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三章物态变化综合基础提高练习(共6份打包,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三章物态变化综合基础提高练习(共6份打包,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6届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三章物态变化综合基础练习1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以下温度值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8℃ B.株洲盛夏中午室外温度可达80℃
C.令人比较舒适的气温约为24℃ D.正常工作的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5℃
2.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在内对物质加热,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在内没有吸收热量
B.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C.该物质熔点为,熔化过程持续了大约
D.除图甲中器材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器材有天平和停表
3.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玉龙雪山上的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B.夏天,自来水管外会挂有水珠水珠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冬天,松树上挂满了雾凇雾凇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滇池的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4.如图所示是小明使用温度计测量杯中热水温度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5.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日恰逢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倒计时以二十四节气为序,惊艳世界。以下节气中蕴含的物态变化知识正确的是(  )
A.“雨水”——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要放出热量
B.“寒露”——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要放出热量
C.“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要吸收热量
D.“大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要吸收热量
6.关于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的区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体温计示数的准确程度比普通温度计高
B.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在结构和原理上都相同
C.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都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D.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使用前都应用力甩动使水银回到下端玻璃泡中
7.如图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  )
A.该物质是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50℃
C.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且温度升高
D.该物质在第35分钟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8.医生在发烧病人身上擦酒精溶液,可以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他的依据是( )
A.酒精熔化时吸热 B.酒精液化时吸热
C.酒精汽化时吸热 D.酒精升华时吸热
9.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诗词还包含着神奇的物理原理。《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诗中,关于露的形成;《魏曹丕燕歌行》“秋风瑟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诗中,关于霜的形成。下列判断中正确的  
A.前者是汽化放热,后者是凝华放热
B.前者是凝华吸热,后者是升华吸热
C.前者是液化放热,后者是凝华放热
D.前者是液化吸热,后者是凝固放热
10.如图所示是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这种物质是非晶体,其熔点为48℃
B.在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在BC段物质,没有吸热,温度不变
D.第5分钟后物质处于液态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
11.图中体温计的示数是____ ℃。
12.北方冬天的清晨,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______(选填“室内”或“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形成的,此过程要______热(选填“吸”或“放”)。
13.儿童感冒发烧时,为了降温常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在额头贴“退热贴”.退热贴内部是一种呈固态的胶状物,在使用过程中胶状物会逐渐消失,在这过程中胶状物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此过程需要 热(选填“吸”或“放”);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你认为小孩发热时 (选填“要”或“不要”)给小孩加盖被子.道理是 .
14.有些奶茶店为了吸引顾客,推出了一款干冰奶茶火锅,云雾飘渺(如图所示),这是因干冰在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需 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15.小儿感冒发烧时,常用的降温方法如图所示:在额头贴“退热贴”。退热贴内部是一种固态物质,在使用过程中固体胶状物会直接消失,在这个过程中胶状物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你认为小孩发烧时___________(选填“要”或“不要”)给小孩加盖被子。
16.有一支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但读数不准确,该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放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用这支温度计测一杯水的温度时,示数为,则这杯水的实际温度是 ,这支温度计上正确的示数为 。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
17.如图所示,是一只温度计的局部示意图,当温度为零下2℃,请用笔将细管内的水银部分涂黑.
( )
18.两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装有质量和初温均相同的甲、乙两种晶体,用相同的加热器同时对它们加热。甲从开始加热至熔化一段时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若乙的比热容和熔点均大于甲,请画出晶体乙在相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象。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
19.博学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水银和酒精是液体温度计常用的测温物质。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本实验应选用 制作的温度计;
(2)若在水沸腾后拿走酒精灯,沸腾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立即停止沸腾。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20.瑶瑶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所用器材有铁架台、烧瓶、温度计、秒表、石棉网等。
(1)在安装如图甲的装置时,要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应先固定 (选填“a”“b”或“c”)的位置;
(2)实验中,从水温升到90℃开始,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并记入表格,第2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读数为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水的温度/℃ 90 92 96 98 99 99 99 99 99
(3)请在图丙中用平滑曲线描绘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像;
(4)由实验现象和图像可知,水沸腾前,温度 (选填“保持不变”或“一直上升”),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叫沸点,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为 ℃;
(5)实验过程中瑶瑶还发现烧瓶上方内壁有水珠出现,这是 现象(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
21.阅读短文
变频空调的节能原理
传统空调压缩机依靠其不断地“开”、“停”来调整室内温度,其一开一停之间容易造成室温忽冷忽热,并消耗较多电能,变频空调则依靠控制压缩机转速的快慢达到控制室温的目的,不但电能消耗少,而且室温波动小,舒适度大大提高。变频空调可根据环境温度自动选择制热、制冷和除湿运转方式,并在低转速、低能耗状态下,以较小的功率维持设定的温度,实现了高效、快速、节能和舒适控温的效果,采用了变频技术的智能变频集中式空调则集中了家用空调和中央空调的优点,可使中央空调的耗能降低30%至80%,成为近几年商用建筑的首选。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1)空调机的制冷原理是:在室内,制冷液由于 吸收热量,而在室外则由于 放出热量,从而把室内的热量转移到室外,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的目的。(以上两空均填写合适的物态变化)
(2)在空调机制冷的过程中,压缩机的作用是 。
(3)传统空调压缩机依靠其不断地“开”、“停”来调整室内温度,变频空调则依靠控制压缩机的 实现了高效、快速、节能和舒适控温效果。
(4)根据自己的理解,空调是利用热敏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从而通过 作为电路的开关达到自动控制电路通断的目的。
22.有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是不准确.小明用它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居然显示为3℃,测量沸水的温度显示的是96℃.小明用它测量杯子里的水温,显示为70℃.求杯子里水的真正温度.(根据必要的叙述推理给分,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参考答案
1.【答案】C
【详解】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A不符合题意;
B.株洲盛夏中午室外最高温度接近40℃,但不可能达到80℃。故B不符合题意;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4℃左右。故C符合题意;
D.水的凝固点是0℃,冰箱冷冻室中的水是结冰状态,说明温度不高于0℃。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C
【分析】(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
(2)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晶体的熔化过程是指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的这段过程。
(4)本实验中只需要有计时工具和测温工具即可。
【详解】解:由图乙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整体而言是上升的,但图线中有一段与横轴平行的线段(从第开始,到第结束),这表明该物质是晶体,晶体熔化时的特点为:持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故错误。
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所以该物质的内能一直在增大。故错误。
图线中与横轴平行的线段对应的温度为,所以该物质的熔点为;该线段的起始点是第,终点是第,所以整个熔化过程持续的时间为。故正确。
物质的多少并不会影响物质的熔点,只会影响熔化时间等,对实验目的而言是没有影响的,所以我们做此类实验时并不需要天平。故错误。
故选:C。
3.【答案】B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详解】解:、雪的形成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错误。
、自来水管外会挂有水珠水珠的形成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正确。
、雾凇的形成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错误。
、雾的形成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需要放热,股错误。
故选:B。
4.【答案】D
【详解】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要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
A.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故A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侧壁,故B错误;
C.温度计的玻璃泡未与被测液体接触,故C错误;
D.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但没有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故D正确。
故选D。
5.【答案】B
【详解】A.雨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需要放出热量,故A错误;
B.露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需要放出热量,故B正确;
C.霜是由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需要放出热量,故C错误;
D.雪是由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需要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B。
6.【答案】A
【详解】A.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普通温度计的分度值一般是1℃,所以体温计示数的准确程度比普通温度计要高,故A正确;
B.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作的,但是体温计有缩口,普通温度计没有,它们原理相同但结构不同,故B错误;
C.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普通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故C错误;
D.体温计使用之前要先甩动,普通温度计不需要,故D错误。
故选A。
7.【答案】A
【详解】ABC.由图象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其熔点是80℃,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D.该物质在第35分钟中,已经熔化完毕,处于液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答案】C
【详解】酒精是液体,酒精擦在身上,变成了气体,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是吸热的,所以能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故答案选择:C
9.【答案】C
【分析】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放出热量。
【详解】解: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
露和霜的形成都是放热过程。
故选:C。
10.【答案】B
【详解】A.由图得,这种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有固定熔点,是晶体,熔点为48℃,故A错误;
B.在BC段为熔化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正确;
C.在BC段物质,不断吸热,温度不变,故C错误;
D.第5分钟物质开始熔化,到第10min熔化结束,所以第10min后,物质处于液态,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37.3
【详解】由题图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示数是37.3℃。
12.【答案】 室内 凝华 放
【详解】[1][2][3]“冰花”通常出现在冬日早晨室内的玻璃上,它是由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发生凝华而形成的;凝华的过程需要放热。
13.【答案】 升华 ; 吸 ;不要 ; 不利于散热,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
【详解】退热贴内部是一种呈固态的胶状物,在使用过程中胶状物会逐渐消失,是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所以在这过程中胶状物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升华吸热.小孩发热时不要给小孩加盖被子,原因是加盖被子不利于散热,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
14.【答案】 升华 ; 吸收
【详解】[1][2]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极易由固态直接升华成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量。
15.【答案】 升华 不要
【详解】[1]退热贴内部是一种固态物质,在使用过程中固体胶状物会直接消失,是由于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
[2]小孩发热时加盖被子,汗水表面的空气流动慢,蒸发慢,吸热少,所以小孩发热时不要给小孩加盖被子。
16.【答案】60;40。
【分析】(1)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摄氏温度的规定:标准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沸水的温度是;在和之间,平均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
【详解】解:为了不至于混淆,解题时将看成温度计液柱长度,将看成液柱长度,把看成液柱长度。
(1)该温度计在时,液柱长度;时,液柱长,说明刻度线与刻度线对齐,刻度线与刻度线对齐。
(2)故刻度代表的温度为:,当液柱长时,显示的温度应该是:。
(3)假设液柱长度时,实际温度为,则有,解得,故该温度计上正确的示数是。
故答案为:60、40。
17.【答案】
【详解】
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为﹣2℃时液面在零刻度以下第二格处.
