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自学能力。 2. 理解并掌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认识到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 3.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积极向上地生活和学习。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 理解并掌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认识到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 1.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积极向上地生活和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 生活中,常常看到部分同学一遇到困难,就说:我emo了!可是我们人生中总会遇到一些风雨。那那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有一个人他说他有秘籍,专治emo,他从战国而来,他热爱和平,他擅长雄辩,他认为人性本善,他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曾经搬了三次家;也为了他断过机杼。他是?对了!孟子!他说他的秘籍可让你用风雨建构你 难以坍塌的人格,让你在摸爬滚打中锤炼出真本事来。 来 ,我们先看看他带来的这个秘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细品一下,孟子通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应对的策略。 二、研读课文,把握内容 (一)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1.明确朗读要求: 声音洪亮;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 2.出示朗读节奏,配以范读,学生跟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梳理内容,探求“建构难以坍塌的人格”的策略 策略一:榜样 阅读并疏通文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课文第一段作者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列举这些人物事例的目的是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①出身都卑微;②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③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意在说明:用榜样引领自己在艰苦环境中前进成为人才。 举六个例子,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教师总结:孟子是个苦命的孩子,幼年丧父,早年生活贫苦。人的成人成才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外,更需要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的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找到榜样,用榜样引领自己前进。正如周公之于孔子,范滂pāng之于苏轼。榜样一定要跟自己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样才能在人生路上时时将榜样作为参照,调整自己的前进方向和行进方式。孔子的榜样是周公,因为孔子出生时尽管家族已经没落,但毕竟还是贵族,周天子的余威还在,孔子期望自己能像周公一样匡扶周室,复兴礼乐。对于出身寒微的孟子来说,他选取的榜样是“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人,都是出身于极恶劣的环境,有的务农,有的生活在偏僻的海滨,有的甚至还是囚徒,但最终都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改变卑贱的身份,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的大人物,并且名垂后世。 孟子这样表达,也是给那些同样出身卑微的士人讲的,要从跟自己有过相似经历的大人物身上获得精神的引领和前进的动力。 补充司马迁的事例,作为论据: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策略二:使命感 1.阅读并疏通文意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经受磨炼的好处是什么? 思想上:苦其心志; 生活上: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上:行拂乱其所为; 好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师总结:出身优渥,有所成就的,大有人在;出身底层,浑噩度日,为数不少。对于个体来说,生活苦难与否,没有选择的可能,但如何面对苦难,却体现出一个人的性格和观念。唯有积极面对,将苦难当作是对自我的历练和考验,不断从中汲取向上生长的教训、经验和意志、品格。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知道自我的使命,过一种有使命感的生活。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足够的历练,如何能够承担重任呢?温室的花木,搬到室外,可能一场烈日或暴雨,就会将其摧折。而那些野外山坡上的树木,却能经得起似火骄阳和狂暴寒风,哪一年的生长越是艰难,年轮越窄,却也越加坚硬。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转换思维方式,过一种有使命感的人生非常重要,这可以让自己远离愤世嫉俗、沮丧颓废,从而能够超越环境的限制,向更好自我不断进发。 策略三:积极面对 1.阅读并疏通文意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能体现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作用的句子是什么?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师总结:儒家不是严谨的哲学,更不是宗教,不能给人追寻生命意义提供完整的推演或信仰。但它却提醒我们一种面对艰难困苦的最佳方式,那就是把各种挫折、困苦、煎熬都当作锻炼心性、锤炼品格、提升修养的方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策略四:格局 1.阅读并疏通文意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哪一句?怎样才能使国家生存发展呢?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入有法家拂士,出有敌国外患。 3.本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经历磨练的益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个人成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三、梳理论证思路 展示内容结构图,梳理文章写作思路 本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第一层首先列举了6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他们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历了艰难和困苦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这里用历史事实为例,论证人才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层由前面列举的6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的6个人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和忧虑。