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赤峰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内蒙古赤峰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77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是中国人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摘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云梦秦简,以睡虎地秦简最为出名。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用绳索分上、中、下三道编结串联,并编组成“册”,有约4万字。考古人员经过考证和分类整理发现,这些简牍涉及从战国末期到秦始皇在位时的历史达100余年,内容包括秦朝律法制度、行政文书、编年纪事、为吏之道,以及医学、占卜、家书等。所有简文皆用秦隶书写,笔画清晰有力,字迹秀丽端正。
就简牍记载的内容来看,秦律已经形成完备体系,足以代表当时世界上极先进的律法制度,也佐证了中华民族曾以优越的法典文化长期滋润过东方世界。简牍上的光芒,足可照亮我们的文化自信。其中“置吏律”里明确规定,官员调任时,不准携带原官府佐吏;“传食律”中,还规定官吏出差应食宿从简,颇类似于今天的一些规定。又如,“田律”中明确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我们今天的禁止乱砍滥伐山林等生态保护理念,与其一脉相承。还有一片“算术”竹简上的一道算术题,显示圆周率为3.2,说明在秦代,智慧的中国人已认识到了比3更为精确的圆周率。
(摘自徐鲁《云梦秦简之思》)
材料三:
中华文明有典有册,郁郁其文;代代相续,从未中断。然而,毋庸讳言,在现代学术史上,曾经有一个时期,我们对于自己的文明不够自信,甚至对我国不少典籍的真实性心生疑虑。随着考古发现的深入、考古手段的进步,简牍等地下文物的出土改变了这一现状。王国维根据出土文献材料提出“二重证据法”,以“地下之新材料”证明历史记载的“纸上之材料”,肯定了《史记·殷本纪》对殷商帝王谱系记载的准确性,得出多数古籍有其渊源、不可简单否定的清醒结论。
如果说简牍文献的研究属于古典学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典学有几个鲜明特点。第一,中国的简牍文献的丰富性、可信度为任何其他文明所罕见。地上与地下、文字与实物都能相互印证,许多地名甚至沿用了三千年未曾改变,这为我们建立中国古典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中国古典学所依托的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这使古典文明的时代价值更加凸显。中国古典学不是学者对一些已死的语言、文化、文明的客观性、对象性、知识性的研究;恰恰相反,文脉一贯、道统为一使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着生命的连接。研究者就是被研究者,我们就是他们。研究不是研究研究者之外的对象,而是研究者的自我认知和主体意识觉醒。研究不是求知,而是文明生命的自觉赓续与复生。考古发掘和文献研究不是寻找逝去的古,而是接续当代的今,让古和今在当代时空——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场景中——相互映照、交相辉映。由古,感知当代的历史纵深;由今,洞察文明的演进走向。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简牍文献贯通古今文脉的特点,奠定了中国古典学接续文脉、塑造文明的学术特点。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着眼未来,我们一定要保护、研究、传承好秦汉简牍,在继承中推陈出新,不断提升中华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在新起点上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摘自乔清举《简牍载春秋文脉传千古》)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较之分裂时期的民族离乱、文明断流,中华文明在大一统王朝时期发展得更好。
B.材料一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李斯《谏逐客书》中“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可作为其论据支撑。
