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苏科版(2024)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 力与运动第 2 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你赞成小明和小华的观点吗?如果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踢出去的足球,脚已不再对它施力,为什么它还会继续运动?足球最终会停下来,这又是为什么?牛顿第一定律想一想如 何 用 图 8-6 所示的装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做一做1. 将棉布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上点 A 处滑下,记下小车停在棉布上的位置。2. 移开棉布,让小车从斜面上点 A处滑下,记下小车停在木板上的位置。3. 将玻璃板放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上点 A 处滑下,记下小车停在玻璃板上的位置。4. 将实验情况填入下表。牛顿第一定律毛巾棉布玻璃大小很小近远更远议一议1. 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与它所受的阻力有什么关系?2. 试想,假 如 小 车 在 光 滑 水 平 面 上运动,即不受阻力,小车将会怎样运动?所受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远如果没有阻力,将运动无限的远即保持原来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牛顿第一定律牛 顿( 图 8-7) 在 伽 利 略 等 科 学 家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总结,得出结论:一切物体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有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这个结论称为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任何物体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称为惯性(inertia)。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历史进程中的力对运动的作用的认识历程【说明】牛顿第一定律历史进程中的力对运动的作用的认识历程【说明】牛顿第一定律历史进程中的力对运动的作用的认识历程【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牛顿第一定律历史进程中的力对运动的作用的认识历程牛顿第一定律历史进程中的力对运动的作用的认识历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解析:一切物体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有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适用于所有物体无例外“或”表示两者之一,不同时存在1.“除非有力”暗指前半句成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力”。2.做匀速直线运动不需力来维持3.不受力的物体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受平衡力的作用”也可作为定律成立的条件。运动状态的改变必须要有力有参与。没有力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1. 如图 8-8 所示,桌面上放有一摞棋子,用尺沿水平方向快速击打最下面的棋子。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这种现象?被击打的棋子飞不去,其它棋子仍保留在原位置并下落。解释现象:尺对最下面的棋子施加了一个水平方向的力,这个力改变了最下面棋子的运动状态,获得了水平速度而飞出去。对于上面的棋子,虽然它们之间存在微小的摩擦力等作用力,但由于击打时间极短,这个力不足以在短时间内使上面的棋子获得明显的水平速度,它们在竖直方向上依然受到重力作用,在最下面棋子被击飞后,上面的棋子在重力作用下,会在原位置附近开始下落。2. 如图 8-9(a)所示,在小车上放一个木块,然后突然快速拉动小车,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如图 8-9(b)所示,小车以较大的速度向前运动,当碰到障碍物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尝试解释上述现象。图( a ),突然快速拉动小车,木块沿小车向后滑;图( b ),当碰到障碍物时,木块沿着小车,继续向前滑。答案按钮注意:书中的木块是平着放的,不会倒,只会滑行。解释惯性现象的基本模式锤和柄一起向下运动,当柄碰到硬物时柄停止运动,由于惯性,锤仍然以原来的速度继续向下运动,使锤和柄之间安装得更牢固。看视频回答问题并解释现象。船夫在船上竖直向上跳起后,其落脚点在( )A起跳点的后面 B起跳点的前面C起跳点处C请解释这种现象。船在短时间内可看成匀速直线运动,当船夫竖直跳起后,船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继续前进,由于惯性,在水平方向上船夫仍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由于两者水平速度相同,所以落脚点还在起跳点上。生活中,有时人们要利用惯性。如图 8-10 所示,跳远运动员起跳后,由于惯性仍会保持原有的速度向前运动,因此能跳出较远的距离。有时人们也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例如,汽车发生追尾或紧急刹车时,驾驶员和乘客由于惯性会继续向前运动,如果未按要求系好安全带,就会发生危险,甚至造成伤亡事故。为更好地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人身安全,现在汽车一般还装有可自动弹出的安全气囊,如图 8-11 所示。驾驶员发现前方有突发情况后,观察获得的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综合各类信息作出决策,指挥四肢完成刹车动作,以及车辆制动系统作出响应,这些过程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车辆会向前行驶一段距离,这段距离称为反应距离。刹车后,车辆由于惯性还会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这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例如,驾驶员在正常状态下驾驶轿车以 90 km / h 的速度行驶时,反应距离约为 25 m,制动距离约为 68 m,如图 8-12 所示。若车速更大,则通过的距离会更长。如果发现紧急情况时离前车太近,或者超速行驶,就容易发生碰撞事故。因此,高速公路上必须限速且要求前后车辆保持适当的距离。值得强调的是,酒后驾车会使人的反应时间显著延长,极易造成交通事故。因此,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拒绝酒后驾车,既是为了自身安全,也是维护公共安全的一种社会责任。任何物体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称为惯性。惯性的解读主语谓语宾语( )定语()定语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不管是否受力不管动与静不管速度大小不是说“只有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只是说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如受力)下,他能体现出它的这个本性。事实上,物体受了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正是外界克服物体这种固有的性质的体现。▲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蜡烛具有可燃性,但是在大风中,我们不能将它点燃,能不能据此说“此蜡烛不具有可燃性”?是物体“本身”的性质其大小与外界因素无关(如动与静,速度的大与小,受力与否都无关。只与同样是物体本身的性质“质量”有关。表现在难动表现在难停和难改变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特别提醒:关于”惯性“的用词搭配。只能说”由于惯性“、”利用惯性“、”因为惯性“。不能说”由于惯性的作用“、”受到惯性“、”产生惯性“等。1. 子弹从枪膛射出后,虽然不再受到推力的作用,但仍能向前运动。这是为什么?答:子弹在枪膛内时,受到火药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的推力作用,在枪膛内加速,获得了一定的速度。当子弹从枪膛射出后,虽然不再受到来自火药气体的推力作用,但由于惯性,它要保持在枪膛内获得的速度和运动方向继续向前运动。2. 如图 8-13 所示,公交车将要启动时,乘客常会听到“车辆起步,请站稳扶好”的语音提示。请你解释其中的道理。答:车辆启动前,乘客处于静止状态,与公交车保持相对静止。当公交车将要启动时,车辆在发动机的驱动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向前运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由于惯性,乘客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而此时车辆已经向前运动,乘客的脚会随着车辆向前移动,但身体的上部仍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这样就会导致乘客的身体向后倾斜。如果乘客没有站稳扶好,就很容易摔倒,造成意外伤害。3. 如图 8-14 所示,飞机在飞行中投放救援物资。若投放时飞机恰好在目标位置正上方,物资能落到目标位置吗?应该怎样投放才能使物资恰好落到目标位置?答:若投放时飞机恰好在目标位置正上方投放救援物资,物资不能落到目标位置。飞机需要提前在目标位置之前的一定距离处投放物资。根据飞机的飞行速度、飞行高度、物资所受空气阻力等因素,通过物理公式计算出提前投放的具体距离。下课了!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