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届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二章声现象综合基础练习1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1.有一种电子牙刷,它发出的超声波,能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子牙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B.超声波能传递能量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越低B.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音传递能量C.用真空罩罩住发声体减弱噪声的做法是控制噪声的产生D.老师上课佩戴“小蜜蜂”是为了增大声音的音调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水泥路面改成有许多空隙的“海绵”沥青路面可以减弱噪声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C.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低D.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直接对话4.如图所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到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空气中的声速取,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A. B. C. D.5.秋高九月,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将军故里举行了“建国70周年”快闪庆典活动。场面壮观,人山人海,红旗飘扬,人们齐声欢唱《我和我的祖国》,这是对国民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开唱的是一位小姑娘,并由小提琴伴奏,随后是四位资深本土歌手领唱。人们能够区分小姑娘、小提琴和歌手的声音是根据(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6.关于“”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意味着物体不发生振动B. 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弱声音C. 低于也能引起人耳对声音的感觉D. 就是没有声音7.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8.很多成语都与声音的特性有关,下列成语中体现的声音的特性不是响度的是( )A. 如雷贯耳 B. 低声细语 C. 抑扬顿挫 D. 声如洪钟9.已知空气、铝管中的声速分别为、,并且人耳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才能把两次声音区分开。那么,当空心铝管的长度至少为下列哪个数据的时候,敲击铝管的一端,耳朵贴在铝管另一端的人能听到两次敲击声( )A. 约 B. 约 C. 约 D. 约10.交管局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在一段平直的高速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此路段限速。如图所示的测速仪可以发出并接收超声波信号,在测汽车的速度时,测速仪会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超声波的速度是,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汽车在朝着测速仪的方向运动B. 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信号被汽车反射时,汽车距测速仪C. 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过程中,所用时间为D. 该汽车速度为,超速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11.高考期间考场周围禁止鸣笛,因为喇叭 而产生的鸣笛声会通过 传到人耳,干扰考生考试。12.小附家临街而住,于是在家装了一个噪声监测仪,如图所示。在监测仪上看到显示的数字,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为减小该噪声对自己学习的影响,小附关上了门窗,其作用是在 控制噪声。13.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最高的是 ,响度相同的是 和 。14.(1)在合唱节上,同学们引吭高歌,激情四溢,这里的 “高”指的是 ;(2)伴奏同学用钢琴、小提琴、二胡同时演奏一首乐曲,人们还是可以分辨出它们的不同特点,这是因为它们发出的声音的 不同;(3)初二3班小欢领唱“天路”,评委黄老师说“这个高音我都唱不上去”,这里的“高”是指 。15.《曹刿论战》中曹刿善于利用鼓声。鼓声是由于鼓面 产生的,鼓声震耳欲聋形容鼓声的 大(选填声音的特性);战场上常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作为命令,说明声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16.如图甲、乙、丙、丁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若用甲、乙、丙、丁代表四种声音,则具有相同音色的是 ,具有相同响度的是 ,具有相同音调的是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17.图中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在发声,根据撞击轻质小球发声时A示波器的波形图,大致画出B示波器中显示出来的波形图。18.图(甲)是手机超声波指纹识别系统,手机发出超声波遇到手指上A、B、C、D、E五个位置,测得回声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ms、0.36ms、0.30ms、0.36ms、0.26ms,根据此时间,在图(乙)中确定剩余三点位置并绘出指纹的大致形状。四、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19.以下所示情景,是爱动手的小明做的一些声学实验:(1)如图甲,保持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一定,用大小不同的力度拨动刻度尺,观察到刻度尺振动的 (填“快慢”或“幅度”)不同,而且还能够听出刻度尺发出声音的 (填声音特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实验说明声音的这个特性与 (填“频率”或“振幅”)有关;(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还可以观察到紧挨音叉的泡沫塑料球弹起,这说明声音能传递 ;(3)如图丙所示,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会 ;当喇叭音调越高,肥皂膜振动越快,可见音调与发声体 (填“频率”或“振幅”)有关。20.同学们围绕着水瓶发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以下探究。〖提出问题〗敲瓶(瓶内含水)时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猜想与假设〗A.瓶子振动;B.瓶内水振动;C.瓶内空气柱振动〖进行实验〗(1)将瓶子装满水后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故可以将猜想 排除。(2)将瓶内水全部倒出后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故可以将猜想 排除。〖得出结论〗由上述实验分析可知,敲瓶发声,主要是由 振动产生的。〖提出新的问题〗(1)瓶子发声的音调跟瓶内水的多少有什么关系?(2)随着瓶内水的增多,敲瓶发声的音调变化和吹瓶发声的音调变化又有何不同呢?〖设计实验〗(1)如图甲所示,先将8个空的玻璃瓶子放到桌子上一字摆开,再向瓶内注入不等量的水,从左到右,瓶内注入的水逐渐增多,最后用筷子从左到右依次敲击瓶口,同时用耳朵仔细听,辨别音调的高低。(2)用嘴从左到右依次吹瓶口,同时用耳朵仔细听,辨别音调的高低。〖再得出结论〗(1)敲瓶发声的音调随着瓶内水的增多而变 (选填高或低)。(2)吹瓶发声的音调随着瓶内水的增多而变 (选填高或低)。〖拓展应用〗如图乙所示. 用嘴分别对着5个高度不同的小瓶的瓶口吹气,发现瓶子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1)用嘴对着5个小瓶的瓶口吹气,5个小瓶均发出声音,则发出的声音是由 的振动产生的。(2)5个小瓶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其原因是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21.一列长为360m的火车匀速穿过一条长1800m的隧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108s。求:(1)火车的运行速度为多少km/h;(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3)穿过隧道后,列车继续前进,面对山崖鸣笛一声,2s后听到回声,求听到回声时距山崖多远?22.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家住南昌的王爷爷带小孙子驾车到南昌西站,然后乘高铁去上海虹桥游玩迪士尼乐园,9︰40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刻吩咐小孙子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列车时刻表,如图所示,求:(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上哪一车次?(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3)当高铁匀速行驶到一隧道的正前方600m处鸣笛,经过3s小明他们听到隧道上方山崖反射过来的回声,求此时高铁的行驶速度?(设当时声速340m/s)参考答案1.【答案】B【详解】A.超声波的振动频率大于20000Hz,低于人耳的听觉范围,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超声波能够在空气中传播,故A错误;B.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电子牙刷利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B正确;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D.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频率太高,即音调太高,其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听不到超声波,故D错误。故选B。2.【答案】B【详解】A.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故A错误;B.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音能传播能量,故B正确;C.用真空罩罩住发声体减弱噪声的做法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即阻断噪声的传播。故C错误;D.老师上课时佩戴“小蜜蜂”扩音器并不是为了增大声音的音调,而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而“小蜜蜂”扩音器并不会改变老师声带的振动频率,因此不会改变音调。故D错误。3.【答案】A【详解】A.将水泥路面改成有许多空隙的“海绵”沥青路面,是由于“海绵”沥青路面可以吸收噪声,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A正确;B.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故B错误;C.音调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频率,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高,而不是越低,故C错误;D.声音靠介质传播,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对话,因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D错误。故选A。4.【答案】B【详解】超声波在内传播的距离,所以该同学的身高。【大招解读】 回声测距问题回声测距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声音在这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需要测出从发出到接收到声音所需要的时间。例如: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是从发出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然后根据计算该处的深度。【思路点拨】根据速度公式求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传播的距离,感应器到该同学头顶的距离等于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传播的距离的一半,该同学的身高等于感应器距测高台的距离与感应器到该同学头顶的距离之差。5.【答案】C【详解】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人们能够区分小姑娘、小提琴和歌手的声音是根据音色的不同,音色是区分不同发声体的重要依据,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6.【答案】B【详解】人耳能听到的最弱声音的强度是,因此不是没有声音,此时物体有振动,能引起人耳对声音的感觉。低于时,不能引起人耳对声音的感觉。故选。7.【答案】A 【解析】“鱼洗”发出的声音是由“鱼洗”的振动产生的,“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A正确;“鱼洗”发出嗡嗡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人能听到“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靠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错误;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响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变的,故D错误。故选A。【归纳总结】(1)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声源)在振动;(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4)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8.【答案】C【详解】如雷贯耳,是指声音的响度大;低声细语,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抑扬顿挫,主要指声音的音调变化;声如洪钟,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选。9.【答案】D【详解】10.【答案】C【详解】由得,汽车反射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故错误。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时,汽车与测速仪间的距离比汽车反射第一次信号时的大,说明汽车正在远离测速仪,故错误。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过程中,所用时间,故正确。汽车在两次反射信号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所用的时间,所以汽车的速度为,则该汽车超速了,故错误。故选。11.【答案】振动 空气【解析】高考期间考场周围禁止鸣笛,是因为喇叭振动而产生的鸣笛声会通过空气传到人耳,干扰考生考试。12.【答案】响度;传播过程中【详解】噪声监测仪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即在接收处减弱噪声。关上门窗,其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13.