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大道之行也第二课时儒家经典知多少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四书》《五经》书诗礼易春秋第一课时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重点)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难点)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素养)学习目标作品简介知识备查《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知识备查《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课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论语背景资料预习检查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矜讲信修睦 男有分wéijǔɡuānmùfèn整体感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用作动词,以……为亲。指才干出众。指品德高尚。培养和睦气氛。用作动词,以……为亲。用作动词,以……为子。整体感知能够善终。职分,职守。女子出嫁。憎恨。因此。奸诈之心。兴起。从外面把门带上。这叫作。有残疾而不能做事。同“鳏”,老而无妻。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父母。子女。同“举”,推举。整体感知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择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够善终,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有残疾的人都能够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财物,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收藏它但不是为了据为己有;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奸诈之心闭塞不会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社会。精读细研“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而选举的标准是“贤”“能”,即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精读细研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精读细研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男有分,女有归”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精读细研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合作探究参照《虽有嘉肴》中对偶句的分析,找出本文中的对偶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合作探究讨论:你如何理解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见解一: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合作探究参照《虽有嘉肴》中对偶句的分析,找出本文中的对偶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合作探究见解二: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构想出来的。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造反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社会,这当中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纷乱,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合作探究参照《虽有嘉肴》中对偶句的分析,找出本文中的对偶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合作探究文中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合作探究参照《虽有嘉肴》中对偶句的分析,找出本文中的对偶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合作探究文中的“大同”社会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有何启示?陶渊明《桃花源记》康有为《大同书》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天下为公”“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合作探究参照《虽有嘉肴》中对偶句的分析,找出本文中的对偶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合作探究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3.男有分,女有归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5.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对偶精严,平仄相对,简捷凝练。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对比面对财货浪费和力气付出的两种无私的态度,加重了推理的意味。句子结构、表意风格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合作探究合作探究通假字选贤与能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举”,推举。同“鳏”,老而无妻。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古今异义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鳏寡孤独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古义:达到极点。 今义:到。古义:老而无子。今义:一个,唯独。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词多义独故人不独亲其亲(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副词,单,只名词,老而无子的人亲不独亲其亲( )不独亲其亲( )动词,以……为亲名词,父母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词多义子不独子其子( )不独子其子( )动词,以……为子名词,子女闭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外户而不闭( )动词,杜绝,闭塞动词,关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词类活用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壮”,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动词用作名词,奸诈之心。动词用作名词,盗窃、作乱害人的事。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文言句式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倒装句:不必藏于己。“……也”表判断。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不必于己藏”。课堂小结概括主题《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课堂小结学后感悟《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是理想的社会形式,它需要每个人都贡献出一分力量。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也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也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哪怕仅是将废纸拾进垃圾桶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也将会带来巨大的风气转变。写作特色 结构严谨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写作特色 排比增气势排比句的功能主要是造成铺排效果,增强气势,如《大道之行也》中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一贯而下,气势十足,让人感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能够安居乐业,是最好的社会状态。板书设计大道之行也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基本特征:社会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理想社会:谋闭不兴,盗乱不作,外户不闭令人神往太平盛世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1)不知其旨也 旨: (2)虽有至道 至道: (3)选贤与能 与: (4)男有分 分: 味美。最好的道理。与,同“举”,推举。职分,职守。 课堂检测2.下列对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译文:知识掌握得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B.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译文: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C.《兑命》曰“学学半”。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D.男有分,女有归。译文: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A课堂检测(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 。 (2) ,教然后知困。(3) ,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5)是故谋闭而不兴, , 。是谓大同。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课堂检测课堂小结4.《虽有嘉肴》节选自《 》。《礼记》又名《 》,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 编纂。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周六晚上,程璐一家正在讨论明天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的事。爸妈想带程璐一起去给老人送些钱和生活用品。正在这时,同学也来约程璐一起去敬老院帮老人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为他们表演节目。如果你是程璐,你会选择跟谁去?请说出理由。(含标点60字以内)礼记·学记小戴礼记儒戴圣课堂检测示例:我会选择和同学去。敬老院的老人们大都子女不在身边或者没有子女,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陪伴。拓展探究拓展延伸1.苟利国家,不求富贵。2.择师不可不慎也。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6.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7.玉不琢,不成器;不人学,不知道。8.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中的名言名句拓展探究拓展阅读(2019·内蒙古巴彦淖尔中考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①而弗牵,强②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节选自《礼记·学记》)拓展探究拓展阅读【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③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④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节选自(礼记·学记》)注释:①道:引导。②强:劝勉。③庸:功劳。④说:通“脱”,解脱。拓展探究拓展阅读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1)故君子之教喻也(2)师逸而功倍2.翻译下面的句子。(1)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2)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3.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4.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拓展探究参考答案1.(1)所以 (2)闲适,轻松2.(1)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2)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3.先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 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4.“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课下作业1.《礼记》中的思想和故事对后世影响深远,有一部分也演变为成语为人们熟知,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礼记》中的成语故事,跟同学交流。2.背诵课文。课下作业美轮美奂语出《礼记 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郑玄注:心讥其奢也。轮,轮囷,言高大;奂,言众多。后来用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课下作业温文尔雅《礼记 文王世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唐代孔颖达疏:“恭敬而温之者,谓内外有礼,貌恭心敬,而温润文章。”“尔雅”:近于雅正。《史记 儒林传序》:“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后来四字成文,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聊斋志异 八 陈锡九》:“(锡九)至郡见太守,历述家世。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观看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