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高考语文全国一卷阅读二文本精读讲解文本一:《鼓书艺人》(节选)以1938年汉口战局为背景,描绘了难民搭乘“民生”轮逃往重庆的艰辛历程。通过细腻的环境描绘与人物刻画,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尤以方宝庆的善良与坚韧,凸显了底层民众在苦难中的不屈与希望。鼓书艺人[注](节选)老舍一九三八年夏,汉口战局吃紧。【开篇即点明时代背景,为全文奠定了悲壮的基调,预示着人物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与考验。】浑浊的长江,浩浩荡荡地往东奔流。形形色色的难民,历尽了人间苦难,正没命地朝着相反的方向奔逃。翅膀下贴着红膏药的飞机,一个劲儿地扔炸弹。炸弹发出揪心的咝咝声往下落,一掉进水里,就溅起混着血的冲天水柱。【使用现实主义手法,直接描绘战争场景,通过“浑浊的长江”、“战局吃紧”、“难民奔逃”、“飞机扔炸弹”等描述,构建了战乱背景下的紧张氛围,增强代入感。】一只叫作“民生”的白色小江轮,满载着难民,正沿江而上,开往重庆。船上的烟囱突突地冒着黑烟,慢慢开进了“七十二滩”的第一滩,两岸的悬崖峭壁,把江水紧紧挤在中间。【江轮作为难民逃难的主要交通工具,其艰难航行象征着逃难之路的艰辛。通过“七十二滩”、“悬崖峭壁”等描述,展现了长江航道的险峻,增加了逃难旅程的紧张感。】房舱和统舱里都挤满了人,甲板上也是水泄不通。在浓烟直冒的烟囱底下,有五六十个小孩子,手足无措地紧紧挤在一起。他们已经没了家,没了父母,浑身都是煤烟和尘土,就像刚打煤堆里钻出来一样。(细节描写,增强画面的真实感。)【通过描述难民儿童的悲惨境遇,展现了战争对无辜儿童的摧残,激发读者对战争的愤慨和对难民儿童的同情。】湍急的长江,两岸怪石林立,江水像条怒龙(比喻),发狂地在两山之间扭来扭去(拟人)。过了一道险滩,紧接着又是一道,然后直泻而下。船在江面上颠来簸去,像一条毛毛虫在挣命。汽笛一响,船上每个人都吓得大气也不敢出,唯恐大难临头。(长江的险峻与乘客的恐惧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环境的压迫感。)有的时候,迎着激流而上的满载的船,猛地摇晃起来,江水从船帮一涌而入,把甲板上的每个人都浇个透湿。【江轮在险滩中航行,乘客们的恐惧与不安成为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比喻和拟人生动描绘了江轮航行的艰难与危险。】太阳一落到峭崖的背后,寒风就吹得乘客们直打战。偶尔一线阳光从岩石缝里漏过来,在汹涌的江面上投下一道彩虹,美得出奇。(寒风与彩虹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环境的复杂多变,也映射出乘客们内心矛盾的情感——在寒冷与恐惧中,仍有一丝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渴望。)【通过“太阳落到峭崖背后”、“寒风直打战”与“一线阳光”、“彩虹”的对比,描绘了江面上的瞬息万变与美丽景象,同时也暗喻了战乱中人们生活的艰难与美好瞬间的短暂。】大江两岸,座座青山,处处陡坡,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千姿万态,构成一幅无穷无尽的画卷。古往今来,多少人讴歌过江上变幻莫测的美景,多少人吟咏过有关它的神奇传说。楚怀王和巫山神女幽会的古迹犹存。可是这些逃难的旅客已顾不得这些,当江轮穿过巫峡,打绝代佳人——神女峰面前驶过时,他们都毫不动心。(“毫不动心”一词直击在战争面前,人类对于自然美景与人文历史的疏离与冷漠,突出了战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冲击与破坏。)【详细描绘了长江两岸的壮丽景色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座座青山”、“处处陡坡”、“巫峡”、“神女峰”等,这些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共同构成了长江独特的魅力。】难民们没闲心,也没立足的地方,没法凭栏观赏景致。所有乘客,不分老少贵贱,都被眼前的危险和茫茫前途吓住了。特别使人难受的,是生活上的不便。房舱里的人出不来,因为甲板上满是人,行李堆成了山。甲板上的人也活动不了,因为没空当儿。所有的人都紧紧地挤在一块儿。(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展现了难民们在江轮上的拥挤、混乱与不便。)可是,疲劳不堪的茶房还是想法给乘客们开饭。他们光着脚走路。那些沾满了煤烟和尘土的脚丫子,把它们挨过的所有东西都蹭脏了,在行李卷和包袱上留下小泥饼子。他们的脚沾不着甲板,只好见什么踩什么,——哪怕是踩在乘客的脸上或身上呢。被踩的人又叫又骂,结果是更乱,更惨。【运用白描手法,直接叙述难民们的日常生活状态,没有过多的修饰与渲染,却让人深刻感受到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苦难。】