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马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马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下册。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道德虽非文学的决定性因素,但因为两者均根植于特定的文化体系,处理的都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内心生活的基本经验,故而,道德是文学必然关涉到的基本命题。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生活,因此每个民族的文学必然有自己的道德叙事形态。这样的道德叙事形态,正是每个民族文学特有的区别于它者的标志性存在。正是如此,借助道德文化这个特定视角,我们可以进一步观察中国文学的某些重要的历史、文化、审美的独特品质。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就是审美主体把追求德化的社会生活与内心生活作为主高审美情怀。这点同西方文论迥然有别,西方美学思想自毕达哥拉斯学派始,就特别强调对称、比例、平衡、和谐等形式的美,柏拉图虽然强调美来自“美的理念”.但是他却同样说:“真正的关未自所谓美的颜色,美的形式”。中国文学的潜在规约是:作家必须是道德上的高尚者,因为文学担负着人类道德建设的任务,如果作家不是道德上的至善者,则无法写出有道德高度和涵养的文学作品。
理论上清理中国传统文学思想中伦理道德文化与文学的关系难以奏效,因为中国文论博大精深,实非片言只语所能讲得清楚。但和西方文学发展的内在理论相比,我们却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内在差异,那就是:虽然西方艺术理论早在它的起源阶段就涉及到文学的道德相关性问题,但是对西方文学思想而言,道德目标从来就不是文艺的最终目标,而是艺术审美本身的自然产物。在西方文论视野中,文学的道德功能虽然受到相当的重视,但是基本的逻辑却是这样
的:道德理性和道德实践并非是文学的目标预设,而是通过文学对人的情感、意志的召唤和塑造带来的自然而然的结果。西方文论无意特别强调文学的道德功能。这一点和中国文学思想有很大差异。
中国文学因为重视道德训诫功能,因此文学的一个基本特质就是注重情感的力量,或以情感人,或含蕴人生真理;或针砭时弊,或悲怨人生无常,无论是以抒情为主的诗词创作还是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戏曲,作家都特别善于以情感人,注意营造文学感化人心、教化人伦的道德情感力量。周作人在他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中,把言情、言志两种传统的此消彼长视作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不管是言情还是言志,两者皆属内向性叙事传统。同以道德论为中心的中国文学相比,西方文学理论系统似乎更加看重的是知识论的范畴。早在古希腊时期,诗人就被公认为“教育家”“第一批哲人”。这里的“教育家”,显然不是指文学的道德劝诫功能,而是指文学所具有的对外部世界和人生真理的认知作用。
(摘编自周保欣《伦理文化与文学“中国性”的生成》)
材料二:
高尔基曾说,“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虽体裁众多,但归根结底是源于生活,始于社会。文学作为一门用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的学科,它自觉不自觉地要关注道德、抒发道德和应用道德,任何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终究会内生出一定的道德要求。文学的这种内生性道德也就是道德对于文学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的规范维系和价值支撑。
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物,其生命力在于传播。只有在传播(出版发行)和接受(读者消费)的过程中,文学才能体现出它的文化属性和社会价值,而道德的作用亦贯穿于文学传播过程的始末,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其走向。文学传播的过程即是文学生产到文学接受的过程。
文学生产即文学创造,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是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反映,而是创作主体对世界和生活的情感体验或艺术描绘,既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也充斥着主观认知,因而其善的价值和道德情感的表达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而作为文学接受,既是对作品的审美活动,亦是读者的认知活动。读者不仅对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进行审视,更深层次的是审视文学作品中带有作者主观认知的道德美和价值美。