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贵港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下册,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一、阅读(70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家庭的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礼记·大学》中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摘自习近平《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材料二: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重要的政治社会观念,“家国一体”强调家庭、社会与国家在结构形态和治理逻辑上的同构性,这对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基层社会治理路径。将家庭看作社会治理的起点。对所有文明而言;家庭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相较于其他文明,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由一家一户的“编户齐民”所构成的家庭,是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与国家发展的起点。这可以从中国传统的“修齐治平”命题中获得进一步理解。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阶段中,“修身”不可能在离群索居的状态下完成,“齐家”自然是以家庭为中心而展开的,修齐治平是一个以家庭为起点,逐步向外推的过程。通过此实践过程,锻造出强烈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这一重要论述,将家庭建设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是“家国一体”理念在新时代的新表达。家庭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将家庭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既植根于传统儒家文化对家庭伦理的重视,也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对家庭功能的制度性嵌入密切相关。在基层治理中,家庭被视为重要的责任单元。国乃积家而成,家庭之和谐幸福乃是国家安定有序的基石。家庭和谐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要有一定的结构作为依托。其中,家庭世代的完整及关系和谐是社会秩序维系的基础。步入现代社会以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家庭小型化、个体化、空巢化等问题,家庭的完整性受到损坏。如何建构起要素完整的和谐家庭,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关键。社区在家国联结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家与国之间的关联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要依托于一些具体的带有中介性的共同体平台。其中,作为最具代表意义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社区,在家国联结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这在以“一老一小”为主题的社区服务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虽然由政府倡导、社区实施的儿童项目是为满足儿童需求而设,但儿童的参加却带动了家长参与。以老人为中心的社区服务体系的建构,事实上也带动了整个家庭的参与。在此意义上,社区是作为拓展的“家”和家国联结平台而存在的。此外,通过带有社会政策意义的家庭政策,可以在国家与居民之间建立起密切关联。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中国传统养老模式由家国共责的双层构造及社会伦理支撑。当前我国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养老方式,实现了由传统养老模式向现代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转化,其实质是“家国一体”观念在养老领域的体现。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家国一体”论。良好家教、醇美家风的伦理道德播散于社会,成为社会美好道德情操的源泉。先秦时期,在“不语怪力乱神”的人文主义理念下,华夏子孙的道德实践缘起于家庭,家庭、家教、家风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重要发源地。有学者提出,中国的“家”是社会的核心,它是一个“紧紧结合的团体”,整个社会价值系统都经由家的“育化”与“社化”作用传递给个人。好家风可以淳民风、正社风、清政风,由此形成带有极强连续性的修齐治平的道德生产环节。而当个人、家庭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家庭能够舍“小我”而就“大我”,实现道德境界的提升和转换。(摘编自田毅鹏《“家国一体”:中国基层社会研究的标识性概念》)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重视家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在融入中国人血脉的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中,“尊老爱幼”是最重要的。B. 材料一引用《礼记·大学》中言论,论证了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C. 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齐家”自然是以家庭为中心而展开的,修齐治平是以家庭为起点的。D. 材料二的作者提出:好家风很重要,中国的“家”是社会的核心,整个社会价值系统都经由家的作用传递给个人。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今时代变了,经济和社会都发展了,但家庭社会功能和文明作用不可替代,我们要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B. 