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8《世说新语》二则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8《世说新语》二则 教案

资源简介

8 《世说新语》二则
◇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二则》中,《咏雪》一文展现了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书香家庭。《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这两则文章都表现了少年儿童聪慧方正的正面形象,侧面体现了当时士人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和意志追求。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2.品读文章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古人的智慧和诚实守信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2.难点: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历史上有很多成功人士在年少时就崭露头角,如骆宾王作《咏鹅》时只有七岁,甘罗做宰相时只有十二岁。今天,我们将学习《〈世说新语〉二则》中的《咏雪》一文,来认识一位小才女,她叫谢道韫。
二、学习新课
1.作者及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和门下文士博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篇,主要记录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逸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做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词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本文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
2.检测生字词。
骤(zhòu)  差可拟(chā)   柳絮(xù)
奕(yì) 凝(níng)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义。
2.翻译文本。先读一遍课文及注释,学生讨论,老师指导再回答。
明确:①翻译时依照四字诀。
译(文中主要字词全要翻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增字组词或以近义词替换,如:寒雪日——在寒冷的下雪天)、留(专有名词或人名不用翻译,如:谢太傅、胡儿、无奕、左将军王凝之、陈太丘、元方)、调(为使语句通畅要在翻译时调换语句,如: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增(补充词中省略的成分,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
②强调关键字词。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如“寒雪日”,名词作状语,在寒冷的下雪天。
还有一些词语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也需要我们熟记,如“然”,……的样子;“乃”,才。
(先讲解基本方法,在学生逐一翻译全文时以这种方法来讲解文章)
翻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给小辈们讲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急了,谢太傅兴致勃勃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侄子胡儿说:“把盐撒到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侄女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而起。”谢太傅开怀大笑。(她)就是谢太傅长兄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步骤二:解读内容,赏析语言
1.内容理解。
(1)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15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代了咏雪的时间、地点、人物等。
(2)分析“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明确:“寒雪”“内集”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欣然”“大笑”可以看出谢安和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这些词营造了一种和睦、轻松、快乐、融洽的家庭氛围。
(3)“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
明确:“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是因“柳絮”一喻而“笑乐”。
(4)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明确:表示一种赞扬和敬佩,暗示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2.语言赏析。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到底哪一个比喻好?
明确: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比喻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四、课堂小结
本文短短的71个字,却为我们塑造了如此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品读,我们感受到了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也感受到了谢道韫的聪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这篇美文,再次投入那个“白雪纷纷”的世界里。
五、布置作业
每人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咏雪诗,与同学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几千年来,立木为信、童叟无欺等诚信故事不断地熏陶着我们。先人们反复地告诫我们,“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还记得歌德曾说过“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所以礼貌待人是一个人内在美的体现,也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与“信”“礼”相关的文言文。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义。
2.翻译文本。先读一遍课文及注释,学生讨论,老师指导再回答。
明确:期:约定。去:离开。不:同“否”。委:丢下。引:拉。顾:回头看。
翻译: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到,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家父)等您很久(您)没来,已经离开了。”朋友就生气了,说:“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元方说:“您和家父约定在正午时分(同行)。正午时分您没来,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走进门里连头也不回。
步骤二:解读内容,分析人物
1.内容理解。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使用了许多不同的称呼,找出来,说说他们的意思。
明确:“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是对别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辞。
(2)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明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认为元方并非失礼的理由: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
2.人物形象。
(1)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明确: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仪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正表现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过中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但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元方的面怒责其父,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词严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就改的精神。
步骤三:拓展延伸,交流感悟
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明确:①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做言而有信的人;②我们要懂礼仪,语言文明,学会尊重他人;③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和错误;④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⑤为人要方正,办事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三、课堂小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懂礼识仪。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诚的人。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四、布置作业
积累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与同学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基本落实了教学目标,在朗读中解决了字词积累与运用的问题,通过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体味人物的内心、品格,把握人物的形象。但也有一些遗憾,时间把握上还有一点欠缺,需要努力加强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提高课堂上时间的利用效率。在品析文段时,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引导他们更多元化地理解。自己尽量少讲一些,让学生多讲一些。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