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熔化和凝固(含解析)2025--2026年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讲义[人教版 (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熔化和凝固(含解析)2025--2026年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讲义[人教版 (2024)]

资源简介

3.2 熔化和凝固
重点知识:
知识点一: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物质有三种基本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状态 形状(固定/不固定) 体积(固定/不固定)
固定 固定 固定
液态 不固定 固定
气态 不固定 不固定
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三种状态之间能发生相互变化。
2.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注意区别熔化和溶化
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一种物态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加热。所以用“火”旁“熔”,例如加热冰熔化为水,蜡加热要熔化。
溶化指固体溶解,是某固态物质,在另一种液态物质分散成单个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此过程不需要加热,但是必须有液体,所以用三点水旁“溶”,如把糖放在水中溶化成糖水。
3.固体熔化和凝固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1)注意:酒精灯外焰加热,水浴加热、并且加热的过程中要用搅拌器不断地搅拌冰块或者海波(被加热物体受热均匀)。
(2)现象: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48℃时,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始终保持在熔点不变,直到熔化完后,温度才继续上升。停止加热,变成液态的海波又逐渐变成固态,温度还是始终保持在熔点不变,等到所有的海波全变成固态时,温度才又继续下降。
石蜡的熔化过程则不同,随着不断加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在此过程中,石蜡由硬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停止加热,由稀变软,又变成固态,温度不断降低。
知识点二:熔点和凝固点
根据物质在熔化时有无固定的熔化温度可将物质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晶体,如海波、冰、石英、所有金属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非晶体,如石蜡、沥青、玻璃、橡胶等。
2.熔点和凝固点
(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如冰的熔点是0℃、海波的熔点是48℃、萘的熔点是80℃。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的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知识点三: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1.晶体熔化需要两个条件:温度必须达到熔点;让晶体继续吸热。晶体凝固也需要两个条件:温度必须降到凝固点;让晶体继续放热。
2.晶体在处于熔点和凝固点时,可能处于液态,可能处于固态,也可能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重点讲解:
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难点
晶 体 非 晶 体
熔点和凝固点 有 没有
熔 化 过 程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物质 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物质先变稀,最后成为液体。
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吸收热量
凝固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放出热量
熔化 图像
凝固 图像
举 例 海波、水晶、石英、食盐、各种金属 沥青、玻璃、松香、石蜡
2.固体熔化和凝固时的温度变化规律是重点
(1)注意:酒精灯外焰加热,水浴加热、并且加热的过程中要用搅拌器不断地搅拌冰块或者海波(被加热物体受热均匀)。
(2)现象: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48℃时,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始终保持在熔点不变,直到熔化完后,温度才继续上升。停止加热,变成液态的海波又逐渐变成固态,温度还是始终保持在熔点不变,等到所有的海波全变成固态时,温度才又继续下降。
石蜡的熔化过程则不同,随着不断加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在此过程中,石蜡由硬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停止加热,由稀变软,又变成固态,温度不断降低。
例题讲解:
知识点一:熔化和凝固
【例题1】炎热的夏天,小红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一些冰块放入可乐杯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杯中的冰块全部变成了液态,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冰块物态变化过程的是(  )
【答案】B
【解析】冰属于晶体,晶体熔化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熔点且要吸收热量,当冰块温度低于0 ℃时,它吸热升温,状态不变,当
达到熔点后,吸收热量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冰全部熔化为水后,再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所以B选项中图象是正确的.