领导干部的家风关系着党风和政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严格要求亲属子女。C. 将家庭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对家庭功能的制度性嵌入有关,家庭和谐对国家来说很重要。D. 社会的美好道德情操源于良好家教、醇美家风的伦理道德,所以当家庭与国家发生利益冲突时“小我”能做出牺牲。3. 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 某社区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小区净化、美化、亮化工作,大家工作非常积极主动。B. 某地着力构建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网。C. 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社区组织老人和孩子一起制作传统美食,共度佳节。D. 某社区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增强居民的安全意识,带动居民参与平安社区建设。4. 材料一第二段多处使用了排比,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 今天,要让家庭在社会治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可以从两则材料中得到哪些借鉴?请简要概述。(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贵的心朱秀海安常(邬安常)看他,想了想才正色道:“我自己不会加入共产党,还要劝你也算了。理由很简单……文章里是这么说的:“农村革命是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权力的革命。农民若不用极大的力量,绝不能推翻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权力。……我问你,“极大的力量'是多大的力量?联系他在上下文中讲过的话,这“极大的力量'我以为就是像苏俄那样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力量。谁是封建地主阶级?我们!我,你,还有菱花!”孟余(顾孟余)回家后想了几天,终于下定决心,为了菱花的幸福,不再打发展安常入党的主意……转眼十几天过去,孟余在翠坪村的工作基本停滞。每当他走出顾家大宅,走进村里那些挡不住风雨的茅屋,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贫苦农民宣传革命道理时,他们就会对他说:“大少爷,你说了半天,我们觉得有一件最难的事,只要你能做到,你的话我们就信,我们就舍下性命跟你去革命。你做不到,就么子(什么)事也甭说了。”每到这时孟余就会沉默。他知道他们说的最难的事是么子事。“在翠坪村搞农民革命,说到底就是一件大事,把你们家和邬家的田分给穷人。还有你们两家的浮财,也要分给大家。你先在老爷太太那里说通了,把田分给我们就行,浮财我们不要。那时我们就参加你说的这个党,组建农会,一心跟你闹革命!”夜里躺在祖传的红木雕花大床上,孟余一遍又一遍地想,别看身处在大山旮旯里,又不识字,但这些贫苦农民对共产党搞的农民革命有着朴素而直接的理解。他们知道这场革命说到底就是把地主的田地分给穷人。做不到这个,你说得天花乱坠,他也不信!深夜,孟余一边看着用书一边就睡着了,忽然同他就被一种很大很急切的声音惊醒,仔细听五合急忙披衣下床,刚到天井,就见长工老厚匆匆迎过来,玩:“大少爷,邬家大少爷从上海回来了,请你马上过去!”“他才走几天,怎么——”孟余的话没说完就止住了。这不是他该跟一个长工讨论的话题。“为什么不请安常少爷进来?”“邬家少爷说咱们这边说话不方便,他有十万火急的事,请大少爷过去谈!”孟余二话没说出了大门,转身进了邬家——大门开着,有下人提着灯笼等。马上他就直接被引进后院的花厅。安常衣服还没换,在地下不停走动。听到脚步声,挥手让下人离开,随即动作很大很响亮地关严了屋门。“出么子事了?”孟余问。他被安常的形容(容貌、神色)吓到了。安常举手示意他不要再讲下去,也不看他,一个人背着身子望着一个似乎只有自己才能够望见的远方,语速很快地说:“上海出事了!“四一二'在上海“清党',凡是共产党都杀。到处是尸体,报纸上全是寻人启事,真正的血流成河……咱们家乡这边,赣州的第七十八师还没有对你们共产党下手?”孟余的脑袋“轰”的一声炸开。翠坪村太偏僻,回家后他几乎和外界断了联系。这么大的事变,他一点信息也没听到!“蒋——”他大叫一声,又马上止住,因为这时他看见了安常的脸-安常终于把身子扭转回来正视他了——这已经不是他从小到大习惯看到的那张任何时候都从容不迫且嘴角带着嘲讽和不屑一顾微笑的脸了!除了没有惊恐,能在一个同龄青年面部看到的、一个人能被巨大的历史事变激发出的全部感情-悲伤、痛苦、愤怒-全都清楚地写在这张脸上。“我走进学校大门,屠杀刚停止。进来杀人的第二十六军刚撤走。从校门口到我的寝室,总共一百四十步,我数了数,被杀死的共产党有四十四个!平均三步一个!血把路面都淹了……”“因为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学校里没人了。我不敢待下去,胡乱跟着几名同学逃往上海乡下去。你知道我在路上看到了么子?”“你看到了么子?”“上海周边乡下,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鱼米之乡……我却看到了一场大灾!去年当地先是大旱,接着大涝,眼下赶上春荒,到处是……饿殍!我有个同学的父亲是国民党高官,他派了汽车接我们,顺一条不宽的乡间土路往前走,走不动,路被一堆一堆的死人堵住了……我下了车,我又数了数,不到半华里的路上,横七竖八躺着一百四十三名饿殍……一百四十三名,有大人孩子,有男人女人,野狗结队在啃食这些残缺不全的尸体。我就在那里站住了。别人还要往前走,不乘车了,步行也要走……可是我不想走了。我的脑袋里响起了惊雷!真的是惊雷,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那一刻,懂得了你一个地主家的大少爷为什么也会参加共产党!……孟余呀,如果一个国家有几万万的人民,除了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这些人日子好过,出有车食有鱼,其余的人民全都活不下去,一遇荒年都像这段乡下土路上的饿殍一样倒地不起,而那些掌握政权的人……却为了一己之私……那这个国家一定出了大事……这个国家的人民有一天忽然像文章写的那样揭竿而起,把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地主老财、军阀、贪官、污吏‘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就一定是有道理的,而且……这样的事情一定会发生,那个压迫阶级有一天被他们打倒,也是自找的!所以……我一转身,就回来了!”