【答案】丙;乙;丙【详解】对比三个图,可看出波出现的个数最多的是丙,说明丙振动的最快,频率最高,所以丙的音调最高。对比三个图可知,甲的振幅最小,乙、丙振动的幅度相同,即振幅相同,故响度相同。14.【答案】 响度 音色 音调【详解】[1]“引吭高歌”的“高”指的是大声唱,即响度大。[2]不同乐器演奏相同曲调,我们仍能区分是哪种乐器演奏的,是因为音色的不同。[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高音的“高”是音乐专业术语,指的是音调高。15.【答案】振动;响度;信息【详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此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鼓声震耳欲聋,说明敲击鼓面时振幅大,鼓声的响度大。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战场上常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作为命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16.【答案】甲、丙、丁; 甲、乙、丙; 甲、乙、丁【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丙、丁的波的形状相同,则音色相同;甲、乙、丙的振幅相同,则响度相同;甲、乙、丁振动的频率相同,则音调相同。17.【答案】 【详解】振幅是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它决定了声音的响度。由图可知,B示波器对应的小球偏离竖直位置较小,所以对应的音叉振幅应该更小,B示波器中显示的波形图振幅更小,如图所示: 18.【答案】【详解】手机发出超声波遇到手指上A、B、C、D、E五个位置,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ms、0.36ms、0.30ms、0.36ms、0.26m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相同,根据可知,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远,因为,所以,即B、D到手机的距离是相同的(最远),而离手机最近的是E,A、C在中间且相等。如图:19.【答案】幅度;响度;振幅;空气;能量;振动;频率【详解】(1)[1][2][3]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刻度尺的振动幅度大小不同,刻度尺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这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2)[4][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观察到紧挨音叉的泡沫塑料球弹起,这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3)[6][7]当喇叭振动发出声音后,声音经过空气传播到肥皂泡处,由于声音有能量可以使肥皂泡产生振动,这说明声音具有能量;当喇叭音调越高,频率越快,肥皂膜振动越快,可见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20.【答案】C;B;瓶子;低;高;瓶内空气柱;空气柱的长短、粗细不同,导致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详解】[1]将瓶子装满水后,瓶内没有空气,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说明敲瓶时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可以将猜想C排除。[2]将瓶内水全部倒出后,瓶内没有水,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说明敲瓶时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瓶内水振动产生的。所以可以将猜想B排除。[3]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敲瓶发声,排除由瓶内水振动和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则主要是由瓶子振动产生的。[4]随着瓶内水的增多,敲瓶瓶身振动频率慢,敲瓶发声的音调变低。[5]吹瓶发声是因为空气柱振动发声,水越多,空气柱越小,振动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了。[6]嘴对瓶口吹气,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7]5个小瓶,长短、粗细不同,空气柱的长短、粗细不同,导致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21.【答案】(1)72;(2)72s;(3)320m【详解】解:(1)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经过的路程为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108s,由速度公式得火车的运行速度为(2)当火车车尾恰好进入隧道,到车头恰好到隧道出口处,这段路程为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则火车运动的路程为由速度公式得火车的运行时间为(3)由速度公式得火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前进的路程为笛声从发出到听到回声经过的总路程为则听到回声时火车距山崖的距离为答:(1)火车的运行速度为72km/h;(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为72s;(3)听到回声时距山崖320m。22.【答案】(1)赶上G1348车次;(2)240km/h;(3)60m/s【详解】解:(1)由交通标志牌处至高铁站,所需时间那么到达高铁站的时刻t=t1+t2=9h40min+30min=10h10min即10︰10能赶到车站,所以最快能赶上G1348车次的高铁。(2)该趟高铁从南昌西站到上海虹桥所用时间t3=13h41min-10h26min=3h15min那么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3)声音通过600m,所用的时间声音从山崖处反射回来所用的时间t6=t5-t4=3s-=这段时间内声音经过的路程则高铁从鸣笛至收到回声通过的路程s4=s2-s3=600m-420m=180m那么高铁此时的行驶速度答:(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上G1348车次的高铁;(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240km/h;(3)此时高铁的行驶速度为60m/s。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2026届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二章声现象综合基础练习2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1.广场舞虽然丰富了阿姨们的生活,但给每天晚上想写作业的同学带来了噪声污染。为了减弱噪声,阿姨们把声音调小,这种控制噪声的途径是( )A.在声源处 B.在传播过程中 C.在人耳处 D.在声源和人耳处2.街道旁的电子显示屏显示此时的噪声等级为,若人处在此噪声等级的环境中( )A. 对人的听力会产生严重危害B. 对人的学习会产生影响C. 对人的睡眠不会产生影响D. 对人的学习、睡眠都不会产生影响3.如图为木制玩具青蛙刮鼓,用木棒在青蛙背上摩擦,就会发出类似青蛙的叫声,有时还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木棒振动产生的B. 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模拟出相同的音色C. 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次声波D. 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4.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B.“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D.“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5.下列有关声的实验和应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甲图器材只能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B. 乙图实验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C. 丙图的隔音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D. 丁图用B超检查身体,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6.噪声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下列措施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A.在道路两旁植树 B.给摩托车的排气管安装消声器C.在城市主要道路两旁安装噪声监测仪 D.纺织工人在车间工作时要戴上耳罩7.如图某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向其中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鱼洗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鱼洗”发出的“嗡嗡”声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B. “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C. “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的水传入人耳D. 众多“鱼洗”声汇集增大了声音的传播速度8.鱼洗是我国古代的盥洗用具,在先秦时期已被普遍使用。如图所示,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鱼洗两边的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鱼洗”发出的嗡嗡声一定是乐音B. “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的水传入人耳C. “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D. 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音调9.学校升旗仪式中经常出现声音含混不清的情况,小明思考后认为可能与音箱设立的位置有关。如图所示,在学校操场上围成一个大小的矩形,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和,小明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发现在甲、乙、丙、丁四处中(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A. 乙和丁 B. 甲和乙 C. 丙和丁 D. 甲和丙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声如洪钟”是指响度大B.“起音太高上不去”中的“高”指的是音调C.“尖声细嗓”中的“尖”指的是音调D.“窃窃私语”指的是音调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11.如图所示,手指轻敲课桌桌面,耳朵贴在桌子上 (填“能”或“不能”)听到敲击声,说明 可以传声。12.演奏小提琴时,是 在振动;敲锣打鼓时,是 和 在振动;吹笛子时,是 在振动.(均填写乐器上具体的发声部位)1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以下小资料可知: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液体中的 (选填“大”或“小”),声音在固体中的速度比液体中的 (选填“大”或“小”)。空气(0℃) 331 煤油 1324空气(15℃) 340 水(常温) 1500空气(25℃) 346 海水(25℃) 153114.1987年我国发现了公元前6 000年前的一支完整骨笛——贾湖骨笛(如图所示),它是由鹤类尺骨制成的,上有七个音孔。演奏时用手指控制不同音孔的开闭,可以改变声音的 。我们能够区分骨笛和古筝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15.南宋词人周密在《观潮》中写道:“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意思是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这里主要描写的是声音的______(填“音调高”或“响度大”)。16.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1 20.50 1.50 21312 31.00 2.00 12843 48.50 2.50 656(1)三根管中音调最高的是 号;(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请说明你的理由。答: (能/不能); 理由: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17.如图所示,图甲是在学习声音的特性时,张明同学轻敲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的波形,音叉发声停止后,他又用力敲击了一下音叉,请在图乙中作出用力巧音叉时,示波器上大致显示出来的波形.( )18.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请你在如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象。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声音速度/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四、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19.小明在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封的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如图a所示。(1)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够长(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 ,响度 ;(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3)如果把广口瓶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 听到声音(选填“能”或“不能”);(4)小明推测,假如把如图b的装置放在月球上,敲击右边音叉时,与左边音叉接触的乒乓球 弹起(选填“会”、“不会”或“有可能”)。20.为了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实验小组同学用两把大小完全一样的钢尺和塑料尺分别进行了以下操作,如图所示:(1)实验中要拨动钢尺,观察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的振动快慢,小明应该采用图中 (填“甲”或“乙”)所示的实验操作方法;(2)在探究:音调与发声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时,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振动的幅度(振幅)大致相同;实验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由此可得出结论: ,音调越高;(3)用大小 (“不同”或“相同”)的力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幅度,从而得出了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 有关;(4)把钢尺换成塑料尺,保持尺伸出长度不变,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听出两次声音的 不同;(5)当钢尺伸出桌面很长时,即使在振动,也听不到声音了,这是因为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21.