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综合复习练习试卷4(含解析)人教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综合复习练习试卷4(含解析)人教版【2024】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综合复习练习试卷4(人教版【2024】Word版,含答案)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7cm
C.珠海冬天的温度约为30℃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
2.南极科考队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是水银温度计,是由于酒精的(  )
A.沸点低 B.密度小 C.凝固点低 D.比热大
3.2019年2月16日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室内赛男子60米决赛中,中国飞人苏炳添力挫美日欧几大高手,以6秒47夺冠,创造了赛季世界最佳成绩,如图所示,关于运动的快慢,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观众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B.终点裁判用“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C.物理学上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与观众的方法相同
D.物理学上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与裁判的方法相同
4.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5.两套完全相同的(如图甲所示)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体积的M固体和N固体,它们的加热时间温度曲线如图乙所示,在35min内M物质从固体熔化成了液体,N物质始终是固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乙知,M、N都是晶体
B.由图乙知,M是晶体、N是非晶体
C.这种加热方式一般称为“水浴法”,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较均匀,缺点是被加热物体温度一般不会超过100°C
D.第15min时M物质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
6.中国科技公司思立微成功研发出超声波指纹识别关键技术,其工作原理与声呐类似。放大手指局部,表面是凸凹不平的。如图是手机内置有超声波指纹识别系统,手机发出超声波遇到手指上A、B、C、D、E五个位置,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29ms、0.41ms、0.29ms、0.41ms、0.32ms,根据时间,求出手指与手机平面的距离,可绘出指纹的大致形状,则该处指纹的大致形状是(  )
A. B.
C. D.
7.如图所示的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漓江倒影 B.镜中见日
C.钢笔“折断” D.林间光斑
8.下列光现象中,属于镜面反射的是(  )
A.人在岸上看见水中的鱼
B.全班同学都能看见教师黑板上的字迹
C.在不同方向都能看见点燃的蜡烛火焰
D.太阳光照在地面的玻璃片上形成刺眼的光束
9.中华上下五千年,古诗文化源远流长,下列的诗句与物理知识相符的是(  )
A.“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光的反射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光的直线传播
C.“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光的折射
D.“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平面镜成像
10.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运动员百米冲刺 B.爱因斯坦思考问题
C.列车在飞速奔跑 D.中国歼-20正在起飞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小组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
A.该凸透镜的焦距f=20cm
B.当物距u=30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这条规律
C.当物距u=8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利用了这条规律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向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
12.下列关于光的传播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B.光和声音一样,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光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D.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大
1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传播速度不变
14.小张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如图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他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使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如果不改变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应该将蜡烛向(  )
A.左移动,成像会变小 B.右移动,成像会变大
C.左移动,成像会变大 D.右移动,成像会变小
15.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可知,物体的(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以上说法都对
16.在新冠防控中,所有学生每天都要使用体温计监测体温,体温计使用后要进行消毒杀菌。下列给体温计消毒的正确方法是(  )
A.放在沸水中煮几分钟 B.用自来水加以冲刷
C.用酒精灯烘烤 D.用医用酒精擦拭
17.如图所示,为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对该物体在0~5s内运动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物体在5s内运动的路程为3m B.物体在0~3s内平均速度是1m/s
C.t=0.5s时速度是t=4s时速度的2倍 D.物体在3s~5s内的速度增加了2m/s
18.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做变速直线运动
B.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第20s末,甲、乙两个物体的速度相同
D.0~20s,两个物体所走的路程相同
19.小明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归纳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0℃、1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密度(千克/米3)
水 1.0×103 冰 0.9×103
水银 13.6×103 干松木 0.4×103
酒精 0.8×103 铜 8.9×103
煤油 0.8×103 铝 2.7×103
A.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
B.固体物质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物质大
C.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也相同
D.质量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体积较小
20.自然界中美景数不胜数,关于对下列景色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的描述中,判断错误的是(  )
A.天山顶终年不化的积雪──凝华 B.秋季早晨枫叶上的霜──凝固
C.秋季清晨树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液化 D.冬季江边树枝上的雾凇——凝华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
21.一个物体在连续10秒里行驶的情况是:在前4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后6s内的平均速度是7m/s。则前4s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m,它在整个10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22.福建是个沿海省份,有许多海岛,对于身处偏远海岛的人,向大海要淡水,成为人类解决水资源短缺危机重要课题。按图装置可获取少量的淡水,方法是:
(1)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温度______,加快蒸发成水蒸气;
(2)水蒸气在塑料膜下表面形成小水滴,在重力作用下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可得到______淡水。
23.小杨同学参加了全程7.5km的迷你马拉松比赛,用时45min,小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km/h,悬挂在道路两旁的横幅相对于奔跑中的小杨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4.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小明用酒精灯将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98 ℃时,继续加热,温度计示数保持98 ℃不变,可以推断:气压______(选填“高于”、“低于”、“等于”)标准大气压,甲、乙两图中能正确反映水沸腾时现象的是图______。