据此将此刻度以下部分涂黑,如图所示:
点睛:类似于温度计读数,先要弄清楚分度值,确定示数后将刻度以下部分涂黑,不可只表示液面.
18.【答案】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晶体乙比热容大,因此质量相同的甲、乙吸收相同的热量时,乙比甲升温慢,又乙的熔点高于甲的熔点,故乙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应高于甲的熔化温度,如下图所示:
19.【答案】(1)水银;(2)不会
【详解】(1)水的沸点为100℃,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无法测量水沸腾时的温度,水银的沸点远高于水的沸点,可以正常工作,所以应选择用水银制作的温度计。
(2)由于加热时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拿走酒精灯后,水可以从石棉网中继续吸热,所以,若在水沸腾后拿走酒精灯,沸腾的水不会立即停止沸腾。
20.【答案】a;94;;一直上升;99;液化
【详解】(1)要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组装仪器时,需要从下到上,故先固定a的位置。
(2)如图乙所示,刻度从下到上依次变大,分度值为1℃,读数为94℃。
(3)用描点连线的方法作图。
(4)由图像可知,水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水加热到99℃后,水的温度不变,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保持不变的温度称为沸点。
(5)烧瓶上方内壁有水珠出现是热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
21.【答案】 汽化 液化 将制冷剂由气体液化为液体 转速的快慢 热敏电阻
【详解】
(1)[1][2]空调器的基本原理为:制冷时在室内利用制冷剂汽化吸热,从室内带走热量,制冷剂到室外时液化放热,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这样的过程制冷剂将热量从室内转移到了室外,达到了制冷的目的,制热时相反。
(2)[3]空调系统中要将制冷剂由气态液化为液态,要通过压缩体积方式,所以在空调机中有压缩机,其作用就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将制冷剂由气体液化为液体。
(3)[4]根据题意:变频空调则依靠控制压缩机的转速即功率的大小,实现了高效、快速、节能和舒适控温效果。
(4)[5]热敏电阻有根据温度的高低自动调节电阻大小的作用,所以可以通过热敏电阻作为电路的开关达到自动控制空调电路通断及电流大小的目的。
22.【答案】72.0℃
【详解】
试题分析:0℃代表3℃,100℃代表96℃;
则每个小格代表(100/93)℃,
如果显示70℃,则过了67个小格,代表温度为:.
答:杯子水真正的温度为72.0℃.
考点:温度计的标注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2026届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三章物态变化综合基础练习2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某市部分区域气温高达,小明在教室使用电风扇吹风,感到凉爽,是因为( )
A. 电风扇吹出的风是凉风
B. 电风扇吹出的风,能降低教室内的气温
C. 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加快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
D. 电风扇吹出的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热空气带走
2.以下温度中,最接近的是( )
A.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B.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温 D.锦州冬季夜间的室外温度
3.近年,我国智能制造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快速提升,如图所示用3D打印技术打印的钛合金眼镜架。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钛合金粉末吸收热量变成液态,再定型成为镜架,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和凝华 B.熔化和凝固
C.汽化和液化 D.液化和凝固
4.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为了清晰地看到海波熔化,应该选用一整块的海波
B. 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全部放在海波中,不接触试管底和试管壁
C. 使用初温较低的水可以延长海波熔化的时间,便于记录
D. 实验过程中,应通过海波温度变化的情况判断海波是否熔化
5.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中,表示球内材料的凝固图象的是( )
A. B.
C. D.
6.一位护士用体温计给一个发烧病人测了温度,温度计示数是39.7℃,之后粗心的护士直接用这个温度计给一个体温大概是38℃病人测量体温,则她读出的结果应该是(  )
A.39.7℃ B.38℃ C.77.7℃ D.无法读数
7.国庆期间,果果前往长沙市民熟知的“好吃一条街”坡子街时,看到民间艺人制作的“糖画”。如图甲所示,制作糖画时,艺人舀起高温的液态糖浆,在水平桌面上将糖浆绘制成各种图案,最后等糖浆慢慢变硬;果果通过红外温度计测量了糖浆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关于“糖画”的制作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制作过程中糖浆先放热,后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最后继续放热
B.如图乙所示过程,糖浆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固,需要放热
C.在图像中BC段,糖浆的状态是液态
D.由图可知,制作糖画使用的糖是非晶体
8.下列关于“冰棒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剥去包装纸,冰棒周围冒“白气”,属于液化
B.冰棒放在茶杯里,杯壁“出汗”属汽化
C.冰棒包装纸上沾有“白粉”,属凝华
D.剥去包装纸,不久冰棒“流汗”属熔化
9.如图所示,容器中装有两种液体,液体1上面浮有液体2(两种液体不相溶),液体2的沸点高于液体1的沸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热源温度高于两种液体的沸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
A.液体1先沸腾,液体2后沸腾,但两种液体同时蒸发
B.液体2蒸发,液体1不蒸发,直到液体1全部汽化后,液体2才会沸腾
C.液体2蒸发,液体1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D.液体1和液体2都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10.如图是小聪做凝固实验所得到的温度—时间图像,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由图像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
B. 凝固过程所经历的时间是
C. 第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D. 此时室温是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
11.北方的冬天,为了使菜窖里面的菜不被冻坏,往往在菜窖里放入几桶水,利用了水在__过程中放热的原理;夜晚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是因为冰发生了__;不能用水银温度计测北方冬天的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比北方的最低气温要(填“高”或“低”);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一瞬间会出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况,则是火焰熄灭前的图片。
12.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物体的长度是 cm。
13.为了验证“装在密封试管里的固态碘在受热时能直接变成气态”,小华同学直接把密封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甲所示;小明同学将密封试管浸入装有沸水的烧杯中,如图乙所示,结果两根试管中都出现了碘蒸气(标准大气压下)。已知碘的熔点是 ,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 。由于碘的熔点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水的沸点,所以图乙中的碘不会熔化,因此图 (填“甲”或“乙”)实验更好一些。
14.小李同学观看表演“从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 ℃,醋的沸点为60 ℃,当温度达到    ℃时锅中的“油”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油”和放入其中的铁球的温度    (选填“会”或“不会”)升高,若醋全部汽化后,继续加热,沸腾后表演者    (选填“仍能”或“不可能”)安全地赤手从油锅中取出铁球。
15.图中A、B、C、D、E、F分别表示一种物态变化,下列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①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②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矿泉水水瓶外出现水珠;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⑤严冬的深夜,教室窗玻璃的内表面上有一层冰花;⑥北方寒冷的冬天,雪人“变矮”了。属于F物态变化的现象是    (填写序号,下同);属于B物态变化的现象是    ;A物态变化过程要    热量。
16.在做“探究水的沸腾特点”分组实验时,各实验小组使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甲组由实验数据描绘出的水的沸腾图像如图中 所示;乙组由实验数据描绘出的水的沸腾图像如图中 所示。两个实验小组从同一时刻开始对水加热,从图像可知,甲组的水 (填“先”或“后”)沸腾,造成沸腾有先后的原因之一是 。从图像还能看出,两个实验小组测得的水的沸点不同,这与甲组同学用纸板盖严烧杯口使烧杯内气压 (填“增大”或“减小”)有关。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
17.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如图甲装置,请根据表格数据在图乙中描点后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
时间/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18.(1)兔子和乌龟在一条平直的公路上赛跑,起初兔子以恒定的速度飞快地向前奔跑了一段路程,当它看见乌龟在后面慢慢爬行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兔子醒来后又匀速向终点飞奔而去。请你在图上大致画出兔子在比赛中的路程随时间变化关系的st图;
(2)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画出能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的大致图像;
(3)小阳从冰箱里取出温度为-6℃的碎冰,对其进行加热,加热4min时有水出现,又经过6min冰块完全消失,又继续加热8min,温度计示数升高到6℃。请在图中画出这段时间内冰和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像。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
19.小丽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 。
(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A、B、C如图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3)图丙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像,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第10min海波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4)图丁是小丽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像,蜂蜡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另一同学小花也用图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发现冰太快熔化,测不出冰熔化前的温度,为了能测冰熔化前的温度请你为此写出一条可行的办法: 。
20.冬天水结了冰,但海水却没有结冰的.小明想到水的凝固点可能与水中含盐量多少有关?于是他在家做实验进行研究.
(1)在三个烧杯中装相同多的水,分别加质量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盐.
(2)将三个烧杯置于箱门透明的冰箱里. 观察温度计,记录 的温度.
(3)如表是他记录的实验数据:
通过表中的数据分析,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
21.某水银温度计的玻璃管上有110格均匀的刻度线,当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液面在第30格处,当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面在第80格处。(已知水银的凝固点是-39℃,水银的沸点是357℃)
则:
(1)这支温度计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是多少?
(2)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22.有一支温度计,表面刻有150格均匀的刻度.将该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第30格处;将它放到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上升到第80格处.则:
(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多少 ?
(2)第100格处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
(3)该温度计的刻度范围是多少 ?