在“民生”轮上,谁心里也不平静,人们不是烦恼,就是生气,悲伤。两岸美丽的青山映入眼帘也振奋不了他们。生活太无情,真是遭不完的罪孽,说不尽的伤心。【直接抒发了难民们内心的烦恼、生气与悲伤,即使面对两岸美丽的青山也无法振奋他们的精神。通过难民们的心理状态,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战争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摧残与破坏,以及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向往。】乘客中看来只有一个人是既不悲伤,也不发愁。这人就是方宝庆,四十开外,他靠一面大鼓、一副鼓板和一把三弦,在茶馆里唱大鼓、说评书吃饭。他是个走江湖卖艺的,大半生带着全家走南闯北。(方宝庆作为核心人物登场,其身份和经历为后续情节发展奠定基础。)日本人进了北平,宝庆带着全家去上海。上海沦陷了,他们又到汉口。如今敌人进逼到汉口市郊了,他和全家又跟大伙儿一起往重庆逃。北平是宝庆的家。他唱的大鼓,全是京韵的。他要想留在北平很容易,用不着遭这么大罪,受这么多苦。他不明白自己是不是爱国,可是他宁愿丢下舒舒服服的家和心爱的东西,不愿在飘着日本旗的城里挣钱吃饭。(方宝庆的内心独白,深化了人物形象,展现了他的坚定立场。通过方宝庆的选择,展现了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介绍方宝庆的职业和生活经历,展现了他的江湖气息和坚韧性格。简洁明了的叙述,使读者迅速了解人物背景。】上了“民生”不到几个钟头,他就认得了几乎所有同船的人。没过多久,船的每个角落他都熟悉,什么东西在哪里,他都知道。要是他实在找不到别的事情可干,就顺着狭窄的铁梯,爬上甲板,看看烟囱下面那些没人管的,满身是煤烟的小孩儿。宝庆看到这些一身煤烟的可怜孩子,觉着心疼。看着他们,想起他说过的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他体会得出这些可怜的小家伙在大乱中失去爹娘时的那份伤心劲儿。他也想象得出他们怎样没衣没食,挨饿受冻,从上海、南京一路捱过来,现在又往四川奔。【通过方宝庆的视角,进一步展现了难民儿童的悲惨遭遇,推动了情节发展。通过心理描写,增强了人物情感的深度与复杂性。】他希望能拿出三四百个热腾腾的肉包子来,给这些面带病容的黑乎乎的小宝贝儿吃。可是有什么法子呢,他什么也拿不出。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方宝庆的善良与无力感形成对比,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他跑江湖卖唱,多年学来的要来就来的笑容和容易交朋友的习惯,在这些遭难的孩子面前,一点儿也使不上。他一言不发,傻里傻气地站着发愣。突突冒烟的烟囱里落下来的黑煤灰,在他那没戴帽子的秃头上,慢慢地积了厚厚的一层。【通过方宝庆的内心独白,传达了他在战争背景下的无奈与悲悯。】听见下面甲板上传来欢呼声,(声音描写,通过乘客的欢呼声,侧面展现了险滩的险峻与驶过后的轻松氛围。)他像从梦中醒来,往下看,乘客们都在高兴,因为船已经驶过了最后一道险滩。(场景描写)两岸只有平缓的山坡,江面变得又开阔,又平静。【江轮驶过险滩象征着逃难旅程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乘客情绪的一个转折点。】船拢岸时,西边天上的太阳已经现出金红色。一时间谁也没动。那些驾着船安然穿过险滩的船长和领港,那些瞧着他们的茶房和乘客,一个个都累得不想动了。宝庆掸了掸光头上的煤灰,张大了嘴,大声对孩子们叫道:“来,快来,都来,洗个澡。”(语言描写)他推开人群,领着孩子们走过跳板,像赶一群鸭子,扑通扑通地跳进水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方宝庆的善良与行动力得以充分展现,他不仅同情难民儿童,还付诸行动。这一情节为全文增添了温馨色彩,展现了方宝庆在艰难环境中的乐观与积极态度。】(马小弥译,有删改)文本二:我为什么离开武汉(节选)老舍在大时代中,专凭着看与听,是不能够了解它的,旁观者清,只是看清了事实的动态,而不能明白事态中人物的情感。看别人荷枪赴前线,并不能体念到战士的心情。要明白大时代,必须在大时代中分担一部分工作。有了操作的经验与热情,而后才能认识时代一部分的真情真意。(表达了对时代认知的深刻见解,强调仅凭旁观是无法真正理解时代的,必须亲身参与其中,通过实际行动和情感体验,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和人物的真实情感。)一部分自然与全面有异,可是认识了一个山峰,到底比瞪着眼看着千重雾岭强。因此,我既然由亡城逃出来,到了武汉,我就想作一点我所能作的,而且是有益于抗战的事。干什么去呢?最理想的当然是到军队里服务。但是,我去不了。我的身体弱。(虽然因身体原因无法到军队服务,但仍有强烈的愿望为抗战贡献力量的决心。