25.将没喝完的矿泉水瓶遗弃野外易引起山火,是因为瓶中的水相当于 ________,可会聚太阳光引燃干草或枯枝。隔着薄膜上的水滴看很近的字,会看到通过水滴形成的 _________(选填“正立缩小”、“倒立缩小”、“正立放大”或“倒立放大”)的虚像。光的三原色是红、_______和蓝,彩色电视和彩色照相就是依据三原色理论来实现的。如图所示是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的现象,这个现象叫光的 ________,由此猜测,对于相同的凸透镜,紫光入射时的焦距将 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红光入射时的焦距。
26.如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_mm。木块的长度是___________cm。
27.图像法是一种整理、分析数据的有效方法。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描绘的两个物体运动路程﹣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甲物体前4s内运动的路程是 ___________m;乙物体运动的速度是 ___________m/s。3s时,甲、乙相距 ___________m。
28.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梭镜后,能从各个角度都能观察到白色光屏上形成的七色光带,这是光在白色光屏上发生了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如果在白色光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则白色光屏上会呈现______色。
三、作图题
29.如图,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作出光线进入和离开三角形玻璃的大致轨迹。
30.如图所示,请根据图中所示的入射光线,画出它们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四、实验题
31.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______(选填“a”或“b”)装置;
(2)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水沸点是______℃,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水的温度______;
(3)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______;
(4)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______(选填“A”或“B”)图;
(5)实验中,若要缩短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请写出一种可行的方法:______。
32.用如图1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白色硬纸板EF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平面镜。
1 2 3 4 5 6
入射角i 15° 30° 45° 60° 70° 80°
反射角r 15° 30° 45° 60° 70° 80°
(1)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沿AO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记录如上表。比较r和i,可以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 _____入射角;为了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多次改变入射角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_____。
(2)纸板EF右侧没有沿ON折转时,能观察到反射光,有折转时,观察不到反射光,说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_____;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即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如图2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_____(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纸板上 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 _____的;观察者的眼睛 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在OA的路径上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33.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红用图甲的装置做了两次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a和b。
测温物质 凝固点/ oC 沸点/ oC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1)小红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的规律制成的。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oC;
(2)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 oC;这时的大气压______1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a和b图像说明两次实验中所用水的______不同;
(4)由图丁中的b图像可知,t1时刻水的内能______t2时刻水的内能(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4.小滨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他应选取两支外形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蜡烛进行实验;
(2)小滨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3)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他把蜡烛A放在距玻璃板30cm处,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A的距离是______cm。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说明______;
(5)小滨多次改变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五、计算题
35.某人在A地乘坐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如图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B地时的车费发票。
求:(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3)另一乘客搭乘此车,若出租车以60km/h速度,行驶到距B地30km的园博园需要多长时间?
36.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利用声呐可以测量海水的深度和探测暗礁。某护卫舰在太平洋执行任务时,从护卫舰水下探测窗由声呐发射器通过海水向岛礁发出超声波,测出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超声波共用4s。
求:护卫舰距离岛礁多少米?
试卷第10页,共11页
试卷第11页,共11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人步行速度约1.1m/s,故A不符合题意;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7cm,符合实际,故B符合题意;
C.珠海冬天的温度约为15℃,故C不符合题意;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80μm,即0.08m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C
【详解】
使用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要求酒精和水银都处于液态,南极气温比较低,酒精的凝固点比水银的凝固点低,不容易凝固,所以南极科考队员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使用水银温度计,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D
【详解】
A.比赛时,观众看到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跑的快,说明了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员的路程越大,运动员跑得越快,即观众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终点裁判是看谁最先到达终点(即用时短),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跑得快,所以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在物理学中,一般根据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平均速度)来比较运动的快慢,相当于相同时间比路程,与观众的方法相同,与裁判的方法不同,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C
【详解】
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A错误;
