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共31张PPT1个视频)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共31张PPT1个视频)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1
问题探讨
某同学假期来到几乎没有工矿企业的青海省茶卡盐湖,这里被称为“天空之镜”,湖水清澈、大气透明。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大城市时常发生雾霾,他认为,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就会很好。次年,他到了几个海滨城市旅游,发现这里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他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似乎并不矛盾。
茶卡盐湖
1. 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不是,人类活动可能破坏环境,也可能改善环境,如乱砍滥伐、乱捕滥杀、填湖造地、生物入侵等;有些人类活动会改善生态环境,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2. 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边发展,边保护,边治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人类活动为什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产生大量废物。在生物圈中,人口、资源、
环境和发展存在紧密而复杂的相互联系。
如果将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质等,换算为相应的自然土地和水域面积,就是生态足迹。
什么是生态足迹?生态足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 生态足迹的概念:
生态足迹又叫 。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_________
(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 和

生态占用
人口单位
生产资源
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某一单位人口
需要
产生
资源
废物
生产所需的
吸纳所需的
具有生产能力的地球面积
(一)生态足迹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2.举例换算(以一个人为例):
①粮食消费量
生产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
②排放的CO2总量
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3.生态足迹示意图:
|耕地|
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
|渔业用地|
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
|建设用地|
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碳足迹|
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
|林地|
表示生产木材、纸浆、薪柴等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草地|
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
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生产所需资源
吸纳废物所需
某一人口单位
基础设施占用土地
建设用地
林地
草地
耕地
渔业用地
林木产品所需林地
畜牧产品所需草地
农产品所需农田
水产品所需水域
碳足迹
吸收化石燃料
排放的CO2所需的森林面积
4.生态足迹内容: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5.生态足迹特点: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资源越 ,
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 。


因此,为了减小生态压力,应 生态足迹的值。
减小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__________。
可能不同
生活方式 生产资源 吸纳废物(碳足迹)
步行 开车 占用
吃蔬菜 吃牛肉 养牛需要
建设用地
吸收尾气需要森林面积
养牛比种菜排放更多CO2
草地
<
<
生态足迹的单位:
全球公顷(ghm2)
1.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与步行相比
开车增大生态足迹
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使用
吸收汽车尾气需要森林
建设用地
碳足迹
增大
增大
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产生的CO2就越多,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就越大。
【思考】
【资料】18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情
况,以及未来几十年的预测情况如下图。
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措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通过降低
出生率来控制人口数量过快增长)
现状:
①人口基数大。
②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③依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未来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还将加速。
讨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二)人口增长与环境压力
生态承载力(单位:全球公顷)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
生态足迹(单位:全球公顷)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盈余
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正常的
结构与功能,可持续发展
讨论2: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生态足迹增长很快,生态承载力增长较慢,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
【资料3】17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只有大约0.028%,而2016年,这一数值已经超过0.04%。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等。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0
1961
1967
1974
1981
1987
1994
2001
2007
2014
年份
5
20
15
10
25
总量/10亿全球公顷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
生态赤字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
生态环境问题具有 ,主要是因为 具有 。
全球性
物质循环
全球性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产生的核辐射粒子云,被送到了2 000km外的北欧。
1、全球气候变化
(1)成因:
(2)危害:
(3)防治措施: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水泥的生产导致大气中CO2的浓度升高
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南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
植树种草,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
海平面上升后将消失的美景...