“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自我个性的丰富本质,因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认识人类自身本质的价值属性。”所以,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往往会对作品形成一定的“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是由于人生经历而形成的对于文艺作品内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从伦理学视阈而言,这种“期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读者的内心情感、主观价值和审美情趣,而当文学作品中由作者道德观念、善恶评价构成的抒情、叙事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相同或相通,引起了道德感召,便产生了文学接受中的高潮阶段,即是共鸣。
值得注意的是,读者期待视野中必然包含着运用社会道德体系建构的善与恶、正义与非正
义、高尚与卑鄙等范畴对映射现实世界的文学作品中的价值属性进行评价的能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之所以能够在封建社会中获得无数读者的共鸣,正是由于其反映了封建剥削制度的残忍,符合了该时代民众的善恶评价。因此,只有符合道德、包含美德的文学才能在更多的读者群体中产生共鸣,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持久的生命力。
(摘编自范渊凯、史軰《论文学与道德的逻辑关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植于特定文化体系的道德和文学,都要处理人类社会生活和内心生活的基本经验。
B.中四方都特别强调文学的道德功能,都把道德理性和道德实践作为文学的预设目标。
C.文学会自觉不自觉地关注道德、抒发道德和应用道德,从而内生出一定的道德要求。
D.共鸣是文学接受中的高潮阶段,它产生于文学作品中,相关内容引起读者的道德感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离骚》等优秀作品把追求德化的社会生活与内心生活作为至高审美情怀。
B.以叙事为主的明清小说和抒情为主的唐诗宋词都注意发挥教化人伦的道德情感力量。
C.文学的文化属性和社会价值,只有在传播(出版发行)和接受(读者消费)中才能实现。
D.《史记》《汉书》等作品中有一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因此它们揭示了作者的丰富个性。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国性”的一项是(3分)
A.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B.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D.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阿房宫赋》)
1.材料一中作者是怎样来阐述中国文学的“中国性”特征的 请简要概括。(4分)
5.材料二说“道德的作用亦贯穿于文学传播过程的始末”,请根据材料谈谈支撑这个结论的依据。(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爸爸的黄羊
马知遥
我之所以要到依麻木来是因为父亲说:他可以带我打到黄羊。
依麻木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小镇。在山上我可以发现依麻木其实就在一片戈壁的深处,戈壁滩上的磊磊顽石滔滔不断地包围着它,那些个老石头从远看像千军万马,像长着翅膀的马,在大风里往这边来了。好在有这么多的比天还高的钻天杨死死地守在依麻木的外面,“马”突然停了,它们的脚在钻天杨的威势下放慢了速度,风速也就减下来,却因为惯性的力量将整个杨树林吹得仰天直嘶。
我们走到林子外面就碰见了那停驻的千军万马,那漫漫的黄沙和石头气势汹汹。父亲这时
候把一只手搭在了我的肩膀上。我看见阳光刺眼地照着我们,我们的影子很矮小。我们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我们从心里成了一两只可笑的蚂蚁。试探性地往前走,试探性地从嘴里哼出歌。
“有时候我们需要等待而不是出击。”出了林子父亲说了头一句话。他竟然开始闭眼养神,沙地上看不见什么,除了石头就是石头。青草和河流在杨树林里,离开我们很远很远。
一只野兔是这时候进入我的视野的,它金黄的皮毛和诱人的眼睛在金色的午后的戈壁上模糊而闪亮。最为奇怪的是它好像就是为了让我注意它并开始抓它。它不住地往我这里望,含情脉脉,望了一阵看我无动于衷就向前挪了挪。然后就停住,故意别过脑袋,眼睛却斜视着,看我还是一动不动的,它又往我这边挪了挪。
“爸,这有一只野兔。”我望望父亲。
父亲睡着了。
我小心翼翼地操起了身边的木棍,然后高高举起。
野兔就在那时候往前跑了。一会儿往东,一会儿突然折向北,我不得不不断地调整我的路线。野兔忽然停住了,它好像无所畏惧地冲着我扑过来的方向,高昂着它的头,我挥舞着手中的大棍,打出去,冲着那野兔的头顶打过去。木棍就在要出未出之际,我看清那只野兔的眼睛,慈爱的眼睛里盛满了母爱的柔情,我惊出一身冷汗。我忽然停住了,我抓住了要扔出去的大棍,我看见那野兔已经逃了很远,它在很远处转身看了看我,然后消失在一片黄尘中。我回身往后看,我希望我能看见我的父亲或者那块石头。无边的戈壁大海一样地淹没了那巨大的石头。更没有父亲的影子。我想冲着有树的地方走就能到达依麻木,可我看不见树木的影子。那些绿色,刚刚还伴在我身边的那些河流的声音突然销声匿迹。我意识到我迷失在戈壁深处。