(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安常对孟余说,自己不会加入共产党,还劝孟余也算了,安常对农村革命中“极大的力量”有清醒的认识。B. 孟余在翠坪村宣传革命道理时工作基本停滞,主要是因为农民认为他做不到将自家和邬家的田分给穷人。C. 深夜,孟余被一种很大很急切的声音惊醒,从上海回来的安常请孟余过去,要与孟余谈加入共产党的事。D. 安常从上海的“清党”和灾荒场景中,认识到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他认为压迫阶级将会被人民打倒。7. 关于文中安常讲述“上海经历”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安常讲述了从学校门口到寝室的步数以及被杀的共产党员的人数,以具体的数字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B. “平均三步一个!血把路面都淹了”形象地描绘出“清党”场面的血腥残酷,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C. 安常描绘了上海周边乡下饿殍躺在路上的场景,与前文安常印象中鱼米之乡的富庶形成反差,突出民生艰难。D. 安常讲述自己在上海的经历时表现得较理智,他基本上都是在客观地描述,没有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8. 文中写孟余“夜里躺在祖传的红木雕花大床上”思考农民的要求,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文本以安常的转变结尾有什么深刻意义?请结合文本和时代背景简要分析。(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英宗以疾未亲政,皇太后垂帘,左右交构,几成嫌隙。韩琦奏事,太后泣语之故。琦以帝疾为解,太后意不释,修进曰:“太后事仁宗数十年,仁德著于天下。昔温成之宠,太后处之裕如;今母子之间反不能容邪?”太后意稍和,修复曰:“仁宗在位久,德泽在人。故一日晏驾,天下奉戴嗣君,无一人敢异同者。今太后一妇人,臣等五六书生耳,非仁宗遗意,天下谁肯听从。”太后默然,久之而罢。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①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材料二: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虽有忠臣、硕士②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③,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选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论》,有删改)材料三: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注】①翕然:一致。②硕士:品节高尚、学问渊博之士。③帷闼:比喻皇室之内,闼指门内。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谋之A而不可B为C为之D而不可成E至F其甚G则俱H伤而两败。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后意稍和”与“欲诚其意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意”词义不同。B. 晏驾,古时帝王死亡讳称,帝王之死也称“崩”“驾崩”,而诸侯之死称“薨”。C. “学者求见”与“慈父见背”(《陈情表》)两句中的“见”用法和词义相同。D. “安危出其喜怒”中的“危”与成语“正襟危坐”“危言危行”中的“危”词义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后的成见在韩琦进行调解后仍然没有化解。欧阳修进言说,仁宗在位时间久,影响深远,如果不按照仁宗的遗愿办,天下没有谁肯听从。B. 欧阳修性格刚强,几次被放逐,但他的志气依然如故。欧阳修与一些文人谈话时只谈论官吏治事的问题,他认为与政事相比文章太深奥。C. 欧阳修在几个郡任职时不显露治理事迹,不追求名声荣誉,为政宽松简易而不烦扰,欧阳修解释他所说的“宽”是不做苛刻急迫的事。D. 君主越来越孤立,宦官们的地位越来越牢固,君主的安危决定于宦官们的喜怒,祸患就潜伏在皇宫内部,最严重的可以导致亡国。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2)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14. 材料三中欧阳修说”祸患常积于忽微”,材料二的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书愤二首(其二)陆游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远戍十年临的博①,壮图万里战皋兰②。关河③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注】①的博:山岭名,这里泛指川陕。②皋兰:山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南面。③关河:泛指边塞之地。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对着镜子,发现两鬓已有残缺,但诗人表示自己报国的雄心壮志还在。B. 诗人感慨自己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悲愤聚集于胸,宝剑还闪烁着寒光。C. 诗人想起了当年之事,曾驻守在遥远的的博,还曾满怀理想而鏖战于皋兰。D. 边塞之地的战事无休无止地发生,诗人早就料到自己会因衰老而不再上战场。16. 这首诗与陆游的另一首《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两首诗中“悲愤”之情的内涵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洵的《六国论》都谈论了六国的灭亡: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一句阐述了灭亡六国的是其自身,苏洵《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一句阐述了六国灭亡的弊病所在。(2)小美在石钟山游玩,听到有人说石钟山因“扣石发声”而得名,她引用了苏轼《石钟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反驳。(3)中国神话故事内涵丰富,古代很多诗人(词人)在诗词中化用神话故事来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在牛河梁的最高处久久站立。东北大地上的祖先啊,你聪灵的智慧,引燃了一段段叮咚作响的岁月。