参考答案
1.【答案】C
【详解】使用电风扇吹风,小明感到凉爽,是因为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使小明身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而蒸发吸热,具有致冷作用,所以小明会感到凉爽;电风扇吹出的风不是凉风,并不能降低气温,也不能把人体周围的热空气带走,故、、不符合题意,符合题意。故选。
【易错警示】
造成“电风扇吹凉风”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是只凭主观感受,未理性分析。电风扇吹风只是加快了空气的流速,并没有降温作用。
2.【答案】C
【解析】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A错误;人体正常体温在左右,变化幅度很小,B错误;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温在左右,C正确;锦州冬季夜间的室外温度在左右,D错误。
3.【答案】B
【详解】钛合金粉末在高温下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然后按构件形状重新结晶成型,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即先熔化后凝固。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4.【答案】B
【详解】应选用颗粒较小的海波进行实验,这样受热均匀,故错误;温度计安装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充分接触固体物质,但不能碰到试管底或试管壁,故正确;降低烧杯中水的初温,不会改变海波熔化时吸收热量的快慢,不会改变熔化时间,故错误;应通过观察海波状态变化的情况判断海波是否熔化,故错误。故选。
5.【答案】A
【详解】由于墙内混入的是非晶体材料,所以它在凝固的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降低,由于非晶体没有固定的凝固点,所以它的温度会持续下降。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答案】A
【详解】
体温计的内管有一个很细的缩口,升上去的水银柱不能自动缩回,所以使用前需要甩一甩;将示数是39.7℃的体温计直接测量38℃病人,由于所测的温度比温度计的示数低,所以水银柱不能下降,故显示的温度不变,应为39.7℃,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答案】B
【详解】A.糖浆在BC段虽然温度不变,但要继续放热,所以整个过程中糖浆持续放热,故A错误;
B.糖浆由液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凝固向外放热,故B正确;
C.在图像中BC段,糖浆正在凝固,处于固液共存态,故C错误;
D.糖浆在凝固时温度不变,所以属于晶体,故D错误。
8.【答案】B
【详解】
A.剥去包装纸,冰棒周围冒“白气”,这是因为冰棒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A正确,不合题意;
B.冰棒放在茶杯里,茶杯的温度会降低,茶杯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杯壁上,这不是汽化现象,B错误,符合题意;
C.冰棒包装纸上沾有“白粉”,这是因为周围的水蒸气接触冰冷的包装纸时,遇冷放热,凝华成小冰晶,这是凝华现象,C正确,不合题意;
D.剥去包装纸,冰棒接触到周围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吸收热量,然后熔化,这就是冰棒“流汗”现象,D正确,不合题意。
9.【答案】B
【解析】因为液体1的沸点比液体2低,故液体1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液体2的温度达不到沸点,液体2不会沸腾,故A错误;液体2蒸发,液体1不蒸发,直到液体1全部汽化后,继续加热,温度达到液体2的沸点后,液体2才会沸腾,故B正确,C、D错误。
10.【答案】C
【详解】
【关键点拨】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是有没有固定的熔点。分析图像,加热相同时间,温度变化越大,升温越快。
【关键点拨】
(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在图像上看,有一段水平的线段;
(2)在晶体凝固图像中,水平的线段表示凝固过程。
11.【答案】凝固; 升华; 高; 乙
【详解】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温度降低时,水会凝固,凝固要放热,可以使菜窖里的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使菜不至于被冻坏;夜晚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因为固态的冰直接变为了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温度计玻璃管中的液体必须处于液态,不能因为温度太低凝固成固态,也不能因为温度太高汽化成气态,水银的凝固点约为,寒冷的北方冬天的气温可能会低于,此时水银会凝固,所以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炉子上方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白气”是小水滴,火焰熄灭前,菜上方的温度较高,水蒸气发生液化的程度较小,故“白气”较少;火焰熄灭后,菜上方的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程度较大,形成的“白气”较多,故乙是火焰熄灭前的图片。
12.【答案】 26 ;2.25
【详解】[1]图中温度计一个大格都是10℃,其中又分了10份,故其分度值是1℃;图中液柱上表面在零刻度的上方,所以读数是26℃。
[2]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3.00cm对齐,右侧与5.2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5.25cm-3.00cm=2.25cm
13.【答案】大于;乙
【解析】甲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 ,在加热过程,温度会超过碘的熔点,出现碘蒸气可能是碘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乙实验中,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 ,达不到碘的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由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因此更合理反映碘升华的是乙实验。
14.【答案】60 不会 不可能
【解析】由于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醋的沸点是60 ℃,所以锅中的“油”在温度达到60 ℃时就沸腾了;液体沸腾后会持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所以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不会升高,则“油”和放入其中的铁球的温度不会升高;当醋全部汽化后,再继续加热,油的温度会升高,沸腾后表演者就不可能安全地赤手从油锅中取出铁球了。
15.【答案】④⑥ ② 放出
【解析】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可知,图中A为凝华现象,凝华放热;B为液化现象,液化放热;D为凝固现象,凝固放热;C为汽化现象,汽化吸热;E为熔化现象,熔化吸热;F为升华现象,升华吸热。①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属于汽化现象;②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矿泉水水瓶外出现水珠,属于液化现象;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属于凝固现象;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属于升华现象;⑤严冬的深夜,教室窗玻璃的内表面上有一层冰花,属于凝华现象;⑥北方寒冷的冬天,雪人“变矮”了,属于升华现象。
16.【答案】先 水的质量不同 增大
【解析】甲组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图像更早出现温度不变的现象,即甲组的水先沸腾;甲组水的温度变化较快,说明甲组水的质量小,更快达到沸点,所以造成沸腾有先后的原因之一是水的质量不同。甲、乙两组的水沸腾时的温度不同,可能是由于气压不同,气压越高液体沸点越高,盖严烧杯口使烧杯内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17.【答案】
【详解】根据图象中数据分析,水从第4min开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水开始沸腾,所以水的沸点是98℃,根据数据描处对应的点,如图所示
18.【答案】(1)见详解 (2)见详解 (3)见详解
【详解】(1)由题意可知,兔子在比赛中的运动情况是跑——睡觉——快跑,即匀速运动——静止——匀速运动,则兔子的s-t图像分三段:先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后来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最后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且最后跑向终点的速度大于最初的速度,因此最后一段倾斜直线较陡,如图所示:
(2)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酒精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温度计示数先变小,等酒精全部蒸发完后,环境温度为20℃,温度计的示数又慢慢升高到室温20℃并保持不变,如图所示
(3)温度为-6℃的碎冰,0分钟时为-6℃,对其进行加热,加热4min时有水出现,说明开始熔化,温度为0℃,又经过6min冰块完全消失,熔化结束,开始升温,又继续加热8min,温度计示数升高到6℃,如图所示:
19.【答案】均匀受热;B;不变;固液共存;非晶体;增加冰块的质量
【详解】
(1)[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这样可以使蜂蜡、海波受热均匀。
(2)[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所以B正确。
(3)[3][4]海波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第6至第12分钟处于熔化状态,所以第10min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
(4)[5]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所以蜂蜡是非晶体。
(5)[6]冰熔化太快,说明吸收的热量太快了,所以可以减慢吸热的速度,如撤去酒精灯;或者是冰太少,所以也可以增加冰块的质量。
20.【答案】 不同 盐水凝固时 水中含盐量越多,盐水的凝固点越低
【详解】(1)(3)由题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水的凝固点与水中含盐量多少是否有关,因此,实验中应该控制杯子中的水量相同,而盐的质量不同,故应在三个烧杯中装相同多的水,分别加质量不同的盐.然后将三个烧杯置于箱门透明的冰箱里,再观察温度计,记录盐水凝固时的温度.(5)分析表格数据,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水中含盐量越多,盐水的凝固点越低.
【点睛】(1)(3)用相同质量的水,放入不同质量的盐,制成不同浓度的盐水,放入冰箱冷冻室内凝固,测量凝固点,比较凝固点和盐水浓度的关系.(5)分析表格数据即可得到结论.
21.【答案】(1)2℃;(2)-39℃~160℃
【详解】
解:(1)因为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则该温度计每一格表示的温度为
=2℃
(2)从最下面的0刻度到30格处共有30格,则该温度计最下面的0刻度对应的温度是
-30×2℃+0℃=-60℃
因水银的凝固点是-39℃,所以该温度计所能测得的最低温度是-39℃;最上面的110格到80格处共有30格,则最上面的110处刻度对应的温度是
100℃+30×2℃=160℃
所以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9℃~160℃。
答:(1)这支温度计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是2℃;
(2)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9℃~160℃。
22.【答案】2℃;140℃;﹣60℃~240℃;
【详解】
(1)因为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所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
(2)100格代表的温度为(100 30)×2℃=140℃;
(3)起点代表的温度最低为:( 30)×2℃= 60℃;最上面的150处刻度对应的最高温度是:2℃×(150 30)=240℃.所以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60℃ 240℃.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2026届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三章物态变化综合基础练习3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通常情况下,对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冰、玻璃、沥青是晶体 B.玻璃、沥青、蜂蜡是非晶体
C.橡胶、玻璃、金是非晶体 D.冰、铁、玻璃是晶体
2.以下温度值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8℃ B.株洲盛夏中午室外温度可达80℃
C.令人比较舒适的气温约为24℃ D.正常工作的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5℃
3.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的25%,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了解地球的水循环知识,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关于地球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成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凝华成小冰珠
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液化成雨水
4.如图所示是不同条件下形成的四种“白气”,下列对四种“白气”描述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甲图:干冰遇到水后冒出大量的“白气”,这些“白气”是液态二氧化碳
B.乙图:用水壶烧水,从壶嘴喷出大量的“白气”,这些“白气”是水吸热汽化形成的
C.丙图:超声波加湿器可以喷出大量低温“白气”,这些“白气”的产生没有经过物态变化
D.丁图:火箭点火升空时会形成大量“白气”,这些“白气”是燃料燃烧后形成的烟
5.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6.下列现象属于结晶的是( )
A. 将水放入冰箱制成冰块 B. 海水晒盐
C. 熔化的玻璃冷却后结成块 D. 碘蒸气凝华成固态碘
7.如图,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中盛有乙液体,持续加热烧杯中的甲液体,能使试管中乙液体沸腾的条件是(  )
A.甲液体的沸点低于乙液体的沸点
B.甲液体的沸点等于乙液体的沸点
C.甲液体的沸点高于乙液体的沸点
D.持续加热乙液体一定能沸腾
8.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和应用都与物态变化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皮肤上擦酒精后变凉爽是由于酒精汽化从皮肤吸热所致
B.在运输食物的车里放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给食物降温
C.出汗时吹电风扇感觉凉爽,是由于电风扇吹出的风降低了室温
D.夏天吃冰棒时看到周围冒“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9.在“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两组同学分别用如图甲所示的相同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A. 实验装置中,烧杯口盖有带孔的硬纸板,主要作用是延长加热时间
B. 实验中可以看到,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C. 由图乙的图像可知,、两组同学实验时,气压都高于1标准大气压
D. 图丙中的是沸腾前的现象
10.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可能是沥青
C.在第20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该物质的熔点是80℃,熔化过程持续了25min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
11.在摄氏温标中,规定了通常情况下 的温度为0℃.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前,应注意观察所用温度计的 和 .如图所示,该温度计此时的读数是 ℃.