我听见了由远及近的巨大的脚步声,我能感受到我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黄羊——”我惊呼起来。这时,就看见了一只我想象中的黄羊,那绝对是一只黄羊,金色的皮毛闪闪发光,照亮了整个大山,照亮了整个沉闷的戈壁。它高耸着它巨大的如同戈壁岩石的头,木然地盯视着这片土地。
也就在我叫出这一声的时候,我听见了一声沉闷的枪响,如同从河流深处传来的一声波浪,如同沉睡中的一声惊叫,拍打着翅膀冲着这边过来了。
我看见那只金色的黄羊一头栽倒在山梁上,然后它沉重的身体慢慢顺着山梁开始往下滑。我快步向它冲过去,我不顾一切。
我终于到了黄羊的身边,它深情的眼睛说:“我的孩子,我一直在等你的到来。你终于来了。”它说完就闭上了眼睛。接着我又听见了形同拍打着翅膀飞来的子弹的沉闷的呼啸声,接着我扶着黄羊的手臂上开始流下鲜血。我趴在黄羊温暖而潮湿的胸前,我能听见那有力的心脏的跳动。然后我感到自己的眼里注满了泪水,身上开始寒冷。然后我感到自己正侧身躲进黄羊的体内,慢慢地变大变大,最后躺在山梁上的黄羊就成了我,而真正的黄羊如一阵清风悠悠而去。
我听见了父亲的脚步声在走近。接着,父亲用力将我扛在肩上,如同扛着一头牛。我想大声
地喊,可我发出的声音是一只家养的绵羊发出的可怜兮兮的叫声。父亲看了我一眼就转过身去,他大声地唱着歌,然后大叫着我的名字:“儿子,快来,看父亲给你打着黄羊了。父亲不是吹牛皮。”
我看见了父亲的得意,我想父亲无非是想把这份得意在自己的儿子面前表露出来,现在他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我无法再目睹找不到儿子的父亲是怎么惊惶失措地调动所有的当地人开始寻找,是怎么骑着马在黑暗中跋涉,是怎么百思不得其解,儿子到哪里去了 为什么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村里人在父亲伤心沉闷的时候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剥我的皮了,他们喜气洋洋。“黄羊好呀,浑身是宝,明天拿到集市上可以卖个好价钱的。管它是不是自己的祖先呢!”一把刀子取走了我的心,接着是我热乎乎的肝脏,我的皮被几个高手整个地剥下来,这可是金黄色的少见的黄羊皮。一村的人都围过来,排着队等着分我的肉了——我再也无力看下去,我闭上了我的眼,当一把砍刀冲着我的肋骨砍下去的时候。
那时候我知道了“依麻木”,它的含义就是黄羊之乡。
(有删改)
6.下列选项中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描写了顽石、大风、钻天杨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悠远的意境,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B.“一望无际的大戈壁”与“一两只可笑的蚂蚁”形成对比,表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C.黄羊金色的皮毛照亮了大山与戈壁,暗示黄羊是戈壁滩的保护神;“木然地盯视”写出黄羊知道自己无法再保护戈壁的绝望。
D.父亲扛着猎物来找儿子炫耀,却不知道他永远地失去了儿子,胜利者的得意变成了悲剧者的结局,具有讽刺性。
7.下列选项中对“抓野兔”情节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抓野兔”的情节推动了故事向前发展,正因为发现野兔、追野兔,“我”才会在戈壁滩中迷失道路。
B.为下文做铺垫,面对野兔慈爱的眼睛,“我”的木棍并未打出去,为后文看见黄羊倒下,“我”不顾一切冲过去以及流泪做了铺垫。
C.小说对野兔的动作、神态、心理都做了拟人化的描写,尤其是眼睛的刻画,表现了大自然生灵的可爱。
D.小说通过“操起木棍”“挥舞”“停住”等一系列动词,展现了“我”从试图捕猎到被野兔眼神触动而放弃的心理转变过程。
8.“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真实。”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9.“优秀的小说家是一个能把故事讲好的人。”请结合原文分析本篇小说在叙事上的特征。(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魏王泰有宠于上,或言三品以上多轻魏王。上怒,引三品以上,作色让之曰:“隋文帝时,一品以下皆为诸王所颠踬,彼岂非天子儿邪 朕但不听诸子纵横耳,闻三品以上皆轻之,我若纵之,岂不能折辱公辈乎!”房玄龄等皆惶惧流汗拜谢。魏征独正色曰:“臣窃计当今群臣,必无敢轻魏王者。在礼,臣、子一也。三品以上皆公卿,陛下所尊礼。若纪纲大坏,固所不论;圣明在上,魏王必无顿辱群臣之理。隋文帝骄其诸子,使多行无礼,卒皆夷灭,又足法乎 ”上悦曰:“理到之语,不得不服。朕以私爱忘公义,向者之忿,自谓不疑,及闻征言,方知理屈。”上闻州刺史程名振善用兵,召问方略,嘉其才敏,劳勉之,曰:“卿有将相之器,朕方将任使。”名振失不拜谢,上试责怒,以观其所为,曰:“山东鄙夫,得一刺史,以为富贵极邪!敢于天子之侧,言语粗疏,又复不拜!”名振谢曰:“臣疏野之人未尝亲奉圣问适方心思所对故忘拜耳。”举止自若,应对愈明辩。上乃叹曰:“房玄龄处朕左右二十余年,每见朕谴责余人,颜色无主。名振平生未尝见朕,朕一旦责之,曾无震慑,真奇士也!”