(1)15环境下,闪电后10s,听到雷声,求打雷处离我们多远?(2)声呐向海底发出超声波6s后收到信号,求海底的深度和超声波共走了多远?(v空=340m/s,v海=1500m/s)22.2021年底全国高铁里程将接近4万公里,高铁给国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CRH3A型动车以某一速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在进入某一隧道前800m处鸣笛,司机在鸣笛4s后首次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已知动车车长为300m,通过该隧道耗时80s,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假设声沿直线传到山崖),求:(1)声音在4s内传播的距离;(2)司机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3)动车行驶的速度;(4)该隧道长度。参考答案1.【答案】A【详解】把声音的音量调小,这是在声源处控制噪音。故选A。2.【答案】B【详解】声音强弱等级 主观感受 结果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故、、错误,正确超过 会影响睡眠以上 会干扰谈话,影响学习、工作效率以上 长期生活会影响听力3.【答案】B【详解】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青蛙”的背振动产生的,故错误;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模拟出相同的音色,故正确;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人耳能听到,所以不是次声波,故错误;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错误。故选。4.【答案】A【详解】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听到狗的叫声,知道有人来,即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故A正确;B.“响鼓还需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B错误;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C错误;D.“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故D错误。故选A。5.【答案】D【详解】甲图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控制拨动尺子的力度相同,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错误。乙图实验不能完全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是通过实验推理得出的,故错误。丙图的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错误。丁图用超检查身体,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故正确。故选。6.【答案】B【详解】A.在道路两旁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A不符合题意;B.排气管上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B符合题意;C.噪声监测仪只能检测声音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在纺织车间戴上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7.【答案】B【详解】“鱼洗”发出的“嗡嗡”声是由“鱼洗”振动产生的,故错误;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带动水振动,从而出现“水花四溅”的现象,因此“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正确;“鱼洗”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故错误;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故错误。故选。8.【答案】C【详解】A “鱼洗”发出的嗡嗡声也有可能是噪声,故A错误B “鱼洗”发出的声音还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故B错误C “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C正确众多“鱼洗”声汇集增大了声音的响度,故错误9.【答案】D【详解】由题图可知,乙和丁距离两个声源一样远,声音同时到达,不会产生干扰,听起来比较洪亮;而甲和丙两处距离两个声源的远近明显不同,两个声源传来的声音相互干扰,导致听到的声音含混不清。故选。10.【答案】D【详解】A.“声如洪钟”是指声音大,即响度大,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起音太高上不去”中的“高”指的是音调高,所以才唱不上去,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尖声细嗓”指的是音调高,是由于声带振动频率高造成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窃窃私语”指的是说话声音小,即响度小,不是音调,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1.【答案】能 固体【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手指轻敲课桌桌面,耳朵贴在桌子上能听到敲击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12.【答案】 琴弦 锣面 鼓面 空气柱【详解】[1]演奏小提琴时,是小提琴的琴弦振动发出声音;[2]敲锣时是锣面的振动发声;[3]鼓声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4]吹笛子时,是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13.【答案】小;大;【详解】由表中数据可知,煤油、水、海水中声速比空气中快,所以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液体中的小。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速度比液体中的大。14.【答案】音调 音色【解析】用手分别按住不同的孔,骨笛内空气柱的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则音调不同。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声音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依据音色来辨别乐器种类的。上分总结 乐器发声原理管乐器是利用空气柱振动发声的,如笛子、唢呐等;弦乐器是利用弦的振动发声的,如古筝、吉他等。15.【答案】响度大【详解】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这里主要描写的是声音的响度大。16.【答案】1;不能;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1)音调由声音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2)探究频率与管子长度、直径的关系应应用控制变量法。【详解】(1)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1号管子的频率最大,1号管子的音调最高。(2)探究管子发出的声音的频率与管子长度、直径的关系应采用控制变量法,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实验中没有控制管子的长度相同而直径不同、或管子的长度不同而直径相同,即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不能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点晴〗本题考查了判断音调的高低、实验数据分析等问题,知道音调的决定因素、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即可正确解题。17.【答案】【分析】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即和振幅及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据此解答.【详解】根据题意知道,图甲为张明同学轻敲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的波形;当音叉发声停止后,他又用力敲击了一下音叉时,响度变大,音叉的振幅变大,但此时音叉的振动快慢是不变的,示波器上大致显示出来的波形,如下图:【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响度大小的影响因素,解题的关键是知道振幅及距离声源的距离与响度的关系.18.【答案】【详解】如图所示,描点连线,用平滑的直线连接,尽可能让更多的点分布在直线上,故如下图所示:19.【答案】 C 不变 变小 不能 不会【详解】(1)[1] A.若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当抽成真空时,没有介质,将听不到声音,与题意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当抽成真空时,没有介质,将听不到声音,与题意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此如果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那一定是因为抽气没有把空气抽出,故推断出漏气,故C符合题意;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的长短不影响抽气,当抽成真空时,没有介质,将听不到声音,与题意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2][3]随着空气变少,介质慢慢变少,但是声源振动的频率并没有变化,因此音调不变;但是介质逐渐变少,会导致声音传播的过程受阻,因此人耳听到的响度变小。(3)[4]空气变少,声音逐渐变小,根据理想实验法可以推断,当完全没有空气时,就听不到声音了。(4)[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其本质原因为振动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没有介质,因此振动无法传播,所以左侧的乒乓球不回弹起。20.【答案】(1)甲 (2)发声体振动越快 (3)相同;振幅 (4)音色 (5)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详解】(1)此实验研究钢尺振动时的响度跟钢尺振幅的关系。应该收集钢尺的振动幅度和钢尺响度,其他声音会干扰实验结果,因此应使直尺紧贴桌面,故小明选用甲图实验。(2)使钢尺每次振动的幅度(振幅)大致相同;实验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反之,实验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端,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此可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3)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力去拨动它,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幅度不同,即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从而得出了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4)钢尺换成塑料尺,其它操作相同时,振动的物体不同,所以听到声音的音色不同。(5)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低;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振动得很慢,即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人耳听不到。21.【答案】(1)3400m;(2)4500m,9000m【详解】解:(1)光的传播时间忽略不计,雷声速度v空=340m/s,传播时间t=10s,由t得,雷电发生处的距离s=v空t=340m/s×10s=3400m(2)超声波传播的路程s =v海t =1500m/s×6s=9000m海水深度为超声波传播路程的一半为答:(1)打雷处离听者有3400m;(2)该海底的深度为4500m,超声波共走了9000m。22.【答案】(1)1360m;(2)560m;(3)60m/s;(4)4500m【详解】(1)声音在4s内传播的距离为(2)在进入某一隧道前800m处鸣笛,声音通过的距离为司机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与800m之和,即司机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为(3)在鸣笛后的4s内动车向前行驶的距离为则动车行驶的速度为(4)列车通过该隧道通过的距离为隧道长度与列车长度之和,则答:(1)声音在4s内传播的距离为1360m;(2)司机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为560m;(3)动车行驶的速度为60m/s;(4)该隧道长度为4500m。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2026届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二章声现象综合基础练习3一、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1.2023年5月28日,如图所示的国产大飞机首次执飞,此次航班从上海起飞,在首都机场平稳降落。中国大飞机飞出安全、更飞出志气和希望。乘客听到的轰鸣声是发动机__产生的,周围观看的人听到飞机的声音是由__传过来的。2.如图为我国晋代顾恺之所绘《斫(zhuó)琴图》的局部,展示了古代乐师调整琴弦长度的情景。调整琴弦的长度,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3.图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 图是乐音的波形图, 图是噪声的波形图。甲乙4.有一段中空的塑钢管,当小明在一端用力敲击一下塑钢管时,将耳朵贴在另一端倾听的小华听到了两次响声,她最后听到的是从__(填“空气”或“塑钢管”)中传来的响声,通过测量得到这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则这段塑钢管的长度为。空气中声速,塑钢管中声速5.已知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到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超声波具有许多奇特的特性:净化效应一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破裂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波水柱,它不断冲击物体的表面使物件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件表面的目的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波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1)人耳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超声波;(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 ;(3)定位和测量海域的深度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若某海域的深度是4.5km,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则超声测位仪竖直向海底发出超声波后,需经过 s才能接收到信号。6.如图所示是街头监测空气质量和环境噪声装置,显示屏上显示噪声46.3,数值后面省略的单位是 ;其值是指周围环境噪声的 (填声音的基本特征)的大小。二、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7.