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0 《往事依依》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0 《往事依依》教案

资源简介

10 往事依依于 漪
◇教材分析◇
  本篇散文文采斐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思想的启迪。全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中心鲜明突出。文章的这些特点,对于七年级学生写作记叙文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精美语句及其蕴含的丰富感情,体会作者的“依依”之情。
3.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明做人之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精美语句及其蕴含的丰富感情。
2.难点:领会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明做人之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它们是那么深刻,仿佛镌刻在我们的心上一般。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影响我们终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中感受那些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情……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于漪(1929— ),江苏镇江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本文是于漪应《中学生阅读》编辑部的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徜徉(chángyáng)   浩渺(miǎo)
素娥(é) 婵娟(chán)
谆谆教导(zhūnzhūn) 雕镂(lòu)
镌刻(juān) 慷慨(kǎi)
心旷神怡(kuàng)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浩渺:水面辽阔无边。
雕镂:雕刻。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围绕往事,文章突出描写了哪几个片段场面?在这些事情中作者分别感受到了怎样的快乐?
明确:
(1)看图:小时候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感受:百看不厌,“徜徉于山水之间”,乐在其中,津津有味。
(2)读诗:学生时代读《千家诗》。感受: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3)听讲课
①国文教师:
特点: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
感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每次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②代课的国文老师:
特点:教田汉《南归》中的诗时,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感受: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4)聆教诲:老师教导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感受:铭刻在心,一生受用不尽。
3.理解往事带对作者的影响。
明确:
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借助形象形成了深刻的记忆,发展了形象思维。
读《千家诗》——沉浸在诗句营造的美好意境中,激发起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听老师朗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开始爱读辛弃疾词。
听老师朗诵《南归》——深受感动,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步骤二:理解标题,把握情感
1.作者回忆了少年时代的“往事”,标题中的“依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依依”在这里是“十分留恋、不舍分离”的意思。“往事依依”表达了作者对年少时代往事的深切怀念。
2.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明确: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步骤三: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1.文中有一些词语运用巧妙,值得反复玩味,请细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1)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明确:“编织”与“花环”相照应,而“美丽的生活花环”又与下文《千家诗》中歌咏祖国风物、四季风光的诗篇相照应。阅读这些诗篇,生活如同花环般色彩斑斓;而这一首首诗,正是“编织”这一花环的花朵。
(2)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明确:“沉浸”的本义是浸人水中,多用来比喻人处于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这里说“沉浸在美的享受中”,表明“我”已经全身心投入到一种审美的状态之中,反映了《千家诗》中五彩纷呈的诗歌对“我”的影响之深。
(3)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明确:“雕镂”的本义是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上面刻画,这里用以表明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给“我”的印象之深,难以磨灭。
(4)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明确:“凝注”是“凝聚、聚结”的意思(“凝”和“注”本身都有集中的意思),眼神中满满地都是凝聚的感动,凸显了老师朗诵时的全情投入;而“我”能关注到老师眼中“凝注”的感动,说明“我”也全情投入并被老师深深感动了。
2.重点阅读文中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部分,品味其描写的语句、方法。(点拨: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相同与不同之处,可细细品读。)
相同点:老师读的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诵读时老师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至今还能背出它们,都对“我”爱上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异:所讲的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的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一个是情满双眸。
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3.文中写看画、读书、听课的部分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先记叙或描写后议论。
步骤四:拓展延伸,仿写片段
1.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2.写作后选3~5位学生朗读所写内容,全班点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于漪老师的脚步,回到了她的少年时代,探寻了她成长的源头,那就是——青少年时期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五、布置作业
完善课堂上仿写的片段。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生的积极性高。课堂最后,在让学生借鉴文章写法进行仿写时,由于时间问题,引导不足。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仍需改进。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