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课标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本部分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把握不同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学生需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更替,理解国家的起源和本质,掌握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通过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比较分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发展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分析
本框内容重点落实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分析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教材以具体史实为依托,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把握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与国家的本质属性,理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与信心,培养科学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认识到人类文明进步的曲折性与必然性,激发投身社会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情分析
1、知识层面上:
学生已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阶段,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过程,对生产关系、阶级对立、国家形成等概念有一定认知。但对各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原因、私有制与阶级产生的逻辑关系理解不深,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历史趋势的把握较为薄弱,需重点理解生产关系如何随生产力发展而变化。
2、能力层面上:
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能通过教材图文资料获取信息,但对抽象政治概念的理解仍需引导。他们好奇心强、乐于讨论,适合通过案例分析、图表对比等方式加深理解,需注重培养其辩证思维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生产关系特点,理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原因。
通过分析历史资料,了解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特征,明确各社会阶段主要矛盾及其演变规律。
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社会形态演变,认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解。
科学精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培养理性思考和辩证思维能力。
法治意识:理解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本质,增强对现代法治社会必要性的认识。
公共参与:结合社会发展历程,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实现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历史进步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二)教学难点:
理解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把握资本主义剥削的隐蔽性与剩余价值的实质
课堂导入
一、导入新课
2024年,良渚古城遗址迎来新一轮考古发现,新出土的玉器与水利系统遗迹再次印证了五千年前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这座被誉为“中华第一城”的远古都邑,正是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随着农业定居、私有制萌芽和社会分工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从原始社会的氏族共耕到奴隶制国家的诞生,人类如何迈出文明的第一步?生产力的发展又如何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让我们从这段深埋地下的文明密码中寻找答案。
二、自主预习
1、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2、私有制是如何产生的?它对原始社会有何影响?
3、奴隶制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5、阶级和国家的本质分别是什么?
探究新知
总议题:人类社会如何迈向文明时代?
子议题一:原始社会为何被奴隶社会取代?
议学情境
2024年,浙江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再获新发现,出土大量玉器与祭祀遗迹,印证了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已出现早期国家形态。这些玉器制作精细,需专业工匠长期劳动,表明当时已存在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这一发现揭示:人类从平等的氏族社会走向阶级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议学问题
结合良渚遗址新发现,分析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说私有制的确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改进、劳动方式变化、财产分配演变等角度思考
议学提示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使个体劳动成为可能,家庭逐渐取代氏族成为生产单位,生产资料由公有转为私有,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地位不平等,原始社会解体。
私有制的确立以土地成为私有财产为标志。原来共同占有、平均分配的生产关系被打破,出现了剥削与被剥削的集团,即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社会进入阶级社会阶段。
知识总结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私有制的确立过程
最早归家庭私有的是生产工具和牲畜
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
土地私有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阶级的形成
阶级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子议题二:奴隶社会为何是历史的进步?
议学情境
2024年殷墟考古团队公布新成果:在河南安阳发现商代晚期大型铸铜作坊遗址,出土成套青铜礼器与甲骨文刻辞。研究表明,当时已有严密分工、文字记录和城市管理体系。这些成就表明,尽管存在残酷剥削,但人类已迈入文明时代。
议学问题
结合殷墟新发现,说明奴隶社会推动文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为什么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学生活动
个人思考后小组交流,列举文明标志并分析其社会基础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区分“道德评价”与“历史进步”,强调生产力标准
议学提示
表现包括:金属工具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殷墟的铸铜作坊体现专业化生产,甲骨文证明文字已用于管理和社会记录。
尽管奴隶制充满压迫,但它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状态,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知识总结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奴隶在强制下劳动,毫无人身自由
奴隶的全部产品归奴隶主支配,仅提供最低限度生活资料
国家的产生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最早的国家是奴隶制国家
文明时代的标志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
城市的出现
文字的发明和应用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子议题三:资本主义为何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
议学情境
2024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报告指出:全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美国前1%人口掌握超过38%的财富,而底层50%仅占2.6%。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加速替代人工岗位,加剧就业结构性矛盾。这引发学界对资本主义制度可持续性的深刻反思。
议学问题
结合IMF报告,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如何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及其后果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理解“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的对立本质
议学提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者支付能力不足的矛盾,导致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IMF数据显示的极端贫富分化正是这一矛盾的体现。
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但成果却被少数资本家占有。这一矛盾贯穿资本主义始终,无法根本解决,因此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知识总结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
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基本特征:生产过剩(相对过剩)
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
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
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最终导致其被社会主义取代
课后任务
1、整理本节课知识,并理解记忆。
请同学们回顾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梳理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特点,包括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奴隶社会的私有制与阶级对立、封建社会的土地剥削、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与剩余价值。尝试用表格形式归纳各社会形态的生产力水平、生产资料归属、劳动者地位及社会主要矛盾。
2、分析演变规律,思考历史趋势。
以“人类社会为何会从原始社会逐步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为主题,结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撰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说明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原因,并尝试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
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
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私有制与阶级的萌芽
国家的产生
二、奴隶社会的特征与进步性
奴隶制生产关系特点
早期国家的形成
文明时代的开启
三、封建社会的结构与矛盾
封建土地所有制
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矛盾
封建国家的统治特征
四、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点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过程
工业革命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发展趋势
教学反思
本次课围绕人类社会形态更替及其内在逻辑展开,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基本掌握了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过程及各阶段生产关系特点,目标达成度较高。通过图片、史料和相关链接,学生能够理解阶级、国家、私有制等抽象概念,学习效果良好。存在的问题在于部分学生对“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理解较浅,理论抽象度高,需加强现实案例引导。改进措施可结合当前经济现象,如企业垄断、失业问题等,增强代入感。教学中尝试以时间轴梳理与小组讨论结合的方式,提升了学生逻辑思维和合作能力,效果较好。反思发现,理论性强的内容需更多依托情境与实例支撑,未来应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理解深度与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