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在发声,根据图中给出它们发声时撞击轻质小球的情景,大致画出示波器B中显示出来的波形图.( )8.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请你在如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象。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声音速度/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三、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9.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 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 倒车雷达C. 超声波清洗机 D. 真空罩中的闹钟10.声纹锁能区分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11.人们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下列事实中,应用了次声波的有( )A.用声呐测海底的深度 B.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C.海豚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 D.用仪器监听海啸12.《声入人心》是由湖南卫视制作的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36位来自音乐院校的演唱成员,再次挑战小众领域,将声乐这一领域展现在观众面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花腔唱将”廖佳琳的花腔音不是声带振动产生B.歌手蔡程昱被誉为“金色男高音”,高音是指他的声音响度大C.配合高度默契的“双云组合”阿云嘎、郑云龙合体开嗓,但音色不同D.“低音炮”王晰的低音是次声波13.[山西中考]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1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及其解释正确的是A.“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不同人的声音,其音色不同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要放低些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频率高D.“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描述声音的响度大15.如图所示,汽车领域广泛利用(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实现“人与车”全场景自然交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语音助手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B. 减小声音音量实质是降低音调C. 人们能分辨出车载音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依据是声音的音色D. 根据用户语音指令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16.如图所示,超声波探伤仪能够快速、便捷、无损伤、准确地对工件内部的裂纹、焊缝、气孔、砂眼等多种情况进行检测,广泛应用于电力、石化、航空航天、铁路交通等领域。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 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 超声波的产生不需要物体振动C. 超声波探伤仪主要利用声可以传递能量D. 超声波探伤仪主要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17.下列关于次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人耳听不到的声波都是次声波B. 次声波能传播得很远C. 次声波给人类带来的只有危害D. 我们听不到次声波的原因是它的响度太小18.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其主要原因是 ( )A.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C.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D.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四、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19.如图所示,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1)本实验中应该听的声音是 (选填“A”或“B”).A.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B.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2)实验时,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是为了探究音调的高低与 的关系.(3)实验时,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则是探究声音的 与振动幅度的关系.20.某课外兴趣小组做了几个与声音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 (1)用硬卡纸拨动塑料梳的梳齿,硬卡纸由于 产生声音;(2)同一纸片,以同一速度划过甲、乙两把长度相同的塑料梳,发现 (选填“甲”或“乙”)塑料片振动频率快,发出声音的音调高;(3)用薄铜片代替硬卡纸,以相同力度和速度拨动塑料梳的梳齿,听到声音的 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填声音特性的名称)。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21.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若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如图所示,经过4s后收到回声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求:(1)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2)此处海底的深度。22.一辆汽车停在一座山崖前,司机按一下喇叭,经过8s后听到了回声,如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试求:汽车到山崖的距离?参考答案1.【答案】振动; 空气【详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乘客听到的飞机的轰鸣声是发动机振动产生的;周围观看的人听到飞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过来的。【知识归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2.【答案】音调【详解】弦乐器的音调和弦的粗细、长短、松紧等因素有关;弦越细、越短、越紧,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所以调节琴弦的长度,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知识归纳】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3.【答案】甲 乙【解析】从图形上可以看出,甲图声音的振动是规则的振动,故是乐音;乙图声音的振动是无规则的振动,故是噪声。4.【答案】空气; 85【详解】因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塑钢管中传播的速度小,所以小华最后听到的是从空气中传来的响声;设塑钢管的长度为,依题意可得,代入数据为,解得。5.【答案】不能;能量;6;【详解】(1)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大于20000Hz,人耳不能听到超声波。(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3)超声波来回通过的距离s=4.5km×2=9km=9000m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由得经过的时间6.【答案】分贝/ dB;响度【详解】噪声监测装置显示的是声音的等级,声音的等级用分贝这个单位。显示屏上显示噪声46.3,数值后面省略的单位是分贝(dB)。声源振动的振幅的增大,响度越大。显示屏上显示噪声的值是指周围环境噪声的响度。7.【答案】【详解】振幅是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它决定了声音的响度.当小球偏离竖直位置较小时,在B图中振幅应该更小,如图所示:8.【答案】【详解】如图所示,描点连线,用平滑的直线连接,尽可能让更多的点分布在直线上,故如下图所示:9.【答案】D【详解】AB.都是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C.说明声波具有能量;D.项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10.【答案】C【解析】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区分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故选C。11.【答案】D【详解】A.声呐,又称超声雷达,利用超声定向性强的特点,故A不符合题意;B.蝙蝠发出超声来定位,利用超声定向性强的特点,故B不符合题意;C.海豚可以发出超声,利用超声定向性强的特点,故C不符合题意;D.海啸可以发出次声,用仪器监测次声,可以预防海啸带来的灾害,故D符合题意。12.【答案】C【详解】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花腔唱将”廖佳琳的花腔音是声带振动产生,故A错误;B.歌手蔡程昱被誉为“金色男高音”,高音是指他的声音振动频率大,即音调高,故B错误;C.音色表示声音的特色,配合高度默契的“双云组合”阿云嘎、郑云龙合体开嗓,但发声体不同,即音色不同,故C正确;D.“低音炮”王晰的低音仍然能被人听到,所以不是次声波,故D错误。故选C。13.【答案】A【详解】“鱼洗”发出的声音是由“鱼洗”振动产生的,“水花四溅”间接说明了“鱼洗”正在振动。人听到的“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靠空气传入人耳的。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温度相同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变。14.【答案】A【详解】A.不同的人说话,音色是不同的,所以“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音色不同,故A正确;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指人们的说话声要小些,在物理学中,我们是用响度来表示声音的大小,所以“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响度小些,故B错误;C.“高声语”是指大声说话,即响度大,不是音调高,故C错误;D.“余音绕梁”是指声音遇到“梁”、“墙”等障碍物,从而反射回来,不是描述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15.【答案】C【详解】语音助手发出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故错误;减小声音音量实质是降低响度,故错误;人们能分辨出车载音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依据是声音的音色,故正确;根据用户语音指令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错误。故选。【方法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强弱(大小)指的是响度,以分贝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不同发声体材料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声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16.【答案】D【详解】超声波也属于声,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错误;声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超声波也不例外,故错误;超声波在裂纹、焊缝、气孔、砂眼等处发生反射,超声探伤仪通过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可以判断裂纹、焊缝、气孔、砂眼等处的位置,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故错误,正确。【刷有所得】超声波和次声波也是声,所以遵循声的产生、传播特征,即超声波和次声波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传播也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17.【答案】B【详解】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故错误。次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较慢,且不易被障碍物遮挡,因而可以传播得很远,故正确。次声波会带来危害,但它也可以为人类服务,故错误。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的频率低,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故错误。故选。18.【答案】B【解析】大雪过后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的主要原因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选项B正确。19.【答案】 A 振动频率 响度【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详解】(1)[1] 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振动而发出声音,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题意;(2)[2]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越难振动,所以振动越慢,振动的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说明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3)[3]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钢尺振动的幅度改变,响度改变,是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20.【答案】 振动 乙 音色【详解】(1)[1]硬卡纸拨动塑料梳齿,硬卡纸发生振动,产生声音。(2)[2]同一纸片,以同一速度划过梳齿疏密程度不同的塑料梳,划过乙时,塑料片振动频率更快,发出的音调更高。(3)[3]用薄铜片代替硬卡纸,以相同力度和速度拨动塑料梳齿,发声的物体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会发生显著变化。21.【答案】(1)2s;(2)3000m【详解】解:(1)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来回的时间为4s,所以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2)由得,此处海底的深度为答:(1)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为2s;(2)此处海底的深度为3000m。22.【答案】1360m【详解】解:声音从汽车传播到山崖的时间根据 可得,汽车和山崖之间的距离s=vt=340m/s×4s=1360m答: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1360m。