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考点培优】第4节 升华和凝华-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2024)(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章节考点培优】第4节 升华和凝华-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2024)(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物理学科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单元考点培优人教版(2024)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如图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表水吸热,升华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高空冷空气接触,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聚集成云
C.云中小冰晶汽化,化雨落下
D.云中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凝华成雪
2.以下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些热现象,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其实就是水蒸气
B.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
3.关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
B.江河、湖海中的水,可以通过汽化方式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的
C.得益于自然界的水循环,地球上能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丰富,我们不需要节约用水
D.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有的液化成小水滴,有的凝华成小冰晶,便形成了云
4.下列有关天气现象及其成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刮风是水蒸气太多形成的
B.大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霜是地面附近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雪花是高空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5.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
A. 壶口附近的“白气”
B.北方的冬天,植物上的雾凇
C.夏天的清晨,蜻蜓身上的露珠
D.铁矿熔化成的铁水
6.“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电视节目,深受观众的青睐。对下列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惊蛰云不动,寒到五月中”,云是汽化形成的,需要吸热
B.“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是升华形成的,需要放热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是凝固形成的,需要吸热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是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露的形成是汽化需要放热
C.“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浦”。霜的形成是凝华需要放热
D.“水寒烟淡,雾轻云薄”。雾的形成是升华需要吸热
8.下列四种物质中,不是由于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是(  )
A.霜 B.雾凇
C.冰花 D.露水
9.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从冰柜取出的冷饮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秋天,草叶上结有小露珠,这是熔化现象
D.冬天,窗子的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二、填空题
10.某年,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干旱现象.为缓解旱情,人们曾多次利用有利的气象 条件,实施人工降雨.飞机在高空中投放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   成气态,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量,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空气 中的水蒸气便   成固态小冰晶,这些小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   为雨点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人工降雨.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11.电冰箱里的食物容易相互“窜味”,从物理角度分析,食物“窜味”属于   现象,当打开冰箱门时,往往会看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2.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碘的熔点为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一过程需要   热。
13.当夜间气温降低时,白天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地面、花草、石块上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珠,这就是   .在秋冬季节,地面温度迅速降到0℃以下,水蒸气直接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霜”.
14.如图是守卫边疆的西藏边防军人顶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冒雪训练的情形。战士们防寒面罩上的霜花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战士们需要用高压锅才能煮熟食物,因为高压锅内气压越高,沸点越   。
15.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是﹣25℃,降水量很小,但这里的空气都很湿润,这是由于冰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16.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地面上江、河、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   (选填“吸”或“放”)热   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   成小水滴或直接   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将   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中。(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7.如图,把少量碘放入锥形瓶中,瓶口加盖玻璃片.微微加热,瓶中充满紫色的碘蒸气,此过程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停止加热,碘蒸气凝华,看到的现象是   
18.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如图是某种物质三种状态的微观模型,该物质由图甲状态变为图丙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为   。
19.学习热学知识后,小明觉得物态变化的实验很有趣,周末利用冰箱制作了冰粒进行实验。小明把冰粒取出后敲碎成小冰粒,分别装在两只相同的玻璃杯中并插入温度计,在乙杯中加入小量食盐。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甲杯温度计示数为0℃,杯外壁有大量的水珠出现;乙杯温度计示数为-2℃,杯外壁附有层白色的霜。
(1)请简单解释杯外水珠和霜的形成原因:甲杯外壁有水珠,是因为玻璃杯外空气中的   成小水珠附在杯壁;乙杯外壁有白色霜,是因为加入食盐后冰的   点降低了,玻璃杯四周空气中的   成小冰晶附在玻璃杯外壁;
(2)当甲杯中冰块全部熔化成水后,擦去杯外的水,在杯的另一侧放一支铅笔,由很靠近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发现铅笔的像由原来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的像,最后变成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的像。
三、综合题
20.阅读下面的短文:
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在常温下不经熔化就会直接变成气体,所以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这是由于干冰在常温下会迅速变为气体,吸收热量,促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从而达到降雨的条件。
仿照示例,指出短文中包含的任意两种物态变化(示例除外),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示例)二氧化碳气体凝华,放热。
⑴   ;
⑵   。
四、计算题
21.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请用所学的热学知识合理解释。
22.液态的露和固态的霜都是水蒸气凝结成的。水蒸气有时候会凝结成露,有时候会凝结成霜。
(1)是什么因素影响水蒸气凝结成露还是霜?请提出你的一个猜想。
(2)请设计一个实验检验你的猜想(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
五、实验探究题
23.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有少量碘颗粒,将玻璃泡浸在开水里如图甲,观察到玻璃泡内固态碘逐渐消失,变成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玻璃泡。
(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请你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说明该同学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   。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老师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如图乙,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内部气泡是   (选填“水蒸气”、“二氧化碳”或“空气”);“白雾”产生原因是   。
24.
