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模块综合检测(本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的波动性是光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B.玻尔第一次将“量子”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C.光电效应揭示了光的粒子性,证明了光子除了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D.α射线经过置于空气中带正电验电器金属小球的上方,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会变大2.开口向上、导热性能良好的汽缸,用活塞封闭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如图所示。汽缸与活塞间的摩擦忽略不计。现缓缓向活塞上倒上细沙,则下列关于封闭气体的图像中可能正确的是(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炊烟在大气中的漂移是布朗运动B.制作晶体管、集成电路只能用单晶体C.电场可改变液晶的光学性质D.地球大气中氢含量少,是由于外层气体中氢分子平均速率大,更易从地球逃逸4.α粒子散射实验中,不考虑电子和α粒子的碰撞影响,是因为( )A.α粒子与电子根本无相互作用B.电子是均匀分布的,α粒子受电子作用的合力为零C.α粒子和电子碰撞损失能量极少,可忽略不计D.电子很小,α粒子碰撞不到电子5.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是( )A.在液体的表面层,分子间距过大,分子之间斥力消失,只有引力B.由于气体分子对表面层液体分子的吸引C.在液体的表面层里,由于分子间距比液体内部分子间距大,分子间引力占优势D.由于受到指向液体内部的吸引力的作用6.太阳主要是由电子e和氢核H、氦核He组成。维持太阳辐射的是它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核反应方程为2e+4H―→He+释放的核能,这些核能最后转化为辐射能。根据该核反应方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反应前后的总中子数不变B.核反应前后的总质子数不变C.核反应前后的总电荷数不变D.核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变7.如图所示是研究光电效应的装置,用某一频率的光束照射金属板K,有粒子逸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逸出的粒子带正电B.改变光束的频率,金属的逸出功随之改变C.减小光束的频率,逸出的粒子最大初动能减小D.减小光束的光强,金属板K可能没有粒子逸出8.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经历了ABCDA的循环,其p V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状态A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比状态B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大B.由B到C的过程中,气体吸收热量C.由C到D的过程中,气体对外界做功D.经历ABCDA一个循环,气体吸收的总热量大于释放的总热量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9.如图所示为分子势能Ep与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的分子间平均距离为r2B.液态油酸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为r1C.r2处的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D.处于熔点的晶体熔化吸热过程中,分子间的平均距离r会发生变化10.目前,我们学习过的核反应有4种类型:核衰变、核裂变、核聚变和人工核转变。下列关于核反应方程属于何种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A.Na―→Mg+e是β衰变B.U+n―→Xe+Sr+2n是核裂变C.F+He―→Ne+H是核聚变D.Pu―→U+X+γ是人工核转变11.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时,电子的动能会变大,电势能会减小B.氢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要辐射光子C.一个处于n=4激发态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最多可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D.用能量为9.6 eV的电子轰击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能使氢原子发生能级跃迁12.如图甲所示,活塞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封闭在汽缸里。设法让汽缸中的气体经历A→B→C→D的变化,气体的压强与摄氏温度的关系如图乙中实线所示。图中O为坐标原点,A在p轴上,AB∥DC,BC∥AO,AD∥t轴,BA的延长线经过,CD的延长线经过O。关于气体各个阶段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和C→D气体都做等容变化B.从C到D,气体的分子数密度逐渐减小C.从B到C,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D.从A到D全过程,外界对气体做正功三、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60分)13.(6分)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每1 000 mL油酸酒精溶液中有油酸0.6 mL,现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50滴上述溶液,量筒中的溶液体积增加了1 mL,若把1滴这样的油酸酒精溶液滴入足够大的盛水的浅盘中,由于酒精溶于水,油酸在水面展开,稳定后形成的油膜的形状如图所示。每一小方格的边长为25 mm。(1)图中油膜的面积为________m2;每1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体积是__________m3;根据上述数据,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是______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某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在距水面约2 cm的位置将1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水面形成油膜,实验时观察到,油膜的面积会先扩张后又收缩了一些,这是为什么呢?