C.云梦秦简中“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其生态理念是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延续。
D.我们曾经有一个时期对自己的文明不够自信,这是因为当时我国考古发现不深,考古手段落后,出土的地下文物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运用并列式结构,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等几个角度论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思路清晰。
B.根据云梦秦简记载,秦律已经形成完备体系,这能证明“中华民族曾以优越的法典文化长期滋润过东方世界”这一观点。
C.材料二用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了云梦秦简,既体现文本的真实性与严谨性,又展示出中华文明的气象与神韵。
D.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都与简牍相关,但表达方式各有侧重,材料二说明、记叙、议论平分秋色,而材料三则以议论为主。
3.下列选项,不符合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的一项是(3分)
A.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证明史书中的孙武和孙膑并不是同一个人。
B.史学家利用敦煌汉简中关于司马迁的记载,结合《史记·太史公自序》《博物志》,确定了司马迁生年。
C.学者通过在敦煌发现的唐代写本校勘唐代法律、经济文书,从而补正了《旧唐书》《新唐书》的记载。
D.山东阳谷县和安徽黄山市就“西门庆故里”展开激烈争夺,参照《水浒传》,其故里应为山东阳谷县。
4.材料二和材料三侧重体现了材料一所阐述的中华文明的哪两种特性 (4分)
5.《增广贤文》言“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请根据材料谈谈“鉴古”的意义。(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石
陈春成
画没有用。
卧床之初,儿子捧来一堆山水图轴,给他解闷。又搬去他床前那架旧漆屏,换成绘了四时山水的四扇屏风。对着满屋的峰岫环列,他知道这是古人所谓卧游,可看久了只觉得浓墨团团、青绿晃眼,一咳嗽像众山传响。最后还是让人尽数撤去了。对他来说,山的嶙峋,绝非任何雨点皴卷云皴乱麻皴斧劈皴所能仿冒,多少年来他一向以脚底来感触——那双如今已无知觉的脚注,正蒙在被中,隆起如沉睡的丘峦。倒是在夜里,药气与虫声相织的夜里,他喘息着,偏过头去,盯住床边一方昏暗的空墙,凝神久久,那昏暗中就起伏许多峥嵘的线条。
还有石头。石头管一点用。
红褐色的一枚,手感细腻且微潮,是武夷山;雁荡山最轻,疏松多细孔,遍体有密纹如涟漪;华山是笏板似的一块,狭长而薄,灰扑扑的……还有一块不成形的,浓黑如铁,想不起来自哪里。最后几个月,他将它们逐一检视过,握在手里摩挲着,倒有一点滋味。
远远的听见打更声。他在客店旅枕上听过多少地方的更梆 如今万里归来,病榻卧听,听它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一寸寸把天敲白了……顷刻又沉寂。从云南回来以后,每天所见所闻都是一样的,到什么时辰有什么声音。再过一会鸡要啼了,然后是卖豆腐的苍凉的嗓音。然后是敲门声,第一碗药。
他是正月从云南出发的,历时五月,抵达家乡是荷花正盛的时节。丽江土司木公敬重他,派了八名麽些族壮汉,以一架竹舆轮流扛着他,一路东行。木公自幼习诗书,知道汉人的讲究,便派人一路护送,好让他死在家中。不料真得生还。在家躺了数月,还没尝到死亡的滋味,却觉得是死亡在慢慢品尝他。疼痛则像一队小小的旅人,兴致勃勃地行进,探索他体内密布的溶洞与暗流,在他知觉尽头叮叮开凿着。
他一再追忆。追忆也不能让他再来一次……
顾万亭是江阴有名的怪人。他平生最爱听人说奇闻异事,“顾万亭”取的就是“姑妄听”的谐音,真是怪得可以。山精木魅,烟粉灵怪,来者不拒。他把故事抄录下来,全锁在一只黑漆螺钿大书橱中,留待着编进一部网罗天下异闻的大书。据说他家有一座藏书楼,尽收志怪之书,叫剪灯对魍楼。至于他的书修得如何,要修多久,没人知道。他和顾万亭不熟,只在一次寿筵上见过。他不喜欢这个人,觉得有股阴气。然而有一次竟听说他和顾万亭并称江阴二怪,他气了半日,气极而笑。他的癖好、志向可以说与顾万亭背道而驰。顾万亭搜罗的无非是道听途说,他的游记每一句都踏在坚稳的事实上。