即日拜右骁卫将军。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魏征上疏曰:臣数年以来,每奉明旨,深惧群臣莫肯尽言。臣窃思之,自比来人或上书,事有得失,惟见述其短,未有称其长。且所言当理,未必加于宠秩;意或乖忤,将有耻辱随之。莫能尽节,实由于此。欲必使乎致谏,在乎好之而已。故齐桓好服紫,而合境无异色;楚王好细腰,而后宫多饿死。夫以耳目之玩,人犹死而不违,况圣明之君求忠正之士,信不为难。若徒有其言,而内无其实,欲其必至,不可得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公平》)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臣疏野之人未尝B亲奉C圣问D适方E心思F所对D故H忘拜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意为道歉或谢罪,与后文“名振失不拜谢”中的“谢”意思相同。
B.爱,意为喜爱,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意思不同。
C.善,意为擅长,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意思不同。
D.短,文中指短处,与《齐桓晋文之事》“度,然后知长短”中的“短”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知三品以上大臣多轻视魏王李泰,太宗召集有关人员产加指责,表示如果自己放纵诸皇子横行霸道,大臣也会受到诸皇子的羞辱。
B.齐桓公喜欢紫色服饰,以致举国效仿;楚王喜欢细腰美女,导致很多后宫佳丽因节食而饿死。魏征引述这两则史实以劝谏唐太宗。
C.面对太宗假装恼怒的试探观察,程名振举止自如,应答富有条理,太宗大为感叹,当天就任命程名振为右骁卫将军。
D.魏征首先判断朝中群臣不会轻视魏王,接着指出太宗能对三品以上的公卿以礼相待,魏王是圣明的人,自然也不会随意羞辱大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隋文帝骄其诸子,使多行无礼,卒皆夷灭,又足法乎 (4分)
(2)名振平生未尝见朕,朕一旦责之,曾无震慑,真奇士也!(4分)
14.材料二中,群臣“莫肯尽言”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寒 食
杜 甫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问①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注】①问,赠送、馈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扣住“寒食”和“江村”,描写了纷飞的“风花”,突出了节令和环境特点。
B.诗人面对邻居邀请皆往,馈赠不拒,体现了诗人与邻里亲密无间的融洽关系。
C.“地偏相识尽”一句,与陶渊明《饮酒》中“心远地自偏”所表述的意思相近。
D.诗歌前两联写自然环境,后两联转入人情世俗,自然美与人情美相得益彰。
16.清代黄生评论本诗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疏证》曾说“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具体表现:人们可以在暮春时节与同伴一起“ , ”,最后唱着歌回家。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一句写秦将珍宝到处丢弃,尽显其“奢”,而用“ ),感叹其掠夺的“贪”,为后文写“族秦者秦也”蓄势。
(3)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登高俯瞰,用精妙笔触绘景。其中用比喻的手法刻画江水和山峰的句子是“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在学习文言文时,不少同学对“之乎者也”等虚词的用法感到困惑。有人认为,这些虚词晦涩难懂,();也有人指出,虚词是文言文的“经脉”,掌握它们才能真正理解文意。事实上,虚词的作用不可小觑。例如“其”字,在“吾其还也”中表商量语气,在“其熟能讥之乎”中表反问语气,意义因语境而异。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虚词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演变。比如“耳”在古文中常作“罢了”讲(如“止增笑耳”),现在则主要指听觉器官。这种变化体现了语言的动态性, ① 不能随意套用古义,否则会导致理解偏差。
当然,学习虚词不能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归纳总结。②通过大量阅读,才能真正掌握其用法规律。对侍文方文虚词,既要有“咬文嚼字”的严谨,③ 要有“举一反三”的灵活,让古老的文字在现代语境中涣发新生。
18.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却承载着古人的表达智慧
B.需警惕其对现代语言的影响
C.标志着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D.极大地阻碍了对文言文的理解
1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感彩变化,与文中“咬文嚼字”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他这种“一根筋”的做事风格,反而让任务提前完成了。