请写出你分析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14.(8分)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1)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A.为保证封闭气体的气密性,应在柱塞与注射器壁间涂上润滑油B.应快速推拉柱塞C.为方便推拉柱塞,应用手握住注射器再推拉柱塞D.注射器旁的刻度尺只要刻度分布均匀即可,可以不标注单位(2)测得多组空气柱的压强p和体积V的数据后,为直观反映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以p为纵坐标,以为横坐标在坐标系中描点作图。某同学所在的小组压缩气体时漏气,则用上述方法作出的图线应为图乙中的____________(选填“①”或“②”)。(3)为更准确地测出气体的压强,某同学用压强传感器和注射器相连,得到某次实验的p V图像如图丙所示,究其原因,是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_______。A.一直下降 B.先上升后下降C.先下降后上升 D.一直上升15.(8分)很多轿车为了改善夜间行驶时的照明问题,在车灯的设计上选择了氙气灯,因为氙气灯灯光的亮度是普通灯灯光亮度的3倍,但是耗电量仅是普通灯的一半,使用寿命则是普通灯的5倍。若氙气充入灯头后的体积V=1.6 L,密度ρ=6.0 kg/m3,氙气的摩尔质量M=0.131 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NA=6×1023 mol-1。试估算:(结果均保留一位有效数字)(1)灯头中氙气分子的总个数N;(2)灯头中氙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16.(8分)德布罗意认为: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波长是λ=,式中p是运动着的物体的动量,h是普朗克常量。已知某种紫光的波长是440 nm,若将电子加速,使它的德布罗意波长是这种紫光波长的10-4倍,求:(电子质量m=9.1×10-31 kg,电子电荷量e=1.6×10-19 C,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加速电压的计算结果取一位有效数字。)(1)电子的动量的大小;(2)试推导加速电压跟德布罗意波长的关系,并计算加速电压的大小。17.(14分)竖直放置的一粗细均匀的U形细玻璃管中,两边分别灌有水银,水平部分有一空气柱,各部分长度如图所示。现将管的右端封闭,从左管口缓慢倒入水银,恰好使水平部分右端的水银全部进入右管中。已知h1=15 cm,h2=30 cm,L1=4 cm,L2=11 cm,L3=5 cm,大气压强p0=75 cmHg,环境温度不变,左管足够长。求:(1)此时右管封闭气体的压强;(2)左管中需要倒入水银柱的长度。18.(16分)如图所示,导热汽缸上端开口,竖直固定在地面上,高度H=1.35 m,质量均为m=2 kg的A、B两个活塞静止时将汽缸容积均分为三等份,A、B之间为真空并压缩一根轻质弹簧,弹性系数k=300 N/m,A、B与汽缸间无摩擦,大气压p0=1×105 Pa。现给电阻丝通电加热密封气体,使两活塞缓慢上升,已知密封气体初始温度T1=252 K,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活塞面积S=4×10-4 m2,其厚度忽略不计,求:(1)最初密封气体的压强p1;(2)当活塞A刚好碰到上端时密封气体的温度T2;(3)当密封气体温度达到770 K时,活塞B离汽缸底部的高度h。模块综合检测1.选B 光的波动性并不是光子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光的衍射或干涉现象,其亮条纹是光子出现概率较大的地方,是大量光子的统计规律,A错误;玻尔首先将“量子”引入原子领域,并通过定态、跃迁的概念,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B正确;光电效应证明光具有粒子性,康普顿效应证明光子还具有动量,C错误;α射线电离作用很强,经过其照射,带电金属球的电荷容易被电离的空气导走,从而张角减小,D错误。2.选D 由于汽缸导热性能良好,封闭气体与外界充分进行热交换,汽缸内的气体温度不变,缓缓向活塞上倒上细沙,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由玻意耳定律可知,气体体积与压强成反比,A、B、C错误,D正确。3.选A 炊烟在大气中的漂移是气体的流动造成的,故A错误;制作晶体管、集成电路只能用单晶体,因为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故B正确;液晶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对光显示各向异性,电场可改变液晶的光学性质,故C正确;在动能一定的情况下,质量越小,速率越大;地球大气中氢含量少,是由于外层气体中氢分子平均速率大,更容易大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更易从地球逃逸,故D正确。4.选C α粒子散射实验中,不考虑电子和α粒子的碰撞影响,是因为电子的质量只有α粒子质量的,电子对α粒子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影响极小,α粒子和电子碰撞损失能量极少,可忽略不计,故C正确。5.选C 在液体的表面层,分子间距比液体内部分子间距大,分子间的引力大于斥力,对外表现为引力,A错误,C正确;气体分子对表面层液体分子的吸引力非常小,可以忽略,B错误;表面张力与液面相切,D错误。6.选C 核反应前后的总中子数分别为0、2,中子数变大,A错误;核反应前后的总质子数分别为4、2,质子数变小,B错误;核反应前后的总电荷数分别为2、2,总电荷数不变,C正确;因为该核反应释放核能,一定发生质量亏损,所以核反应后的总质量一定小于核反应前的总质量,D错误。7.选C 光电效应逸出的粒子是电子,带负电,故A错误;逸出功由金属本身决定,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故B错误;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k=hν-W0可知,减小光束的频率,逸出的粒子最大初动能减小,故C正确;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k=hν-W0可知,能否发生光电效应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故D错误。8.