书稿已交给好友季梦良编订。他不打算修改,事实上很少再看。旅途中他总是当日即写,从不事后追述,也无意斟酌文辞。
空药碗和吃剩的早饭撤去了,苦味还残留在口中。他倚坐床头,正微生困意,蓦然间起了一个念头,他想,如果我能变得极小,尘埃一样在房内飘转,那么这一室之中的雄奇、诡丽、深秀之处,未必就少于九州的名胜……他越想越有兴味,让人取来纸笔,匆匆记下一些句子……
他在写一篇杜撰的游记。主角江阴徐生,素有烟霞癖,一日入山探洞得青书一卷,载有秘术,习之能缩身若微尘。徐生慨叹此真无用之术耳。不料归途误堕山涧,双足俱废,幸为樵人所救。自此终日卧居斗室之中,徐生幡然而悟,取青书日夜攻习,术成,每日缩为微尘飘游房内,于木隙砖缝、衣纹被褶、一洼一隆之中,探幽揽胜,睹开辟以来人所未睹之奇观。徐生如何能飘在空中 他叼着笔管想了一会。缩小后的徐生,腿脚灵便如初。
接下来他细写徐生的游踪。笔法清畅一如他写游记,只是所见所闻全凭臆造。他极享受这臆造,只要审视日常之物,任神思飞动,穿入其间极细微的所在,然后等待,壮观与秘境会自行展开。
搁下笔,天已过午,想小睡片刻。合眼想了想,又补上了题目,叫《虚室游记》。他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一手,心下得意。又看一遍,真是荒唐可笑,又极过瘾,他笑了几声,把几张纸揉成一团,一掷便掷入墙角的竹箧中。他不愿人知道他有杜撰之能,留着这篇虚妄的游记,会动摇另外数十万字的坚实。他一生的宏构已用磐石筑成,这一篇是轻薄的琉璃,无处安插,就听它脆响在虚空里。
不知睡了多久。迷糊中他看见小小的自己,行走在他额头上,钻入皱纹间,那里是乱山千叠。醒来后想了又想,觉得这一番秘游,就此湮没未免可惜。忽然有了一个主意。他令仆人将那纸团捡来,扶自己坐好,又取来一只信封。他将纸揉平了,照抄了一遍,只是将“江阴徐生”改成了“江右王生”(他母亲姓王)。他准备将这篇游记匿名寄给顾万亭,就存在他的黑漆书橱里,他如同向黑暗倾吐了一个秘密,摆脱了它又珍藏了它。他要派一名新来的小厮去,吩咐他交给顾家门房,不待对方详问主人,掉头就走。他在信封上写了顾万亭的姓名,想了想,落款写上“廖淳知”(聊存之),感到一种胡闹的快乐。小厮来了,取了信刚走,他又派人把他喊回来。既是杜撰,不妨弄得像样些,他沉吟许久,琢磨着如何收尾。这样,他写道,那青书中记载,此秘术会折人寿算,不可多用。徐生不理会,如此畅游了数月,游兴已尽,一笑而逝。
那天寄出信后,他很快就睡熟了。恍惚中觉得床托着他升起,升向房梁上那条细缝,他越来越小,缝隙越张越阔,如一道深渊朝他罩来。其中有乱石如浪涌起,凝成他熟悉的峰、峦、岭、嶂、岳,越聚越密,向他围拢。
(有删改)
【注】徐霞客西行至云南时,“两足俱废”,病因不明。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霞客游历时寻回的山石及听到的各种日常声音,都是其卧床后的精神慰藉。
B.丽江土司派人护送徐霞客东归,表明土司饱受中原文明洗礼,为人豪爽大气。
C.把虚构作品寄给顾万亭,与徐霞客怕动摇其游记的坚实但又不忍心舍弃有关。
D.徐生畅游数月,最终一笑而逝,可谓徐霞客平生经历和真实心境的具体写照。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石作为小说标题,是重要意象,也是徐霞客于峰峦叠嶂间精神游牧的载体。
B.本文讲述徐霞客故事采用的叙述视角,与《祝福》采用的叙述视角完全相同。
C.“丘峦”“涟漪”“乱山千叠”等喻体的选择,能体现徐霞客对山水的热爱。
D.本文用语颇具特色,例如“峰岫环列”“折人寿算”等词句,古典韵味十足。
8.请结合徐霞客卧床后想象自己化身为“江阴徐生”这一情节,分析想象和真实的关系。(6分)
9.中国文人历来有到山水间寻求精神突围的文化传统。这在徐霞客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6分)
(三)阅读I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姚兴,字子略,苌之长子也。苌之在马牧,兴自长安冒难奔苌,苌立为皇太子。苌出征讨,常留统后事。及镇长安,甚有威惠。与其中舍人梁喜、洗马范勖等讲论经籍,不以兵难废业,时人咸化之。苌死,兴秘不发丧,以其叔父绪镇安定,硕德镇阴密,弟崇守长安。硕德将佐言于硕德曰:“公威名宿重,部曲最强。今丧代之际,朝廷必相猜忌,非永安之道也。宜奔秦州,观望事势。”硕德曰:“太子志度宽明,必无疑阻。今苻登未灭,而自寻干戈,所谓追二袁之踪,授首与人。吾死而已,终不若斯。”及至,兴优礼而遣之。兴自称大将军,以尹纬为长史,狄伯支为司马,率众伐苻登。苻登自六陌向废桥,始平太守姚详据马嵬堡以距登。登众甚盛兴虑详不能过乃自将精骑以迫登遣尹纬领步卒赴详。纬用详计,据废桥以抗登。登因急攻纬。纬将出战,兴驰遣狄伯支谓纬曰:“兵法不战而制人者,盖为法也。苻登穷寇,宜持重,不可轻战。”纬曰:“先帝登遐,人情扰惧,今不因思奋之力,枭殄逆竖,大事去矣。纬敢以死争。”遂与登战,大破之。登众渴死者十二三,其夜大溃,登奔雍。