B.这位“理论家”只说不做,实在令人反感。
C.年轻人就该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
D.妈妈总是“唠叨”个不停,却饱含着深深的关爱。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21.文中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3分)
22.文中提到“耳”的意义发生了演变。请结合语言规范理论,解释这种现象,并再举一个类似的成语,说明其意义变化。(6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历史长河中,智者的批评如明灯照亮时代。苏洵论六国,魏征谏太宗,杜牷叹阿房,皆以真知灼见针砭时弊。而今信息纷杂,理性批评更显珍贵。如何让批评发挥建设性作用,值得深思。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5 18 19
答案 B D A C C ADG A D C D B
1.【答案】B(3分)
【解析】“都把道德理性和道德实践作为文学的预设目标”错,西方并没有把道德理性和道德实践作为文学的预设目标。
2.【答案】D(3分)
【解析】“因此它们揭示了作者的丰富个性”错,“揭示自我个性的丰富本质”是文学作品才有的特征,《史记》《汉书》是史书不是文学作品,且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
3.【答案】A(3分)
【解析】道德教育性最明显直接。
4.【答案】①选择特定的道德文化视角,观察中国文学的某些独特品质;②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学发展的内在理论,看到中国文学的“中国性”;③引用并分析周作人的相关观点,得出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和道德论为中心的特征。
【评分细则】每点2分,两点即满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论证思路与方法的分析概括能力。思考时需先梳理材料一的论述结构,明确作者阐述中国文学“中国性”的切入点。可从论证视角如道德文化这一特定角度、论证方法如中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据运用如引用周作人观点等方面切入,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推进论述。需关注作者如何通过不同论证手段凸显中国文学在道德叙事、审美追求等方面的独特性,进而概括出其阐述方式。
5.【答案】①文学反映的对象是有道德性要求的生活、社会;②文学的生产者作者在表达善的价值和道德情感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③文学的接受者读者不仅有自己的期待视野,更会审视作品的道德美和价值美。
【评分细则】每点2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与逻辑分析能力。思考时应紧扣“文学传播过程”,在材料二中梳理文学生产、传播、接受各环节与道德的关联。需考虑文学反映的社会生活本身的道德属性、作者创作时的道德情感表达、读者接受时的道德审视与共鸣机制等方面,从这三个维度提炼出道德作用贯穿传播始末的依据,注意结合文本具体论述进行分析。
6.【答案】C(3分)
【解析】“写出黄羊知道自己无法再保护戈壁的绝望”错误,“木然”是黄羊随时面对被猎杀的危险处境,全然没有了精神和灵气,是对生命的绝望。
7.【答案】C(3分)
【解析】“对野兔的动作、神态、心理都做了拟人化的描写”错误,“它不住地往我这里望,含情脉脉,望了一阵看我无动于衷就向前挪了挪。然后就停住,故意别过脑袋,眼睛却斜视着,看我还是一动不动的,它又往我这边挪了挪”可知,是动作、神态描写,没有心理描写。
8.【答案】①幻想:文中“我”在黄羊被猎杀后,感觉自己与黄羊的灵魂互换,“我感到自己正侧身躲进黄羊的体内,慢慢地变大变大,最后躺在山梁上的黄羊就成了我,而真正的黄羊如一阵清风悠悠而去”,这种灵魂的互换是超现实的幻想。②真实:小说描绘的戈壁滩的恶劣环境、父亲带“我”去打猎、村民们对猎物的贪婪等,都具有现实生活的影子,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对利益的追逐等现实问题。③作者通过幻想与现实的结合,既展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又更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人性等方面的现实。
【评分细则】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写作特色的能力。①幻想:在文中,幻想的部分最离奇的是“我”本来是去救黄
羊,却“感到自己正侧身躲进黄羊的体内,慢慢地变大变大,最后躺在山梁上的黄羊就成了我,而真正的黄羊如一阵清风悠悠而去”,“我”成为了黄羊,不但经历了父亲枪杀黄羊(自己的亲生孩子)的过程,还经历了村人们剥皮、取心、割肝等宰杀黄羊的过程;这种幻想让故事在现实逻辑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下,另檘蹊径地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展现作者的思考和事实的真相。②真实:父亲的捕猎经验,村民迫不及待地宰杀,黄羊的稀缺和木然等又都是真实的,对自然的破坏也是真实的。③幻想中“我”变成黄羊感受这一切,比起“我”“看见”黄羊被宰杀更能够让人印象深刻,也更感同身受,从而更深刻揭露现实,表现文章主旨:伤害自然就是伤害人类自己。