12.图(一)所示,物体A的长度 cm,图(二)体温计的读数是 °C,图(三)所示的时间是 秒。
13.如图所示为“探究某物质凝固和熔化规律”的实验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BC段 (选填“吸热”或“放热”)但温度不变,在t=13min时,该物质为 态。
14.为缓解旱情,实施人工降雨。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 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空中的水蒸气便 成小冰粒,这些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便 为雨点降落到地面。
15.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18°C,用湿手摸冷冻室里的冰块会粘手,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6.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象征了温度的变化,要准确地判断温度的高低,就要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如图甲是一个自制温度计,把它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可观察到细管中液面的位置缓慢__(填“升高”或“降低”);在读数时,乙图中的____(填“”“”或“”)方法是正确的;丙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
17.下表是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表格,请你画出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冰的温度(℃) -20 -10 0 0 0 5 10
18.如图甲所示,为了“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取0.2kg水进行实验。
根据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C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
19.如图甲是小晨同学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她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使用水浴法对物体加热以便更好地记录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1)按照图甲所示组装各个器材,组装顺序应 (选填“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
(2)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是 ℃;
(3)小晨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该固体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该固体的熔点为 ℃;第13min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4)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试管内的固体熔化成液体后继续吸热最后沸腾,这说明烧杯内水的沸点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试管内液体的沸点;
(5)善于观察的小晨同学发现加热过程中烧杯壁上出现水珠,小组其他成员解释是由于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水珠会出现在烧杯杯壁的 (选填“内侧”或“外侧”)。
20.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小李和小罗分别用完全相同的装置开展了实验,如图甲所示,并绘制了a、b两杯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1)通过分析图像信息可知:水的沸点为 ,此时大气压和一个标准大气压比较要 些;
(2)a、b两杯水加热至沸腾所需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
21.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电冰箱
有些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氟利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汽化时它吸热,就像搬运工把包裹扛上了肩;液化时它放热,就像搬运工把包裹卸了下来.
图表示出了电冰箱的构造和原理.液态氟利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在这里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生成的蒸气又被电动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次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放出.氟利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
在距地面20~50km 的高空有一层叫做臭氧的物质,它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来的对生命有害的紫外线,是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和进化的重要条件.由于电冰箱总有一天会损坏,其中的氟利昂最终将散到大气中,破坏臭氧层,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1987 年在世界范围内签署了限量生产和使用这类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现在己经研制出氟利昂的代用品如R134a、环戊烷等.我国在1991 年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正在全面落实议定书中的条款.
××××型电冰箱主要技术参数
气候类型 5T
总有效容积(L) 305
冷冻食品储藏室总有效容积(L) 70
总输入功率(W) 170
除霜功率(W) 140
冷冻能力(kg/24h) 10
耗电量(kW h/24h) 1.6
防触电保护类型 1
电源(AC) 220V/52HZ
制冷剂 R134a,140g
冷冻室星级 ****
外型尺寸(mm) 599×702×1653
外包装尺寸(mm) 654×799×1768
重量(kg) 75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l)试简要说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2)上述电冰箱会破坏臭氧层吗?
(3)小明发现自己家新买的电冰箱背面时冷时热,入夏后更是热得厉害,他怀疑冰箱有质量问题,你认为他的怀疑有道理吗?为什么?
22.有一支温度计,表面刻有150格均匀的刻度.将该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第30格处;将它放到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上升到第80格处.则:
(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多少 ?
(2)第100格处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
(3)该温度计的刻度范围是多少 ?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冰有规则的结构是晶体,玻璃、沥青没有像晶体那样的规则结构,是非晶体,故A错误;玻璃、沥青、蜂蜡没有像晶体那样的规则结构,都是非晶体,故B正确;橡胶、玻璃是非晶体,金是晶体,故C错误;冰、铁是晶体,玻璃是非晶体,故D错误。故选B。
2.【答案】C
【详解】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A不符合题意;
B.株洲盛夏中午室外最高温度接近40℃,但不可能达到80℃。故B不符合题意;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4℃左右。故C符合题意;
D.水的凝固点是0℃,冰箱冷冻室中的水是结冰状态,说明温度不高于0℃。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A
【详解】
A.海水汽化成水蒸气,且汽化是吸热过程,故A符合题意;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液化成水滴,故B不符合题意;
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由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成小冰珠,故C不符合题意;
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由固态变为液态,熔化成雨水,故D不符合题意;
4.【答案】C
【解析】干冰遇到水后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因为水中的干冰发生升华现象,此过程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即“白气”,故A错误;水烧开后,产生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外界温度较低的空气,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会产生“白气”,故B错误;超声波加湿器可以喷出大量低温“白气”,这些“白气”是小水滴,没有经过物态变化,故C正确;火箭喷出的高温燃气喷到水中,水池中的水吸热变成水蒸气,这是汽化过程,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变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故D错误。故选C。
5.【答案】D
【详解】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故A错误;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B错误;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B
【详解】将水放入冰箱制成冰块,是水遇冷凝固变为固体,不属于结晶,故选项错误。海水晒盐,是利用阳光和风力蒸发浓缩海水,使食盐结晶出来,故选项正确。熔化的玻璃冷却后结成块,玻璃由液态变为固态,不属于结晶,故选项错误。碘蒸气凝华成固态碘,不属于结晶,故选项错误。故选。
7.【答案】C
【详解】
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所以要用甲液体来加热使乙液体沸腾,条件是甲液体的沸点高于乙液体的沸点,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C
【详解】
A.在皮肤上擦酒精后,会感到凉,这是由于酒精蒸发时,从皮肤吸收了热量的缘故,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运输食物的车里放干冰,利用的是干冰升华吸热给食物降温,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而蒸发会从人体吸热,使人体的温度降低,而不是风降低室温,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夏天吃冰棒时看到周围冒出“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9.【答案】B
【详解】实验中使用带孔的硬纸板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缩短实验时间,故错误;蒸发现象是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故正确;由图乙的图像可知,、两组同学实验时水的沸点均为,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且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因此、两组同学实验时的气压都低于1标准大气压,故错误;图丙中的气泡越往上越小,是沸腾前的现象,中的气泡越往上越大,是沸腾时的现象,故错误。故选。
10.【答案】C
【详解】ABD.分析图像可知,图像中呈水平的一段所对应的温度80℃就是物质的熔点,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而沥青是非晶体;该物质从第10分钟开始熔化,到第25分钟左右结束,熔化过程持续了15 min,故ABD错误;
C.在第20 min时,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正确。
故选C。
11.【答案】 冰水混合物 量程 分度值 ﹣4
【详解】摄氏温标的由来,规定了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前,应注意观察所用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这也是大多数需要读数仪器的使用要求;
如图所示,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面在0℃以下,所以该温度计此时的读数是-4℃.
点睛:注意温度计的液面在零摄氏度以下,或者示数越往下越大时,说明此时的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
12.【答案】1.30;37.8;337.5;
【详解】
如图所示,一共13格,每一小格为0.1cm,注意估读,故读数为1.30cm。
温度计的读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大,故正数,在注意分度值为0.1℃,故读数为37.8℃。
如图秒表的读数,先读分针,再读秒针,故读数为5min过半,故秒表的读数需要读30s开外的,故读数为37.5s,故读数为5min37.5s,单位换算为337.5s。
13.【答案】放热;固液共存
【详解】如图所示,在AD段,物体温度降低,属于晶体的凝固图像,整个过程段在放热,BC段属于正在凝固,不断放出热量;DG段,温度升高,是晶体熔化图,从第11min开始熔化,到第15min结束熔化,故在t=13min时,该物质为固液共存态。
14.【答案】升华;凝华;熔化;
【分析】
①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属于吸热过程;
②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属于放热过程;
③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属于吸热过程。
【详解】
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由固态直接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空中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成雨点降落到地面。
15.【答案】凝固
【详解】
用湿手摸冷冻室里的冰块会粘手,是因为手上的水分凝固为冰,将手与冰块粘在一起。
16.【答案】降低; ;
【详解】图甲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把它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液体的体积会变小,细管中液面会下降,即液面的位置会降低;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柱的液面相平,故方法正确;图丙中所示的温度计的分度值为,液面在以下,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下温度,该温度计的示数为。
【刷有所得】
温度计读数:(1)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2)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17.【答案】
【详解】
要根据表中数据画出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即根据表中的数据先在图像中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把点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18.【答案】
【详解】
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描出相应的点,用平滑的线连接这些点即可,如图
19.【答案】从下到上;25;50;液;高于;内侧
【详解】(1)为了用酒精灯外焰给烧杯加热,应先放酒精灯,再调整烧杯的高度,所以应从下到上组装器材。
(2)观察图甲中温度计发现,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25℃。
(3)观察图乙发现,图像中有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物体熔化时,有固定熔点,故熔点为50℃。
观察图像发现,第13min时,物质熔化完成,所以物质处于液态。
(4)沸腾的特点是达到沸点,持续吸热,所以试管内的固体熔化成液体后,继续吸热能够沸腾,是因为达到沸点,并能从水中持续吸热,所以水的沸点高于试管内液体的沸点。
(5)烧杯中的水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烧杯壁,在烧杯内壁液化成小水滴。
20.【答案】 98℃ ; 低 ; b杯水的质量多于a杯水
【详解】(1)[1][2]由图乙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由于此时水的沸点低于100℃,所以此时的大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2)[3]由图乙可知,水温升高相同温度,b杯水所需加热时间更长,其原因可能是b杯水的质量多于a杯水的缘故。
21.【答案】见解析
【分析】
(1)从电冰箱的工作过程入手分析,冰箱是利用液化和汽化两种物态变化工作的.冰箱是利用制冷剂在蒸发器、冷凝器不断发生物态变化进行吸热放热来降低冰箱内的温度的;
(2)氟利昂会破坏臭氧层,氟利昂的代用品如R134a、环戊烷等不会破坏臭氧层.
