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情境导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中国代表都曾提出收回租借地的要求。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府本来可以有机会收回香港,但蒋介石在美国和英国的重压面前放弃了收复香港的机会。香港问题的由来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为什么说“时机已经成熟”了呢?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时,邓小平提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题。······并且明确提出按“一国两制”的构想收回香港。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的: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1982年邓小平回归之路情境导入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与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42年8月29日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九龙、新界沦为英国殖民地,签订的“专条”中明确“以九十九年为期限”。勿忘百年屈辱史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主权。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相关常识,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 2、分析文本内容,提炼概括信息,梳理文章结构。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的含义,品味新闻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和作用。4、分析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体会文中暗含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走进背景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走进背景1985 年 8 月,英国王室成员在不列颠尼亚号船上合影。1997 年 12 月 11 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右)在不列颠尼亚号退役仪式上偷偷擦拭眼角泪水。明文体,思结构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信)、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而言,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让别人了解。新闻基本特征文体知识六要素①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②短:简明扼要,篇幅短小。③快:迅速及时,有时效性。④新:内容新鲜,有价值。⑤强:思想性和指导性强。新闻何时(When) 何地(Where)何人(Who) 何事(What)何故(Why) 如何(How)文体知识新闻的五部分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明作品的核心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事实,点明主题。说明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作最后的总结或某些内容的补充。具体介绍要报道的事实。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文体知识新闻(1)标题: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确、生动。形式:单行标题、多行标题多行标题一般分三种:引题+正题正题+副题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正题副题引题宜虚不宜实正题宜实不宜虚副题是对主题的解释、说明和阐述写作结构(写作形式)倒金字塔式 将新闻中最重要的消息写在第一段,有助于快速了解要闻正金字塔式 以时间发生顺序为住,依序分别是引言、过程、结果,采渐入要点的方式,将新闻重点摆在文末。折衷式 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然后在第二段具体阐述导语的重要部分(过渡),接着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平铺直叙式 此种写作方式就是注重行文的起、承、转、合,力求文字的流畅精准,此种写作方式反而适合组织在发表声明时使用。“不列颠尼亚”号:这是一艘英国皇家游轮,被吉尼斯评为世界上最大的游艇,是英国女王或王室成员到国外访问或在国内航行时的正式私人寓所,从1953年下水到1997年退役,40多年间它曾代表英国造访了130多个国家,这艘在海上风光了近半个世纪的游轮,标志着大英帝国昔日的雄风和王室的尊荣。解读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初读文本凝重掩映陈迹瞩目冉冉升起易帜展拓子夜(níng)庄重。(yǎn yìng)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chén jì )过去的事情。(zhǔ mù)(rǎn rǎn)(zhì)(zhǎn tuò)(zǐ)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慢慢地。指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或投向敌方,这里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施展开拓。半夜。朗读课文,疏通字词。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主体背景结语1.按照新闻的基本构成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第1段)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港督府变迁(4)、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港岛(7)、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8)(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梳理脉络7:45第二次降旗仪式0:40“不列颠尼亚”离港4:40彭定康离开港督府7月1日0:01五星红旗升起(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 统治宣告结束)6:15告别仪式(介绍港督府的历史)4:30港督旗帜降落(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式)30日下午告别拉开序幕(庭院曾居住过25任港督)标题含义倒装句式,突出“别了”,强调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彻底终结,隐含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和民族自豪之情。3运用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不列颠尼亚号不仅指英国王室皇家游轮,也指英国的殖民统治,意味深长,具有独特性。21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不列颠尼亚代指英国或英国的殖民统治,十分巧妙,突出而形象地宣告了英国统治的终结。环节三:文本研究【思考2】导语部分主要是介绍了什么?明确 导语部分点名了主要事件,即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2、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主体部分共 有10个自然段,在这10个段中,这几段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主要写了些什么事件?第一场景(2-4段)6月30日下午4点30分至4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6时15分,在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7时45分,降英国国旗。第二场景(5-7段)第三场景(8-9段)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四场景(10段)2、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主体部分共 有10个自然段,在这10个段中,这几段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主要写了些什么事件?4、讨论:文中三次写到降旗,把它找出来,并说明为什么写了这么多次国旗?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第二次降旗——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降旗——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三次降旗、一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一条时间线索贯穿全文,典型镜头新闻事实 历史背景材料30日下午告别拉开序幕 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0:40“不列颠尼亚”离港 从海上来,又从海上走0:00 中英交接仪式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 156年前英国占领港岛6:15 告别仪式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 港督府建成时间、改建扩建装修4:30 港督旗帜降落 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2.本文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运用了一些历史背景材料。请找出,并分析现实与历史交织的手法有何作用?探究问题镜头交错展现主旨——历史与现实镜头历史和现实镜头交错出现,不仅使现实场景有画面感、历史纵深感、厚重感、丰富度,还加强了表现主题的力度——英国对香港156年的统治的结束。1.补充新闻事实,丰富了新闻的内容。(内容)2.形成今昔对比,不仅使现实场景有画面感,还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从而产生历史纵深感。(效果)3.在今昔的沧桑巨变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感。(主题)现实与历史交织的手法有何作用?(插入背景资料的作用)探究问题这则新闻以时间顺序来写,这些时间精确到时分,衔接非常紧密,为什么这样写 新闻需要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表明了人们急切地盼望着回归时刻的到来。表现了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文中提到了几处“雨”,找出并分析作用第一处: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第二处: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表现英国殖民者离开香港的灰头土脸,反衬国民香港回归的自豪。合作探究——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庭院查尔斯王子宣读英国女王的赠言烘托气氛品味语言本文有许多富有隐喻意味的语句,请结合语境分析其隐含意思。举例:(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赏析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短短的13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这其中有现实场景——“从海上来”,是说1841年英国远征军远渡重洋,凭借业船利炮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对香港的管治;“从海上去”,明写“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对香港的管治结束,点明主旨。有历史的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既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又抒发了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自信、自豪。文章总结这篇新闻在众多新闻稿中独胜一筹,曾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获奖的原因有哪些?选材角度新颖。标题一语双关,独具匠心。1挑选富有象征意义的关键场景。2新闻现场与历史交织的纵深感。3客观陈述中隐含着丰富的情感。4恰到好处运用对比手法,国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5写作特色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运用大量细节描写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善于使用气氛烘托侧面烘托主题这篇消息报道了香港经历沧桑之后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不懈追求。使我们感受到祖国统一大业不可阻挡的趋势,表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文章主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4月24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据介绍,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体现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文化传承,寓意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而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高考全国1卷)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注意:1、要尽可能运用原材料中负载重要信息的原词和信息术语。2、语言要简洁。3、尽量采用陈述句式的主谓句表述。4、压缩主体时,删去插叙、补叙部分的背景材料。5、如果一则新闻包括了几层或几个方面的内容应按照先后顺序分层压缩排列。方法:时间+地点+对象+事件参考答案:2020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举行。仪式上公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是“天问一号”、任务标识“揽星九天”。试题解析:本题属于新闻类材料压缩语段。新闻类压缩语段,它主要考查提炼主要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对于此类材料压缩后的表述,要突出有新闻价值的语句,比如时间、地点、中心事件等具体要素。根据新闻的特殊性可知,新闻的主要信息集中在导语部分,本则新闻的导语是“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4月24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故中心事件是:2020年“中国航天日”于4月24日启动。紧接着介绍了这次启动仪式的主要内容“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然后分别具体介绍任务名称、任务标识的意义:体现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文化传承,寓意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这部分不是关键信息,不必压缩。答题时要注意字数的要求,不要超过70个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