知识点二:熔点和凝固点
【例题2】在研究某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持续加热该物质,记录并描绘出了该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依据是   。
【答案】晶体;有熔点。
【解析】根据图象是否有不变的温度判断是晶体还是非晶体,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与晶体有关的信息,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图象中每一阶段表示的含义及物质的状态。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为熔点。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并且熔点为80℃。
知识点三: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例题3】.海波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或“不变”);说明海波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答案】不变;晶体。
【解析】海波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有固定的熔点,所以海波是晶体。
基础训练题:
一、单选题
1.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中,把碎冰装在大试管中,将大试管放在水中加热,这种加热方式称之为“水浴法”加热;在该实验中我们一般采用的水是常温水而不用开水的原因是(  )
A.增长冰的熔化时间 B.均匀受热
C.增大受热面积 D.缩短实验时间
2.将某种金属制成的勺放入15℃的水中,金属勺没有熔化;将该金属勺放入45℃的水中,发现金属勺逐渐熔化。该金属的熔点可能是(  )
A.10℃ B.30℃ C.50℃ D.60℃
3.下列物质中全都是晶体的是(  )
A.铁、石蜡、松香 B.铜、冰、海波
C.塑料、海波、石蜡 D.冰、蜡、玻璃
4.常温下酒精的特征是(  )
A.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 B.有固定体积,没有固定形状
C.没有固定体积和形状 D.没有固定体积,有固定形状
5.在标准大气压下,把温度为-8℃的冰块投入盛有0℃水的密闭隔热容器中,最先出现的现象是(  )
A.冰块的温度升高且冰变多 B.水的温度降低且水变多
C.冰块的温度升高且冰变少 D.水的温度不变且水量不变
二、填空题
6.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 ,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 。
7.嫦娥六号展示的国旗是利用玄武岩熔融拉丝技术制作而成的,把玄武岩运回去后要把它粉碎、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以后拉成头发丝直径大概三分之一的细丝,然后把它纺成线,织成布。
8.如图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后,数以万计的南方“小土豆”们共赴冰雪盛宴。园内城堡、滑梯等都是由冰块雕琢而成,冰形成的原因是 (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以上过程需要 热。
9.如下图,小明利用一段细线、一小块冰块和少许盐表演了个小魔术。他先将打湿的细线搭放在冰块上,向细线和冰块的接触位置撒少许盐使冰 (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而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静置一分钟后,在低温下,绳子里的水就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和冰粘在了一起,就可以利用细线把冰块提起来了。
10.2022年7月23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经历了4亿公里来到火星,对着陆区详细勘测后,携带火星车的着陆器利用降落伞和反推火箭在火星表面着陆,并开展为期90个火星日(一个火星日约24小时39分35.2秒)的巡视探测任务。火星大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全年平均温度可达-143℃~35℃之间,为了应对火星上的极端天气,火星车“祝融号”(如图)表面包裹着一层纳米气凝胶,同时有集热窗口共同保证其能在一个理想的温度水平。集热窗内的材料为固体正十一烷(熔点-26℃,沸点196℃),该材料为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白天吸收阳光后,晚上通过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放出热量。
三、实验题
11.在探究甲和乙两种物质熔化规律时,小红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1所示,请根据表1中的实验数据解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甲的温度/℃ 36 39 42 45 48 48 48 48 51 54 57
乙的温度/℃ 36 39 40 42 43 44 45 47 50 52 55
(1)这两种物质属于晶体的是 (选填“甲”或“乙”);
(2)该晶体在42℃时,它处于 态;(选填“固”、“固液共存”或“液”)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能力提升训练题:
一、单选题
1.将某种金属制成的勺放入15℃的水中,金属勺没有熔化;将该金属勺放入45℃的水中,发现金属勺逐渐熔化。该金属的熔点可能是(  )
A.10℃ B.30℃ C.50℃ D.60℃
2.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在t时=14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3.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过程 B.先熔化,后凝固
C.熔化过程 D.先凝固,后熔化
4.一个杯子中装有特殊金属制成的勺子,把热水瓶中的开水(略低于)倒入杯中,一会儿金属勺熔化了。当杯中的水温降为室温()后,杯中凝固出一金属块。关于这种金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金属凝固点低于
B.该金属熔点低于
C.该金属凝固点高于
D.该金属熔点高于