这种个人选择与家国情怀的冲突,展现了老舍先生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伤心与自怨是没用的。我决定停在武汉,写稿子,不再作赴前方的梦。一边写文章,一边办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事务,一直到了今年七月月尾。(面对无法到前线服务的困境时,没有选择沉沦或自怨自艾,而是积极调整自己的角色,继续为抗战贡献力量。)这时候,武汉已遭过两次大轰炸。轰炸,随便吧,炸不死就写稿子。炸弹有两次都落在离我不很远的地方。有些人已向我讨论迁移的问题了,我不大起劲,我以离开武汉为耻。多住一天,仿佛就多一份勇气与力量。…………(在武汉遭受大轰炸时,表现出一种超乎常人的冷静与坚韧,他选择留在武汉,甚至将离开视为耻辱,这种态度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抗战事业的坚定信念。)我真不愿走!迁移之议既成,武汉不允许我住下去了。船票不易得,抓到一张,便须起身。流亡者的生活一半是在舟车之上。【这段文字通过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的交织,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的家国情怀、个人选择与时代责任的深刻理解。老舍先生面对个人身体条件的限制和时代的巨变,没有选择逃避或退缩,而是积极调整自己的角色,通过文字和实际行动来继续为抗战贡献力量。】(发表于1938年10月,有删改)[注]老舍于1948年至1949年创作了长篇小说《鼓书艺人》,被译为英文,1952年出版。中文原稿遗失,后根据英译本回译为中文。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开头写长江向东奔流与难民向西奔逃,炸弹下落与水柱溅起,富有镜头感,将“战局吃紧”真切地呈现出来。B.文本一写“江水像条怒龙,发狂地在两山之间扭来扭去”,这里的江水象征抗战的艰辛曲折以及人们不屈不挠的意志。C.文本一写乘客们在寒风中打战,转而又写阳光在江面上投下彩虹,这里的阳光和彩虹都象征着难民们的希望。D.文本二是老舍在抗战中的自述,从不愿离开武汉到最终离开武汉,他在思想和认识上发生了重大转变。7.关于文本一中方宝庆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宝庆不到几个钟头“就认得了几乎所有同船的人”,这与他“在茶馆里唱大鼓、说评书”的身份是相符的。B.方宝庆使不上“多年学来的要来就来的笑容”,表明他虽有半生闯荡江湖的经验,却也无力应对眼前的局面。C.方宝庆看着小孩发愣,头上“慢慢地积了厚厚的一层”黑煤灰,侧面表现出他的心灵因残酷的现实已趋于麻木。D.写船拢岸时,方宝庆赶着孩子们“扑通扑通地跳进水里”洗澡,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前文营造的沉重压抑的氛围。8.文本一画线段落写江轮穿过巫峡,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9.文本二提出:“有了操作的经验与热情,而后才能认识时代一部分的真情真意。”请谈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认知的。(6分)【答案】6.A7.C8.①写乘客只求生存,而无心顾及眼前胜景,反映了难民们逃亡中的心力交瘁;②江上美景和神奇传说,与山河破碎的现实构成对比,令人忧愤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9.①《鼓书艺人》的创作源自作者抗战时期的亲身经历;②文本一的场景再现了作者在战争中感受到的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③文本一的人物刻画投注了作者的热情,他不是旁观者,而与普通民众休戚与共;④文本一主要人物方宝庆的个人遭际与民族命运交织在一起,隐含了作者对民族前途的思考。【解析】【导语】以抗战时期为背景,展现了战争阴影下的民众苦难与精神挣扎。文本一通过难民船上的众生相,呈现战乱中的悲凉与坚韧,环境描写极具画面感,凸显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与温情。文本二则表达知识分子在国难中的责任与矛盾,强调亲历者视角对时代真相的把握。两文共同传递了战争年代的民族伤痛与不屈精神。【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象征抗战的艰辛曲折以及人们不屈不挠的意志”错误。该项涉及文本一第五段,这一段是对轮船在长江上艰难航行的描绘,把“江水”比喻为“怒龙”,是为了突出长江的湍急汹涌;“发狂地在两山之间扭来扭去”,写出了由于地势原因,长江在两山相夹的峡谷之间蜿蜒而又迅疾流淌之势,这是一种写实化的呈现,江水奔腾而下,不仅壮观,而且让人感到恐惧。