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与妻书》课件(共3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2 《与妻书》课件(共3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林觉民
部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文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抒情、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林觉民“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学习目标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
三毛和荷西
别问我心里有没有你,我余光中都是你
——余光中&范我存
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朱生豪致宋清如
我寄你的信总喜欢送到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绿色铁桶内,我总疑心那里是要慢一点的。
——鲁迅&许广平
梁思成:“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我进清华,一为读书,二为锺书,从此我俩,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杨绛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都要去接你。
——梁实秋&程季淑
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24岁的青年,留下了一封荡气回肠的“绝笔书”,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动天下。
情境导入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少年之时,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春回国,同年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起义时加入敢死队,带头冲入两广督署,撤出途中中弹被捕,后从容就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追忆英雄
林觉民
他,少有大志,在科举考试中挥笔写下“少年不忘万户候”便掷笔而去。
他,被捕之后,行将就义之时,仍能书生意气,慷慨陈词,引得提审他的两广总督叹到:“惜哉!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他是英雄,亦有柔情,他在人生倒数之日,写下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情书。
铁血柔情
林觉民
清朝末年,清政府腐朽无能,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赔款、割地,对人民加重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在我国南方,“中国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下午,黄兴率领120余名敢死队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起义军浴血奋战,经过一昼夜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近百名革命志士牺牲,后由爱国人士潘达微出面将烈士骸骨寻获安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取“菊残犹傲霜枝之意”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在起义前三天,林觉民连夜给父亲和妻子写下了两封诀别书。其中这封给妻子陈意映的信,“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被后人命名《与妻书》,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
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禀父赋书
写作背景
陈意映(1891—1913),螺江陈氏十九世孙女,幼年受庭训,耽诗书好吟咏。尝著《红楼梦》人物诗一卷。及笄,嫁予福州林觉民为妻。林觉民思想激进,投身民主革命,陈意映支持林觉民进行革命活动,尝谓“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妻,愿偕行。”
1911年4月,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后,陈意映无法承受丧夫之痛的沉重打击,一度意欲轻生。在林觉民的父母跪求下,她才强忍悲伤、痛苦的活下来,但终因悲伤过度,在1913年病逝,年仅22。长子林依新,9岁夭折;次子林仲新,由祖父带大。《与妻书》为林仲新所珍藏,1959年他作为珍贵文物捐赠给福建博物馆。
题目解读
《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表达了林觉民对妻子陈意映深深的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原文写在一方布帕上。手稿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长子依新后夭折)献给人民政府,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叙述和陈情。
文体常识
书信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书信即已产生,而绵延两千多年之后,中国又形成了独特的书信文化传统,亲情、友情、爱情正是通过家书、情书等等得以传递和保存。
《诫子书》——诸葛亮
《与妻书》——林觉民
《报任安书》——司马迁
《傅雷家书》——傅雷
《从文家书》——沈从文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
“如晤”,如同见面,旧时书信用语。“见字如晤”是一种提称语,它源自古代书信中的一种问候语,常用于古代书信的开头,用以表达对收信人的亲切和思念。
意映卿卿如晤
书信格式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此致敬礼”。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此致”二字之后不加标点,“敬礼”二字之后可加感叹号表示诚意。
⑤署名和日期:另起一行,在右下方位置署名,日期写在名字下方。
称 呼 :
问候语

文 。
此 致(祝语)
敬 礼
署名
日期
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简要叙述自己写书信的原因和心情。
第二部分(2-5):回忆往事,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原因。
第三部分(6-8):表达自己死后灵魂伴妻的愿望,再次倾诉对妻子的眷恋和自己“忍舍汝而死”的原因。
诵读全文,梳理课文基本结构:
合 作 探 究
1、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
2、主旨句是哪一句?如何理解?
3、文章3-4节写了哪三忆?
4、文章第6节写了哪三愿?
1、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合 作 探 究
2、“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中“爱汝”与“勇于就死”, 是否矛盾?如何理解?
“吾至爱汝”,是在表明他极其疼爱自己的妻子,在后面他又说道:“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在作者看来,个人的幸福与天下人的幸福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林觉民极其疼爱自己的妻子,正是这种感情的升华,才使他“勇于就死”。正因为自己享受了爱情、家庭的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甘愿牺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
合 作 探 究
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将“小我”之情,即对妻子的挚爱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文章3-4节写了哪三忆?
三忆
夫妻谁先死的谈话
汝忆否
回忆
又回忆
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
离家远行欲告又止的原因和心情
眷恋之深,着想无所不至
对爱妻“真真不能忘”
自己的矛盾之感和锥心之痛
论说“吾至爱汝”
第四段
文本探究
探究文本
第五段开头写道“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后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林觉民是如何陈说理由的?
天灾可以死,
盗贼可以死,
瓜分之日可以死,
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
排比
陈说当时的局势险恶,处于“死”地
吾辈处今日之中国,
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双重否定
强调今日的中国处处都是死境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反问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
假设
说明苟且偷生难
生离比死别更痛苦
林觉民从当时中国的现状出发,说明想苟且偷生也很难,即使不死也是更痛苦的生离,所以为了“吾与汝”也为了“天下人”,愿慷慨赴死,死而无憾。
我这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可是因为你,我希望有来生。
——周恩来
三愿
九泉之下哭相和
死后诚可化鬼魂
心电感应灵傍妻
一位不信鬼魂之说的革命志士此刻却“望其真有”“望其言是实”,皆因对妻子疼爱之深,离之不舍。
第六段
文本探究
4、文章第6节写了哪三愿?
“爱汝”之情: 三忆、三愿
“就死”之理: 国家灾难 、人们命运—— 为天下人谋永福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爱妻之情
报国之志
升华
融合
探究升华
《与妻书》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美情书”。惟其感人,就在于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充满凛然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
虽然已时隔一百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依然令人动容,而且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文章总结
写 作 特 色
1、易,多用典故。
这封信使用的是杂有白话成分的通俗文言。如“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泪珠和笔墨齐下”“吾心不忍”“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等,都同白话很接近。信中用了许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但都融入通俗的语言之中,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没有冗繁之感。
典故含义——“司马春衫”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湿了青布衫。林觉民用“司马春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第二段
文本探究
典故含义——“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第二段
文本探究
典故含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第二段
文本探究
望得人眼欲穿。(王实甫《西厢记》 )
眼成穿
第五段用到了哪些典故?有何用意?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得迫切。
林觉民用这个典故,形容盼望非常急切。
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
骨化石
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 )
破镜重圆
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圆。
第五段
文本探究
2、 真挚感人,巧用修辞。
作者语言修养很高,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了自己所憎所爱的感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在“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一部分中分析黑暗现状,接连使用了排比、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写 作 特 色
观点争鸣
有人认为:林觉民作为革命战士,在参加起义之时应以家国大事为念,不应为儿女私情挂心,但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却用了大量篇幅陈说儿女私情,似乎有损其光辉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应当以家国大事为念。《与妻书》中,“吾至爱汝”“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等句,都表现出作者对妻子依依不舍的深情。作者在文中花大量笔墨陈述私情,显得他优柔寡断、顾虑重重。
拓 展 延 伸
有人认为:林觉民作为革命战士,在参加起义之时应以家国大事为念,不应为儿女私情挂心,但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却用了大量篇幅陈说儿女私情,似乎有损其光辉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二: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心胸所怀儿女私情使其光辉形象生动真实,更令人动容。一位革命战士如果对儿女私情毫不顾念,很难想象,他的革命热情会有多浓烈。在《与妻书》中,“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等句,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高尚人格、顾全大局、勇于奉献,可以说,他不愧为一名革命战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