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七言乐府诗,以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了边塞战争的惨烈场景。
诗歌通过“黑云压城”“甲光向日”“秋色紫红”等极具冲击力的意象,构建出悲壮瑰丽的战争画卷,结尾“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则突显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
本诗想象奇绝,色彩浓烈,是李贺“诗鬼”风格的典型代表,适合引导八年级学生感受边塞诗的雄浑悲壮,理解古代军人的家国情怀,培养对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
(1)了解唐代边塞战争背景及“黄金台”典故,理解“玉龙”(宝剑)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联系当代军人保家卫国的事迹,探讨“英雄主义”精神的时代传承。
2.语言运用
(1)掌握“摧”“凝”“塞上”等关键词的含义,赏析“压”“开”“满”等字的炼字艺术。
(2)通过平仄与重音诵读,体会乐府诗的节奏张力(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思维能力
(1)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多感官描写,理解诗人如何营造战场氛围。
(2)结合李贺生平,探讨“奇崛险怪”诗风与诗人命运的关系。
4.审美创造
(1)绘制“黑云—甲光—秋色—燕脂—霜鼓”的意象图,领悟“色彩对比”与“视听交织”的艺术手法。
(2)尝试用“色彩+战场元素”句式(如“血染黄沙暮,旗裂北风寒”)仿写边塞诗片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黑云压城”“甲光向日”等核心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边塞战争的悲壮氛围。
2.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等诗句的视听结合与色彩运用手法。
教学难点
1.体会李贺“诗鬼”风格的奇诡特点(如夸张、想象的独特性)。
2.联系晚唐背景,理解诗人借战争抒发的家国情怀与理想抱负。
教学流程
环节一:视听导入,以战入诗
活动设计:
1.战场还原:
播放电影《长津湖》冰雪战场片段(1分钟),提问:“如果用一种颜色形容战争,你会选什么?为什么?”
2.解题探旨:
解析“雁门关”地理位置及“行”的乐府诗体特征,介绍李贺“诗鬼”称号的由来。
环节二:诵读绘境,解字品烈
活动设计:
1.金戈诵读:
教师配乐(琵琶曲《十面埋伏》)范读,学生用手指击打桌面模拟“霜重鼓寒声不起”的节奏。
2.意象品析:
“黑云压城”:展示暴风云与古代城墙合成图,讨论“压”字的窒息感。
“甲光金鳞”:用镜面反射阳光实验,理解“开”字的光影动态。
“燕脂凝紫”:对比现代战地摄影中的血色黄昏,体会色彩隐喻(血与暮色交融)。
3.炼字战场:
学生分组竞赛:用肢体语言演绎“摧”“凝”“满”等字的力度(如“摧”作崩塌状)。
环节三:诗心探微,生死之志
活动设计:
1. 黄金台辩论:
出示燕昭王“千金买骨”典故,辩论:“将士们‘为君死’是愚忠还是信仰?”
2.科学链接:
光学实验:用棱镜分解日光,类比“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光谱原理。
3. 战地电台:
学生模拟战地记者,用一句话现场报道:“这里是雁门关,此刻______”(引用原诗意象)。
示例:这里是雁门关,此刻黑云摧城,金甲映日如鳞,血色秋色中号角彻空,残阳如紫,战旗半卷,寒刃犹鸣。
环节四:诗意创写,审美迁移
活动设计:
1.血色手卷:
用红黑两色水墨绘制诗意图,题写最震撼的诗句并配50字说明。
2.微电影脚本:
模板:“镜头______(景别),画面______(原诗句),配乐______(乐器),字幕______(主题词)。”
范例:“镜头(特写),画面(半卷红旗临易水),配乐(筚篥),字幕(誓死不退)。”
环节五:文化延展,英雄礼赞
活动设计:
1.群诗联读:
对比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讨论盛唐与中唐边塞诗的情感差异。
2.诵读升华:
师生持“红旗”道具齐诵,配乐《义勇军进行曲》,结尾将红旗插上“沙盘雁门关”。
3.课后实践(二选一):
搜集现代戍边战士事迹,制作《新时代雁门太守》手抄报。
以《致李贺的一封信》为题,谈谈你对“英雄”的理解(300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黑云甲光→战争阴森(起)
秋色燕脂→血色苍凉(承)
霜鼓玉龙→誓死报国(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