选D 气体从A到B,根据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解得=,所以温度升高,则状态A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比状态B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小,故A错误;由B到C过程气体体积V不变,则气体做功为0,而压强p减小,由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C,可知气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可知气体对外放出热量,故B错误;由C到D的过程中,V减小,则外界对气体做功,故C错误;气体做功的计算公式W=pΔV,根据图像可知,整个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负功,即W<0;经历ABCDA一个循环,气体温度不变,即ΔU=0,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可知整个过程中气体吸收的总热量大于释放的总热量,故D正确。9.选CD 气体的分子势能为零,对应的分子间平均距离大于r2,故A错误;液态油酸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大于r1,故B错误;r2处为分子间的平衡位置,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故C正确;处于熔点的晶体熔化吸热过程中,分子热运动动能没有发生变化,但分子势能发生了变化,即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变化了,故D正确。10.选AB Na―→Mg+e过程中释放电子,是β衰变,故A正确;核裂变方程为U+n―→Xe+Sr+2n,故B正确;核聚变是把轻核合成质量较大的核并释放出核能的反应,故可知F+He―→Ne+H不是核聚变反应方程,故C错误;根据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可知,Pu―→U+X+γ中X是He,是α衰变,故D错误。11.选ABC 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静电力提供向心力,则有k=m,Ek=mv2,联立可得Ek=,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时,电子的轨道半径减小,由动能表达式可知,电子的动能会变大,因静电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故A正确;根据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要辐射光子,故B正确;一个处于n=4激发态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最多可能发出光谱线的种类为n-1=4-1=3,故C正确;从n=1能级跃迁到n=2能级时,需要吸收的能量为ΔE=E2-E1=-3.4 eV-(-13.6 eV)=10.2 eV,由于9.6 eV<10.2 eV,所以用能量为9.6 eV的电子轰击处于基态的氢原子,不可能使氢原子发生跃迁,故D错误。12.选BC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得p=·T,BA延长线过绝对零度,为等容线,A→B气体做等容变化,对比C点与绝对零度的连线和D点与绝对零度的连线,发现斜率减小,故C→D气体体积变大,A错误;从C到D,气体体积变大,分子数密度逐渐减小,B正确;从B到C,气体等温降压,可知内能不变,体积增大,气体对外做功,故气体必须从外界吸收热量,C正确;从A到B体积不变,气体没有做功,从B到C气体对外做功,从C到D气体对外做功,故整个过程气体对外做正功,D错误。13.解析:(1)油膜的面积可从方格纸上得到,油膜所围范围内的小方格,面积超过一半按一格算,小于一半的舍去,题图中共有72个小方格,故油膜面积为S=72×25 mm×25 mm=45 000 mm2=4.5×10-2 m2;每1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体积是V=×10-6× m3=1.2×10-11 m3;油酸分子的直径d== m≈2.7×10-10 m。(2)油膜收缩的主要原因:溶液中酒精挥发,使液面收缩。答案:(1)4.5×10-2 1.2×10-11 2.7×10-10(2)溶液中酒精挥发,使液面收缩14.解析:(1)为保证封闭气体的气密性,应在柱塞与注射器壁间涂上润滑油,以防漏气,A正确;快速推拉柱塞或用手握住注射器,会导致气体温度发生变化,不符合实验条件,B、C错误;实验只需要关注图像的斜率变化即可探究压强跟体积的关系,所以注射器旁的刻度尺只要刻度分布均匀即可,可以不标注单位,D正确。(2)根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可知,p 图像的斜率与气体质量成正比,所以漏气导致气体质量减小,即图像斜率减小,故选②。(3)根据图像与等温线的关系,可知气体温度先上升后下降,故选B。答案:(1)AD (2)② (3)B15.解析:(1)设充入灯头的氙气的物质的量为n,则n=,氙气分子的总个数N=NA≈4×1022(个)。(2)每个氙气分子所占的空间为V0=,设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为a,则有V0=a3,则a=≈3×10-9 m。答案:(1)4×1022个 (2)3×10-9 m16.解析:(1)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λ=440×10-4 nm=4.4×10-11 m根据λ=,电子的动量为p== kg·m/s≈1.5×10-23 kg·m/s。(2)电子在电场中加速,有eU=mv2则U==,代入数据解得U≈8×102 V。答案:(1)1.5×10-23 kg·m/s (2)U= 8×102 V17.解析:(1)设玻璃管的横截面积为S,对右管中的气体研究,初状态p1=75 cmHg,V1=30S末状态V2=(30-5)S=25S根据玻意耳定律p1V1=p2V2解得p2=90 cmHg。(2)对水平管中的气体,初状态p=p0+15 cmHg=90 cmHg,V=11S末状态p′=p2+20 cmHg=110 cmHg根据玻意耳定律pV=p′V′解得V′=9S水平管中气柱的长度变为9 cm,此时,原来左侧19 cm水银柱已有11 cm进入到水平管中,所以左侧管中需要倒入水银的长度为L=(110-75-8) cm=27 cm。答案:(1)90 cmHg (2)27 cm18.解析:(1)根据题意,对A、B整体受力分析,有2mg+p0S=p1S,解得p1=2×105 Pa。(2)由已知条件得,初始状态活塞B距离底部的高度为h1=0.45 m当活塞A刚好碰到上端时,活塞B距离底部的高度为h2=0.9 m从初始状态到活塞A刚好碰到上端,整个过程为等压变化,则有=,即=解得T2=504 K。(3)设初状态弹簧的形变量为Δh,对活塞A受力分析有kΔh=p0S+mg由T3=770 K>504 K可知,此时弹簧再次被压缩,设此时活塞B距离底部的高度为h3,气体压强为p3,则弹簧的压缩量为h3-h2+Δh,对活塞B进行受力分析有mg+k(h3-h2+Δh)=p3S对封闭气体=解得h3=1 m。答案:(1)2×105 Pa (2)504 K (3)1 m7 /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