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2026届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二章声现象综合提高练习1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1.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少噪声的是A.改进汽车发动机的性能使它的振动减弱 B.在居民楼靠近马路的一面植树造林C.用手捂住耳朵; D.禁止在市区燃放烟花爆竹2.如图,超声波倒车雷达应用了大量的物理知识,不包括( )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声音可以传递能量C.声音可以被反射 D.声音可在空气中传播3.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②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③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④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相对应的解释正确的是( )A.高速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B.开会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是防止噪声进入耳朵C.关闭房间的门窗——是防止噪声的产生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5.闽南歌,发源于闽南地带;在台湾则称为台语歌(莆田地区唱的是莆田歌)。在泉州、厦门、漳州一带非常流行,男女老少都会唱,特别是《爱拼才会赢》、《欢喜就好》、《世界第一等》外出的闽南人有时候听到故乡的歌曲,会热泪盈眶。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用力喊出的声音音量很大,它传播得就快,小声说出的声音传播得就慢B.声音尖也就是音调高的声音传播得快,声音粗也就是音调低的声音传播得慢C.音量越大、音调越高的声音传播得越快D.在温度相同的空气中,任何声音的传播速度都相同6.通过调节蓝牙音箱上的“”“-”按钮可以改变音量大小,这是改变了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速度7.如图某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向其中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鱼洗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鱼洗”发出的“嗡嗡”声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B. “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C. “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的水传入人耳D. 众多“鱼洗”声汇集增大了声音的传播速度8.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中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B.图乙中人站在天坛的圜丘的中央台上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是因为声音反射造成的音响效果C.图丙中敲击鼓面,鼓面的振动带动周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D.图丁中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音量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9.在12月31的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第七届校园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上,来自七年级的节目《瑶族民歌》为大家带来听觉盛宴。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古筝弹奏时琴弦振动,说明振动的物体在发声B.常温下,通常声音在空气中比水中传播得更快C.演奏葫芦丝时声音越大频率越高D.同学们依靠音调来区分手鼓和葫芦丝发出的声音10.交管局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在一段平直的高速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此路段限速。如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测出汽车的速度,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超声波的速度是,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汽车正在朝着测速仪的方向运动B. 第二次超声波信号被汽车反射时,汽车距测速仪C. 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过程中,所用时间为D. 该汽车速度为,超速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1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声音的______很大;使用小提琴前常常调节琴弦的松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12.《曹刿论战》中曹刿善于利用鼓声。鼓声是由于鼓面 产生的,鼓声震耳欲聋形容鼓声的 大(选填声音的特性);战场上常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作为命令,说明声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13.减少噪声的方法之一就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为此小明进行了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实验,小明将机械闹钟放入鞋盒内,分别盖上 __(填“不同”或“相同”)厚度的不同隔声材料。接着他逐渐远离声源,他听到声音的 __逐渐变小,当听不见声音时测量并记录此处到鞋盒的距离(如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待测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________。材料 棉布 锡箔纸 泡沫塑料距离/ 1.5 2.0 1.014.如图,晓彤将一直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前,加大音量,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 .15.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如果听到发令枪声后才开始计时,记下运动员所用时间为10.82 s,则记下的时间比运动员所用实际时间 (选填“长”或“短”),实际用时 秒(保留一位小数,声速为340 m/s)。16.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当用相同的力度敲击瓶子时,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以发出“i、7、6、5、4、3、2、1”的声音,还可以演奏简单的乐谱。这些声音是由于 (选填“空气柱”“瓶和水”)的振动而发出的,装最多水的瓶子发出的音调最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17.如图所示,根据给出的某一声音波形图,请在图中画出响度是原来的一半,音调不变的声音波形图。18.将下列声现象与对应的声学知识画线连接起来。听铃声回教室 声音的响度大鞭炮声震耳欲聋 物体振动发声教师讲课发出声音 声可以传递信息上课时关闭门窗以免影响听课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四、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19.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华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1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将会看到泡沫塑料小球被弹开,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实验中,泡沫塑料小球的作用是 。(2)如图2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声音的响度将会逐渐 ;并由此推理可知 。20.小刚同学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些探究:(1)他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桌面上,用一根细线悬挂一个轻质小球贴近闹钟上方的铃铛,小球被弹开,此现象说明 ;(2)他又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这是在描述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21.第一次测定铸铁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实验是在巴黎用下面的方法进行: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这是怎么回事 若管长931 m,两次响声间隔2.5 s,如果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求铸铁中的声速.22.海啸预警设备是通过接收海啸发生时产生的次声波来工作的。若某次海啸发生的次声波中心位置距海岸边的预警设备300km,设备接收到次声波的时间是200s则:(1)该次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2)若海浪的推进速度是750km/h,则从接收到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还有多少时间逃生 参考答案1.【答案】B【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1)声源处减弱.(2)传播途径中减弱.(3)人耳处减弱.【详解】A. 改进汽车发动机的性能使它的振动减弱,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 在居民楼靠近马路的一面植树造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C. 用手捂住耳朵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 禁止在市区燃放烟花爆竹这是从声源处减弱.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答案】B【详解】超声波倒车雷达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遇到障碍物可以被反射回来,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没有说明可以传递能量,故ACD正确,不符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3.【答案】C【详解】①由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所以在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了;②拿一张硬纸片,在木梳上快慢不同的划过的时候,产生的音调不同;③由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所以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只能看到指示灯在闪烁,但是不能听见铃声。故能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一组是①③④。故选C。4.【答案】A【详解】A.高速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故A正确;B.开会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产生,故B错误;C.关闭房间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A。5.【答案】D【详解】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与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无关,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6.【答案】B【详解】通过调节蓝牙音箱上的“”“-”按钮可以改变音量大小,这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故正确,错误。7.【答案】B【详解】“鱼洗”发出的“嗡嗡”声是由“鱼洗”振动产生的,故错误;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带动水振动,从而出现“水花四溅”的现象,因此“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正确;“鱼洗”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故错误;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故错误。故选。8.【答案】D【详解】A.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一部分回来形成回声,图乙中人站在天坛的圜丘的中央台上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是因为声音反射回来的回声叠加造成的音响效果,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图丙中敲击鼓面,鼓面的振动带动周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图丁中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音量减弱,直到最后听不见声音,通过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9.【答案】A【详解】A.古筝弹奏时,琴弦振动发出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得最慢;因此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慢,故B错误;C.演奏葫芦丝时声音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C错误;D.由于每个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同学们依靠音色来区分手鼓和葫芦丝发出的声音,故D错误。故选A。10.【答案】C【详解】由得,汽车反射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故错误;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时,汽车与测速仪间的距离比第一次时大,说明汽车正在远离测速仪,故错误;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过程中,所用时间,故正确;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行驶所用的时间,所以汽车的速度为,则该汽车超速了,故错误。故选。11.【答案】 响度 音调【详解】[1]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声音的响度很大。[2]小提琴的琴弦的长短、粗细和松紧都能影响琴弦的音调,所以使用小提琴前常常调节琴弦的松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12.【答案】振动;响度;信息【详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此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鼓声震耳欲聋,说明敲击鼓面时振幅大,鼓声的响度大。