沉重或轻巧的敲击声四下响起,那是坚毅的敲击、敏捷的敲击,让生活更加充实,让生命更有意义。不错,牛河梁是一方净土。祖先们选择这里,感受着这里的水土、这里的光照。我似乎接通了古人的心灵,想象着他们如何举动、如何念想,甚至如何发声。那些岩石,印满了他们的影子,打磨的,雕琢的,搏斗的,耕作的。我不知道接下来还有什么,肯定还会有,现在只是翻开了厚重历史的一页。事实上,每一只陶罐、每一粒粟米,乃至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梁,都在释放着人类文明的密码,推动历史的进程。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第二人称来表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那些岩石,印满了他们打磨的、雕琢的、搏斗的、耕作的影子”,二者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为什么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二)语言文字运用II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说起桂林,大家首先想到美丽的漓江,因其流经之地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被誉为“百里廊”;也有人会想到A的象鼻山,因其形似一头正在江边饮水的大象而得名,堪称桂林的标志性景观;展示了这片土地的魅力,各地的游客来此欣赏美景,B,他们总想多停留一会儿,还有人会想到阳朔县月亮山、伏波山试剑石等。诸多世所罕见的自然奇观让人一饱眼福。其实,这些景观的形成与喀斯特地貌C。三、写作(60分)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高考结束后的某高中校门口,一位女生挑着扁担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扁担两头挑着的是装满被褥和课本的行李,这位女生步伐坚定地走在人群中。这一场景被路人拍下发到网上后,这位女生迅速走红,她的故事打动了无数人。她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她的举动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的珍贵品质。高考是一次人生经历,也是人生的新起点,这位女生能承受重量的肩膀,终将成为托举其梦想的支点。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答案】1. C 2. D3. A 4. ①材料一第二段多处使用排比,句子或短语结构一致,整齐匀称,增强了论证的气势。②排比的使用使表意凝练而充分,有力论证了家庭的作用,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变化,家庭都是不可替代的。5. ①重视家庭的作用,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充分认识家庭的社会功能,将家庭看作社会治理的起点和基本单元;重视家庭文明建设,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使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②弘扬优良家风。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为全社会做表率。③树立“家国一体”观念。当个人、家庭与国家发生利益冲突时,个人、家庭能够舍“小我”而就“大我”。【答案】6. C 7. D8. ①“祖传的红木雕花大床”再现了地主家的孟余优越的生活,与农民“挡不住风雨的茅屋”“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凸显社会阶层的巨大差异,深刻揭示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②这一细节暗示孟余在舒适的生活环境中思考农民要求时内心的矛盾挣扎。他身为地主家的大少爷,却认同革命理念,细节描写强化了他内心的纠结,刻画了人物的复杂心理。9. ①安常的转变丰富了人物形象,展现出一个地主家的大少爷在经历社会现实后思想的觉醒与成长,从拒绝革命到理解革命。②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如“清党”的血腥以及灾荒中百姓的悲惨生活,促使更多像安常这样的人认识到社会变革的必要性。③揭示了主题,安常的转变象征着革命力量的变化,即使在白色恐怖下,仍有有识之士投身到改变社会的洪流中,预示着旧的统治秩序必将被推翻。【答案】10. CEG11. C 12. B13. (1)(他)超脱(且有)独特的追求,众人没有谁能够比得上,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2)那些做君主的人,不是想要在宫中养成祸患,大概祸患都是逐渐积累(而形成)的情势造成的。14. ①君主与不离左右的宦官越来越亲密,与忠臣、正人君子越来越疏远。②君主越来越孤立,惧祸心理就越来越深切,而宦官们的地位也就越来越牢固,祸患就产生了。【答案】15. D 16. ①两首诗中的“悲愤”之情都包含着诗人满怀报国之志而壮志难酬的悲痛和愤懑。②这首诗写边塞之地的战事无休止而自己只能袖手旁观,抒发了诗人一心报国却又无可奈何、满怀报国之志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③《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写诗人回忆曾在前线的过去,还感叹诸葛亮出师雄文,抒发了诗人想施展收复失地的抱负而得不到重用、满怀报国之志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17.【答案】 ①. 灭六国者六国也 ②. 弊在赂秦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 ④. 所在皆是也 ⑤. 女娲炼石补天处 ⑥. 石破天惊逗秋雨(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答案】18. ①增强亲切感,打破时空界限,与祖先直接对话,拉近了距离,读者也更易共情。②强化情感表达,使作者对祖先智慧的赞美之情更加浓烈和直白。③更有代入感,让读者以作者的视角,直观想象祖先创造历史的场景。19. ①原句将“打磨的”“雕琢的”“搏斗的”“耕作的”后置且单列,读起来更简洁有力,更富有节奏感。②相比改句而言,原句有强调作用,更能激发读者联想古人活动的画面,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0.【答案】A 举世闻名(闻名遐迩、大名鼎鼎)B 流连忘返(恋恋不舍)C 息息相关(息息相通)21.略第 页,共 页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