(节选自《晋书·姚兴列传》)
材料二:
姚兴将姚硕德率众至姑臧,吕超出战,大败,遁还。于是群臣表求与姚兴通好,隆弗许。吕超谏曰:“应龙以屈伸为灵,大人以知几为美,陛下宜思权变,苟卜世有期,不在和好。若天命去矣,宗族可全。”隆从之,乃请降。硕德表隆为凉州刺史、建康公。于是遣母弟爱子质于长安。硕德乃还。姚兴谋臣皆曰:“凉州险绝,世难先违,道清后顺,不如因其饥弊而取之。”兴乃遣使来观虚实。时姑臧谷价踊贵,斗直钱五千,人相食,饿死者十余万口。秃发 檀及蒙逊频来伐之。隆以二寇之逼也,遣绍多贵珍宝,请迎于姚兴。兴乃遣其将齐难等步骑四万迎之。
(节选自《晋史删》)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登众甚盛A兴B虑详C不能过D乃自将精骑E以迫登F遣尹纬G领H步卒赴详。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等到,与《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及”意思不同。
B.敢,愿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敢”意思不同。
C.全,保全,与《出师表》中“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全”意思相同。
D.相,互相,与《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的“相”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兴是姚苌长子,父亲出征时他常留守后方,镇守长安时颇有威望,与梁喜等讲论经籍,不废学业,深受时人感化。
B.姚苌死后,姚兴秘不发丧,派遣姚硕德等镇守要地。部将担心硕德遭朝廷猜忌,劝其奔秦州以观局势,被硕德拒绝。
C.姚兴自称大将军,任尹纬为长史,率部众讨伐苻登。姚详据守马嵬堡,尹纬占据废桥,最终苻登大败,逃奔到雍地。
D.姚硕德率军抵达姑臧,大败吕超,吕超劝说吕隆投降,吕隆听从了他的建议,并派遣其身边亲近之人到长安做人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苻登穷寇,宜持重,不可轻战。
(2)于是群臣表求与姚兴通好,隆弗许。
14.姚硕德为何拒绝部将“奔秦州”的建议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8个字。(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游吴氏园①
苏辙
细雨作寒晴便暖,好风吹袂意初佳。
清池解洗春心热,红艳能添醉眼花。
紫竹暗生岷岫笋,山丹强比洛人家。
怜渠巧与闲官便,申退②来游未觉赊。
【注】①受乌台诗案牵连,作者被贬筠州,此间过着“不得签书公事”的闲官生活。②申退,申时退衙。③赊,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天气变化起笔,写出细雨初歇晴光送暖、诗人游园风吹衣袂的景象。
B.诗中风好池清,《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二者有相似之处。
C.“洛人家”指洛阳牡丹,既能体现地域特色,又暗含着诗人的自况与乡愁。
D.全诗语言清隽,又于平易中见深意,使自然景物成为诗人内心世界的镜像。
16.尾联情感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1分)
(1)某民宿小院所栽树木,春天花满枝头,夏季绿荫蔽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所写之景相似。
(2)班会课上,王老师引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 ”两句,教导学生:真诚可化解隔阂,傲慢则众叛亲离。
(3)小刚读到《红楼梦》“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时,联想起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
(4)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 , ”三句,写作者思量岭外官场生活,有月光照耀陪伴,内心明洁。