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战场上常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作为命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13.【答案】相同; 响度; 泡沫塑料【详解】根据控制变量法,小明将机械闹钟放入鞋盒内后,应分别盖上相同厚度的不同隔声材料。接着他逐渐远离声源,这过程中他听到声音的响度逐渐变小;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用泡沫塑料作隔声材料时,听不见声音的位置到鞋盒的距离最小,故待测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泡沫塑料。14.【答案】 【答题空15-1】烛焰晃动 【答题空15-2】声音具有能量【详解】将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前,加大音量,因为声音具有能量,所以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烛焰晃动;故该现象说明声音具有能量.15.【答案】短 11.1【解析】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如果听到发令枪声后才开始计时,记下运动员所用时间为10.82 s,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则记下的时间比运动员所用实际时间短。声音在空气中传播100 m需要的时间为:t==≈0.29 s,则运动员实际用时:t'=t+10.82 s=0.29 s+10.82 s≈11.1 s。16.【答案】音调;瓶和水;低【详解】敲击瓶子时,振动的物体是水和瓶子;瓶中盛水越多,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因此音调最高的水少;图中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打瓶子,声音的音调和盛水量有关,敲击时,这些声音是因为敲打瓶子和水振动发出声音,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是瓶内水的多少,装最多水的瓶子最难振动,发出的音调最低。17.【答案】见试题详解内容【详解】由图可知,响度是原来的一半,则振幅是原来的一半;音调不变,则频率不变,则作图如下:18.【答案】见解析【详解】听铃声回教室,是因为铃声传递了上课了的信息,对应知识点是声可以传递信息;鞭炮声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老师讲课发出声音,是由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上课时关闭门窗以免影响听课,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连线如图所示:19.【答案】(1)振动;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2)变小;真空不能传声【详解】(1)用竖直悬挂的小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球被弹起,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根据转换法的知识可知,实验中不易直接观察到音叉的振动,这里泡沫小球起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2)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空气传声能力越来越差,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可以推知,如果没有空气,就不能听到声音,所以真空不能传声。20.【答案】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响度 ; 真空不能传声【详解】(1)[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但这种振动往往不容易直接观察,所以为了“放大”这个现象,可用一根细线悬挂一个轻质小球贴近闹钟上方的铃铛,小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2]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音色由发声体的材质或结构决定,响度由振幅或距离声源的远近决定。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这是在描述声音的响度。[3]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在固体、液体和空气中都可以传播,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21.【答案】3 879 m/s.【详解】试题分析:在一根长铸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声音会在铁管和空气中同时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铁管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会听到两次敲击声.所以,可以先算出声音到达的时间t声音,然后计算出从铸铁传过来的声音所用的时间t铁,然后通过公式算出声音在铸铁中传播的速度.试题解析:声音到达的时间:.两次响声间隔2.5 s,且从铸铁中传播的声音用时短,所以,因此,声音在铸铁中的速度为:.22.【答案】(1)1500m/s;(2)1240s【详解】解:(1)声波到海岸距离为s=300km=3×105m声波传播速度为(2)海浪到达海岸的时间则从接收到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剩余时间为答:(1)该次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2)若海浪的推进速度是750km/h,则从接收到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还有1240s逃生。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2026届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二章声现象综合提高练习2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1.如图所示,小慧同学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听音叉发声的同时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变化。她想探究的问题是(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声音传播的条件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D.响度与振幅的关系2.为了城市的发展与居民的生活便利,长沙市正在修建的6号线将拉通麓谷和黄花机场,但施工同时会产生一定的噪声。为了能够减弱同学们在学校听到施工噪声,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禁止施工 B.在教室里,学生戴着防噪声耳罩C.每位老师佩戴扩音器上课 D.教室安装双层中空玻璃窗3.如图所示为不同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时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丁的音调相同 B.甲、丙的音调相同C.甲、乙的音色相同 D.丙、丁的响度相同4.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C.“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D.“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5.如图所示是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响度、音色都相同B.甲、丙的音调、音色相同,响度不同C.乙、丁的音调、响度相同,音色不同D.甲、丁的音调、音色相同,响度不同6.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 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B.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C. 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D. 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7.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相对应的解释正确的是( )A.高速公路旁安装隔音墙——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开会时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在人耳处减弱噪声C.关闭房间的门窗——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在声源处减弱噪声8.下列有关声的实验和应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甲图器材只能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B. 乙图实验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C. 丙图的隔音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D. 丁图用B超检查身体,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9.如图所示的声现象中,分析正确的是( )A.甲图: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得越快,响度越大B.乙图: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丁图:该实验装置在月球上做,也能看到乒乓球弹开10.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甲 乙 丙 丁A. 如图甲所示,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 如图乙所示,、两个音叉的波形图不同,但音调相同C. 如图丙所示,噪声监测仪既可以监测噪声的强弱,又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D. 如图丁所示,渔民通过声呐捕鱼,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的特性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11.1987年我国发现了公元前6 000年前的一支完整骨笛——贾湖骨笛(如图所示),它是由鹤类尺骨制成的,上有七个音孔。演奏时用手指控制不同音孔的开闭,可以改变声音的 。我们能够区分骨笛和古筝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12.蝴蝶每秒振翅次,产生的声属于 声波;海豚能发出频率高于的声,属于 声波。对于这两种声,人耳 __(填“能”或“不能”)听见。13.智能音响可以模仿很多动物的声音,该音响主要是模仿声音的 (填“音调”“音色”或“响度”);休息时,智能音响可以播放轻音乐舒缓身心,但音量不能过大,是指声音的 (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要适中,以免损伤听力。14.小丽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在右边伞柄的 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她的耳朵位于 点时听不到表声,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 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可以发生反射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 ,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 。15.教室内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老师的 振动产生的,并通过 传播到学生的耳朵.16.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显示的信息可以判定是一款测量环境 的工具,你可以给它取个名字叫 仪,根据图中显示的信息可知此时的环境 (填“适合”或“不适合”)休息。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17.根据图1给出的某一声音波形图,请在图2中作出响度是原来的一半、音调和音色都不变的声音波形图 。18.下图甲是频率512Hz的音叉的振动波形图,请在乙图中画出响度不变的频率256Hz的音叉的波形图。四、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19.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丽同学做了如下实验:(1)如图甲,敲击音叉后,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起,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2)越用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也越大,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 有关;(3)如图乙,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过程中,听到的闹铃声越来越小,推理得出结论: 。20.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1)小华同学将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了抽气机的玻璃罩内,如图甲所示,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发现声音的响度又逐渐增大,此实验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 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是需要 的;(2)如图乙所示,小琳将几个小纸团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扬声器的纸盆上,她发现纸团不断地上下跳动。断开开关,让扬声器停止播放音乐,她发现纸盆上的小纸团 (选填“还在”或“停止”)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此种实验方法叫 (选填“转换放大法”或“控制变量法”);(3)小琳在扬声器播放音乐时,调大音量,发现小纸团跳得 (选填“更高”或“更低”),这说明响度与物体振动的 有关;(4)若将如图乙所示实验装置移到月球上进行实验,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你认为小琳 听到声音,但 看到小纸团跳动(以上两空均选填“能”或“不能”)。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21.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已突破7000m,世界领先。“蛟龙号”深潜器在某次实验中,以2m/s的速度匀速下潜,“蛟龙号”同时向海底发出声呐信号,下潜速度保持不变,经过12s接收到从海底反射归来的信号。(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1500m/s)求:(1)12s内,“蛟龙号”下潜的深度s1是多少?(2)12s内,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路程s2是多少?(3)“蛟龙号”向海底发出声呐信号时,离海底的深度s是多少?(4)“蛟龙号”接收到从海底反射归来的信号时,离海底的深度s0是多少?22.某超声波测速装置工作时,它可以定向发出超声波,超声波信号间隔为 0.4 s。一辆汽车始终在装置的某一方位上作直线行使。图示为装置屏幕,屏幕上方有标尺,P1、P2是装置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后装置接收到的信号.