然而也正是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作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的增长了才干。第三层,首先从人的主观因素角度论述,人常常处在困境,只有正确面对忧患、奋发才能有所作为。又从国家的层面指出,国君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忧患,国家往往会遭致灭亡。很显然这一层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鲜明的得出了这篇文章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梳理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从重点虚词“于”、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方面进行梳理。 课后拓展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针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共23张PPT)23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年 级:八年级学 科:初中语文(统编版)热爱和平讲性善论擅长雄辩在战国时期,有这么一个人他……他是?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quǎnyuèɡéáoxīkònɡfúzēnɡb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兴起,指被任用。田地。选拔、任用。捣土用的杵。狱官。集市。策略一1.课文第一段作者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列举这些人物事例的目的是什么?共同点:①出身都卑微;②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③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榜样榜样一定要跟自己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样才能在人生路上时时将榜样作为参照,调整自己的前进方向和行进方式。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痛苦。使……劳累。使……经受饥饿之苦。财资缺乏。违背。扰乱。增加。曾,同“增”。策略二使……受到震撼。使……坚忍起来。2.对于要担大任的人,上天都给了他们什么样的磨难?在经历过这些磨难之后,人会得到什么样的益处呢?磨难:益处:苦其心志思想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活行拂乱其所为做事历经磨难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命感对于个体来说,生活苦难与否,没有选择的可能,但如何面对苦难,却体现出一个人的性格和观念。唯有积极面对,将苦难当作是对自我的历练和考验,不断从中汲取向上生长的教训、经验和意志、品格。策略二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常常犯错误。同“横”,梗塞、不顺。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征验、表现。显露、流露。了解、明白。策略三积极面对儒家不是严谨的哲学,更不是宗教,不能给人追寻生命意义提供完整的推演或信仰。但它却提醒我们一种面对艰难困苦的最佳方式,那就是把各种挫折、困苦、煎熬都当作锻炼心性、锤炼品格、提升修养的方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策略三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指在国内。同“弼”,辅佐。指在国外。匹敌、相当。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策略四由个人上升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实力相近之国的并存、威慑,没有外部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劝诫人信:要负荷天下重任,必须了解民生疾苦,要对内明辨是非、赏罚有度,要对外时刻保持警惕心,忧劳可以兴国,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格局举六个人的例子(出身贫贱,历经磨难,增长才干,有所作为)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个人(正面)对比论证论证“生于忧患”客观:苦、劳、饿、空乏、行拂乱主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国家(反面)入:无法家拂士出:无敌国外患国恒亡 → 死于安乐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④苛政猛于虎介词连词至于夏水襄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重点虚词于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从,自”“在”“到”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为“向”“对,对于”“同”“给”“到”等表示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事用于句首或句中以凑足音节助词梳理文言现象1.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入则无法家拂士“曾”同“增”。 “衡”同“横”,梗塞、不顺。“拂”同“弼”,辅佐。2.古今异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造、修建。古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今义:敌对的国家。3.一词多义舜发于畎亩之中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行拂乱其所为 ( )法家拂士 ( )法家拂士 ( )管夷吾举于士 ( )被起用。发出。违背。同“弼”,辅佐。贤士。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动词作状语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 )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4.词类活用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必先苦其心志 ( )②劳其筋骨 ( )③饿其体肤( )④空乏其身( )⑤所以动心忍性 ( )( )使……痛苦使……劳累使……经受饥饿之苦使……处于贫困之中使……受到震撼 使……坚忍起来在国内 在国外5.特殊句式状语后置:舜发于畎亩之中。正常语序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被动句:百里奚举于市。“动词+于……”表被动省略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省略主语“一个国家”课后拓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针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我们需要凝视深渊,而不要被深渊吞噬;战胜恶龙,而不能成为恶龙;见识了人性的诸多虚假和丑恶,却依然对真善美充满期待。构建难以坍塌的人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3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x 23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2025--2026学年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