B.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故B错误;
C.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有刻度线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故C正确;
D.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故D错误。
故选C。
5.C
【详解】
AB.由图乙可知,M有一定的熔点,其熔点为80°C,M是晶体;而N物质始终是固体,还没有发生熔化,所以不能确定N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故AB错误;
C.由“水浴法”的特点可知,这种方法加热的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比较均匀,由于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C,因此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加热温度一般不会超过100°C,故C正确;
D.由图乙知,第15min时M物质处于熔化状态,所以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6.C
【详解】
手机发出超声波遇到手指上A、B、C、D、E五个位置,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29ms、0.41ms、0.29ms、0.41ms、0.32m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相同,根据得,手机到B和D点距离最大,并且这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手机到A和C点距离最小,并且这这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手机到E点距离比到A和C点的距离稍大,比到B和D点的距离更小。
A.如图,A和E到手机的距离最大,B和D到手机的距离最小,不符合题意,故A不符合题意;
B.如图,B和D到手机的距离最大且相等,E到手机的距离最小,不符合题意,故B不符合题意;
C.如图,B和D到手机的距离最大且相等,A和C到手机的距离最小且相等,E到手机的距离比A和C到手机距离稍大,符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
D.如图,E到手机的距离最大,不符合题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D
【详解】
A.漓江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镜中见日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钢笔“折断”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林间光斑是光线经过树叶之间的缝隙形成的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D
【详解】
A.人在岸上看见水中的鱼,是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鱼的虚像,故A不符合题意;
B.全班同学都能看见教师黑板上的字迹,是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了漫反射,故B不符合题意;
C.在不同方向都能看见点燃的蜡烛火焰,是光源发出的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太阳光照在地面的玻璃片上形成刺眼的光束,是光在光滑玻璃片上发生了镜面反射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B
【详解】
A.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高看得远,这是光的直线传播,故B符合题意;
C.“楼台倒影入池塘”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潭底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潭底变浅了,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B
【详解】
运动员百米冲刺、列车在飞速奔跑、歼-20起飞都有物体的位置的变化,故均是机械运动;而爱因斯坦思考问题没有物体位置的变化,则不是机械运动;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1.B
【详解】
A.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可知
u=v=2f=20cm
所以f=10cm。故A不符合题意;
B.当物距u=3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故B符合题意;
C.当物距u=8cm时,uD.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到15cm处的过程中,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A
【详解】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是3.0×108m/s,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3.C
【详解】
A.太空中宇航员面对面不能交谈,要用无线电交流,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只要物体在振动,就能发声,但是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比如响度太小或音调过低人耳就听不到,故B错误;
C.我们说话时声带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故C正确;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传播速度变大,故D错误。
故选C。
14.B
【详解】
由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在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此时u>2f,当他继续向凸透镜内注水,使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透镜的聚光能力变强,光线会比注水前要提前交汇,所以像会向透镜方向移动,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该将蜡烛向右移动,而且像变大。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5.B
【详解】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其速度大小和方向恒定不变,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6.D
【详解】
A.体温计的量程为,故体温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低于沸水温度,故A错误;
B.自来水没有消毒作用,故B错误;
C.体温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低于酒精灯火焰的温度,故C错误;
D.医用酒精有消毒作用,故D正确。
故选D。
17.C
【详解】
A.由物体的s—t图象可知,当t=5s时,物体运动的路程为2m,故A错误;
B.由图象知,物体在0~3s内的路程s=1m,平均速度
故B错误;
CD.物体在0~1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路程为1m,速度为
物体在3s~5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不变,通过的路程也为1m,速度为
所以物体在t=0.5s时的速度是t=4s时的速度的2倍,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8.C
【详解】
A.由图象可知,甲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即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乙的速度随时间不断增大,即乙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甲、乙的v﹣t图线在20s末相交,说明此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故C正确;
D.在0~20s内,甲的速度不变,乙的速度逐渐增大,且20s 末时甲、乙速度相同,所以乙的平均速度小于甲的速度,则乙通过的路程小于甲通过的路程,故D错误。
故选C。
19.D
【详解】
A.如表格可知,酒精和煤油是不同的物质,但二者的密度相同,故A错误;
B.水银是液体,它的密度大于铜,铝,干松木的密度,故B错误;
C.水和冰为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二者的密度不相同,故C错误;
D.根据可知,质量相同的实心物体,密度大的物质体积小,铜的密度大于铝的密度,所以铜块体积小于铝块体积,故D正确。
故选D。
20.B
【详解】
A.雪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霜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B符合题意;
C.露珠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雾凇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1.12 5.4
【详解】
[1]由可知,物体在前4s通过的路程为
s1=v1t1=3m/s×4s=12m
[2]由可知,物体在后6s通过的路程为
s4=v2t3=7m/s×6s=42m
物体在整个过程通过的路程为
s=s1+s4=12m+42m=54m
则物体在整个10内的平均速度是
22.升高 液化
【详解】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液体的温度,二是蒸发的面积,三是空气的流动。所以,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温度升高,加快了海水的蒸发,由液态变为气态,变成高温水蒸气。