设装置匀速扫描,请根据下图所示分析处理下面两个问题:(1)汽车是朝着装置行驶,还是远离装置 (2)当P1信号传播到汽车时,汽车距装置多远 参考答案1.【答案】D【详解】乒乓球振动幅度越大,说明音叉振动幅度比较大,物体的振幅影响声音的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所以此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答案】D【详解】A.禁止施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但是不利于城市发展,故A不合理;B.在教室里,学生戴着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朵处减弱噪声,但是也影响了教学,故B不合理;C.老师佩戴扩音器上课,噪声并没有消除,故C不合理;D.教室安装双层中空玻璃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合理。故选D。3.【答案】A【详解】A.甲、丁的振动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故A正确;B.甲、丙的振动幅度相同,响度相同,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B错误;C.甲、乙的振动幅度相同,响度相同,波形不同,音色不同,故C错误;D.丙、丁的振动幅度、振动频率都不同,音调、响度都不相同,故D错误。故选A。4.【答案】B【详解】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A错误;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故B正确;C.“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故C错误;D.“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D错误。故选B。5.【答案】D【详解】A.由图知,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次数相同,即它们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振幅相同,响度相同,甲、乙的波形不同,则音色不同,故A错误;B.由图知,甲和丙的频率不同,则音调不同;甲和丙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波形相同,音色相同,故B错误;C.由图知,乙和丁的频率相同,则音调相同;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波形不同,音色不同,故C错误;D.由图知,甲和丁频率相同,则音调相同;波形相同,音色相同,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D正确。故选D。6.【答案】A【详解】A. 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能明显感觉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正确;B.实验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时,鼓面的振动幅度不同,即其所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研究声音的响度和振幅的关系,故错误;C. 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在逐渐抽出瓶内空气时听声音的变化,研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错误;D. 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研究声音的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错误.7.【答案】A【详解】A.高速公路安装隔音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正确;B.开会时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C.关闭房间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A。8.【答案】D【详解】甲图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控制拨动尺子的力度相同,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错误。乙图实验不能完全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是通过实验推理得出的,故错误。丙图的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错误。丁图用超检查身体,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故正确。故选。9.【答案】C【详解】A.钢尺振动得越快,振动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故A错误;B.烛焰跳动,说明有力作用在烛焰上,对烛焰做了功。这说明声音能够传播能量。故B错误;C.空气越稀薄,听到的声音越小;依此推理,当没有空气时,就听不到声音了。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正确;D.右边音叉发出的声音传播到左边的音叉,引起左边音叉的振动。月球表面是真空,声音不能传播,所以在月球上是不能做这个实验的。故D错误。10.【答案】D【详解】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错误;由图乙可知,在相同时间内,、两个音叉振动的次数不同,即振动频率不同,则音调不同,故错误;噪声监测仪可以监测噪声的强弱,但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故错误;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渔民通过声呐捕鱼,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的特性,故正确。故选。11.【答案】音调 音色【解析】用手分别按住不同的孔,骨笛内空气柱的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则音调不同。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声音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种类的。上分总结 乐器发声原理管乐器是利用空气柱振动发声的,如笛子、唢呐等;弦乐器是利用弦的振动发声的,如古筝、吉他等。12.【答案】次; 超; 不能【详解】蝴蝶的翅膀每秒振动次,发声频率低于,属于次声波;海豚能发出频率高于的声,属于超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的频率都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13.【答案】音色; 响度【解析】智能音响可以模仿很多动物的声音,主要是模仿声音的音色。休息时,智能音响可以播放轻音乐舒缓身心,但音量不能过大,是指声音的响度不能太大,太大了会损伤人的听力。14.【答案】 响度 空气【解析】“聚音伞”减少了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了人听到的声音的响度;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空气。15.【答案】声带;空气;【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详解】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到学生的耳朵。16.【答案】响度 分贝 不适合【解析】由图可知,手机显示的 是指声音的强弱,即声音的响度;可以给它取个名字叫作分贝仪;由此可知此时环境声音的响度是 , 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故 不适合休息。17.【答案】【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频率是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就是物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详解】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响度是原来的一半时,则振幅是原来的一半;但音调和音色不变,即频率和波形均不变,作图如下:18.【答案】【详解】512Hz音叉发出的声音频率是256Hz音叉发出声音的2倍,乙图形频率是512Hz的二分之一,如图所示:19.【答案】(1)振动;(2)振幅;(3)真空不能传声【详解】(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起,则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2)加大力度敲击音叉,这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变大,同时听到声音的响度也变大,说明声音的响度会随振幅的变化而变化,则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由于介质的减少,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会减小;由此推理,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这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20.【答案】 真空 ; 介质 ; 停止 ; 转换放大法 ;更高 ; 振幅 ; 不能 ; 能【详解】(1)[1][2]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罩内传声介质变少,声音的响度变小;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罩内传声介质变多,发现声音的响度又逐渐增大;可以推理得出,如果没有传声介质,将听不到声音,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3][4]断开开关,让扬声器停止播放音乐,扬声器的纸盆停止振动,小纸团停止振动;将纸盆微小的振动转化为可以看得见的小纸团的振动,将微小的振动放大,称为转换放大法。(3)[5][6]小琳在扬声器播放音乐时,调大音量,纸盆振动的幅度变大,小子团跳得更高;音量越大,即响度越大,这说明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4)[7][8]将如图乙所示实验装置移到月球上进行实验,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由于月球是真空环境,没有空气,无法传声,故小琳听不到声音;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纸盆的振动带动纸团的振动,故可以看到小纸团跳动。21.【答案】(1)24m;(2)18000m;(3)9012m;(4)8988m【详解】解:(1)12s内,“蛟龙号”下潜的深度s1是(2)12s内,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路程s2是(3)“蛟龙号”向海底发出声呐信号时,离海底的深度s是(4)“蛟龙号”接收到从海底反射归来的信号时,离海底的深度答:(1)12s内,“蛟龙号”下潜的深度s1是24m;(2)12s内,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路程s2是18000m;(3)“蛟龙号”向海底发出声呐信号时,离海底的深度s是9012m;(4)“蛟龙号”接收到从海底反射归来的信号时,离海底的深度s0是8988m。22.【答案】远离;34m【详解】(1)由标尺上的时间刻度可以看出,第一个超声波信号P1从发出至返回历时为10个小格,第二个超声波信号P2从发出至返回历时为11个小格,即第二个超声波信号从发出至返回所有时间较长,表明P1、P2两个超声波信号分别遇到汽车时,第一个信号与汽车相遇的位置离超声波测速装置较近一些,第二个信号与汽车相遇的位置离超声波测速装置较远一些,可见汽车是朝着远离超声波测速装置的方向飞行的。(2)在图上,P1、P2间相距为时间标尺上的20小格,根据题意知道,连续两个脉冲间的时间间隔为0.4 s s,故时间标尺上的每一小格代表的时间为由图知道,信号P1从发出至返回被超声波测速装置接收到(图上的n1)历时为10个小格,则这段时间为信号P1自发出后,经过就遇到了汽车,则信号P1传播到汽车时,汽车与超声波测速装置之间的距离为答:(1)汽车是远离装置行驶;(2)当P1信号传播到汽车时,汽车距装置34m。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2026届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二章声现象综合提高练习3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1.噪声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污染重要的因素之一,下列措施不能直接减弱噪声的是( )A.在道路两旁、建筑物周围植树B.在住宅窗户上安装空心玻璃C.在城市主要道路两旁安装噪声监测仪D.在居民小区跳广场舞时,减小音箱的音量2.如图是某主动降噪耳机的消音原理图。该耳机能根据噪声情况产生相应的反噪声声波,使合成后的噪声大大降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耳机在声源处降噪B. 该耳机在声音传播过程中降噪C. 该耳机通过改变噪声的响度实现降噪D. 该耳机通过改变噪声的音调实现降噪3.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4.下面一些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学校外面正在施工,教室紧闭门窗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剧院的内墙要用吸音材料来装修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D.飞机旁工作人员需要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5.人们能分辨出钢琴声和二胡声,主要根据声音的 A.振幅 B.音调 C.响度 D.音色6.如图是我国航空母舰上两位甲板引导员引导飞机起飞的情景。他们工作时要戴防噪声耳罩,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A. 防止噪声产生 B. 监测噪声强弱C.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 减小噪声的传播速度7.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8.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超声波传播的速度比次声波快B.即使增大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响度,人耳也不能听到C.超声波不能传递能量D.次声波是指高于 20Hz 的声9.甲、乙两人站在一堵光滑的墙壁前,两人之间相距,且距离墙壁均为,如图所示,甲开了一枪后,乙先后听到两声枪响的时间间隔为 (已知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A. B. C. D.10.已知空气、铝管中的声速分别为、,并且人耳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才能把两次声音区分开。那么,当空心铝管的长度至少为下列哪个数据的时候,敲击铝管的一端,耳朵贴在铝管另一端的人能听到两次敲击声( )A. 约 B. 约 C. 约 D. 约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11.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 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 (填“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播速度最大.12.广场舞是一项老少皆宜的健身运动,优美的舞曲声是通过扬声器纸盆的____产生的。人们可以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的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某同学用同一示波器记录了两个不同的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波形图,如图所示,根据学过的知识可知:响度较大的是____图,音调较高的是____图。(后两空均选填“A”或“B”) 13. 