(5)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仿词,通过巧妙地替换现成语词中的语素,韵育出形式相近而意蕴迥异的新词,为言语表达注入活力。根据《辞海》的解释,仿词是“根据现成语词推演,临时构造出一个同原来的语词意义相牵连的新语词”的修辞手法,旨在创造表达上的新鲜感。《修辞》一书也指出,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使用的词语通常是现成的,①如果为了满足表达的特殊需求,也可以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词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这种修辞方式即为仿词。
仿词在日常交流中频繁出现,尤其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其出现的频率更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例如,“高富帅”与“矮穷锉”、“开小差”与“开大差”等,都是常见的反义仿词;而“姜你军”“蒜你狠”“糖高宗”等流行语,则属于同音仿词。仿词在网络上胜行,在文学作品中也屡见不鲜。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取笑贾宝玉时提到的“贝姑娘”,便是“宝姑娘”的同义仿词。仿词出现在人物对话中,多用以( )。
仿词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还体现了语言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仿词,以增强文本的表现力和趣味性。例如,鲁迅的作品中就频繁使用仿词。据统计,《鲁迅全集》中有两百多处仿词运用,这种高频使用在其他作家作品中较为罕见。仿词的大量运用与鲁迅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体系紧蜜相连,他不仅善于使用仿词,还在文体上频繁运用“仿拟”或“戏拟”手法。②能够为作品增添新的层次和深度,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创造性和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③ 仿词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18.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增加文学作品的深度
B.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C.增强作品语言的厚重感
D.展现说话人的机智幽默
19.下列各项,没有使用仿词的一项是(3分)
A.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
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
B.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
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
C.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D.“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21.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4分)
三、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一座丰碑,唐诗是一座丰碑,雷锋精神也是一座丰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
2.D
3.D
4.参考答案:(4分)
①连续性;
②创新性;
③统一性。
(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超过两点不给分)
5.参考答案:(6分)
①更好传承中华文明;
②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③推陈出新,创新进步。
(每点2分,作答需有逻辑,要能体现价值立意)
6.C
7.B
8.参考答案:(6分)
①徐霞客的真实经历为想象提供了现实基础;
②徐霞客的丰富想象为其人生带来精神慰藉;
③想象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会超越现实生活。
(每点3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9.参考答案:(6分)
①徐霞客一生热爱游历自然山水,沉醉其中;