(2)高温水蒸气又会遇到温度较低的透明塑料膜放出热量,发生液化,变成小水滴,在重力作用下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即得到液化淡水。
23.10 运动
【详解】
[1]已知马拉松全程
小杨所用时间为
则小杨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2]悬挂在道路两旁的横幅相对于奔跑中的小杨有位置的变化,说明悬挂在道路两旁的横幅相对于奔跑中的小杨是运动的。
24.低于 乙
【详解】
[1]液体的沸点受大气压影响,气压越小,沸点越低,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现在沸点98℃,所以此时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2]分析甲、乙两图可知,甲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乙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故能反映沸腾时的现象的是乙图。
25.凸透镜 正立放大 绿 色散 小于
【详解】
[1]盛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可以将射来的太阳光会聚在一点上,会聚点的温度比较高,会引燃干草或枯枝。
[2]一滴水滴在平铺的塑料纸上,水滴中间厚边缘薄,形成水凸透镜。字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和蓝,彩色电视和彩色照相就是依据三原色理论来实现的。
[4]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个现象叫光的色散。
[5]因为紫光的偏折能力强,所以由此猜测,对于相同的凸透镜,紫光入射时的焦距将小于红光入射时的焦距。
26.1 2.75
【详解】
[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2]木块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在刻度尺的2.7cm 2.8cm之间,所以由图可知木块的长度为2.75cm(由于最后一位是估读值,故读2.75cm 2.79cm之间均可)
27.0 10 10
【详解】
由图可知,甲的s﹣t图像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甲一直处于静止状态,则甲物体前4s内运动的路程是0m;乙的s﹣t图像是倾斜直线,说明乙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为
由可知3s时乙运动的路程为
此时甲距离出发点20m,则甲、乙相距为
28.漫反射 红
【详解】
[1]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梭镜后,能从各个角度都能观察到白色光屏上形成的七色光带,这是光在白色光屏表面粗糙,发生了漫反射。
[2]红色玻璃只会透过红光,所以白色光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则白色光屏上会呈现红色。
29.
【详解】
过入射点作出法线,光线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的方向偏折,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即折射光线向三棱镜的底边偏折,如下图所示
30.
【详解】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根据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规律,延长线经过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如图所示
31.b 99 不变 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A 提高水的初温或减少水的质量
【详解】
(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先固定b以保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2)由图乙知道,温度计分度值为1℃,此时水的沸点为99℃。
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3)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 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4)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故图丙中A图是沸腾时。
(5)实验中对水加热,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水的内能;若要缩短加热时间,可以从水的质量、初温、酒精灯火焰大小、是否加盖的角度去考虑;如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换用火焰更大的酒精灯、加盖)。
32.等于 使实验结论具普遍性 同一平面内 在 不能 可逆 可以
【详解】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每次实验的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所以,由此可得,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再测量反射角大小,是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避免偶然性,才能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
(2)在实验过程中,将纸板向前或向后折,是为了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纸板EF右侧没有沿ON折转时,能观察到反射光,有折转时,观察不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ON在同一平面内。
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此时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但不在纸板的平面内,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观察者的眼睛可以看到处于OA的路径上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因为光线进入了人的眼睛。
33.热胀冷缩 97 98 小于 质量 小于
【详解】
(1)液体温度计玻璃泡内装的是是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由图得,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的示数为97℃。
(2)由图丙知,当水的温度达到98℃时,温度不再变化,说明此时是水的沸腾过程,水的沸点是98℃。
气压越高,沸点越高,一个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所以这时的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3)读图丙可以看出,在同样加热的情况下,b的升温较慢,由得,其原因应该是水的质量多于a的缘故。
(4)由图丁中的b图像可知,t1时刻水的温度低于t2时刻水的温度,在质量一定时,温度越高,其内能越大,故t1时刻水的内能小于t2时刻水的内能。
34.相同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60 不变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多次操作消除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
【详解】
(1)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能同时观察到像和代替蜡烛A的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距可知,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是30cm,那么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等于30cm,所以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A的距离是60cm;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大可知,将蜡烛不管是远离玻璃板还是靠近玻璃板时,蜡烛所成像的大小不变。
(4)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受虚像,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移开B,并在其所在位置放一个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A的像,这说明蜡烛成的像是虚像。
(5)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35.(1)0.25h;(2)57.6km/h;(3)0.5h
【详解】
解:(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t=10:15-10:00=15min=0.25h
(2)出租车行驶的路程s=14.4km,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3)根据得若出租车以60km/h速度,行驶到距B地30km的园博园需要的时间
答:(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0.25h;
(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为57.6km/h;
(3)若出租车以60km/h速度,行驶到距B地30km的园博园需要的时间为0.5h。
36.3000m
【详解】
解:由题意可知,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超声波的时间为t=4s,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为v=1500m/s,故由可知,超声波传播的路程为
故护卫舰与岛礁的距离为
答:护卫舰与岛礁的距离为3000m。
答案第12页,共12页
答案第11页,共1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