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7课 中国有能力解决好吃饭问题 同步练习B卷2024- 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基础知识积累1. 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袁隆平在文中提出“种三产四”目标,旨在提高耕地利用率。B. 课文指出,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扩大耕地面积。C. 文章通过对比中外粮食产量,论证中国粮食安全的优势。D. 作者认为,粮食问题是中国独有的挑战,与世界无关。2. 下列对课文说明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每公顷稻田可提供27人粮食”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B. “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C. “水稻单产需提高60%”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D. “粮食安全是压舱石”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3. 课文中“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的作用是( )A. 引出粮食问题的历史渊源。B. 强调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支持。C. 说明粮食是民生之本。D. 对比古今粮食政策的差异。4. 下列对课文数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下降0.1%,说明粮食安全形势严峻。B. 我国杂交水稻推广后,每年可多养活4 5亿人口。C. 到2050年,全球水稻单产需提高60%才能满足需求。D. 我国人均耕地1.4亩,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 下列句子中,没有体现科学精神的一项是( )A. 袁隆平团队攻克育种技术难题,实现超级稻亩产新纪录。B. 政府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财政补贴,提高生产积极性。C. 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虫小麦品种。D.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植物生长与光照的关系。6. 下列关于课文主题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中国粮食安全需依靠政策、科技和耕地保护协同发力。B. 节约粮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C. 中国粮食安全已完全解决,无需担忧。D. 种业自主是粮食安全的核心。二、基础知识 填空题1. 文学常识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__________,他提出的“__________”战略推动了粮食增产。课文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论证观点。2. 字词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夯实( ) 遏制( ) 自给自足( ) 保障( )3. 解释词语遏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三产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藏粮于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二部分(3- 4段),完成以下题目:目前,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中国更高达60%以上。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齐格勒估计,目前每公顷稻田可提供27人的粮食,到2050年,每公顷稻田必须提供43人的口粮才能满足需要。也就是说,水稻的单产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60%。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一生的最大追求。这些年来,超级杂交水稻先后实现了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目标。而中国的杂交水稻近几年在国外7个国家大面积推广,如果杂交水稻能推广到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左右,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4到5亿人口。1. 这一部分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 作者为什么强调水稻的重要性? 3. 分析文中“水稻单产需提高60%”这一数据的作用。 4. 结合课文,谈谈“良种、良法、良田”的关系。 四、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完成题目《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粮食安全,既要盯着“产”,也要管好“吃”。2023年,一份关于粮食浪费的调查报告引发关注: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约3500万吨,相当于7000万人一年的口粮。这意味着,即便粮食增产,若不遏制浪费,“饭碗”仍可能有缺口。某中学食堂的“光盘行动”公示栏显示:推行“按需打饭”后,每天厨余垃圾减少200公斤,相当于节约300斤大米——这足以让一个班级吃一周。节约是“节流”,而“大食物观”则打开了“开源”的思路。传统观念里,粮食就是米面粮油,但现在,“粮食”的范围早已扩展:山东的盐碱地种出了耐盐大豆,青海的高原草场养出了牦牛,浙江的稻田里套养着小龙虾……农业农村部负责人解释:“大食物观,就是向耕地要粮食,向草原要肉食,向江河湖海要水产,让食物来源更丰富。”江苏泗洪的农民王桂兰对此感受深刻。她以前只种小麦和玉米,“一亩地年收入不到2000元”。2022年,她跟着农技员学“稻渔共生”:稻田里养螃蟹,水稻为螃蟹遮阴,螃蟹粪便给水稻施肥。年底一算,一亩地不仅收获800斤水稻,还卖出200斤螃蟹,收入翻了三倍。“以前觉得土地只能长粮食,现在知道土地能‘生’出更多东西。”但“开源”不能透支生态。甘肃民勤曾因过度开垦导致沙漠化,当地推行“退耕还草”后,农户改种耐旱的沙棘,既固住了流沙,又通过沙棘果加工增收。这印证了一个道理:粮食安全不能只算“产量账”,还要算“生态账”。正如袁隆平所说:“好粮食要长在好地里,好地要靠好生态护着。”如今,从“光盘行动”进学校,到“稻渔共生”进农田,再到“生态种植”进山区,中国正在用“节流+开源+护生态”的组合拳守护粮食安全。2025年夏粮收割后,河南农民李建军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金黄的麦粒堆成小山,配文“仓里有粮,心里亮堂”——这朴素的话,藏着中国人对粮食最踏实的信心。1. 文章提出“大食物观”的内涵是什么? 2. 作者认为,如何通过需求侧管理保障粮食安全? 3. 结合文中“舌尖上的浪费”数据,分析节约粮食的必要性。 4. 文章结尾提到“粮食安全、营养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有机统一”,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五、写作请以“节约粮食:保障粮食安全的另一把钥匙”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结合课文观点,联系现实案例,不少于600字。B卷答案一、选择题1. A 2. C 3. C 4. C 5. B 6. C二、填空题1. 研究杂交水稻;种三产四;总分总;具体事例和数据。2. hāng shí;è zhì;zì jǐ zì zú;bǎo zhàng3. 阻止,控制;种三亩地,产出四亩地的粮食;依靠科技提高粮食产能。三、课内阅读1.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发展杂交水稻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2. 世界上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中国更高达60%以上,水稻产量直接影响全球粮食安全。3. 用具体数据强调水稻增产的紧迫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4. 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三者缺一不可,共同保障粮食高产。四、课外阅读(示例答案)1. 突破传统粮食概念,开发多样化食物资源,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2. 引导健康饮食,减少浪费,优化膳食结构,减轻粮食供给压力。3. 每年浪费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口粮,节约粮食可直接缓解供需矛盾。4. 粮食安全需兼顾生产、消费与生态,通过科技和制度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五、写作(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