9.【答案】①以第一人称叙述: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②情节富有波折:从“我”跟随父亲去戈壁,到发现野兔、迷失在戈壁、看见黄羊被猎杀,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现实与幻想交织;在现实的打猎场景中融入了“我”与黄羊的灵魂交流等幻想元素,使故事既有现实的基础,又有虚幻的色彩,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评分细则】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我”和父亲去猎捕黄羊,期间我被野兔吸引,自己去追赶野兔,放弃野兔;然后看到黄羊,同情黄羊,变成黄羊,感受宰杀,故事情节都是围绕“我”的讲述展开,“我”的亲身经历,使故事更真实可信;其中“我”的善良纯真和成人的冷酷自私形成对比,使主题更深刻,更能引起读者感受和思考。②情节波澜起伏:从“沙地上看不见什么,除了石头就是石头。青草和河流在杨树林里,离开我们很远很远。一只野兔是这时候进入我的视野的”,到“我看见那野免已经逃了很远, 我意识到我迷失在戈壁深处。 这时,就看见了一只我想象中的黄羊”,然后“躺在山梁上的黄羊就成了我,而真正的黄羊如一阵清风悠悠而去”,最后“我闭上了我的眼,当一把砍刀冲着我的肋骨砍下去的时候”,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采用现实和虚幻交织的手法:以人变羊的荒诞情节,表现破坏自然的现实,增强主旨的表现力,也更有趣味性。
10.【答案】ADG
【评分细则】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臣疏野之人”是判断句,意思完整,其后A处断开;“亲奉”作谓语,“圣问”作宾语,承前省略主语“臣”,C处不断开,D处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一般用于句首,G处断开。故在ADG三处断开。句意:我本是粗略草率之人,未曾亲身恭奉过皇上的垂问,刚才只想着如何对答,所以忘记叩头(谢恩)了。
11.【答案】A(3分)
【解析】A项“意思相同”错误。道歉或谢罪/感谢、谢恩。句意:房玄龄等人都惶恐得汗流满面,磕头谢罪。/程名振失礼没有叩头谢恩。B项正确。喜爱/吝惜。句意:朕因私情溺爱而忘记公义。/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惜的。C项正确。擅长/与 交好。句意:太宗听说州刺史程名振擅长用兵打仗。/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D项正确。短处/与“长”相对。句意:只看到您批评他的短处。/丈量,才能知道长短。
12.【答案】D(3分)
【解析】“魏王是圣明的人“错误。”圣明在上“的“圣明”意为“英明圣哲,无所不晓”,是封建时代称颂帝、后之词,此处指太宗。
13.【答案】(1)隋文帝放纵他的儿子们,致使他们做了很多无礼之事,最后全被杀掉,(这)又值得效法吗
(2)程名振从来没有见过我,我一时责备他,(他)竟然毫无惧色,真是奇人啊!
【评分细则】(1)“骄”“夷灭”“法”各1分,句意1分。(2)“一旦”“曾”“无震慑”各1分,句意1分。
【解析】(1)骄:放纵;夷灭;被杀掉;法:效法。(2)一旦:一时;曾:竟然;无震慑:毫无惧色。
14.【答案】①所述之事无论得失都遭批评。②言之有理不一定能得宠升官。③不合圣意就会被羞辱。
【评分细则】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需先定位材料二中群臣“莫肯尽言”的相关论述,从文中“事有得失,惟见述其短,未有称其长”可概括出无论言论得失皆遭批评;从“所言当理,未必加于宠秩”能提炼出合理建议未必获赏;从“意或乖忤,将有耻辱随之”可归纳出违逆圣意会被羞辱。解答时需关注文中表因果、条件的关键语句,通过分析君臣互动中的奖惩机制与言论后果,梳理出群臣不愿进言的核心原因。
15.【答案】C(3分)
【解析】“与陶渊明《饮酒》中“心远地自偏”所表述的意思相近”错,“地偏相识尽”中“地偏”指地理位置偏僻,诗人在此与所有邻居相识,体现的是乡村邻里关系的淳朴融洽;而陶渊明《饮酒》中“心远地自偏”的“地偏”是精神层面的超脱,强调内心远离尘俗,即便身处闹市也如同隐居。二者的“地偏”含义与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
16.【答案】①动静结合,水面上轻烟冉冉升腾,翠竹中阳光熠熠生辉,相映成趣。②妙用叠词,“冉冉”“晖晖”加强了音律美,增强了画面感。③意境明丽恬适,与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相契合。
