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青山不老 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青山不老 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20课 青山不老 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对“青山不老”标题含义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青山永远不会荒芜
B. 老人的精神与青山共存
C. 青山的景色永不改变
D. 老人的生命无限延长
2. 课文中“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 比喻、拟人 B. 排比、夸张 C. 拟人、对比 D. 比喻、排比
3. 下列对“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中“归宿”一词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指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B. 暗示老人将离开家乡
C. 强调青山的自然属性
D. 说明种树是老人的爱好
4. 课文中多次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主要作用是( )
A. 增强文章趣味性 B. 体现语言生动性
C. 准确说明植树成果 D. 突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 下列对课文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按时间顺序叙述老人的植树过程
B. 以“奇迹”为线索串联各部分内容
C. 采用总分总的议论文结构
D. 先描写环境恶劣,再阐述老人的贡献
6. 下列对课文主题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赞美晋西北的自然风光
B. 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C. 呼吁人类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D. 歌颂老人坚持不懈的奉献精神
二、基础知识积累
1.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体裁为__________。
课文通过描写一位山野老农__________的事迹,赞扬了他__________的精神。
2. 字词注音
肆虐( ) 盘踞( ) 淤泥( ) 荡漾( )
3. 解释词语
劲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雨同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问题:
选段一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 选段中“绿色的波浪”比喻什么?有何表达效果?

2. 分析“粼粼的波光”在句中的作用。

选段二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 此处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4. 结合上下文,说说“奇迹”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四、课外阅读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作者:让·乔诺)
那是在1913年,我长途跋涉,穿过这片荒原。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一眼望不到边。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野兽在嚎叫。我走了三天,终于在一个废弃的村庄里找到一间可以避风的小屋。屋里有个牧羊人,他叫艾力泽·布菲,沉默寡言,眼神像山涧的泉水一样清澈。
他每天早上都把羊群赶到远处吃草,自己则带着一根铁钎、一把锄头和一个橡木柄的锤子出门。我问他去做什么,他只说:“种树。”我跟着他,看见他在石缝里埋下橡子——每颗橡子都被他用手指捏得干干净净,再轻轻放进坑里,盖上土,拍实。他动作很慢,却很稳,像在完成一件神圣的仪式。
“这一带以前有森林,”他终于开口,“后来被砍光了,水也干了。”他说这话时,眼里没有抱怨,只有一种平静的决心。那天他种了一百颗橡子,只活了二十颗。但他没气馁,第二天照样出门,选的都是向阳、有细土的地方。
我第二次见到他是在1919年。六年过去,荒原上冒出了一片树苗,有膝盖那么高,整整齐齐,像列队的士兵。他不再放羊了,改成养蜜蜂——羊群会啃树苗。他的小屋周围有了泉水,是树苗的根把地下水引到了地面。他的衣服还是那件旧外套,补丁摞着补丁,但袖口总是卷得整整齐齐,手里的锄头磨得发亮。
1945年,我最后一次去看他。那片荒原已经成了森林:松树高达十米,橡树的枝叶能遮住阳光,溪流里有了鳟鱼,小鸟在枝头筑巢。以前的废墟旁,居然有了村庄,村民们说:“是那个牧羊人带来了水和树。”他已经八十七岁了,还在森林边缘种树,动作还是那么稳,像年轻时一样。
他从没说过“我要改变世界”之类的话,只是每天种一百颗橡子。但三十年过去,狂风消失了,干涸的土地长出了青草,连空气都变得湿润。我想起他说过的话:“泥土是活的,你对它好,它就会给你回报。”
1. 文中“牧羊人”与《青山不老》中的老人有何共同品质?

2. 分析文中画线句“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的细节描写作用。

3. 作者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说明荒原的变化?请结合全文概括。

4. 文中多次提到“孤独”,其目的是什么?

五、写作
以“守护绿水青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
要求:① 结合课文中“青山不老”的精神;② 列举生活中的环保举措;③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第20课 青山不老 同步练习A卷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选择题)
1. B 2. A 3. A 4. C 5. D 6. D
二、基础知识积累(填空题)
1. 文学常识
梁衡;散文
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创造绿洲;与环境斗争、造福后代
2. 字词注音
肆虐(sì nüè) 盘踞(pán jù) 淤泥(yū ní) 荡漾(dàng yàng)
3. 解释词语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风雨同舟: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三、课内阅读
1. 比喻漫山遍野的绿树;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山林的茂盛,突出老人的贡献。
2. 通过视觉描写,表现树叶在阳光下的动态美,增强画面感。
3.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老人植树造林的成果之巨大。
4. 指老人在恶劣环境下创造的绿化奇迹,暗含对其精神的赞美。
四、课外阅读(示例答案)
1. 共同品质: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热爱自然。
2. 细节描写体现牧羊人的勤劳和认真,暗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植树事业的专注。
3. ① 荒原变绿洲;② 动物回归;③ 溪流重现。
4. 强调牧羊人在孤独中坚守的不易,突出其精神的伟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