=3×4)类比到“因式分解”(如 ),强化“和差化积” 的数学思想。
突出互逆关系:
通过对比 (乘法)与 (分解),直观展示互逆过程。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1章 因式分解
(四)教学建议
提公因式法:
关键步骤:引导学生从系数、字母、指数三方面确定公因式。
典型错误预防:针对漏项进行纠错练习。
公式法:
平方差公式:强调结构特征(两项、异号、平方形式),设计变式。
完全平方公式:结合几何图形(面积模型)解释公式的几何意义。
01
02
核心方法教学策略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1章 因式分解
(四)教学建议
实际应用案例:
引入解方程或简化计算问题。
知识结构化:
用思维导图梳理本章脉络(概念→方法→应用),强化知识联系。
应用与复习建议
01
02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1章 因式分解
(五)评价建议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2章 分式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知道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通分。
2
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能对简单的分式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并将结果化为最简分式。
3
能根据等式的性质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能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应用题(如浓度、工作效率等)。
分式的运算以及分式方程的解法,分式的化简与判断,分式的实际应用
分式的运算以及分式方程的解法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2章 分式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2章 分式
(三)课时安排
章节 课题 课时数 备注
2.1 分式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课时
2.2 分式的加法和减法 2课时
2.3 分式的乘法和除法 3课时
2.4 整数指数幂 3课时
2.5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3课时
小结与评价、复习题1 3课时 含检测课时,下同
建议安排
16课时
分配如图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2章 分式
(四)教学建议
课标定位
紧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数与代数”领域要求,重点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和模型观念。
联前后知识:小学分数→分式→函数(如反比例函数)、方程。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2章 分式
(四)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用分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如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强化符号意识。
通过类比分数(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基本性质)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01
02
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2章 分式
(五)评价建议
维度 评价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分式概念辨析、基本性质运用、四则运算熟练度、分式方程解法规范性
思想方法 类比迁移(分数→分式)、转化思想(分式方程→整式方程)、分类讨论(含参问题)
应用能力 建立分式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工程、行程、浓度等),检验解的合理性
学习习惯 运算步骤严谨性(标注限制条件)、错因反思能力、合作探究参与度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2章 分式
(五)评价建议
模块 评价重点
分式概念与性质 辨别分式与整式(如判断3/(x+1)是否为分式)
快速定位分式无意义的x值(如填表题)
分式运算 乘除运算规范性(约分步骤是否完整)
加减运算中找最简公分母的能力(如分母x -9与x+3)
分式方程 检验增根的规范书写(如“经检验,x=2是增根,舍去”)
解应用题时单位使用的准确性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3章 二次根式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活动,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知道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的理由,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2
过探究活动,能理解二次根式的2个性质,并能利用性质进行化简,感受分类讨论的思想以及数学的内在联系。
3
通过探究活动,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会利用法则进行化简、计算,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在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二次根式的运算和运算法则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3章 二次根数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3章 二次根式
(三)课时安排
章节 课题 课时数 备注
2.1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性质 2课时
2.2 二次极式的乘法和除法 2课时
2.3 二次根式的加法和减法 3课时
小结与评价、复习题1 3课时 含检测课时,下同
建议安排
10课时
分配如图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3章 二次根式
(四)教学建议
注意代数学的整体性,作为初中阶段"数一式"内容的最后一章,本章不仅承担二次根式的知识的教学任务,而且也有整理"数与式"的内容、方法和基本思想的任务。教学建议如下。
01
加强归纳法的教学,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教材对本章内容的处理,一以贯之地用从具体数字的算术平方根的运算中观察规律,归纳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运算法则的方式展开.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根据教材的这一编写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归纳得出有关结论。
02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3章 二次根式
(四)教学建议