【评分细则】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①动静结合,画面鲜活。“汀烟轻冉冉”描写江汀上的烟雾轻柔地缓缓升腾,呈现动态之美;“竹日静晖晖”刻画阳光透过翠竹,洒下静谧的光辉,展现静态之景。动态的烟与静态的光相互映衬,使画面富有层次感,营造出清幽而灵动的意境。②妙用叠词,音律与画面兼具。“冉冉”形容烟雾轻柔弥漫的状态,“晖晖”描绘阳光温暖明亮的样子,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同时,叠词强化了视觉效果,让烟雾的朦胧与阳光的明媚更具画面感,仿佛让人置身于宁静的江村之中。③意境恬适,情与景谐。颔联通过“汀烟”“竹日”等意象,勾勒出明丽、恬静的自然景象,与首联的“风花高下飞”共同构成了春日江村的优美画卷。这种意境与诗人后两联描写的邻里和睦之情相呼应,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也暗含了对乡村淳朴生活的向往,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17.【答案】(1)浴乎沂 风乎舞雩
(2)弃掷邂迤 奈何取之尽锱铢
(3)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评分细则】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添字、减字该空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必须熟记有关背诵篇目的内容,答题时审读题干、把握提示、联想诗文是关键。默写的诗句与题干的要求要一致,书写要正确,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添字、减字。
18.【答案】D(3分)
【解析】根据上下文,此处应体现对虚词的负面看法,D项符合语境,其他选项或偏正面或过度推断。
19.【答案】B(3分)
【解析】文中“咬文嚼字”为褒义(强调严谨),B项“理论家”为贬义(讽刺空谈),与题干感彩变化方向不同;A、C、D项均为贬义变褒义。
20.【答案】①但 ②只有 ③又
【评分细则】每点1分,共3分。
【解析】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恰当运用能力。需结合上下文语义的逻辑思考。①处前句说语言动态性,后句强调“不能随意套用古义”,存在转折关系,故用“但”;②处“通过大量阅读”是“掌握其用法规律”的必要条件,用“只有”表条件关系;③处“有‘咬文嚼字’的严谨”与“有‘举一反三’的灵活”是并列递进关系,用“又”连接。
21.【答案】①“熟能”改为“孰能”;②“对侍”改为“对待”;③“涣发”改为“焕发”
【评分细则】每点1分,共3分。
【解析】本题考查错别字辨识与改正能力。可从字形、词义匹配角度排查。①“熟能”中“熟”表“熟悉”,而“孰能”中“孰”为疑问代词“谁”,根据语境应改为“孰”;②“对侍”中“侍”指“侍奉”,不合“对待”之意,应改为“待”;③“涣发”中“涣”含“离散”意,“焕发“指“光彩四射”,故改为“焕”。
22.【答案】现象解释:语言随时代发展而演变,虚词的意义可能因使用场景变化而产生新义或转移,只要被社会普遍接受,即可成为规范用法。
举例:“走”古义为“跑”(如“走马观花”),现指“行走”,意义范围缩小。
【评分细则】现象解释3分,举例3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演变现象的阐释及实例分析能力。思考时先依据语言规范理论,指出语言随时代发展的动态性,虚词意义演变因社会接受而规范;举例需选典型古今异义词语,如“走”,古义“跑”(如“走马观花”),今义“行走”,分析其意义范围缩小的演变,需说明古义出处、今义变化及演变类型,确保阐释符合语言学理论且举例恰当。
23.【写作指导】这段材料通过历史事例展现了批评的价值:苏洵以史为鉴的政治智慧,魏征直言敢谏的勇气担当,杜牧借古讽今的文学力量。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批评却面临“失声”与“失范”的双重困境。写作时应紧扣“建设性批评”这一核心,可从三个维度展开思考:首先分析批评的历史价值,重点探讨批评如何推动社会进步、匡正时弊。历史上,正是这些富有洞见的批评之声,促使统治者调整政策,推动社会发展。其次剖析当下批评的异化现象,包括情绪化、碎片化、娱乐化等问题。当代社会虽然信息流通便捷,但真正有价值的批评往往被淹没在嘈杂的网络环境中。最后探讨建设性批评的实现路径,强调需要具备理性精神、建设意识和专业素养。真正的批评应当基于事实,着眼改进,而非简单的否定与攻击。写作时要注意避免空谈,可结合具体社会现象展开,比如对比网络暴力与理性讨论的不同表现。同时要体现辩证思维,既要充分肯定批评的社会价值,也要客观指出不当批评可能带来的危害。
【参考立意】①历史上的批评智慧推动社会匡正时弊。②信息时代批评面临“失声”与“失范”双重困境。③建设性批评需以理性与专业为根基。④破除批评异化需回归事实与关注本质。⑤辩证看待批评的社会价值与实践边界。
【评分细则】
(一)判分原则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
(二)评分等级
本次评分为四等七类。一等卷48~60,其中一等上54~60,一等下48~53;二等卷36~47,其中二等上42~47,二等下36~41;三等卷24~35,其中三等上30~35,三等下24~29;四等卷0~23。
评分参考量表
类别分值 语言表达 主要特征
一等卷 48~60分 一等上 54分以上 ,立意深刻或新颖。 语言有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充分理解主题的内涵,基于材料生发观点,能紧扣主题形成独到的观点,角度选择精当,有层次展开,结构精巧独特,议论精准、灵动、深刻,情理相融,感染力强。
一等下 48~53分 ,立意清晰,有见识。 语言通畅、连贯、得体,言能尽意。 能理解主题的内涵,基于材料生发观点。文章观点正确,角度恰当,层次分明,说理透彻,有逻辑性,感染力强。
