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7课 中国有能力解决好吃饭问题 同步练习A卷2024- 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基础知识积累1. 下列关于课文《中国有能力解决好吃饭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B. 文章通过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论证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可行性。C. 课文指出,中国粮食安全的核心在于“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D. 作者认为,到2030年全球粮食产量需增加70%才能满足需求。2. 下列对课文结构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部分(1 -2段)强调粮食问题是中国的头等大事,与世界无关。B. 第二部分(3 -4段)主要说明水稻是唯一的粮食作物。C. 第三部分(5 -7段)分析了种业竞争力不足的危害。D. 第四部分(8段)提出“种三产四”的具体措施。3. 课文中引用“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尚书》)的作用是( )A. 说明粮食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B. 强调粮食生产需依靠政策支持。C. 论证科技对粮食增产的重要性。D. 对比古今粮食安全观念的差异。4. 下列对课文中数据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到2030年可能达80亿。B. 我国杂交水稻推广后,每年可多养活4 5亿人口。C. 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微降0.1%,总体保持稳定。D. 水稻单产需提高60%才能满足2050年全球需求。5.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A.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齐格勒估计,每公顷稻田需提供43人口粮。B. 超级杂交水稻先后实现了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目标。C.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是维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定盘星。D. 我国每年餐桌上浪费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6. 下列关于课文主题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需依赖国际援助。B. 科技是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唯一途径。C. 中国有能力通过政策、科技和耕地保护实现粮食自给。D. 节约粮食比提高产量更重要。二、基础知识 填空题1. 文学常识课文《中国有能力解决好吃饭问题》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__________”。文章的核心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字词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夯实( ) 自给自足( ) 保障( ) 遏制( )3. 解释词语夯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给自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三产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三部分(5- 7段),完成以下题目:种业是粮食安全的根基,更是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如果我们的粮食种子受制于人,就像在粮食安全的“命门”上悬了一把剑——一旦供应中断,粮食生产就可能“断链”,这不仅影响民生,更关乎国家安全。这些年,我们团队在杂交水稻育种上不断突破,从亩产700公斤到900公斤,再到向1000公斤攻关,靠的就是攥紧“种子”这把钥匙。有人问,提高粮食产量,到底什么最关键?我的答案是“三良”:良种、良法、良田。良种是核心——好种子能天生带“高产基因”,比如我们培育的“超优千号”,抗病性强、穗大粒满;良法是手段——同样的种子,用精准播种、科学施肥的方法种,比粗放种植能多收两成;良田是基础——没有肥沃的土地,再好的种子也长不出好粮食。这三者就像三脚架,少了任何一个,都站不稳。国际上有数据显示,目前每公顷稻田能养活27人,可到2050年,全球人口可能突破90亿,每公顷稻田得养活43人才能“够吃”。这意味着水稻单产至少要提高60%。这样的压力下,种业竞争力就是粮食安全的“免疫力”——免疫力强,才能扛住风险。所以我说,中国要解决吃饭问题,必须把种业自主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1. 这一部分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 作者为什么说“如果我们的粮食种子受制于人,将很危险”? 3. 分析文中画线句“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的作用。 4.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种业是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的理解。 四、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完成题目(改编自《中国饭碗》,作者陈启文):中国的粮食问题,从来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写在土地里的历史,刻在民生里的记忆。清末民初的中国,粮食危机像一把悬顶之剑。1906年长江流域大水,湖南、湖北颗粒无收,灾民沿长江乞讨,仅武汉一地就有近十万流民。当时的报纸记载:“饿殍载道,树皮食尽,父子相食者有之。”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痛陈:“中国以农立国,而粮食常忧不足,此乃民生第一大患。”他毕生呼吁“振兴农业”,却终因时代局限未能实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粮食亩产仅137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200公斤。毛泽东同志在第一次全国农业会议上强调:“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为了让土地长出更多粮食,一场场变革在田野间展开——土地改革让农民有了自己的田,互助组、合作社凝聚起集体力量。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1949年增长44.8%,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吃饱饭”的希望。但粮食安全的考验从未停止。1960年代初,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叠加外部环境变化,粮食供应再次紧张。河北农民王培珍在日记里写:“全家每天只有两斤红薯干,孩子饿哭了,就煮野菜汤。”也是在那时,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里,开始琢磨“怎样让水稻多结果”——后来改变中国粮食命运的杂交水稻研究,最初的起点就是对“饿”的痛惜。改革开放像一场春雨,让粮食生产迎来爆发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了农民的积极性,“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成为田间地头的口号。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4000亿斤,农民家里的粮囤第一次装得满满当当。但袁隆平仍在试验田忙碌:“人会越来越多,地只会越来越少,不提高单产,总有一天会不够吃。”他带领团队在1996年实现杂交水稻亩产700公斤,2011年突破900公斤,这些数字背后,是每年多养活数千万人的底气。进入21世纪,粮食安全有了新内涵。2004年,“粮食安全”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13年,“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出。河南滑县的种粮大户李连成记得,2020年疫情期间,他种植的2000亩小麦通过“北斗导航播种+无人机植保”,亩产比往年提高10%。“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吃饭。”这是新一代农民的共识。202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1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有人问袁隆平:“您觉得中国粮食安全最大的底气是什么?”老人指着试验田里的稻穗说:“是土地里长出来的希望,是一代代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决心。”1. 文章主要讲述了哪些历史时期的粮食问题?请简要概括。 2. 作者引用孙中山和毛泽东的观点,有何作用? 3. 结合文中“五二〇运动”的事例,分析粮食问题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4. 文章结尾提到“中国续写粮食‘十八连丰’辉煌”,这体现了怎样的主题? 五、写作请以“从2025年夏粮稳产看中国粮食安全”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结合课文观点,联系现实数据(如摘要11、18、19),不少于600字。A卷答案一、选择题1. D 2. C 3. A 4. B 5. C 6. C二、填空题1.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中国有能力通过政策、科技和耕地保护实现粮食自给。2. hāng shí;zì jǐ zì zú;bǎo zhàng;è zhì3. 加固,使牢固;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身需求;种三亩地,产出四亩地的粮食。三、课内阅读1. “如果我们的粮食种子受制于人,将很危险。”2. 种业是粮食安全的核心,若依赖外国种子,可能导致粮食生产被控制,威胁国家安全。3. 运用排比,强调良种、良法、良田的协同作用,突出科技与耕地保护的重要性。4. 种业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掌握种业自主权才能保障粮食安全,避免受制于他国。四、课外阅读(示例答案)1. 清末饥荒、民国时期粮食危机、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改革开放后的粮食增产。2. 论证粮食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核心,为后文中国粮食安全的成就提供历史背景。3. 粮食短缺引发社会动荡,说明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基础。4. 体现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有效性,以及党和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决心。五、写作(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