【详解】
(1)电冰箱是利用制冷剂在冰箱内汽化吸热,在冰箱外液化放热的原理工作的.电冰箱利用了致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了冰箱的外面.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工作时电动压缩机使制冷剂蒸气压缩并把它压入冰箱外的冷凝器管里,在这里蒸气变成液体并放热,这些热被周围的空气带走.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生成的蒸气又被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液化并把冰箱内带来的热放出.制冷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
(2)上述冰箱使用的制冷剂是氟利昂的替代品R134a,R134a不会破坏臭氧层;
(3)当冰箱工作时,制冷剂在冰箱外面的冷凝器里液化,液化放热,使冰箱背面即冷凝器的位置发热.当冰箱内的温度降低到一定的温度,冰箱将停止工作.此时冰箱背面不热.入夏后,室内气温升高,冰箱向外放热的时间会变长,所以感觉更热.因此小明的怀疑没有道理.
22.【答案】2℃;140℃;﹣60℃~240℃;
【详解】
(1)因为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所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
(2)100格代表的温度为(100 30)×2℃=140℃;
(3)起点代表的温度最低为:( 30)×2℃= 60℃;最上面的150处刻度对应的最高温度是:2℃×(150 30)=240℃.所以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60℃ 240℃.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2026届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三章物态变化综合提高练习1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珍惜水资源,是每个人的责任。提到世界水日不得不提及海水淡化。如图是海水淡化的简易装置,利用此装置获得淡水的过程中主要涉及的物态变化有( )
A.熔化、凝固 B.汽化、升华 C.汽化、液化 D.升华、凝华
2.以下温度值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8℃ B.株洲盛夏中午室外温度可达80℃
C.令人比较舒适的气温约为24℃ D.正常工作的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5℃
3.无锡市歌《太湖美》中唱到“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保护。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 农业灌溉推广滴灌 B. 不向河湖排放工业污水
C. 将饮料瓶扔进湖中 D. 洗手后及时关闭水龙头
4.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都很常见,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升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细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5.水无常形,变化万千,一年四季中无处不在。下列自然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
A.早春,河里冰雪消融 B.初夏,叶上露珠晶莹
C.深秋,山里云雾缭绕 D.隆冬,北方大雪纷飞
6.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和应用都与物态变化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皮肤上擦酒精后变凉爽是由于酒精汽化从皮肤吸热所致
B.在运输食物的车里放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给食物降温
C.出汗时吹电风扇感觉凉爽,是由于电风扇吹出的风降低了室温
D.夏天吃冰棒时看到周围冒“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7.关于图中所示的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水放入冷冻室,水会液化
B.打开冷冻室的门会看到“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冷冻室侧壁有时会有霜,这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液态制冷剂流经冷冻室的管子时会放热
8.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可能是沥青
C.在第20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该物质的熔点是80℃,熔化过程持续了25min
9.下列关于“冰棒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剥去包装纸,冰棒周围冒“白气”,属于液化
B.冰棒放在茶杯里,杯壁“出汗”属汽化
C.冰棒包装纸上沾有“白粉”,属凝华
D.剥去包装纸,不久冰棒“流汗”属熔化
10.如图所示,烧杯与试管中均装有冰块,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底部,在烧杯内冰块逐渐熔化成水的过程中( )
A.试管内的冰块不会熔化 B.试管内的冰块会熔化一部分
C.烧杯内水温低于 D.烧杯内水温高于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
11.取两只相同的茶杯,盛入等量温度相同的热水,将A盖上杯盖,B敞开,如图所示将它们放在通风良好的同一桌上,经过一段时间后,B杯中的水温较低,这是由于这杯水 更快所致(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2.冬季,通常可以看到教室的窗玻璃上附着一层小水珠,当室外气温更低时,还会看到窗玻璃上结有冰花。其中小水珠是水蒸气 形成的,冰花是水蒸气 形成的,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 (选填“室内”或“室外”)一侧。
13.如图所示,用电蒸锅蒸馒头时,电热丝加热使水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产生高温水蒸气;水蒸气接触到馒头时液化,同时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从而把馒头蒸熟。
14.下列常见物理现象各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1)严冬玻璃窗上结有冰花属于 ;
(2)秋天早晨草叶上挂满露珠属于 ;
(3)炎夏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就干了属于 ;
(4)铸造车间里铁水铸成零件属于 ;
(5)寒冷的冬天,挂在外面冰冻的衣服变干属于 .
15.请写出以下测量工具对应的读数:甲 ;乙 。
16.小明在做“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探究,在标准大气压下,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该物质在第5分钟时,处于_ 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熔化过程共持续了 ___分钟。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
17.在如图体温计中标出人正常体温时水银柱的大致位置(水银柱涂黑)。
18.如图所示为一支水银温度计的局部示意图,当温度为时,请用笔将细管的水银部分涂黑。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
19.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中,
(1)如图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的熔点是 ℃,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在第6min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2)由此图像还可以得到的信息有:(写出2点即可)
① ;
② .
20.小明在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组装器材的顺序是 (选填“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
(2)除了实验装置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3)放置温度计时,考虑到固体熔化前、后体积的变化,温度计玻璃泡应该放置在固体颗粒中间略 (选填“靠上”或“靠下”)的位置;
(4)实验过程中,小明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观察到第5 min时试管内开始出现液体,第10 min时试管内固体全部变成液体,熔化经历了 min,第8min时,海波处于 (选填“固态”“固液共存态”或“液态”)。根据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如图乙所示,请用笔画线,将图像补充完整;
(5)由图乙中图像可以判断出该固体是晶体,依据是 ;
(6)小明发现,在固体熔化过程中撤去酒精灯,固体还会继续熔化,原因是 ;
(7)小刚也用该固体和相同的实验装置完成了实验,他根据数据画出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则小刚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
21.在物态变化复习课上,同学们对“固体融化的规律”和“液体沸腾的规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继续学习,实验装置如图甲和乙:
(1)小明对比两个实验发现相同点,两个实验测量工具都用到了温度计和停表,组装实验器材都需要      (选填“由上往下”“由下往上”);
(2)小明回忆海波熔化实验片段,由图叙述可知:海波在熔化时:         。
(3)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可知晶体熔化过程和液体沸腾过程相同的规律是:       。
(4)水沸腾实验中,下图   (选填“A”或“B”)能反映水沸腾时气泡的情形;
(5)许多宏观物理现象可以从微观角度解释,上图(选填“C”或“D”)代表晶体熔化现象。
22.某水银温度计的玻璃管上有110格均匀的刻度线,当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液面在第30格处,当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面在第80格处。(已知水银的凝固点是-39℃,水银的沸点是357℃)
则:
(1)这支温度计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是多少?
(2)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海水先经过太阳照射变成水蒸气,此过程为汽化,然后水蒸气遇冷又变成水,此过程为液化。故选C。
2.【答案】C
【详解】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A不符合题意;
B.株洲盛夏中午室外最高温度接近40℃,但不可能达到80℃。故B不符合题意;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4℃左右。故C符合题意;
D.水的凝固点是0℃,冰箱冷冻室中的水是结冰状态,说明温度不高于0℃。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C
【详解】
4.【答案】C
【分析】
【详解】
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故C正确;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不属于凝固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5.【答案】A
【详解】
A.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符合题意;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不符合题意;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不符合题意;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故不符合题意。
6.【答案】C
【详解】
A.在皮肤上擦酒精后,会感到凉,这是由于酒精蒸发时,从皮肤吸收了热量的缘故,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运输食物的车里放干冰,利用的是干冰升华吸热给食物降温,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而蒸发会从人体吸热,使人体的温度降低,而不是风降低室温,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夏天吃冰棒时看到周围冒出“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7.【答案】C
【详解】
A.将水放入冷冻室,水会遇冷凝固成冰,故A错误;
B.打开冷冻室的门会看到“白气”,这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液滴的现象,故B错误;
C.冷冻室侧壁有时会有霜,这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C正确;
D.液态制冷剂流经冷冻室的管子时会带走冷冻室的热量,即会吸热,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C
【详解】ABD.分析图像可知,图像中呈水平的一段所对应的温度80℃就是物质的熔点,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而沥青是非晶体;该物质从第10分钟开始熔化,到第25分钟左右结束,熔化过程持续了15 min,故ABD错误;
C.在第20 min时,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正确。
故选C。
9.【答案】B
【详解】
A.剥去包装纸,冰棒周围冒“白气”,这是因为冰棒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A正确,不合题意;
B.冰棒放在茶杯里,茶杯的温度会降低,茶杯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杯壁上,这不是汽化现象,B错误,符合题意;
C.冰棒包装纸上沾有“白粉”,这是因为周围的水蒸气接触冰冷的包装纸时,遇冷放热,凝华成小冰晶,这是凝华现象,C正确,不合题意;
D.剥去包装纸,冰棒接触到周围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吸收热量,然后熔化,这就是冰棒“流汗”现象,D正确,不合题意。
10.【答案】A
【解析】冰是晶体,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烧杯中的冰会熔化,烧杯中的冰在完全熔化成水前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的温度可以达到熔点,但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故选A。
11.【答案】汽化
【详解】敞开的杯子B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大,蒸发就快,而蒸发属于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汽化.