5.如图所示是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对应石蜡,乙对应海波 B.甲在ab段停止吸热
C.甲在第7min时是固液共存态 D.乙的熔点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6.某实验小组用两套如图甲所示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两套装置的烧杯中都装了相同质量的水,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相等体积的固体a和固体b。用酒精灯对它们加热,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a一定是晶体,熔点为,熔化时间持续了
B.固体b一定是非晶体,沸点为,时处于沸腾状态
C.时,试管中的a、b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都处于固液共存态
D.后,水中两试管内物质的温度可能会超过
二、填空题
7.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 ,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 。
8.下图是小明同学利用3D打印技术用石膏材料打印成的工艺品。在高能激光作用下将固态的石膏材料变成液态,喷头按照3D图纸轨迹运动的过程中将液态材料挤出,并使其迅速变成固态,形成立体实物。在上述过程中,先后发生的两种物态变化分别是 、 。
9.如图所示,图甲表示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的 (选填“凝固”或“熔化”)图像。由图乙可知,BC段物质处于 态,CD段物质处于 态,该物质的凝固点是 ℃。
10.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置于烧杯内的温水中,冰 热量,温度升高。当冰开始熔化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为 ,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 ,由此可知,冰属于晶体。

11.小明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等实验器材,探究盐水凝固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温度与时间关系图像,盐水在第15min处于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的温度 ,需要 。
三、实验题
12.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中,实验器材的合理安排顺序是 (选填“从上到下或从下往上”);
(2)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
(3)由如图丙可知,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3.在做“海波熔化”的实验时,他们采用如图甲的实验装置。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沸水中并取走酒精灯,温度计A和B分别测量海波和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根据两个温度计的示数,绘制出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由图像可知,海波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8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第10min后,海波的熔化将 (选填“继续”或“停止”)。
四、综合题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热膨胀
许多物体在温度升高时,体积会增大,这种现象叫物体的热膨胀。无论物质是哪种(固体、液体或气体)形态的变化,都称之为体膨胀。当物体温度改变1摄氏度时,其体积的变化和它在时体积之比,叫做“体积膨胀系数”或称“体胀系数”,符号用表示。一般情况下,不同物质的热膨胀程度不同。某些固体、液体在接近室温时的体胀系数如表(一)。
物质 熔点 物质
铝 660 乙醇
钢 1300-1400 甘油
铜 1083 水银
物体受热时的变化能力也可以用相同温度变化导致的长度变化来衡量,用热膨胀系数来表示,各物体的热膨胀系数一般不同,物体的膨胀长度=热膨胀系数×原长×温度变化。查阅资料发现,金属在受热膨胀时伸长的长度是有规律的,下表(二)是在室温为时分别对长为的铜丝和铁丝加热所获取的数据。
材料 升高温度 伸长长度 材料 升高温度 伸长长度
钢 5 8.75 铁 5 6.1
10 17.5 10 12.2
20 35.0 20 24.4
(1)一般情况下,金属的熔点越 (高/低),体胀系数就越大;
(2)由表一可知,体胀系数较大的是 (固体/液体);
(3)水泥路面常切割有许多细缝隙,目的是防止 (夏/冬)季混凝土的体积变大而损坏路面;
(4)钢筋和混凝土能结合使用是因为两者的体胀系数 (大致相同/差异较大);
(5)下图是根据表二中的数据画出的铁丝受热时伸长长度与其升高温度关系图像,请在图中补画出铜丝受热时伸长长度与其升高温度关系的大致图像。
15.如图所示是海波和蜂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在第6min时是固态 B.甲在ab段不需要吸热
C.甲是海波,乙是蜂蜡 D.甲和乙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相同
拓展设问
【科学论证】镓是制造芯片的关键材料,有网友说金属镓放在手心里会熔化,如图是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请你根据图像的信息判断网友的说法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 。
基础训练题答案
1.A
【知识点】探究固体熔化时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
【详解】冰的熔点是0℃,实验中用常温水,就可以使冰熔化;而不用开水的好处是缓慢加热,方便记录冰的温度变化,这样实验效果会好一些;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B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
