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2024 主编:赵季平,杜永寿)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演唱《阿伊亚——非洲的灵感》 课件+素材+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音版(2024 主编:赵季平,杜永寿)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演唱《阿伊亚——非洲的灵感》 课件+素材+教案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非洲的灵感
阿伊亚——非洲的灵感
无伴奏合唱
中非民歌
1
《阿伊亚——非洲的灵感 》是一首经过改编的中非民间歌谣,演唱形式为无伴奏合唱。整首歌曲没有语义性歌词,只有“嗨呀,嗨呀”“喵喵 ”一等的衬词,表现了一种相互思念、呼唤的情景。
中非民歌
歌曲介绍
《阿伊亚——非洲的灵感》是由“黑色之音”演唱组演唱的一首中非民间歌谣。
“黑色之音””演唱组成立于1989年,是英国一个女子无伴奏歌唱团体,由5位英国籍黑人女歌手组成。
演唱者介绍
多声部合作1
跟伴奏学唱


典型的“一人领唱、众人应和”的黑人歌唱形式。
一领众和
演唱形式
三声部伴唱
多声部合作2

三个声部伴唱的节奏相同,仅有一个乐句,音域比较窄,旋律起伏很小。
歌曲特点
多声部合作3


2
非洲的节日
马林巴与打击乐合奏
器乐合奏
东非民间乐曲
马林巴 打击乐器,起源于非洲。用小槌敲击琴板发音。其形制多种多样,民间常见的形式有:将琴板置于地坑或泥罐上;将琴板排列在两根圆木上;将琴板固定在木架上,并在下面悬挂共鸣葫芦三类。
马林巴简介
docerID:327037375
在第一段马林巴演奏的基础上,第二段加入女声流畅、质朴的旋律。歌声中带有祈祷、祝福之意。 
第三段为乐曲的再现部分。节奏更加紧凑,曲调逐渐高扬,形成了乐曲的高潮。
乐曲分析
乐曲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热烈欢快,由两个小节组成的主题不断变化反复。
非洲音乐介绍
非洲音乐及乐器介绍音乐演奏的意义风格
演示完毕
感谢聆听课 时 方 案
课题 《阿伊亚——非洲的灵感》《非洲的节日》 课型 欣赏课
教案序号 备课日期
备课人 授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了解非洲民间歌谣《阿伊亚》的无伴奏合唱形式及衬词特点。 2.认识非洲乐器马林巴的起源、构造与音色,理解其“主题反复”的演奏手法。 3.掌握“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尝试多声部合作练习。
重点难点 1.重点:非洲音乐的多声部协作特点;马林巴的音色与乐曲结构。 2.难点:无伴奏合唱的音准控制;多声部节奏的配合。
主要教法 听唱法、视听法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作业反馈、复习旧知(导入)、学习活动与教法设计、小结、目标检测等 设计理念或意图
(一)导入:非洲灵感初感知 1. 情境创设 播放《阿伊亚》片段,提问:“歌曲中有哪些特殊的声音?(衬词“嗨呀”“喵喵”) 展示非洲草原、部落聚会图片,引出课题:“这些衬词模仿了什么场景?”(呼唤、思念) (二)新课教学 1. 歌曲特点剖析 无伴奏合唱:引导学生闭眼聆听,思考:“没有乐器伴奏,人声如何营造丰富层次?” 衬词情感:分组模仿衬词“嗨呀—喵喵”,体验“呼唤与回应”的情感表达。 2. 多声部合作实践 形式学习:教师示范“一领众和”(师领唱“嗨呀”,生齐应“喵喵”)。 分组创作:学生分三组创作短小衬词旋律,进行多声部叠加练习。 (三)《非洲的节日》 1. 马林巴与乐曲结构 乐器认知: 展示马林巴图片/实物模型,演示“琴板+共鸣葫芦”的构造(结合PPT图示)。 对比聆听马林巴独奏 vs 加入女声的段落,感受“祈祷祝福”的意境。 结构分析: 2.乐曲分析:(主题反复→女声加入→高潮再现)。 律动体验:第一段拍手打稳定节拍,第三段加速模拟“紧凑高扬”的情绪。 (四)拓展:非洲音乐文化 1. 节日中的音乐 播放非洲节日视频片段,观察马林巴与打击乐合奏的场景。 2. 即兴创作 提供简易打击乐器(鼓、沙锤),小组用“主题反复”手法创编4小节节奏。 (五)总结与升华 1. 情感共鸣 讨论:“非洲音乐如何用非语义性衬词传递情感?”(质朴、直接的生命力)
作业 设计 课后聆听非洲音乐。
板书 设计 非洲灵感 → 无伴奏合唱 → 衬词呼唤 → 多声部协作 ↓ 马林巴+人声 → 主题反复 → 祈祷→祝福→高潮
教学 反思 需关注学生多声部配合的实践难度,可简化声部数量;若马林巴实物缺失,可用木琴替代演示音色特点。 本设计紧扣PPT核心知识点,突出“听觉体验文化理解实践创造”的递进逻辑,强调非洲音乐的协作性与情感表达独特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