【点睛】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的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
12.【答案】 液化; 凝华; 室内
【详解】
[1]冬季,通常可以看到教室的窗玻璃上附着一层小水珠,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附着在玻璃内表面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2][3]当室外气温更低时,还会看到窗玻璃上结有冰花,这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非常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即窗玻璃的室内一侧凝华形成小冰晶。
13.【答案】汽化;放出 
【详解】用电蒸锅蒸馒头时,电热丝加热使水汽化,产生大量高温水蒸气;水蒸气向上运动过程中,接触到馒头时液化成小水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从而把馒头蒸熟。
14.【答案】 凝华 液化 汽化 凝固 升华
【详解】(1)窗上的“冰花”是由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由气态变直接为固态的现象,属于凝华;
(2)秋天早晨草叶上挂满露珠是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的,属于液化;
(3)炎夏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就干,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是汽化中的蒸发现象;
(4)铸造车间里铁水铸成固体零件,属于凝固现象;
(5)寒冷的冬天,挂在外面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
15.【答案】 4.20 ; -16
【详解】
[1]由甲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的左侧与2.00刻度线处对齐,右侧大约在6.20刻度线位置处。因此物体的长度为
l=6.20cm-2.00cm=4.20cm
[2]由乙图可知,上方刻度标的是10,下方刻度标的是20,由此可知温度计的液柱在0℃ 以下的位置,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读数为-16℃。
16.【答案】 固液共存; 5
【详解】
[1][2]由图乙可知,该坐标系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图线中,有一段与横轴重合的线段,表明该物质在3min~8min时间内处于熔化过程,虽然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保持不变,在第5分钟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过程共持续了5分钟。
17.【答案】
【详解】
人的正常体温为37℃,体温计的分度为0.1℃,水银柱的液面应该与37℃刻度线对齐,如图所示:
18.【答案】
【详解】温度计的分度值是,温度为时所在的刻度如图所示
19.【答案】0;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固液共存状态;冰是晶体;熔化过程用了6min
【详解】
(1)如图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BC段温度不变,是熔化过程,对应的温度为0℃,说明冰的熔点是0℃,其熔化过程的特点就是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在第6min时,处于熔化过程当中,其中有水,也有冰,所以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由此图像还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①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说明冰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据此可判断冰是晶体;
②第4min到第10min为熔化过程,所以熔化过程用了6min.
20.【答案】(1)从下至上 (2)停表 (3)靠下 (4)5;固液共存态;见详解 (5)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 (6)烧杯内水的温度高于试管内晶体的熔点,两者存在温度差,晶体可以继续吸收热量 (7)物质的质量较小,熔化过程过短
【详解】(1)安装实验器材时,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实验中需要测量固体的温度与加热时间,因此除了实验装置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测量时间的停表。
(3)固体熔化后,分子间距变大,体积会变大,放置温度计时考虑到固体熔化前后体积的变化,温度计玻璃泡应该放置在固体颗粒中间略靠下的位置。
(4)小明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观察到第5min时试管内开始出现液体,第10min时试管内固体全部变成液体,熔化经历了10min-5min=5min,在第8min时,试管内固体未全部变成液体,则海波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将乙图中的点用平滑的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5)由图乙得,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说明该固体是晶体。
(6)在晶体熔化过程中撤去精灯,晶体还会继续熔化,原因是烧杯内水的温度高于试管内晶体的熔点,两者存在温度差,晶体可以继续吸收热量。
(7)由图丙得,小刚得到的图像是非晶体得熔化图像,可能是由于小刚选用的物质质量较小,导致熔化过程过短。
21.【答案】(1)由下往上;(2)吸热;(3)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4)A;(5)C
【详解】(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先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所以安装顺序为由下往上;
(2)将试管从热水中拿出后,海波不再熔化,再放进热水中,海波继续熔化,说明海波熔化需要持续吸热;
(3)晶体熔化过程和液体沸腾过程相同的规律是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4)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气泡不断升高,深度不断减小,水压不断减小,并且产生的水蒸气会不断进入气泡,气泡逐渐变大,图A能反映水沸腾时气泡的情形。
22.【答案】(1)2℃;(2)-39℃~160℃
【详解】
解:(1)因为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则该温度计每一格表示的温度为
=2℃
(2)从最下面的0刻度到30格处共有30格,则该温度计最下面的0刻度对应的温度是
-30×2℃+0℃=-60℃
因水银的凝固点是-39℃,所以该温度计所能测得的最低温度是-39℃;最上面的110格到80格处共有30格,则最上面的110处刻度对应的温度是
100℃+30×2℃=160℃
所以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9℃~160℃。
答:(1)这支温度计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是2℃;
(2)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9℃~160℃。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2026届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三章物态变化综合提高练习2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C.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D.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
2.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由黑色碳粉形成的字迹。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为高温碳蒸气,同时字迹消失,这一过程属于( )
A. 熔化 B. 汽化 C. 液化 D. 升华
3.下列优美的诗词中,加点字涉及的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
A. 天接云涛连晓雾 B. 瀚海阑干百丈冰
C. 霜重鼓寒声不起 D. 露湿丛兰月满庭
4.如图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到易拉罐的底部出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形成白霜时吸收了热量
C.冰中加盐降低了冰的熔点
D.用体温计也能测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下列诗词分析正确的是(  )
A.“朝坛雾卷,曙岭烟沉”,诗中“雾”的形成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B.“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霜是由于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露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6.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的让馒头变熟
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
7.将某种金属制成的勺放入的水中,金属勺没有熔化;将该金属勺放入的水中,发现金属勺逐渐熔化。该金属的熔点可能是( )
A. B. C. D.
8.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B. 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中加热,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石蜡吸收的热量相同
C. 由图乙可知,图线对应的物质在内没有吸收热量
D. 由图乙可知,图线对应的物质是冰
9.图甲为在标准大气压下某物质的凝固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A. 该物质一定是冰
B. 该物质是非晶体
C. 第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D. 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将不变
10.如图所示是一个干湿球温度计,由两支规格完全相同的温度计组成。一支称为干球温度计,其玻璃泡暴露在空气中,用来测量环境温度;另一支称为湿球温度计,其玻璃泡由浸透水的纱布包裹起来,纱布中的水分不断向周围空气中蒸发,使湿球温度计的示数下降。水分蒸发速率与周围空气含水量有关,空气湿度越低,水分蒸发速率越快,导致湿球温度计的示数越低。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
(第3题图)
A. 广州的“回南天”湿衣服难干,是因为“回南天”天气的空气湿度(含水量)大
B. 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大,说明空气湿度越大
C. 若只给干球温度计玻璃泡扇风,风吹不到湿球温度计玻璃泡,两温度计的示数差不变
D. 湿球温度计的示数比干球温度计的示数低,是因为水蒸发吸热有降温作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
11.金属镓的熔点只有 ,托在手心里就会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为液体(如图所示),在这一过程中,它要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由上所述,镓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
12.吐鲁番是全国有名的“火炉”,常年高温少雨,水贵如油。当地流行使用坎儿井,坎儿井由明渠、暗渠、竖井组成(如图)。暗渠即地下水道,是坎儿井的主体,宽约。井的深度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最深的井可达以上,井内的水在夏季约比外界低。坎儿井是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来减慢输水过程中水分的____________,达到了节水灌溉的目的。
13.如图是炯炯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 ℃,它在熔化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14.细心的小唐发现湘江江面上出现了一层薄雾,雾是由水蒸气 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
15.图中各个温度计的示数分别是多少(每个温度计的单位都是摄氏度)?
16.2020年11月24日凌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点火升空,顺利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火箭点火后,发射台周围腾起了大量“白气”,白气的形成是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这个过程中要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火箭升空时,以火箭为参照物,地面是 的。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
17.某同学在家做冰熔化实验,如表是他的测量记录,请根据记录做出冰熔化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4 ﹣2 0 0 0 0 0 1 2
18.如表是某地在某一天若干个时刻的气温记录,请你在图中画出这个地方的气温—时间图象。
测量时刻(h) 2 5 8 11 14 17 20 23
气温(℃) 20 19 22 27 28 25 21 20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
19.图甲是小明“探究海波熔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小明安装器材时应该 (选填“由上往下”或“由下往上”)安装;
(2)图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海波的熔点为 ℃,可以判断海波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图甲装置中不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是把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入水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 ,而且海波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数据;
(4)描述海波熔化过程中的特点: 。
20.仿照实验室使用的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小明同学设计了一个简易的气体温度计,如图所示,烧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密封不漏气,瓶塞上面细弯管中有一段液柱.
(1)若周围温度上升高时,液柱将向哪边移动 (填“左”、“右”)
(2)此温度计如何标上刻度呢?将此装置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标上 ,将它放在沸水中,液柱处标上 ,然后在以上两个刻度之间进行100等分,就可以标上各个刻度了.
