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三黑和土地 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六年级下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三黑和土地 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六年级下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21课 三黑和土地 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对“三黑和土地”主题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描绘农村自然风光
B. 歌颂土地改革后农民对土地的热爱
C. 讲述三黑的劳动经历
D. 探讨人与自然的矛盾
2. 诗歌中“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 比喻、排比 B. 夸张、拟人 C. 比喻、夸张 D. 排比、拟人
3. 下列对“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中“恨不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表达三黑对土地的好奇
B. 体现三黑对土地的急切占有欲
C. 强调三黑对土地的极度热爱
D. 暗示三黑想逃避劳动
4. 课文中“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中的“顺溜”意思是( )
A. 通畅顺当 B. 水流湍急
C. 声音悦耳 D. 动作敏捷
5. 下列对诗歌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按时间顺序叙述三黑的劳动过程
B. 以“土地”为线索串联各部分内容
C. 采用总分总的议论文结构
D. 先描写土地现状,再回忆过去
6. 下列对“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中“甜”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指土地的味道甜美
B. 形容三黑的味觉体验
C. 象征获得土地后的幸福感
D. 暗示未来生活的艰辛
二、基础知识积累(填空题)
1.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体裁为__________。
诗歌通过描写农民三黑__________的故事,反映了__________的历史背景。
2. 字词注音
耙地( ) 荞麦( ) 蹚水( ) 疙瘩( )
3. 解释词语
顺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恨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问题:
选段一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1. 选段中“妇女们刚梳的头”比喻什么?有何表达效果?

2. 分析“又平又顺溜”在句中的作用。

选段二
“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今天准备好了,/叫麦籽儿睡上。”
3. 此处使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4. 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么好的床”指什么?

四、课外阅读
《土地的誓言》(节选)
(作者:端木蕻良)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浆液就是我的血液。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故乡的原野。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 文中“土地的誓言”指什么?

2. 分析选段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一词的表达效果。

3. 作者通过哪些具体事物表达对土地的热爱?请结合全文概括。

4. 文中多次使用呼告手法(如“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有何作用?

五、写作
以“土地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 结合课文中农民对土地的情感;② 叙述真实事件或虚构故事;③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第21课 三黑和土地 同步练习A卷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选择题)
1. B 2. C 3. C 4. A 5. B 6. C
二、基础知识积累(填空题)
1. 文学常识
苏金伞;诗歌
获得土地后辛勤耕耘;土地改革
2. 字词注音
耙地(pá dì) 荞麦(qiáo mài) 蹚水(tāng shuǐ) 疙瘩(gē da)
3. 解释词语
顺溜:通畅顺当,没有阻拦。
恨不得:急切希望(实现某事),巴不得。
三、课内阅读
1. 比喻平整的土地;生动形象地表现土地被耙过后的光滑细腻,突出三黑的劳动成果。
2. 从触觉和视觉角度,强调土地平整的程度,体现三黑的细致与专注。
3. 拟人;赋予土地人格化特征,表现三黑对土地的珍视和对丰收的期待。
4. 指三黑精心耙过的土地,暗示土地是农民的“生命之床”。
四、课外阅读(示例答案)
1. 指作者对故乡土地的热爱与解放故乡的誓言。
2. “泛滥”一词原指洪水溢出,此处形容作者对土地的热情无法抑制,增强情感的强烈性。
3. ① 白桦林、红高粱等东北特有的景物;② 儿时的欢笑与回忆;③ 对土地的触觉和听觉体验。
4. 直接与土地对话,增强情感的亲切感和紧迫感,突出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