(1)如左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为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都必须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   开始释放。
(2)如中间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若保持拨动钢尺的力大小不变,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这是探究声音的音调与
   的关系。若保持钢尺伸出桌面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这是在探究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3)如右图所示,将装有固态碘颗粒的“碘锤”浸入热水中,“碘锤”里碘颗粒变少,紫色碘蒸气变多,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把“碘锤”从热水中取出,紫色碘蒸气逐渐消失,“碘锤”内侧壁上出现了固态碘,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25.如图是小红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
她的操作是: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
(1)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小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交流评估时,小明查阅了部分物质的熔点、沸点(见表),他发现碘的熔点是113.6℃,碘的沸点是184.25℃,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他认为小红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红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你针对小明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写出实验方案并扼要说明.
六、简答题
26.在零下20度左右的无风严寒天气里,走出室外吹出一个肥皂泡,当肥皂泡轻轻落在雪地上时,你会看到肥皂泡已经冻成水晶球,里面还有晶莹剔透的冰花,如图所示,试分析说明水晶球内的冰花形成的原因.

27.大型文艺汇演时,经常向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营造出雾气缭绕的舞台效果,使表演者犹如身处仙境,如图所示。请分析说明这些雾气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及试题解析
1.B
2.B
【解答】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小液滴,而不是水蒸气,A不符合题意;
B、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防止菜被冻坏,B符合题意;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升华为气体跑掉了,C不符合题意;
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蒸发时要吸收热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白气”是由大量的小水滴组成的;
(2)液体凝固过程放热;
(3)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4)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3.C
【解答】A.水的物态变化形成云、雨、雾、霜、雪,故A不符合题意;
BD.在天空中有的液化成小水滴,有的凝华成小冰晶,形成了云,故BD不符合题意;
C.地球上淡水资源并不丰富,且存在分布不均匀、水体污染等问题,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1)自然界中水的物态变化是形成水循环的基础。
(2)虽然淡水资源可以从水循环中持续获取,但人类能直接使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匮乏,且存在分布不均、水资源污染等问题。
4.A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凝华是物质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
【解答】大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霜和雪都是凝华现象,只不过霜是地面附近的凝华现象,雪是空中的凝华现象.刮风是空气的流动.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态变化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5.B
6.D
【解答】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C错误;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同时放出热量,故D正确。
故选项为:D。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3)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4)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放出热量。
7.C
8.D
【解答】解:
A、“霜”是固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雾凇”是固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冰花”是固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露”是液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凝华指的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雪是固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凝华.
9.D
【分析】判断物态变化现象,我们首先要清楚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
然后看物态变化中是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从而确定是什么物态变化.
【解答】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的大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的,不是汽化现象,故A错误.
B、夏天,从冰柜取出的冷饮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冷饮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不是汽化现象,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秋天,草叶上结有小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这不是熔化现象,故C错误.
D、冬天,窗子的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形成的,这是凝华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该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难度不大,关键是搞清楚物质物态变化前后的状态.
10.升华;凝华;熔化
【分析】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1.扩散;凝华;放出
【解答】解:
所谓的串味,是这种食物中有另一种食物的味道,这是因为一切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所以组成这种食物的部分分子会运动到了另一种食物中而造成食物“窜味”,这是一种扩散现象;
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故答案为:扩散;凝华;放出.
【分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12.升华;熔化;凝华;放
【解答】图甲的碘颗粒吸热升华为碘蒸气;
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熔化为液态;
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凝华为固态,此过程放热。
故答案为:升华;熔化;凝华,放。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3.液化;露;凝华
【解答】解:当夜间气温降低时,白天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地面、花草、石块上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这就是露;在秋冬季节,地面温度迅速降到0℃以下,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霜”.