二等卷 36~47分 二等上 42~47分 ,立意比较清楚。 语言通顺,言能达意。 能理解主题的内涵,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用例正确,说理清晰,有感染力。
二等下 36~41分 ,立意基本清楚。 语言大致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基本能理解主题的内涵,观点明确,论证不够有力,有一定的感染力。
三等卷 24~35分 三等上 30~35分 。立意不清晰。 语言不够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理解了主题的部分内涵,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无感染力。
三等下 24~29分 貌合神离。 语言拙劣,多有语病、标点随意。 对主题和材料理解不当,貌似相关实则无关,写作水平较差。
四等卷 0~23分 自说自话。 语言粗俗,混乱。基本功差。 全然不顾主题和材料,写作水平差。
(三)评分提示
1.考生作文如角度独特,立意深刻,有独到见解,语言灵动或深蕴,54分以上。
2.鼓励对优秀作文敢于打高分,对差作文打低分,拉开差距,坚决反对只打保险分,要通过客观公正的阅卷充分发挥模考的效能。
(四)个案处理
1.经“查重”,确认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23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5分。
2.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0分(不满100字,0~4分;200字左右,5~8分;300字左右,9~15分;400字左右,16~25分;500字左右,26~35分;600字左右,36~4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3.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35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17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8分;政治倾向有问题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
4.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5.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就王李泰深得太宗宠爱,有人祟奏称三品以上大臣多轻视就王。太宗大怒,召见三品以上大臣,严厉地责备他们说:“隋文帝的时候,一品以下大臣均被亲王们所羞辱模纵,魏王难道不是帝王的儿子吗 朕不过不想听任皇子们横行霸道罢了,听说三品以上大臣都轻视他(魏王李泰),我如果放纵他们(皇子们),(他们)难道不能羞辱你们吗 ”房玄龄等人都惶恐得汗流满面,磕头谢罪。惟独就征正色地说:“我私下考虑当今的大臣们,一定不敢轻视魏王。依照礼制,大臣与皇子地位相等。三品以上都是公卿大臣,是陛下尊重礼待的人。假如纲纪败坏,固然不必说它;陛下圣明,魏王一定没有羞辱大臣的道理。隋文帝放纵他的儿子们,致使他们做了很多无礼之事,最后全被杀掉。(这)又值得效法吗 ”太宗高兴地说:“说得条条在理,朕不得不佩服。朕因私情溺爱而忘记公义,刚才恼怒的时候,自己觉得有道理,等听到魏征的一番话,方知没有道理。”太宗听说州刺史程名振擅长用兵打仗,使召见并询问他方法谋略,赞扬他才思敏捷,慰勉他,说:“你有将相之才,朕将要对你有所任用。”程名振失礼没有叩头谢恩,太宗假装恼怒,来观察他的反应,说:“山东一个山村野夫,得到一个刺史职位,(便)认为富贵之极了!竟敢在天子身边,言语粗俗,而且还不叩头谢恩!”程名振谢罪道:“我本是极略草率之人,未曾亲身恭奉过皇上的垂问,刚才只想着如何对答,所以忘记叩头(谢思)了。“举止自如,应答更为明晰而有条理。太宗于是感叹道:“房玄龄在我身边二十多年,每次看见我斥责别人,脸色(惶恐),六神无主。程名振从来没有见过我,我一时青备他,(他)竟然毫无惧色,真是奇人啊!”当天(就)任命程名振为右骁卫将军。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魏征上疏说:我数年以来,每次接到陛下的旨意,都非常担忧群臣不肯把话都说出来。我私下思考了这个问题。(发现)近来臣子上书,所述之事无论得失,只看到您批评他的短处,而不见表扬其长处。而且(就算)言之有理,也不一定能得宠开官;一旦违背或件逆圣意,耻辱就将随之而来。(群臣)不能尽臣子的职分。确实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如果一定想使臣下大胆进谏,关键在于(君王就要)喜好这样做。因此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结果)整个国境之内(的臣民)没有穿其他颜色的服饰;楚王喜欢细腰(的美女),(结果)后宫佳丽很多都(因节食而)饿死了。像这些供耳目玩赏的行为,国人尚且愿意牺牲性命而不违背,何况是圣明的国君渴求忠诚正直之士,确实并非难事。如果只有一句空话,而内心没有切实实行(的打算),想要这个结果一定实现,是不可能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