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战中的插曲》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大战中的插曲》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侵华战争中日军杀害的中国儿童
朝鲜战争中废墟前的儿童
思考:战争意味着什么?
叙利亚儿童惊恐的表情
伊拉克战场上的儿童与士兵
2024年袈加沙地区儿童现况
巴勒斯坦儿童在废墟中玩耍
百团瞬间大战中的感人
战争意味着对生命与社会的摧残,战争直接导致大量军人和平民伤亡,无数家庭破碎。人们流离失所,陷入贫困与混乱。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甚至引发资源掠夺冲突。经济受到严重打击,通货膨胀、失业等问题加剧。
战争中可能出现暴力、虐待、屠杀等违背人性的行为,挑战人类的道德底线。历史遗迹、文化遗产可能在战火中被毁,人类的文明成果面临损失。
总之,战争带来的往往是毁灭与伤痛,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今天的和平。但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战中的插曲》。
大战中的插曲
聂荣臻
1、初读课文,了解大战中的“插曲”的具体过程。
2、研读聂荣臻在文中的信件,了解他写信的目的。
3、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战争的思考,深入理解革命军队的性质和人道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男,汉族,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
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逝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
走进背景
本文选自《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晋察冀军区是作战的主力之一。 1940年8月20日晚,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 荣臻一声令下,中央 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经车站,8月21日黎明,矿区的日军全部被消灭。
木刻版画《百团大战收复井陉煤矿》1941年彦涵
走进背景
在这次战斗中,井经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夫妇去世,留下了一对女儿,被八路军从硝烟中救了出出来。虽然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造成中国人的重大伤亡,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穷凶极恶的日军甚至连小孩子都不放过,但中国军民面对2个日本幼儿,绝不可能像日军一样残忍。
1940年,聂荣臻(右)照看从百团大战的战火硝烟中救出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
走进背景
最终加藤美惠子和妹妹被八路军战士救助。聂荣臻元帅听说后,随即命令将两个孩子送到晋察冀军区指挥部,细心照顾收养2个日本孤儿。由于加藤琉美子年纪尚小,聂荣臻元帅特地下令找到附近村庄还在哺乳期的妇女,帮忙喂养加藤琉美子。姐妹二人在聂荣臻元帅照顾下逐渐稳定,加藤美惠子也慢慢熟悉了聂荣臻元帅,把他当作父亲一般,天天跟在身后。
1940年,聂荣臻与美穗子
了解“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名字由来
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
三个阶段
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性质意义
1.明确字音
井陉(xíng) 兵戎相见(róng)
辗转(zhǎn)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颠簸(diān bǒ) 襁褓(qiǎng bǎo)
幡然(fān) 无辜(gū) 殒命(yǔn)
预习检查
2.解释词语
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翻山越岭:翻越不少山头。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外地生活。
兵荒马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现象。
来龙去脉: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友好。
兵戎相见:发生武装冲突。兵戎,指武器、军队。
我忆故事:文体知识
回忆录
回忆录,散文的一种,用叙述或描写的方式追记自己或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回忆录的篇幅有长有短,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概念
真实、广泛、突出。
特点
亲笔回忆录、口述回忆录。
分类
■ 点明了这一事件深厚的历史背景;
作用
■说明了它的特殊性——不是战争主要部分,而是“插曲”;
■ 显得耐人寻味,强调了事件的美好性。
大 战 中 的 插 曲
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入
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 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抗战时期的
“百团大战”
题目解读
结构内容
初读文章,总结本文一共回忆了几件事?
救助女孩的背景和原因
和女孩在指挥所相处的情形
送女孩回去并给日本军队写信
美穗子来中国探访聂帅
第一部分(第1段)
点明事件,写百团大战中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姑娘。
第二部分(第2—10段)
回忆战火中照顾日本小姑娘并派人送回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 1— 13段)
聂帅惦念并寻找救起的日本小姑娘,以及战后美穗子探访聂帅。
第四部分(第14—15段)
点明事件的意义:这段大战中的插曲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厘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结构
以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逻辑顺
序为线索,采用倒叙的方式,先说现 在,对于战时生活的总结和感受,然 后引出“插曲” ,开始讲述故事,交 代原委和心情。
分析本文的逻辑线索与叙述顺序
从全文看,叙述顺序是怎样的?
思考探究
【思考】作为一篇回忆录,本文是如何叙述“救助孤女”这一插曲的?叙述上有何特点?
倒叙
1段
顺叙
2-8段
插叙
9段
顺叙
10-15段
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这是一篇回忆录,用的是倒叙的手法
顺叙:中间叙述救起日本小姑娘的事情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
插叙:在第9自然段,插叙了在晋察冀军区俘虏的叫中西的日本兵的故事,他不但自己留在晋察冀根据地,而且影响到其他被俘虏的日本兵留下来,组织成“反战同盟”。
记叙顺序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 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倒叙: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插叙: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思考1】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明确 开篇点题,百团大战中,我们的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情。
第一段总写战时的生活也会有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道出百团大战中,拯救日本小姑娘的事情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思考探究
聂荣臻元帅为什么要救日本小姑娘?
“孩子是无罪的”,“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
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日本侵略军不同,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日本人民尽最大力量进行爱护和关心。
充分显示了八路军的国际主义精神,利于对一部分日本人进行工作,促进反战联盟的形成。
初读感知
聂荣臻元帅为了照顾日本小姑娘,做了哪些事情?体现出怎样的情感?
将女孩抱回指挥所包扎伤口
找哺乳期的妇女给孩子喂奶
洗梨子给孩子吃
用勺子给孩子喂食稀饭
询问孩子姓名
大一点的孩子拽聂帅马裤腿
体现出聂帅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借以表现出八路军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初读感知
聂荣臻元帅为何要将小姑娘们送回日本?