故答案为:液化;露;凝华;
【分析】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物体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14.凝华;高
【解答】(1) 战士们防寒面罩上的霜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形成的。
(2) 战士们需要用高压锅才能煮熟食物,因为高压锅内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分析】(1)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2)根据液体沸点随上方气压的变化规律解答。
15.升华
【解答】解: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是﹣25℃,降水量很小,但这里的空气却很湿润,这是由于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发生了升华现象,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故答案为:升华;
【分析】正确判断物态变化过程,首先要弄清水是以怎样的物态形式出现,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和汽化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必然要伴随着吸放热的进行;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
16.吸;汽化;液化;凝华;熔化
17.升华;紫色会逐渐消失,瓶内出现碘固体
【解答】解:(1)在烧瓶里放少量的固态碘颗粒,然后把烧瓶放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瓶内出现紫色气体,是因为固态碘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弥散在瓶内,这说明碘发生了升华现象;(2)停止加热,紫色会逐渐消失,瓶内出现碘固体,碘蒸气直接变成了固态的碘,这说明碘蒸气发生了凝华现象.
故答案为:升华;紫色会逐渐消失,瓶内出现碘固体.
【分析】(1)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在升华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2)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在凝华过程需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18.升华
19.水蒸气液化;凝固;水蒸气凝华;正立;放大;倒立;缩小
20.水蒸气凝华、放热;水蒸气液化、放热
【解答】(1)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冰晶,这是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凝华要放热。(2)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这是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液化要放热。
【分析】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2)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
21.答:①霜是初冬季节空气中的水蒸气到了夜晚遇强冷空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的,霜前的温度必须足够低(0℃以下),故感到冷。
②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强冷凝华成小冰晶后下降到地面,下雪时气温本来就很低,而下雪后的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使地面上方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有雪后寒的感觉。
【分析】水蒸气在温度低时容易凝华成固体的霜,固体变为液体是熔化,熔化吸热。
22.(1)解:根据霜和露的形成时间可以猜想:是由环境的温度决定的
(2)解:实验方案:
①用同样的两个杯子装上水,一个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一个放进冷冻室;
②五个小时后取出,放在空气中,观察两个不同的杯子上的变化。
若从冷藏室中拿出来的杯子上凝结的水,而从冷冻室中拿出的杯子上是霜的话,就说明水蒸气凝结成露还是霜是与温度有关的;
若两个杯子都凝结的是水,说明水蒸气凝结成露还是霜与温度无关。
【分析】(1)水蒸气在不同的温度中,能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可能不同;
(2)利用对比实验,将水放在不同的温度中,观察发生的物态变化。
23.(1)升华
(2)水沸腾时温度保持100摄氏度,该温度达不到碘的熔点、沸点
(3)二氧化碳;液化
【解答】(1)碘锤中固态碘逐渐消失,紫色的碘蒸气充满碘锤,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现象;(2)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因为水沸腾时温度保持100摄氏度,该温度达不到碘的熔点、沸点;故固态的碘不会发生熔化和汽化。(3)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是固态的干冰升华形成的气态二氧化碳;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白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4.(1)小(或缓);静止
(2)频率(振动快慢);响度
(3)升华;凝华
【解答】 (1)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每次测量时都必须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
(2)若保持拨动钢尺的力大小不变,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得快慢不同,声音的频率不同,因此,这是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保持钢尺伸出桌面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不同,因此,这是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固态碘逐渐消失,紫色的碘蒸气出现,物质从固态到气态发生的物态变化叫做升华,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出现固态的碘,物质从气态到固态发生的物态变化叫做凝华。
【分析】 (1)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物质从固态到气态发生的物态变化叫做升华,物质从气态到固态发生的物态变化叫做凝华。
25.(1)解: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
(2)解:采用的方法是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浸没在正在加热的热水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解答】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碘蒸气遇到冷的烧瓶又变成细小的碘晶体。
由题可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吸热熔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碘蒸气。因此,小红的实验不能确切的认为碘一定发生了升华。
采用的方法是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浸没在正在加热的热水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因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低于碘的熔点,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碘蒸气只能是由固态直接变化成的,能更好的说明碘的升华。
【分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来设计实验.
26.答:刚吹出的肥皂泡温度较高,内部有较多的水蒸气,水晶球落在雪地上时,温度明显降低,内部水蒸气遇冷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凝华成为冰花.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不同状态可以相互转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7.答:固态二氧化碳为干冰,在常温下就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而升华要吸热,使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形成白雾。
【解答】固态二氧化碳为干冰,在常温下就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而升华要吸热,使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形成白雾。
【分析】固体之间变为气体是升华现象,气体变为液体是液化现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