加强运算技能训练,提高运算能力.本章教学更加注重运算能力的培养,具体地又要落实在运算技能的训练上.运算技能的训练是代数教学的基本任务.本章的训练点在两个方面,一是用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进行运算,核心是有效地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和乘法法则、除法法则,其中将各式转化为最简二次根式是关键步骤;二是运算习惯的培养,具体可以从先观察,后计算;先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计算;利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等方面着手。
03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3章 二次根式
(五)评价建议
评价维度 具体观测点 核心素养关联
概念理解 二次根式定义辨析、双重非负性(≥0且a≥0) 抽象能力、几何直观
运算能力 最简二次根式化简、分母有理化、混合运算 运算能力、推理意识
应用能力 几何问题(勾股定理)、实际测量问题建模 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思想方法 类比迁移(整式→二次根式)、分类讨论 推理意识、创新意识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3章 二次根式
(五)评价建议
表现层级 评价标准 典型任务举例
达标层 能用勾股定理画出(n≤10)线段 作线段(2 +1 )
熟练层 理解无理数在数轴上的稠密性 说明与1.7的大小关系及理由
卓越层 推导几何图形中复合根式的意义 求腰长为a、底边b的等腰三角形高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4章 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三角形基本元素(边、角、顶点)及稳定性应用。
2
掌握三核心性质:
内角和定理(180°)与外角性质
三边关系(任意两边和>第三边)
特殊线段性质(中线、高线、角平分线)
3
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四大判定(SSS、SAS、ASA、AAS)
全等判定的灵活选择(区分SSA错误情境)
辅助线的添加策略(如倍长中线、构造对称全等形)
实际问题的模型抽象(复杂场景中识别全等关系)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与应用(几何推理起点)
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SAS优先)
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三线合一”模型)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4章 三角形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4章 三角形
(三)课时安排
章节 课题 课时数 备注
4.1 认识三角形 3课时
4.2 命题与证明 2课时
4.3 全等三角形 4课时
4.4 尺规作图 1课时
4.5 等腰三角形 2课时
4.6 线段的垂直乎分线 2课时
小结与评价、复习题1 3课时 含检测课时,下同
建议安排
17课时
分配如图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4章 三角形
(四)教学建议
难点攻克策略
难点 破解方案(课堂10分钟速效)
辅助线不会添 动态模板法:GeoGebra预设辅助线按钮(倍长中线→自动生成对称形)
实际情境难建模 实景简化:用课桌模拟河岸,筷子作测量杆
几何语言混淆 错例诊疗:学生互批证明过程(重点查“∵∴”符号误用)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4章 三角形
(四)教学建议
基础层:用三角板画高/中线(实体模型观察)
拓展层:用全等还原马王堆帛画残片图案(跨学科)
01
02
分层实践样例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4章 三角形
(五)评价建议
实践任务:评价尺规作图、模型制作等动手操作能力(占比30%);
课堂表现:通过提问、板演记录学生参与度(占比20%);
阶段性测验:设计分层测试题(基础题、变式题、拓展题),关注思维过程而非唯一答案.
01
02
03
过程性评价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4章 三角形
(五)评价建议
终结性评价
单元测试:包含选择题(概念辨析)、填空题(性质应用)、解答题(综合证明)和开放题;
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错题分析、思维导图、学习反思等材料。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5章 直角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能快速计算直角边/斜边长度
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HL定理)的适用条件
2
用拼图法、代数法证明勾股定理(如赵爽弦图)
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解决测量问题(如大楼高度、斜坡距离)
3
归纳特殊直角三角形的比例关系(30°-60°-90°型三边比为1::2)
理解斜边中线定理(中线= 斜边)的几何证明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应用:验证三边关系时易漏算平方
复合型问题建模:如“台风影响范围”需两次运用勾股定理
非直观辅助线构造:在折叠问题中识别隐藏的直角三角形
股定理应用:已知两边求第三边(注意区分直角边与斜边)
HL定理实操:能准确选择HL定理证明两直角三角形全等
实际问题转化:将坡比、投影长度等转换为直角三角形模型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4章 三角形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5章 直角三角形
(三)课时安排
章节 课题 课时数 备注
5.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3课时
5.2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3课时
5.3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2课时
5.4 角平分线的性质 2课时
小结与评价、复习题1 3课时 含检测课时,下同
建议安排
13课时
分配如图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5章 直角三角形
(四)教学建议
动态演示:用GeoGebra展示直角三角形边长滑动时三边平方关系变化(强化勾股定理动态理解)。
生活建模:用手机测距仪测量篮球场对角线长度(实操验证勾股定理)。
01
02
核心教学策略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5章 直角三角形
(四)教学建议
分层活动设计:
学生层次 任务示例
基础层 计算直角边为5、12时的斜边长度
提高层 证明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三边比为1::2
拓展层 解决物理问题:“用斜面推箱子时,省力原理与勾股定理的关系”
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5章 直角三角形
(五)评价建议
评价维度 实施方法 典型工具示例
知识掌握 课堂即时检测(三色题卡) 红卡:勾股定理计算斜边
黄卡: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绿卡:设计测量旗杆方案
应用能力 项目作业评分 报告:“用HL定理验证梯子靠墙安全性”(含数据、图示、结论)
思维品质 错例分析答辩 学生讲解“误用勾股定理求非直角三角形边”的错误逻辑
感谢观看
义务教育新教材内容解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