以发狂的怒龙为喻,写出了江水的形象和气势,非常生动逼真,而且与下文写江轮“像一条毛毛虫在挣命”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难民在凶险的自然环境下的渺小无助。C.“这里的阳光和彩虹都象征着难民们的希望”错误。该项涉及文本一第六段。这一段写江轮在三峡中航行,两岸有高山峭崖,当太阳被峭崖遮挡时就比较阴冷,再加上江上的寒风,乘客们冷得打战;而随着船的前行,太阳又间或从山间或岩石缝里露出来,江面上水汽大,阳光射入,容易在江面上投下彩虹,这些属写实,难民们这时并没有感觉到希望,因为接下来第八段写他们“都被眼前的危险和茫茫前途吓住了”,第九段又写“人们不是烦恼,就是生气,悲伤”,这些都表明他们的心情并未因阳光和彩虹而变得积极乐观。D.“他在思想和认识上发生了重大转变”错误。文本二中,老舍细致交代了他对抗战中个人何为的思考:他到武汉就是为参加抗战,以文报国,他在武汉“一边写文章,一边办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事务”;他不愿意离开武汉,因为有“在大时代分担一部分的工作”的强烈意愿,待在武汉,正是“勇气与力量”的表现;而后来武汉战局吃紧,“迁移之议既成”,老舍无法继续在武汉从事“文协”相关工作,这才乘船去往大后方。他为抗战工作的意愿并未发生变化。所以,他在思想和认识上并没有发生“重大转变”,他的“勇气和力量”是贯穿抗战始终的。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C.“他的心灵因残酷的现实已趋于麻木”错误,结合前面“宝庆看到这些一身煤烟的可怜孩子,觉着心疼”“他希望能拿出三四百个热腾腾的肉包子来,给这些面带病容的黑乎乎的小宝贝儿吃。可是有什么法子呢,他什么也拿不出。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在这些遭难的孩子面前,一点儿也使不上”可知,方宝庆同情这些“一身煤烟”“没了家,没了父母”的孩子,但在现实的重压下,方宝庆对命运无何奈何,想帮助弱小者却爱莫能助,内心是痛苦而无奈的,并非趋于麻木。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丰富意蕴,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首先分析画线段落写了什么。语段以“可是”一词为分界,“可是”之前是写大江两岸的美景、神奇传说以及楚怀王与巫山神女幽会的古迹;“可是”之后是逃难旅客面对这些的表现“毫不动心”。然后分析所写内容的作用和意蕴。①结合上文“翅膀下贴着红膏药的飞机,一个劲儿地扔炸弹。炸弹发出揪心的咝咝声往下落,一掉进水里,就溅起混着血的冲天水柱”“船上每个人都吓得大气也不敢出,唯恐大难临头”以及下文“难民们没闲心,也没立足的地方,没法凭栏观赏景致。所有乘客,不分老少贵贱,都被眼前的危险和茫茫前途吓住了”可知,这些逃难的旅客面对死亡的威胁以及未知的前途,已经无心顾及眼前的美景,这体现出难民们逃亡之时的心力交瘁。②结合“一九三八年夏,汉口战局吃紧”“日本人进了北平,宝庆带着全家去上海。上海沦陷了,他们又到汉口。如今敌人进逼到汉口市郊了,他和全家又跟大伙儿一起往重庆逃”可知,当时日本入侵,山河破碎,国土沦陷,人民流离失所,这与眼前江上的“画卷”“美景”“神奇传说”构成鲜明对比,令人更加忧愤于国家、人民以及中华古老文明所蒙受的灾难屈辱,怎能有闲情逸致来凭栏观赏景致!【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创作背景以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首先要理解题干中“有了操作的经验与热情,而后才能认识时代一部分的真情真意”这句话的意思。结合文本二可知,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和情感投入在理解时代和历史中的重要性。老舍在文本二中提到,仅仅通过观察和听闻是无法完全理解时代的,必须亲自参与其中,分担工作,才能体会到时代的真实情感和动态。这种实践经验和情感投入使得作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时代的变迁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然后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①如文本一中写方宝庆等难民的逃难历程,结合文本二“迁移之议既成,武汉不允许我住下去了。船票不易得,抓到一张,便须起身。流亡者的生活一半是在舟车之上”可知,作者在抗战时期也有流亡的经历,所以《鼓书艺人》的创作应是源自作者抗战时期的经历。②如文本一中描写了日军轰炸之下“民生”江轮上难民的场景,如挤满人的船舱、水泄不通的甲班、挤在烟囱底下的孩子,结合文本二“这时候,武汉已遭过两次大轰炸。轰炸,随便吧,炸不死就写稿子。炸弹有两次都落在离我不很远的地方”可知,作者目睹了日军的轰炸,所以文本一中难民们的流离失所是作者现实亲历的再现。③如文本一中,作者用细致的笔墨描写无家的孩子“在浓烟直冒的烟囱底下,有五六十个小孩子,手足无措地紧紧挤在一起。