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1课 三黑和土地 同步练习B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使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 )A. 三黑耙过的土地像妇女刚梳的头。B.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C. 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常常挨骂;现在,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D. 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是他生活的希望所在。2. 下列对“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中“翻身”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指身体转动的动作B. 比喻从压迫中解放出来C. 形容农民的劳动姿态D. 暗示土地的肥沃3. 课文中“他又在打算:明年要跟人合伙,把地浇得肥肥的”体现了三黑的( )A. 贪婪 B. 懒惰 C. 长远规划 D. 盲目乐观4. 下列对诗歌语言风格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平实朴素,富有乡土气息B. 华丽优美,充满诗意C. 严谨准确,逻辑性强D. 幽默风趣,充满讽刺5. 下列对“地翻好,又耙了几遍,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中“细细”的理解,正确的是( )A. 表示动作缓慢B. 强调态度认真C. 形容土块微小D. 暗示时间充裕6. 诗歌中多次提到“蝈蝈儿”,其作用是( )A. 表现农村的热闹B. 象征土地的生机C. 暗示三黑的童年D. 对比过去与现在二、基础知识积累(填空题)1. 文学常识本文作者苏金伞是__________(流派)诗人,代表作有__________。诗歌通过__________的描写,展现了农民__________的情感。2. 近义词辨析松散与疏松:土壤__________有利于植物生长,队伍__________导致效率低下。温暖与暖和:阳光__________着大地,房间里开了暖气很__________。3. 解释词语土疙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问题:选段一“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1. 分析选段中比喻的作用。 2. 文中“旱天的鹅”与“水”分别象征什么? 选段二“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3. 此处使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4. 结合上下文,说说“每一寸土”的深层含义。 四、课外阅读《父亲的麦地》(节选)(作者:李登建)父亲的麦地在村南的河湾边,一亩三分地,像块贴身的补丁,缝在黄土塬上。父亲说:“这地是咱的根,根扎得深,日子才能稳。”我记事时,那地还是块“破皮”——土硬得像石头,春天播下的麦种,能出一半苗就算好年成。父亲不恼,天不亮就扛着锄头下地,先把土块敲碎,再用木耙搂平,一下一下,像给婴儿擦脸。他的布鞋上沾着泥,裤脚卷到膝盖,小腿上沾着麦茬,被太阳晒得黝黑,像涂了层油。“土得养。”父亲总说。他把家里的草木灰攒起来,一筐筐背到地里;把猪圈里的粪和着黄土堆成垛,捂上半月,再均匀地撒到麦垄里。有次我跟着去,看见他蹲在地里,用手把结块的粪搓碎,手指缝里全是黑泥,他却笑得很满足:“这粪香,麦子爱闻。”麦苗刚拔尖时,最怕春旱。父亲每天挑着水桶去河湾打水,桶绳勒得肩膀发红,他就垫块粗布。一趟水够浇半垄,他沿着麦垄走,瓢里的水匀匀地洒下去,像给孩子喂饭。有回我问:“爸,累不?”他直起腰,捶了捶后背:“你看麦苗喝饱了,直挺挺的,比啥都强。”麦子扬花时,父亲要在地里守着。他在田埂上搭个草棚,夜里就睡在里面。有次下暴雨,他披着蓑衣在地里排涝,把倒下的麦苗一棵棵扶起来,用土压实。天亮时,他浑身湿透,鞋里灌满了泥,却盯着重新站直的麦苗笑:“这麦跟人一样,骨头硬。”麦熟时最忙。父亲拿着镰刀,弯着腰割麦,镰刀“唰唰”响,麦秆成捆地躺在地里。他割得快,却不贪多,每把麦都捆得紧实,麦穗不落地。我帮着递绳,看见他额角的汗滴在麦秆上,“啪”地砸出个小泥点。他说:“麦是咱的娃,不能让它受委屈。”后来我进城读书,父亲仍守着那亩麦地。有年暑假回去,看见麦地边上多了棵老槐树,父亲说:“树能挡挡太阳,麦子长得舒坦。”他的背更驼了,手里的镰刀换了把新的,却还是割得那么匀。麦收后,他装了袋新麦,让我带进城:“这麦磨的面,有土香味。”现在父亲老了,不能下地了,就坐在门口的石凳上,望着河湾的方向。他说:“那地还在长麦子,我就踏实。”风从河湾吹过来,带着麦香,我忽然懂了:父亲把日子种进了地里,麦子长起来,日子就有了指望。1. 文中“麦地”与《三黑和土地》中的“土地”有何共同象征意义? 2. 分析文中画线句“每粒麦子都承载着父亲的汗水”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3. 作者为什么说“麦地是父亲的另一个孩子”?请结合全文概括。 4. 文中多次使用细节描写(如“父亲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有何效果? 五、写作以“我与土地的对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想象作文。要求:① 结合课文中土地与农民的关系;② 运用拟人手法;③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第21课 三黑和土地 同步练习B卷答案一、基础知识积累(选择题)1. C 2. B 3. C 4. A 5. B 6. D二、基础知识积累(填空题)1. 文学常识乡土;《地层下》《窗外》三黑的劳动与憧憬;对土地的热爱2. 近义词辨析疏松;松散温暖;暖和3. 解释词语土疙瘩:土结成的块状物。顺溜:通畅顺当,没有阻拦。三、课内阅读1. 将农民对土地的投入比作旱天的鹅入水,生动表现农民获得土地后的急切与喜悦。2. “旱天的鹅”象征渴望土地的农民,“水”象征土地带来的生机与希望。3. 反复;强调三黑翻地的细致与全面,突出其对土地的珍视。4. 指土地的每一处都承载着农民的希望,体现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四、课外阅读(示例答案)1. 共同象征意义:土地是生命的根基,承载着劳动与情感。2. 拟人,赋予麦子人格化特征,强调父亲的辛勤付出与对麦地的深情。3. ① 麦地耗费了父亲的精力;② 父亲像照顾孩子一样照料麦地;③ 麦地是父亲情感的寄托。4. 细节描写刻画父亲的勤劳与朴实,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