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1 力 教学设计【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与要求】3.1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③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如重力、摩擦力、弹力),并能说明其意义。【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科学思维:通过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实验,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4.态度责任: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品质。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力的作用效果及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包括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些结论需要在一定的观察、实验等的基础上,通过对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分析得出,这样可以深化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仰望天空,斗转星移,流星划破静谧的夜空,火箭把飞船送到遥远的天穹俯视大地,风吹草动,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蜗牛在草从中缓缓爬行… 在自然界中,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而所有物体的运动都跟力的作用密切相关。 引入课题力的概念 提出问题: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力的作用,举例。 思考讨论:用手提起一桶水,就对水桶作用了一个向上提的力; 推自行车,就对自行车作用了一个向前推的力;用手拉弹簧,就对弹作用了一个拉伸的力;站在地面上,就对地面作用了一个向下压的力;…… 归纳提升:们时常可以感受到力的存在。 提出问题:但是力究竟是什么? 分析现象: 归纳提升:大量事实表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出问题:力能脱离物体存在吗? 思考讨论: 归纳提升:当一个物体受到力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力。一个力同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提出问题:是不是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思考讨论: 归纳提升: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但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将科学与生活联系,激发兴趣。力的作用效果 情境引入:我们无法看到风,却能从树枝的晃动和沙尘的飞扬等现象中感受到风的存在。我们也无法看到力,却能从力产生的效果中感受到力的存在。 提出问题:力的作用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探索活动 1.用手指挤压塑料瓶的瓶壁,塑料瓶发生了什么变化 2.用橡皮泥制作小动物,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 3.钓起一条大鱼时鱼竿发生了什么变化 归纳提升:大量事实表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提出问题:你还能举出一些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的例子吗? 思考讨论:风力使树枝弯曲;压力将铝板压成锅;压力使球和脸都变了样; 提出问题:用手压桌面和玻璃瓶,桌面和玻璃瓶发生形变了吗? 观看视频: 归纳提升:桌面的形变太小,肉眼无法看到,用转化法。 思考与讨论 图2.1-3中,在力的作用下,篮球、足球和排球的运动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些现象表明力能产生什么效果 分析各图: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排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 归纳提升: 物体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统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动手探索,列举生活生产中常见的现象,有利于感受力的存在。 肉眼看不大的变化通过放大,感受力的存在,使物体形变。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情境引入: 提出问题:这些现象能说明力具有什么性质? 探索活动 1.如图2.1-7,在两个靠得较近的小车上分别放一个条形磁体,松手后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两辆小车会向相反方向运动 2.如图2.1-8,一名同学穿着旱冰鞋,向前推墙壁,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人离墙向后运动 3.上述现象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分析现象:磁体甲对乙有向右的排斥力作用,同时磁体乙对甲有向左的排斥力作用。人对墙有向前的推力作用,同时,墙对人有向后的推力作用。 归纳结论: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思考与讨论 1.汽车撞在柱子上,为什么反而汽车受损? 参考: 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汽车撞在柱子上,汽车给了柱子一个力,同时柱子也给了汽车一个力,所以汽车受受损了。 2.请再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与同学交流。 参考: 划船时桨推动水,水反推桨前进;走路时脚向后蹬地,地面给人向前的力;游泳时手推水,水反推人前进;火箭喷射燃气时,燃气反推火箭升空。 利用图片进行教育,直观,学生更易接受。 突出“反向”“同时”“相互” 通过讨论、举例,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