(3)这个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
(4)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读数,可采取什么措施有很多,请写出其中一种: .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
21.一支标有0℃~100℃刻度均匀的温度计,将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6℃,放在l标准火气压下沸水中时示数为86℃.则
(1)该温度计每1小格代表的温度值是多少℃;
(2)用该温度计测一杯温水的温度时示数为26℃,则温水的实际温度是多少℃.
(3)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22.某水银温度计的玻璃管上有110格均匀的刻度线,当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液面在第30格处,当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面在第80格处。(已知水银的凝固点是-39℃,水银的沸点是357℃)
则:
(1)这支温度计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是多少?
(2)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参考答案
1.【答案】C
【详解】
A.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故A错误;
B.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不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故B错误;
C.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故C正确;
D.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故D错误。
故选C。
2.【答案】D
【详解】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为高温碳蒸气,是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故选。
3.【答案】B
【详解】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错误;冰是由水凝固形成的,是凝固现象,故正确;霜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错误;露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错误。故选。
【大招解读】 六种物态变化的辨识
4.【答案】C
【详解】
A.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
B.水蒸气凝华形成白霜时放出了热量,故B错误;
C.冰中加盐降低了冰的熔点,故C正确;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体温计不能测出,故D错误。
故选C。
5.【答案】B
【详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B正确;
C.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C错误;
D.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是凝固现象,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6.【答案】C
【详解】
水沸腾后,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保持不变,故选项C符合题意为答案.选项A、B、D错误.
7.【答案】B
【解析】将某种金属制成的勺放入的水中,金属勺没有熔化,说明金属勺的熔点大于;将该金属勺放入的水中,发现金属勺逐渐熔化,说明金属勺的熔点小于,所以,该金属的熔点在到之间。故选B。
8.【答案】B
【详解】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故错误;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中加热,好处是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蜡烛吸收的热量相同,且物质受热均匀,故正确;图线对应物质为晶体,是冰的熔化图像,冰在第时开始熔化,到第时熔化结束,熔化过程持续了,冰在内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仍要继续吸热,故错误;图线对应的物质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为非晶体,是石蜡,故错误。故选。
9.【答案】C
【详解】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标准大气压下冰的凝固点为,所以该物质不是冰,故错误。该物质从第开始凝固,凝固点为,到第凝固结束,所以第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故正确。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而该物质正在熔化时的温度是;因此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冰水混合物会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冰的质量将变大,故错误。
【关键点拨】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
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由此分析图像进行作答。
【大招解读】 沸腾图像
10.【答案】B
【详解】广州的“回南天”湿衣服难干,是因为“回南天”天气的空气湿度(含水量)大,蒸发较慢,故正确;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大,说明空气湿度越小,故错误;若只给干球温度计的玻璃泡扇风,风吹不到湿球温度计的玻璃泡,两温度计的示数差不变,故正确;湿球温度计的示数比干球温度计的示数低,是因为水蒸发吸热,有降温的作用,故正确。
11.【答案】熔化;吸收;晶体
【解析】将金属镓托在手心里,固态的镓变成液态的镓,这一过程为熔化,它要吸收热量。镓的熔点只有 ,说明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
【解题技巧】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然后根据相应物态变化的概念作答。
12.【答案】降低水的温度; 减慢水面上方空气流速; 蒸发(或汽化)
【详解】坎儿井在地下,井内的水温比外界低,通过降低水的温度,减慢水面上方空气流速,从而减慢水分蒸发。
13.【答案】80;吸收;不变;
【详解】
由图像可知,此物质为晶体熔化图像,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为熔点,即80℃。
晶体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
14.【答案】液化
【详解】
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5.【答案】7℃,9℃,18℃,-4℃
【详解】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由图甲知,液柱在零上第7个刻度线处,温度为7℃;由图乙知,液柱在零上第9个刻度线处,温度为9℃;由图丙知,液柱在零上第18个刻度线处,温度为18℃;由图丁知,液柱在零下第4个刻度线处,温度为-4℃。
16.【答案】液化;放出;运动
【详解】火箭离开地面时,高温火焰喷到发射架下的大水池中,水吸收巨大的热量而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时遇到周围的冷空气会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以火箭为参照物,火箭升空时,火箭与地面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改变,所以地面是运动的。
17.【答案】
【详解】
在图像上把表格中对应的9个点描出来,然后将它们连起来,如图所示:
18.【答案】
【详解】
根据表中数据可作出气温—时间图象如下图所示:
19.【答案】(1)由下往上;(2)48;晶体;(3)受热均匀;慢;(4)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详解】(1)小明安装器材时,为了确保酒精灯用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且不碰到杯壁或杯底,应该由下往上安装。
(2)由图乙得,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则海波熔点为48℃。
海波由固定熔点,说明断海波是晶体。
(3)图甲装置中不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是把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入水中,采用水浴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加热相同时间,海波吸收热量较少,海波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记录数据。
(4)海波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熔点不变。
20.【答案】左;0;100;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细弯管再细一点
【详解】(1)当温度升高时,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挤压上方的液柱,液柱就会向左运动.(2)将此装置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标上0℃,将它放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液柱处标上100℃,然后在以上两个刻度之间进行100等分,标上刻度就成了一个温度计.(3)这个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4)细弯管再细一点;瓶子再大些且气体再多些;弯管内的液体尽可能少些等.
【点睛】(1)气体温度计,主要是考瓶内的空气来感受温度的,当温度升高时,瓶内空气就会受热膨胀,体积增大,瓶内气体压强变大,挤压上方的液柱,液柱向左运动,从而显示出示数.(2)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3)为了提高气体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读数,可把温度计的管径做得细一些.液体膨胀体积变化一定的情况下,管径越细,截面积越小,那么高(长)度变化就越大,温度计灵敏度就增大了.
21.【答案】(1)1.25℃;(2)25℃;(3)-7.5℃~117.5℃。
【详解】
(1)由题意知,当实际温度为0℃时,温度计的示数为6摄氏度,当实际温度为100℃时,温度计的示数为86摄氏度,
所以每个小格的温度为:;
(2)用该温度计测一杯温水的温度时示数为26℃,,相当于比0℃高出26-6=20个小格,
则实际温度为:;
(3)当温度计的示数为0摄氏度时,比实际的0℃低了6个小格,
所以实际温度为:;
当温度计的示数为100℃时,比实际0℃多出了个小格,
所以实际温度为:
所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7.5℃~117.5℃.
22.【答案】(1)2℃;(2)-39℃~160℃
【详解】
解:(1)因为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则该温度计每一格表示的温度为
=2℃
(2)从最下面的0刻度到30格处共有30格,则该温度计最下面的0刻度对应的温度是
-30×2℃+0℃=-60℃
因水银的凝固点是-39℃,所以该温度计所能测得的最低温度是-39℃;最上面的110格到80格处共有30格,则最上面的110处刻度对应的温度是
100℃+30×2℃=160℃
所以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9℃~160℃。
答:(1)这支温度计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是2℃;
(2)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9℃~160℃。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2026届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三章物态变化综合提高练习3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图示为小松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某物体加热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B.该物质在第3min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该物质的熔点是48℃,熔化过程用了5min
D.该物质在熔化时,温度先升高后不变
2.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白烟雾”是( )
A.向舞台喷射的真实的烟雾
B.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的“雾”
C.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形成的“雾”
3.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时,它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如图中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应为( )
A.图线 B.图线 C.图线 D.图线
4.图中表示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其中甲、乙、丙分别表示该晶体的三种分子排列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为气态 B.甲 乙的过程需要放热
C.乙 丙的过程与露珠形成过程相同 D.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
5.“霜降”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霜降”中霜的形成是(  )
A.液化现象 B.熔化现象 C.凝固现象 D.凝华现象
6.如图是小聪做凝固实验所得到的温度—时间图像,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由图像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
B. 凝固过程所经历的时间是
C. 第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D. 此时室温是
7.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 )
A.同时沸腾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8.[中]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霜和雪都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霜的形成需要吸热,所以霜前冷
C.霜降时的气温一定比下雪时气温低 D.雪后寒是因为雪熔化时需要放热
9.水,是一切生命之源。 有了它,才构成了这个蔚蓝的星球。有了它,整个世界才有了生命的气息。下列图中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
A. B.
C. D.
10.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B. 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中加热,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石蜡吸收的热量相同
C. 由图乙可知,图线对应的物质在内没有吸收热量
D. 由图乙可知,图线对应的物质是冰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
11.没有甩过的体温计显示的温度是38.2 ℃,用其先后测量两位病人的体温(都没有甩)。如果两人的实际体温分别是37.3 ℃和39.1 ℃,那么,这支体温计先后显示的是    ℃和    ℃。
12.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请填写水循环过程中物态变化的名称或吸放热情况。
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过程②中部分水蒸气 形成小冰晶,部分水蒸气 形成小水滴,同时伴随着 热,小冰晶和小水滴混在一起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云。过程③中,温度较高时云中的小冰晶会 成小水滴,同时伴随着 热,与空中下落的水滴一-起形成雨。
13.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这是因为水 时会放热,因此窖内温度不致太低。
14.乙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从图中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判断 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 ℃,该晶体的熔化时间为 min.