是指人耳 的声音;放鞭炮时,用手使劲堵住耳孔,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在居民区和马路旁植树造林,这是在 中减弱噪声;在剧院观看演出时,将手机调为静音,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14.广场舞作为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近几年在全国“遍地开花”.但巨大的噪声是由 振动而产生,传播到周围的居民楼,使得广场舞变成了让人头疼的“扰民舞.广场上固定着一个监测噪声的仪器,其示数是82 ,主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 大,影响附近居民的休息和学习.15.如图甲、乙、丙、丁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若用甲、乙、丙、丁代表四种声音,则具有相同音色的是 ,具有相同响度的是 ,具有相同音调的是 。16.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其下潜的速度为20m/s,从海面开始,下潜51s时潜水器距海面的距离为 m;此时潜水器向海底发射一束超声波,并继续向下潜,13s后收到信息。由以上信息可知此处马里亚纳海沟深 m。(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17.根据图1给出的某一声音波形图,请在图2中作出响度是原来的一半、音调和音色都不变的声音波形图 。18.如甲图所示,在三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对瓶口吹气,从左到右依次能发出“do(1)”“re(2)”“mi(3)”三个音阶,乙图为打击乐器木琴的三块木板,也能发出“do(1)”“re(2)”“mi(3)”三个音阶。请你根据所给信息请将乙图能发出“mi(3)”音节的木板涂黑。四、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19.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 。该实验方法是: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20.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A 铜 60 0.76B 铜 60 0.89C 铜 60 1.02D 铜 80 0.76E 铜 ① ②F 铜 100 0.76G 钢 80 1.02H 尼龙 80 1.02I 尼龙 100 1.02(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试验;(2)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表中E项内容,请填上所缺数据:① ;② ;(3)小华还想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是否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他选择了编号为A的琴弦,只改变琴弦的松紧,用相同的力度拨动琴弦,听音调的变化同时观察仪器的示数。小明却认为他的实验还需要改进,指出具体的改进之处: ;(4)本实验采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是: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21.某同学乘着汽艇以10m/s的速度正对山崖驶去,他对山崖大喊一声,5s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求:(1)求声音5s内传播的距离?(2)求汽艇5s内行驶的路程?(3)求这位同学听到回声时与山崖之间的距离?22.如图所示,备受关注的西成高铁于2017年12月6日正式开通运营,西成高铁陕西段的桥、隧比高达94%,在秦岭山脉中超过10公里的特长隧道就有7座,隧道群规模为全国之最。当CRH3A型动车以某一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时,在进入某一隧道前800m处鸣笛,司机在呜笛4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1)动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m/s (2)动车车长为300m,通过该隧道耗时80s,请问该隧道长为多少米 参考答案1.【答案】C【详解】A.减弱噪声途径有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和在人耳处,在道路两旁、建筑物周围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减弱噪声途径有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和在人耳处,在住宅窗户上安装空心玻璃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C.在城市主要道路两旁安装噪声监测仪,检测仪只能起到监测噪声的作用,并不能达到直接减弱噪声的目的,故C符合题意;D.减弱噪声途径有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和在人耳处,在居民小区跳广场舞时,减小音箱的音量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2.【答案】C【详解】由题意可知该耳机在声音的接收处即人耳处实现降噪,故、错误;该耳机能根据噪声情况产生相应的反噪声声波,使合成后的噪声的振幅大大减小,所以该耳机通过改变噪声的响度实现降噪,故正确,错误。故选。3.【答案】D【分析】(1)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4)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详解】A、响度是由物体的振幅决定的,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A错误;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减弱进入耳朵的声音,不能防止雷声的产生,故C错误;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故D正确.故选D.4.【答案】D【详解】A.学校外面正在施工,教室紧闭门窗,阻止声音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B.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阻止声音的产生,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C.剧院的内墙要用吸音材料来装修是为了减弱噪声,故C错误;D.飞机旁工作人员需要带有耳罩的头盔,阻止声音传入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5.【答案】D【分析】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详解】解: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所以我们分辨出钢琴和二胡声音,是根据音色来区分的。故选:D。6.【答案】C【详解】航空母舰上两位甲板引导员引导飞机起飞时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的,这种措施属于防止噪声进入耳朵,不能防止噪声产生,也不能监测噪声强弱和减小噪声的传播速度。故选。7.【答案】B【详解】甲是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乙、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丁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8.【答案】B【详解】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也与温度有关,与声音的特性无关,次声波、超声波都是声音,故传播速度一样快,故A错误;B.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增大振幅不能改变音调,所以这两种声音人耳都无法听到,故B正确;C.超声波、次声波都是声音,所以能传递信息和能量,故C错误;D.声波有一定的频率,次声波是指低于20Hz的声,故D错误。故选B。9.【答案】B。【分析】(1)第一次声音直接从甲传到乙,所以传播了,已知声速,可利用公式计算第一次的时间;(2)第二次声音遇到光滑的墙壁要反射的,根据反射定律来画图,连接甲乙,做连线的中垂线与墙壁交于一点,声音从甲到再到乙,甲到的距离是有勾股定理可求出是,所这次声音总共要传播,可利用公式计算第二次的时间,从而可以计算出两声枪响的时间间隔。【详解】解:第一次声音直接从甲传到乙,,则第一次的时间为:,第二次声音从甲到再到乙,从图可知,,,,第二次的路程为:,则第二次的时间为:,两声枪响的时间间隔为:。故选:B。10.【答案】D【详解】11.【答案】介质;速度;固体【详解】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其中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12.【答案】振动 音色 B A【详解】优美的舞曲声是通过扬声器纸盆的振动产生的。人们可以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由图可知,B的振幅大,则B的响度大;频率决定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由图可知,A的频率比较高,则A的音调高。13.【答案】刚能听到 人耳 传播过程 声源【解析】 是人们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堵住耳孔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居民区和马路旁植树造林,会阻挡声音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将手机调为静音,不让手机发出声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14.【答案】 扬声器 分贝 响度【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其中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对人们的工作、学习、休息造成影响的声音都属于噪声.【详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广场舞巨大的噪声是由扬声器振动而产生.声音的大小用分贝表示,监测噪声的仪器示数是82分贝;声音的响度大,影响附近居民的休息和学习,属于噪声.15.【答案】甲、丙、丁; 甲、乙、丙; 甲、乙、丁【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丙、丁的波的形状相同,则音色相同;甲、乙、丙的振幅相同,则响度相同;甲、乙、丁振动的频率相同,则音调相同。16.【答案】1020;10900【详解】由可知,下潜51s时潜水器距海面的距离为s=vt=20m/s×51s=1020m从发出超声波开始到收到信息,潜水器下潜的路程为s1=v1t1=20m/s×13s=260m,13s后收到信息,超声波通过的路程为s2=v2t=1500m/s×13s=19500m,发出超声波时潜水器距离海底的路程为,此处马里亚纳海沟深度为h=s+s3 =1020m+9880m=10900m17.【答案】【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频率是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就是物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详解】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响度是原来的一半时,则振幅是原来的一半;但音调和音色不变,即频率和波形均不变,作图如下:18.【答案】见详解【详解】当用物体敲击木板时,木板越长,振动频率越低,发出的音调也越低。根据甲图信息,水面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可对应到图乙上的木板,长度越短发出的音调越高。所以能够发出“mi(3)”音阶的是下面的木板,如图所示:19.【答案】(1)发生的音叉在振动;转换法 (2)空气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详解】(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音叉的振动不能直接观察,乒乓球起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这用到了转换法。(2)敲击右面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空气可以传声。(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空气传声能力越来越差,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0.【答案】 A、B、C ; 80 ;1.02 ; 用同一根琴弦多次改变其松紧程度,用同样大小的力去拨动琴弦进行实验 ;控制变量法【详解】(1)[1]要验证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短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编号为A、B、C的琴弦材料、长度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应用编号为A、B、C的琴弦可以验证猜想一。(2)[2][3]①②要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而材料不同,可以选用编号为E、G、H的琴弦进行实验,所以所缺数据数据为:80、1.02。(3)[4]验证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都相同而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可以用同一根琴弦多次改变其松紧程度,用同样大小的力去拨动琴弦进行实验。(4)[5]音调的高低与多个因素有关,因此实验中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21.【答案】(1)1700m;(2)50m;(3)825m【详解】解:(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s1=v1t=340m/s×5s=1700m(2)由得,5s内汽艇行驶的路程s2=v2t=10m/s×5s=50m同学喊时汽艇离山崖的距离这位同学听到回声时与山崖之间的距离s′=875m-50m=825m答:(1)声音5s内传播的距离为1700m;(2)汽艇5s内行驶的路程为50m;(3)听到回声时与山崖之间的距离为825m。22.【答案】(1)60m/s;(2)4500米【详解】(1)由知道,声音传播的距离s声=v声t=340m/s×4s=1360m动车和声音的运动示意图如下由图知,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s=s声-s0=1360m-800m=560m根据题意知道,动车行驶的距离为s车=s0-s=800m-560m=240m动车的速度(2)火车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s=vt=60m/s×80s=4800m因为火车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s=L隧道+L车所以,该隧道长L隧道=s-L车=4800m-300m=4500m答:(1)动车行驶的速度是60m/s;(2)该隧道长为4500米。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届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二章声现象综合基础练习1.docx 2026届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二章声现象综合基础练习2.docx 2026届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二章声现象综合基础练习3.docx 2026届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二章声现象综合提高练习1.docx 2026届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二章声现象综合提高练习2.docx 2026届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二章声现象综合提高练习3.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