②双足俱废后,仍借助山石和想象游历山水;
③这些游历为徐霞客带来了精神慰藉和超脱。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A DF(登众甚盛,兴虑详不能过,乃自将精骑以迫登,遣尹纬领步卒赴详。)
11.D
12.A(“深受时人感化”错,原文“时人咸化之”意思为“当时的人都被他感化”)
13.参考答案:(8分)
(1)苻登是穷途末路的敌人,(我们)应当谨慎稳重,不可轻易出战。(穷,走投无路;判断句;宜,应该;轻,轻易。每点1分)
(2)于是群臣上奏请求与姚兴互通友好,吕隆不同意。
(表,上奏,上表;求,请求;弗,不;许,答应,同意。每点1分)14.参考答案:(3分)
①信任太子;
②避免内斗;
③坚守气节。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姚兴,字子略,是姚苌的长子。姚苌在马牧的时候,姚兴从长安冒着危险投奔姚苌,姚苌立他为皇太子。姚苌出征讨伐时,常常留下他统管后方事务。等到镇守长安的时候,很有威望,施行惠政。和他的中舍人梁喜、洗马范勖等人讲解讨论经书典籍,不因为战争灾难而荒废学业,当时的人都被他感化。姚苌死后,姚兴秘不发丧,派他的叔父姚绪镇守安定,让姚硕德镇守阴密,弟弟姚崇守卫长安。硕德的将领和属官对硕德说:“您向来威名远扬,所率的部队最为强大。如今正值新旧交替之际,朝廷内部必然会互相猜疑忌恨,这并非长治久安之道。应该前往秦州,观望局势的发展。”硕德说:“太子的志向和胸怀宽广而英明,必然不会有猜疑和阻碍。现在苻登还没有被消灭,却自己挑起战争,这就是所谓的追寻袁绍、袁术的踪迹,将自己的性命交予他人。我不过一死罢了,终究不会像这样做。”等他到了,姚兴以优厚的礼节招待他并且送走了他。姚兴自称大将军,任命尹纬为长史,狄伯支为司马,率领部众讨伐苻登。苻登从六陌朝着废桥进发,始平太守姚详据守马嵬堡以抵御苻登。苻登的兵众非常多,姚兴担心姚详不能抵御,于是亲自率领精锐骑兵进逼苻登,派遣尹纬率领步兵赶赴姚详之处。尹纬采用姚详的计策,占据废桥来抵抗苻登。苻登于是急忙攻打尹纬。尹纬将要出战的时候,姚兴急忙派遣狄伯支对尹纬说:“兵法中所说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大概就是兵法的要义了。苻登是穷途末路的敌人,(我们)应当谨慎稳重,不可轻易出战。”尹纬说:“先帝驾崩,人心惶恐不安,如今不凭借人心思奋的力量,歼灭叛逆的小人,国家大势就会丧失(无法挽回)了。我尹纬愿意以死相争。”于是和苻登交战,大败苻登。苻登的士兵中渴死的有十分之二三,当天夜里军队大败,苻登逃奔到雍地。(节选自《晋书·姚兴列传》)
材料二:
姚兴派遣姚硕德率领部众抵达姑臧,吕超出城迎战,大败而回,逃回城内。于是群臣上奏请求与姚兴互通友好,吕隆不同意。吕超进谏说:“神龙以能屈能伸为神灵,大人物以洞察先机为美德,陛下应当考虑权宜变通,如果预测(我朝)国运有期限,就不在于与他国互通友好。如果天命已去,至少可以保全宗族。”吕隆听从了他的建议,
于是请求归降。姚硕德上表举荐吕隆为凉州刺史、建康公。吕隆便派遣同母弟弟吕爱子到长安做人质。姚硕德这才率军返回。姚兴的谋臣都说:“凉州地势险要隔绝,世道混乱时先背离朝廷,世道清明后才归顺,不如趁它饥荒疲敝时攻取。”姚兴于是派使者前往观察虚实。当时姑臧谷价飞涨,一斗米的价值是五千钱,出现人吃人的惨状,饿死的有十多万人口。秃发傅檀和蒙逊频繁前来攻伐吕隆。吕隆因受这两股敌寇的逼迫,派遣吕绍携带大量珍宝,向姚兴请求迎接(自己归降)。姚兴便派遣部将齐难等率四万步骑兵前往迎接。(节选自《晋史删》)
15.C
16.参考答案:(6分)①怜:表达出对吴氏园美好景色的喜爱;②闲官:暗含对被贬现状的自嘲与无奈;③未觉赊:欣赏美景暂时获得自我宽慰/在吴氏园中获得精神慰藉。(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7.参考答案:(11分)(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2)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4)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5)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无为在歧路几女共沾巾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8.D19.B
20.参考答案:(3分)①但是/而/可是/然而②因为③所以(每处1分)
21.答案:(4分)①“韵育”改为“孕育”②“胜行”改为“盛行”③“紧蜜”改为“紧密”
(每改对一字给2分,改正以上答案中任意二字均可)
22.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