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1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1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资源简介

11*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选自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说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安妮·莎莉文开启了海伦·凯勒的智慧,也陪伴着她走过了生命的大半旅程。本文讲述的是安妮·莎莉文刚刚走进海伦·凯勒生活时的故事。课文展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莎莉文老师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深沉的爱让人记忆深刻。本文语言清新朴实,表达上将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在能力的培养方面和情感的提升方面,都能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2.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3.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2.难点: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能感受阳光的五彩斑斓,目睹树木的青翠葱绿,聆听鸟儿的悦耳鸣叫。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群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他们要生存下去尚且需要一定的勇气,而能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走进一个奇迹,去结识一位奇女子。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盲聋作家、教育家。在十九个月大时因患猩红热而失去视力和听力。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岁。她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但先后出版了14本著作,其中包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等。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攫(jué)  衡量(liáng) 绽(zhàn)放
吞噬(shì) 稚(zhì)气 搁(gē)置
沁(qìn)凉 阐(chǎn)释 茫(máng)然无措(cuò)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攫:抓。
搁置:停止做某件事。
沁凉:透出凉意。
茫然无措:面对问题或困境毫无办法,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无休无止:指没完没了。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点拨:学生复述时,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事迹,能够引用原文的尽量引用原文〕
2.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明确:第1段:开篇明义,写莎莉文老师来的那一天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
第2~4段:回忆“我”与莎莉文老师初次相见的情景。
第5~9段:莎莉文老师用她特有的教育方式一步步开启了“我”智慧和情感的大门。
3.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强调“那一天”?
明确:因为“那一天”是“我所记得的最重要的日子”,“那一天”莎莉文老师来了,是“我”生命重新开始的一天。从那一天起,“我”进入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通过强调“那一天”,表明莎莉文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
步骤二:理解内容,探究主旨
1.课文第一部分为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出场做了哪些铺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铺垫的内容)总写“我”的感受、家人的活动、“我”的等待和渴望,引出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好处)烘托老师对“我”的重要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明确:①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帽子”“杯子”以及“坐”、“站”、“走”等词。②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上拼写出“水”这个词,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美妙沁凉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3.如何理解标题“再塑生命的人”的含义?
明确:“再塑生命”本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文中是指:①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对生命的希望和热忱被唤醒,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走向了光明和快乐的世界之中;②莎莉文老师让“我”回归自然,理解自然;③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从这个意义上讲,莎莉文老师正是“再塑生命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4.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情的?
明确:课文开头写“在我全部的生命中,我所记得的最重要的日子,是我的老师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作者生命的重新开始,她甚至把莎莉文老师称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心中,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使者,作者这样描述她到来时自己内心的感受:“‘光明!给我光明!’这是我灵魂深处无声的呼唤。就是在那个时刻,爱的光亮照射到了我身上”“那就是来为我揭开一切事物面纱的人,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她是来爱我的人”。课文更多的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的感激、崇敬之情。
5.分析人物形象。
(1)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明确: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2)海伦·凯勒又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一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盲聋女孩。
6.理解文章主旨。
明确:这篇课文真实地记叙了作者受教于莎莉文老师的几件事,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对求知的热切希望以及艰辛却愉快的生活感受。
步骤三:拓展延伸,交流感悟
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莎莉文老师的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她们身上,你得到了哪些人生的启示呢?
明确:海伦成为不平凡的人,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这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从莎莉文老师身上,我懂得了关心他人,要充满爱心和耐心,要讲究教育方法,要善抓教育时机等。从海伦身上,我懂得了要有顽强的意志,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学会感恩等。
四、课堂小结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像春天的种子般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中,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凯勒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要是没有老师,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学完本课后,希望同学们也能学会关爱他人,让生命得到升华。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更多关于残疾人的励志事迹,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板书设计
再塑生命的人
◇教学反思◇
本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体理解了文章内容,并通过合作探究深入理解了文章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但是这节课学生讨论较少,对文章主题理解欠缺,要进一步从“爱”入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