他们已经没了家,没了父母,浑身都是煤烟和尘土,就像刚打煤堆里钻出来一样”,写甲板上逃难的人民“生活太无情,真是遭不完的罪孽,说不尽的伤心”,写方宝庆“看到这些一身煤烟的可怜孩子,觉着心疼”“希望能拿出三四百个热腾腾的肉包子来,给这些面带病容的黑乎乎的小宝贝儿吃”,在这些人物刻画中,倾注了作者的热情,此时此刻,他已经融入了这个逃难的群体之中,与他们共同承受着灾难。④如文本一写“日本人进了北平,宝庆带着全家去上海。上海沦陷了,他们又到汉口。如今敌人进逼到汉口市郊了,他和全家又跟大伙儿一起往重庆逃”,国家遭遇日本入侵,国土沦陷,而方宝庆也失去了家园,四处奔逃,个人遭际和民族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作者对民族前途的思考。艺术特色:1.现实主义描绘的生动性:《鼓书艺人》节选文本以精湛的现实主义手法,细腻入微地描绘了战乱时期的社会景象。老舍先生通过对长江险滩、两岸青山、烟雾弥漫的江轮等自然环境的生动刻画,构建了一个充满紧张与不安的逃难场景。同时,他巧妙地将人物置于这一特定环境中,通过对方宝庆等难民形象的深入描绘,展现了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苦难与坚韧,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与残酷。2.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文本不仅描绘了逃难生活的艰辛,更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老舍先生通过难民们的悲惨遭遇,如拥挤不堪的船舱、疲惫不堪的乘客、无处立足的难民等细节,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他也通过方宝庆等人物的言行举止,反思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既展现了人们在灾难中的同情与关爱,也揭示了冷漠与自私的一面,从而引发读者对战争与人性的深刻思考。3.生动情节的巧妙设置:节选文本中的情节设置既紧张又富有变化,老舍先生巧妙地将逃难过程中的紧张刺激与舒缓感人的场景交织在一起。船过险滩、躲避轰炸等情节紧张刺激,让读者屏息凝神;而方宝庆带领孩子们洗澡等场景则温馨感人,展现了人性中的温暖与希望。这种张弛有度的情节设置,不仅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也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与动机。4.独特语言风格的魅力: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独特而富有魅力,他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口语化表达,使文本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同时,他的文字中还蕴含着幽默与讽刺的元素,如茶房们的粗鲁行为、乘客们的争吵等细节,既增添了文本的趣味性,也深化了主题。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不仅展现了老舍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5.深刻人文关怀的体现:文本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老舍先生通过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方宝庆等难民形象不仅代表了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的苦难与坚韧,也体现了老舍先生对人性光辉的追求与倡导。他通过这些形象告诉读者,即使在战争的阴霾下,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依然存在,给予人们以希望与力量。6.象征与隐喻的巧妙运用:老舍先生在文本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与隐喻的手法,如长江的象征意义和孩子们的隐喻。长江作为贯穿全文的背景元素,不仅象征着逃难之路的艰难与漫长,也隐喻着时代洪流中个体的渺小与无力。而烟囱下满身煤烟的孩子们则隐喻着战争对下一代的摧残与伤害,以及他们未来的不确定性与希望。这些象征与隐喻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与意蕴,也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主题与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