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速读课文、整体理解、揣摩思路方法提示: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迅速抓住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以及承上启下的段落或各段的关键句子。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2---12)(13)提出问题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1)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自主学习(阅读第1、13自然段)1、本文的论点是怎样提出的?2、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1、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第一段提出话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2、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应该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合作学习(阅读第2~12自然段)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4、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4、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合作学习1、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2、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3、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4、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5、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1、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2、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4、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5、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3、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1】王阳明的事例;【2】种竹子的实验;探究学习【3】作者本人的经历;符合实际。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要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我们要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 3、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拓展练习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延伸拓展不是。【1】贺知章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只有对春风的观察实践,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2】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 正是对外界事物观察凝结而成的诗歌。【3】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对生活的学习的具体探察才得到的真知。因此,说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课堂小结: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议论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论证结构:提出论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1)(2-----12)(13)布置作业: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想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并把你的 看法写成片断作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