自身角度
战事吃紧
欲要收养,但条件不好
妥善照顾小姑娘有实际困难
小姑娘角度
在异国他乡成长,怕小姑娘伤感
希望小姑娘能在亲人身边成长
一切从小姑娘出发
不能删。
①这封信件既交代了对两名日本孤女的转交和安置,又谴责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日两国人民的残酷迫害,更传达出中国军民爱好和平、善待无辜日本百姓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信件全文的收入,真实全面地还原事件原貌,使叙述更加严谨,也使这篇文章有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意义和政治高度。
深入探究
作者在讲述救助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时插入致日本军人的信,信的内容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第一层,揭露并强烈谴责了日军侵略中华的暴行,痛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二层,指明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倡导的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三层,对敌进行政治工作的需要,提出希望,希望日军与中国士兵齐心合力,谋求解放,谋求和平。
目的:在打仗的过程中,宣传教育,“长征是宣传队” 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以宣扬和平和人道主义精神。
深入探究
仔细阅读聂荣臻元帅写给日本人的信,分析聂帅的信包含几层含义?
聂荣臻元帅的形象特征
井陉之战中,聂荣臻拯救了两个日本女孩,认为“孩子是无罪的”,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通过照料孤女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细心慈爱、和善亲切;
从给日本官兵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富有正义;
在送回孤女之后,“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体现出他的善良仁慈。
聂荣臻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具有政治家、
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是一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心的将军。
(四)总结形象
"百团大战中的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什么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1)从中国人民的角度来说,对待战争遗孤的救助,体现出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证明了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的实质就是不正义的战争,也促进了中日人民之间的交往和友好往来。
2)从日本人民的角度来说,中国人民的义举证明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
抗日战争实质上是维护和平和主权的战争,我
们的战争只是针对那些入侵者而言的,而不是
对日本人民的,是我们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
而以美穗子为代表的日本民众的态度,更加体
现了我们中日友好的主题。
3)个人而言,美穗子回访更加证明了中日
人民的友情,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同是战争受害
者的中日人民保持了高度的一致,美穗子就是一个事实的例子,美穗子的回访以及日本人民的表现更是体现了中日友情。
"百团大战中的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什么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文本研究
【思考6】本文是如何体现中国军队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
明确 ①救日本小姑娘。孩子是无罪的,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对日本人民尽最大力量进行爱护和关心。
②通过一封写给日本官兵的信,表达去齐心合力共谋和平的愿望。
③通过聂荣臻元帅的讲述。
2005年8月24日,聂荣臻之女聂力(右二)向当年在抗日战争中被八路军和聂荣臻司令员救护过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左)赠送字幅
美穗子后来专门访华,感谢聂荣臻元帅,并积极从事中日友好活动,反映了两国爱好和平人士的共同的美好愿景。
《大战中的插曲》这篇文章大家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触?怎样理解人道精神?
思考探究
人道主义精神可概括几个关键词:以人为本,自由、平等、博爱、慈善等精神。
人道主义是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呵护、理解、尊重、救助,是发自内心的善良,是以人类和谐发展为目的的。
2.这封信与这篇回忆录整体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要用这样—种语言风格
①聂荣臻的回忆录,以口述的形式,叙述了基荣臻革命生涯中的种种经历,同忆录的目的是让后人更多地了解那一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因而具有通俗性; 作者在主观叙述的同时,力求做到对历史史实的客观再现,因而适当运用书面语,以求对内容的严谨表达;采用自然亲切的语言风格,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回忆录的整体语言风格:浅显平易,通俗易懂,口语与书面语共用,雅俗共赏,自然亲切。
②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在当时无疑具有外交属性,因而,语言庄重典雅、言简意明. 符合这封信外交属性的要求。同时,这封信还被赋予给日军做政治工作的功能,因而,不仅借送还日本小女孩的事件动之以情,而且义正词严地阐明中国人民的立场,揭露日本军阀的罪恶,晓之以理,情理并重,促使日本军人认识到日本军阀发动的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和邪恶性,从而产生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进而有效发挥这封信政治思想工作的功效。
这封信的整体语言风格∶典雅庄重,义正词严,情理并重,言简意明,多文言词汇和成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环节三:文本研究
【思考8】试分析本文有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 ①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方式,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叙述,更有趣味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实可感,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如:我考虑,或是有我把她们养起来。
③本文用词精炼,富于变化,更加准确形象。如“我牵着她的手”,“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等。
④夹叙夹议。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有对落难百姓的同情,对小女孩的关爱,还有对日军暴行的披露和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内容更加丰富,主旨更加深刻。
⑤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语言浅白,口语化,更真实,情感更充沛。聂帅的回忆录语言浅白,用口语的形式进行叙述,娓娓道来。使读者仿佛在聆听一位长者在叙述往日的故事,阅读起来几乎没有障碍。同时在文中,聂帅充满了感情,表现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慨和谴责,同时又表现对和平的向往。
素养积累
情节安排的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
情节结构手法
叙述视角
(叙述角度、叙述人称)
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 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顺、倒、插、补、平叙
悬念、照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线索、抑扬、突转
情节运行方式
摇摆式、欧 亨利式、蒙太奇式、对话式、独白式、抑扬式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拯救两个日本女孩这一故事的回忆,以及对战后这一事件在中日两国人民中产生的巨大反响的叙述,表现了八路军将士在战争中对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坚守,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思想情感,充分反映了革命的人道主义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巨大力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良好祝愿。
反战同盟
文本理解
日本遗孤访华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