【详解】金属属于晶体,其温度达到熔点并且继续吸热时,金属就会熔化。根据题目表述此金属的熔点在15℃到45℃之间,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B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
【详解】A.铁属于晶体,石蜡和松香属于非晶体,故A不符合题意;
B.铜、冰、海波都属于晶体,故B符合题意;
C.海波属于晶体,塑料和石蜡属于非晶体,故C不符合题意;
D.冰属于晶体,蜡和玻璃属于非晶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
【知识点】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
【详解】固体有固定体积和形状;液体有固定体积,没有固定形状;气体没有固定体积,没有固定形状;常温下酒精是液体,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A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
【详解】把温度为-8℃的冰块投入盛有0℃水的密闭隔热容器中,此时冰与水之间存在温度差,水释放热量,冰吸收热量,水释放热量会凝固成冰,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0℃,所以在水完全凝固为冰之前,水的温度不变,而冰吸收热量,冰块的温度升高,由于水的凝固,所以冰变多,水量变少,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 熔化 凝固
【知识点】熔化的概念及现象
【详解】物理学中,固态的物质吸热变为液态物质的这一过程称为熔化,液态的物质放热变为固态物质的这一过程称为凝固。
7.熔化
【知识点】熔化的概念及现象
【详解】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的过程,玄武岩熔融拉丝技术就是把玄武岩粉碎后加热熔化成液态后拉丝成线。
8. 凝固 放
【知识点】熔化的概念及现象
【详解】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所以冰是由于水因气温降低放热凝固而成的。
9. 熔化 吸收 凝固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详解】图中向细线和冰块的接触位置撒少许盐使冰的熔点降低,所以细线下方的冰块熔化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在低温下,绳子里的水就会凝固成冰,故细线和冰粘在了一起,就可以利用细线把冰块提起来了。
10. 晶体 凝固
【知识点】熔化的概念及现象、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熔点和凝固点
【详解】“正十一烷”的熔点为-26℃,故其为晶体。
火星大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全年平均温度可达-143℃~35℃之间,白天温度高,吸收热量熔化,夜晚温度低,低于“正十一烷”的凝固点-26℃,这种物质会凝固。
11. 甲 固 不变
【知识点】探究固体熔化时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详解】(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甲有固定熔化温度,因此甲是晶体。
(2)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甲的熔点是48℃,当该晶体在42℃时,低于熔点,则此时晶体处于固态。
(3)由实验可知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能力提升训练题答案:
1.B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
【详解】金属属于晶体,其温度达到熔点并且继续吸热时,金属就会熔化。根据题目表述此金属的熔点在15℃到45℃之间,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B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图像
【详解】A.由图象可知,BC段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该物质从第3min开始熔化,到第6min结束,为物质的熔化过程,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BC段为物质的熔化过程,该物质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由图象可知,该物质从第12min开始凝固,到第15min结束,为物质的凝固过程,所以在t时=14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该物质凝固时对应的温度是45℃,所以其凝固点为45℃,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B
【知识点】熔化的概念及现象
【详解】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先把铜块熔化成铜水,然后再把铜水浇铸成铜像,物质先由固态变成液态,再由液态变成固态,所以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A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
【详解】ACD.金属勺接触到温度低于100℃的热水,就熔化了,说明这种金属的熔化温度是低于100℃的。同种物质凝固点和熔点温度相同,故A正确,C错误;
B.温度降低到26℃时,析出一些金属块,说明这种金属液体凝固点等于或者高于26℃时。故B错误。
故选A。
5.C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图像
【详解】A.海波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对应的是甲图像;石蜡是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一直上升,对应的是乙图像,故A错误;
B.甲在ab段处于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仍在持续吸热,故B错误;
C.甲在第7min处于熔化过程中,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故C正确;
D.乙是非晶体,没有熔点,故D错误。
故选C。
6.A
【知识点】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熔化和凝固的图像