15.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
16.小红在小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在橡皮塞上插进一根细玻璃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这就做了一个简易温度计。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工作的。在标准大气压下,她先把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稳定后,玻璃管中液面处标记为点,然后把温度计放入沸水中,稳定后,液面处标记为点,如图所示,再用刻度尺测得间的距离为,最后她用该温度计来测量某液体的温度,发现稳定后液面在点上方处,则该液体的温度是 。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
17.如图所示的仪器是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的一部分,此时它的示数为-6℃,请用铅笔在图中把温度计的液柱部分涂黑。
18.(1)兔子和乌龟在一条平直的公路上赛跑,起初兔子以恒定的速度飞快地向前奔跑了一段路程,当它看见乌龟在后面慢慢爬行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兔子醒来后又匀速向终点飞奔而去。请你在图上大致画出兔子在比赛中的路程随时间变化关系的st图;
(2)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画出能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的大致图像;
(3)小阳从冰箱里取出温度为-6℃的碎冰,对其进行加热,加热4min时有水出现,又经过6min冰块完全消失,又继续加热8min,温度计示数升高到6℃。请在图中画出这段时间内冰和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像。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
19.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下图中的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 (选填“A”或“B”)套装置;
(2)图 (选填“C”或“D”)所示的情形表示水正在沸腾,气泡里的主要成分是 (选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氧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3)下表是某小组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记录,同学由于粗心记错了一次实验数据,你认为错误的数据是第 min的温度。
时间/min … 6 7 8 9 10 11 12 …
水的温度/℃ … 95 97 99 99 92 99 99 …
(4)某小组用如图E所示装置,利用水浴法给试管中的水加热,一直加热至烧杯中的水沸腾,可以观察到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他们又向烧杯中加入适量食盐并搅拌均匀,继续加热发现试管中的水竟然沸腾了。说明加盐可以 (选填“提高”或“降低”)水的沸点。
20.在冬天,美味的炖汤深受人们欢迎。小周利用以下装置进行水沸腾实验的探究。
(1)在安装器材时出现如图甲所示的情形,错误之处是 ,应调整 (填“”或“”)的位置。
(2)为了使水尽快沸腾,可以采取下列选项中的 。
A.掀开盖板 B.减少水的用量 C.撤去石棉网 D.降低水的初温
(3)如表是水沸腾前后的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 ,水沸腾时的温度 。
时间/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1 92 93 94 95 95 95
(4)请根据第(3)问表格中记录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5)如图丙所示,炖汤时先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再把炖盅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持续加大火力,盅内的汤 (填“会”或“不会”)沸腾。通过这个实验,你会建议小周在大煲内的水沸腾后选择 (填“大火”或“小火”)继续炖汤。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
21.有一只刻度均匀但不准确的温度计,测冰水混合物时水银柱长度为24mm,测沸水时水银柱长度为88mm,测热水时水银柱长度为46mm,求热水温度的实际值为多少?
22.有一支温度计,表面刻有150格均匀的刻度.将该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第30格处;将它放到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上升到第80格处.则:
(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多少 ?
(2)第100格处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
(3)该温度计的刻度范围是多少 ?
参考答案
1.【答案】B
【详解】A.由图像可知,该物体在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时的特征,所以可知该物质属于晶体,故A错误;
B.因为该物质属于晶体,所以由图像可知在2-5min内,该物质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正确;
C.由图像可知,该物质的熔点为48℃,第2min到第5min为熔化过程,时间为3min,故C错误;
D.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故D错误。
2.【答案】B
【解析】舞台上要出现“白烟雾”,就要喷撒干冰,也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在常温常压下迅速升华,升华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形成“雾”。故B正确,A、C、D错误。
3.【答案】C
【解析】由题可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所以水的沸点是不变的,但是、图线中沸点都变了,所以B、D错误。由于水的质量变大,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所以温度升高得比较慢,故A错误,C正确。故选C。
4.【答案】D
【解析】根据分子排列的情况判断,甲为固态,乙为液态,丙为气态,故A错误;甲 乙的过程,该晶体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B错误;乙 丙的过程,该晶体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露珠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过程,故C错误;段是该物质的熔化或凝固阶段,此时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或凝固点),故D正确。
5.【答案】D
【详解】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
6.【答案】C
【详解】
【关键点拨】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是有没有固定的熔点。分析图像,加热相同时间,温度变化越大,升温越快。
【关键点拨】
(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在图像上看,有一段水平的线段;
(2)在晶体凝固图像中,水平的线段表示凝固过程。
7.【答案】C
【详解】锅里的水沸腾以后,温度保持不变,碗中的水的温度可以达到水的沸点,此时碗中的水的温度与锅里的水的温度相等,二者没有温度差,碗中的水不能再继续从锅里的水中吸热,故碗中的水不会沸腾,故 错误,C正确。故选C。
8.【答案】A
【解析】霜和雪都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只有温度足够低时水蒸气才能凝华,所以霜前冷,故A正确,B错误;霜和雪均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但无法比较霜降时的气温与下雪时气温的高低,故C错误;雪熔化时需要吸热,所以“雪后寒”,故D错误。
9.【答案】C
【详解】
A.冰变成水是熔化而不是凝固,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而不是液化,故A错误;
B.水蒸气变成冰是凝华而不是升华,冰变成水是熔化而不是凝固,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而不是液化,故B错误;
C.水蒸气变成冰是凝华,冰变成水是熔化,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故C正确;
D.水蒸气变成冰是凝华而不是升华,冰变成水是熔化而不是凝固,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B
【详解】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故错误;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中加热,好处是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蜡烛吸收的热量相同,且物质受热均匀,故正确;图线对应物质为晶体,是冰的熔化图像,冰在第时开始熔化,到第时熔化结束,熔化过程持续了,冰在内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仍要继续吸热,故错误;图线对应的物质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为非晶体,是石蜡,故错误。故选。
11.【答案】38.2 39.1
【解析】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几下,使水银回到玻璃泡中,如果不甩几下,就用来测量两个病人的体温,测量实际体温是37.3 ℃的病人时,因为水银不会自动流回玻璃泡内,所以显示的仍然是体温计原来的示数,为38.2 ℃;测量实际体温是39.1 ℃的病人时,该病人的体温高于体温计原来的示数,则读数为该病人的实际体温,为39.1 ℃。
12.【答案】汽化 凝华 液化 放 熔化 吸
13.【答案】凝固
【详解】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水受冷就会凝固,凝固要放出热量,使菜窖的温度不至于过低而将菜冻坏。
14.【答案】甲;232;21;
【分析】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否有熔点(凝固点),晶体在熔点(凝固点)阶段,温度是一个固定数值,表现在图象上就是一段水平线段.
【详解】
分析图象可知,甲图加热15分钟后温度达到232℃开始保持恒定,此为晶体的典型特征,然后开始熔化,由固态逐渐转变为液态,一直到36分钟,熔化结束,物质完全转变为液态,温度继续升高,熔化时间为:36min 15min=21min.
15.【答案】39
【详解】由图像可知温度计分度值为1℃,示数为39℃。
16.【答案】60
【解析】已知点对应的温度为,点对应的温度为,则每1厘米对应的温度值为,所以点上方处对应的温度为。
17.【答案】
【详解】由图可知,温度计上每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已知温度计的示数为-6℃,液面在0℃下面6个小格处,如下图所示:
18.【答案】(1)见详解 (2)见详解 (3)见详解
【详解】(1)由题意可知,兔子在比赛中的运动情况是跑——睡觉——快跑,即匀速运动——静止——匀速运动,则兔子的s-t图像分三段:先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后来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最后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且最后跑向终点的速度大于最初的速度,因此最后一段倾斜直线较陡,如图所示:
(2)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酒精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温度计示数先变小,等酒精全部蒸发完后,环境温度为20℃,温度计的示数又慢慢升高到室温20℃并保持不变,如图所示
(3)温度为-6℃的碎冰,0分钟时为-6℃,对其进行加热,加热4min时有水出现,说明开始熔化,温度为0℃,又经过6min冰块完全消失,熔化结束,开始升温,又继续加热8min,温度计示数升高到6℃,如图所示:
19.【答案】(1)B (2)C;B (3)10 (4)提高
【详解】(1)相比图A,B图中给烧杯加了盖子,这样可减少热量的散失,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较短。因此甲组选择的是B套装置。
(2)水沸腾是发生在水内部和表面剧烈的汽化现象,水汽化变成水蒸气,形成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汽化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逐渐变大。故图C表示水正在沸腾。
(3)水沸腾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由表中数据可知,第8min水开始沸腾,温度就不再变化,因此第10min记录的92℃是错误数据。
(4)如图E所示装置,利用水浴法给试管中的水加热,一直加热至烧杯中的水沸腾,此时试管内的水可以达到沸点,但不能够吸收热量,因此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加盐后,试管内的水沸腾说明试管内的水可以吸收热量,即烧杯中水的温度高于试管中水的温度,由此可知,加盐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20.【答案】(1)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
(2) B
(3) 95 不变
(4) 如图所示
(5) 不会 小火
【解析】
(1) 实验组装过程中,要采用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图甲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应调整的位置。
(2) 掀开盖板,会增加水的散热,不利于尽快沸腾,故A错误;减少水的用量,可减少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故B正确;不允许直接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故C错误;降低水的初温会减缓水的沸腾,故D错误。
(3) 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叫沸点,由表可知,此时水的沸点为。
(4)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先在图乙中描点,然后将各点连接起来即可得到水的沸腾图像。
(5) 大煲内的水由于被炉火持续加热,温度达到沸点而沸腾,炖盅中的汤也会达到沸点,这时炖盅内外温度相等,炖盅中的汤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大煲内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变,继续用大火会浪费燃料,所以调为小火更合理。
21.【答案】
【详解】
解:水银柱24mm时的温度是,88mm时的温度是。所以1mm水银柱表示的温度为
热水中水银柱的长度为
热水温度的实际值为
答:热水温度的实际值为。
22.【答案】2℃;140℃;﹣60℃~240℃;
【详解】
(1)因为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所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
(2)100格代表的温度为(100 30)×2℃=140℃;
(3)起点代表的温度最低为:( 30)×2℃= 60℃;最上面的150处刻度对应的最高温度是:2℃×(150 30)=240℃.所以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60℃ 240℃.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