人间天堂—马尔代夫
水上之城—威尼斯
大自然的宫殿—阿尔卑斯山脉
2、水资源短缺
(1)成因:
(3)防治措施:
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
节约用水、南水北调,污水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再排放。
(2)危害:
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
淡水约占地球水资源的2.53%, 但是其中可被人类直接利用的不到1/3
3、臭氧层破坏
(1)成因:
(2)危害:
(3)防治措施:
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
臭氧层变薄,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减少使用和排放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
氟氯烃(CFCs):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冷冻剂,在家用电冰箱和空调机中广泛使用。会破坏臭氧层,目前都在被淘汰行列。
哈龙(Halon):属于卤代烷,主要用于灭火剂。它通过破坏燃烧或爆炸的复杂的化学链式反应来达到灭火的目的。消防行业广泛使用的哈龙灭火剂会破坏臭氧层。
4、土地荒漠化
(1)成因:
(3)防治措施:
干旱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植被破坏
合理利用现有草场,退耕还林、还草
(2)危害:
干旱区、半干旱区等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甚至完全荒漠化,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
5、生物多样性丧失
(1)成因:
(2)危害:
(3)防治措施:
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开发
就地保护、易地保护
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目前,物种灭绝的速率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
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苏丹离世
(1)类型:
(2)成因:
(3)危害:
(4)防治措施: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导致雾霾、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等频发。
排放到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过多。
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6.环境污染
污染类型 污染情况 成因 危害
大气污染 温室效应
酸雨
雾霾
臭氧层 空洞
水体污染 无机污染
有机污染
土壤污染 重金属 农药污染
大量化石燃料燃烧,使大气CO2过多
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大气中SO2等过多
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大气中细颗粒物增多
水中富含N、P等无机营养
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使用
重金属、农药通过植物进入食物链
水中富含有机物
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
危害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
呼吸道疾病增多,危害人体健康
使大气中臭氧含量下降,地表紫外线增强
浮游藻类繁殖,水体缺氧,生物大量死亡
异养生物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
通过生物富集,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
环境污染的成因和危害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应对措施
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我国:
1.正确理念:
退耕还林、还湖;建立自然保护区
节能减排计划
碳中和与碳达峰
垃圾分类
可持续发展 (1)减少生态足迹总量。如节约用水用电、低碳出行、提倡素食、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等。
(2)提高生态承载力总量。如加大农、林、牧、渔等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生产力,提高产量。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问题:上述环境问题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呢?
对环境问题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可结合自身的体会来讨论,如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雾、沙尘暴、酸雨等。环境问题与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息息相关,例如,节约用水要从点滴做起,绿色出行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可从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形成节能减排的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宣传环保理念的角度来谈。
问题: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不浪费食物,节约用水、用电,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可回收垃圾重新利用,不随手乱扔垃圾;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
思考·讨论
1. 上述环境问题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呢?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中CO2,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旱涝灾害可能增加;水资源短缺,将对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造成影响。从而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臭氧层的破坏,使紫外线照射增强,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患病率升高;土地荒漠化导致耕地减少,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生物多样性丧失,会使人类可利用资源减少,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影响人类生存。而我们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影响环境,导致上述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恶化又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1. 特点:
2. 影响:
具有全球性
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也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3. 应对措施: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基本国策:
(1)正确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对于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思考: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
揭示了生态系统具有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客观规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课堂练习
1.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尽量少地消耗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环境。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请举两个例子说明。
(1) 绿色出行:骑自行车或步行出行。
(2) 节约用电:使用节能灯泡照明,随手关灯,休息时关闭电脑,夏天空调温度不要调太低,根据能耗标识选用能耗低的电器。
(3) 避免浪费:纸张双面使用,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具(如塑料袋、纸杯、木筷等)。
2.“国家节水标志” 由水滴、人手和地球的图案组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 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 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手接着水珠, 寓意“接水”,与“节水”音似。
举例说明,作为中学生,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节约用水?
(1) 生活中一水多用:用洗菜水浇花,用洗衣水拖地,用洗碗水冲厕所,等等。
(2) 洗手时随时关闭水龙头。
国家节水标志
可持续性发展——人类最终的选择
1、概念: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就是指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2、我国:
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为基本国策。
建设生态文明,从我做起,身体力行,节能环保,广为宣传。
采用“素食、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小个人的生态足迹,提高生态承载力。
几年前,某地建起一家金属冶炼厂,此后,工厂周边的水稻产量明显下降。农民认为冶炼厂排放的废气导致了农作物减产。环境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冶炼厂周围的大气透明度明显下降。
冶炼厂方面认为,水稻产量下降的责任不在他们,因为他们排放的废气是经过处理的,检验报告显示,这些废气不会毒害人体,更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排放的废气对水稻有毒害作用。
思考: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技能,反驳冶炼厂方面的观点。
【思维训练】辨别“偷换概念”
不毒害“人体”的废气不一定也不危害水稻。
使农作物减产不一定要“毒害”农作物,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也可引起农作物减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