【详解】A.固体a有固定的熔点,因此a为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为80℃,因此熔点为80℃,固体a从第10min开始熔化到第25min熔化结束,因此熔化时间持续了15min,故A正确;
BC.固体b在加热过程温度先升高后不变,因为采用水浴法加热,当b的温度与水的温度相同时,b的温度不再升高,故不能确定这个不变的温度是b的熔点还是沸点,也不能确定b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故BC错误;
D.由图可知35min后。a、b物质的温度达到100℃,且温度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7. 熔化 凝固
【知识点】熔化的概念及现象
【详解】物理学中,固态的物质吸热变为液态物质的这一过程称为熔化,液态的物质放热变为固态物质的这一过程称为凝固。
8. 熔化 凝固
【知识点】熔化的概念及现象、凝固的概念及现象
【详解】在高能激光作用下将固态的石膏材料变成液态,这个过程叫熔化;液态的石膏迅速变成固态,形成立体实物,这个过程叫凝固。
9. 非晶体 熔化 固液共存 固 80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图像
【详解】由图甲知道,随着时间的增加,温度逐渐上升,故该图像表示的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且熔化过程中温度一直改变,所以是非晶体的熔化图像。
图乙中的BC段与时间轴平行,反映了随着时间的增加,物质虽然放热但温度不变,说明这是一种晶体,且处于凝固过程,此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AB段物质是液态,CD段物质是固态,BC段对应的温度是80℃,为该物质的凝固点。
10. 吸收 0 保持不变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熔化的概念及现象
【详解】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置于烧杯内的温水中,由于温水的温度高于碎冰,所以温水不断失去热量,碎冰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观察图中温度计发现,分度值为1℃,温度计中液柱面指示在0℃刻度线,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0℃。
冰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由于冰有固定熔点,所以冰属于晶体。
11. 固液共存 不变 放热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图像、熔点和凝固点
【详解】由图可知,第15min盐水处于凝固过程,物质状态为固液共存。
根据晶体的凝固特点可知,持续放热,温度不变,因此在凝固过程中,物质的温度不变。
12. 从下往上 2℃ 晶体
【知识点】探究固体熔化时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熔化和凝固的图像
【详解】(1)安装实验器材时需要先固定下面的铁圈,能够利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烧杯充分加热,然后再调整上面铁圈的位置,使试管完全接触水,并且不要碰到烧杯壁和烧杯底,故从下往上安装。
(2)由图乙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最末端在0℃上方,示数为2℃。
(3)由图像可知,第2min时这种物质开始熔化,在第5min熔化结束,该过程中温度保持在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
13. 晶体 固液共存态 停止
【知识点】热传递的条件和方向、熔化和凝固的图像、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详解】由图像知,海波从第5min开始,温度保持不变,开始熔化,即在熔化过程有固定的温度,是晶体。
海波的熔化从第5min开始,持续至第10min,第8min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熔化过程,是固液共存态。
由图乙知,第10min,海波与热水的温度相同,试管中的海波无法从水中吸收热量,而海波在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却需要持续吸热,所以第10min后,海波的熔化将停止。
14. 低 液体 夏 大致相同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
【详解】(1)由表格对比铝、钢、铜三种金属可以看出,金属的熔点越高,体膨胀系数就越小。
(2)比较表格中固体和液体的体胀系数可以看出,固体的体膨系数比液体的体膨系数小。
(3)物质受热时,微粒间间隔变大,物质冷却时,分子间间隔变小;所以,总要把公路切割成一块一块的,每块之间留有缝隙,是为了防止水泥路面在夏天由于体积变大而损坏路面。
(4)现代建筑大多数采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钢筋和混凝土的体膨系数大致相同,可减小热胀冷缩带来的影响,坚固耐用。
(5)铜丝与铁丝伸长的长度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且铜丝对应的比值比铁丝的大,那么铜丝的热膨胀系数大于铁丝的热膨胀系数。所以在 L与 T中,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且铁丝的直线的倾角比铜丝的小,作图如下:
15. C 正确 见解析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图像、熔点和凝固点
【详解】A.甲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且熔点是48℃,从第4min开始熔化,到8min熔化完成,在第6min时处于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A错误;
B.甲在ab段处于熔化过程,此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故B错误;
C.甲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海波是晶体,故甲对应的是海波,乙没有固定的熔点,是非晶体,蜡烛是非晶体,故乙对应的是烛蜡,故C正确;
D.甲是晶体,乙是非晶体,无法比较熔化的时间,故D错误。
故选C。
由图可知,镓的熔点是30℃,人手心的温度约为36℃,把镓放在手心里时,镓的温度到达熔点且持续吸收热量,镓发生熔化,网友的说法是正确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