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教学设计1.掌握朗读技巧,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的运用,通过朗读感受汉语的声韵之美。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提高语言鉴赏能力。3.学习写景抒情散文的景物选取、写作顺序和情感表达方法。4.激发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1.掌握朗读技巧,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的运用,通过朗读感受汉语的声韵之美,通过声音表现景物特征和情感。2.品味语句的遣词造句,分析修辞手法对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1.开展朗诵活动,在朗读实践中深化对写景抒情类文本的理解。2.归纳写景抒情散文的景物选取、写作顺序、情感抒发等规律,迁移运用到写作中【展示图片】教师展示鲁迅的画像,询问同学认不认识。学生回答认识以后,教师借着展示鲁迅的名言:“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鲁迅《秋夜》开篇句,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说“墙外有两株枣树”,而要分成两句来说?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给学生及时正确的引导和点评。【过渡】这看似简单的重复,里面藏着观察和表达的大学问。今天,我们学习第一单元《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就要像朱自清、老舍、刘湛秋这些大师一样,学习他们如何用独特的眼光观察景物,又如何用精准而生动的语言把这份独特表达出来。1 / 8任务一:朗读品鉴·感悟汉语的魅力【活动:温故知新】1.本单元的课文对自然景物作了细腻生动而饱含感情的描写,找出下面课文的相关文字,并大声朗读。朱自清的《春》中关于春雨的描写。《济南的冬天》中关于冬天的雪景的描写。《雨的四季》中描写能净化灵魂的秋雨。学生自行阅读课本,找到相关的段落并大声朗读出来。2.朗读技巧讲解训练教师举例讲授朗读朗读时候的重音和停连。(1)重音:重音是为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话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通过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一般用“·”标示在词语下面。例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2)停连,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停顿可以用“|”和“∧”来标示:“|”用于较短的停顿。“∧”用于较长的停顿。连接用“ ”来标示,一口气读,有标点也不停顿。(3)朗读片段示例讲解标注朱自清的《春》中关于春雨的片段,标注重音和停连后,重新朗读。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点评: 先用温和、带着安抚的语气,如同与人闲话家常般讲述春雨的寻常与绵长;中间描绘雨润万物的生机时,语调转为轻快、略带惊喜,声音明亮柔和,着重表现草木在雨中的鲜亮灵动与夜晚灯火的温馨;最后定格于雨中人与屋舍的画面时,用舒缓、悠远的语调收束,读出对春雨滋养下整个世间那份安宁、和平与诗意的深沉眷恋。【活动:朗读成果初展】3.标注重音和停连后,朗读《济南的冬天》雪景片段、《雨的四季》的秋雨片段。活动安排:同桌两人为一组,先自己标注另外两段的重音和停连,然后两人讨论交流,核对答案后,互相朗读给对方听,并对对方的朗读进行评价。2 / 8提示:通过符号标记结合语气动态调整,可显著提升朗读表现力。建议练习时先用铅笔标注符号,熟练后自然融入情感。范例一:《济南的冬天》片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点评:先用轻快、略带俏皮的语气起头,仿佛在分享一个可爱的小秘密;中间描绘各种雪中山色时,语调转为舒缓、欣赏,声音柔和清晰,着重表现雪后山景那份宁静、秀美与灵动变幻;最后在点明小山“秀气”特质时,用温和、肯定且充满怜爱的语气收尾,读出对济南冬天这份独特韵味的由衷喜爱和赞美之情。范例二:《雨的四季》片段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点评:先用舒缓、温暖、充满慈爱的语气娓娓道来,仿佛在讲述一位端庄母亲的日常,营造出秋雨初临时的沉静与安稳氛围;中间部分当写到秋雨忽然降临和它带来的哲思时,语调转为轻灵中带着惊喜与感动,声音可稍轻柔但内含力量,凸显秋雨带来的静谧、怀想与灵魂触动;最后在升华到秋雨净化灵魂、带来崭新世界的部分,则用逐渐开阔、深沉而虔敬的语调,声音更为饱满稳定,最终以肯定、充满希望与赞美的语气收束,读出对秋雨涤荡心灵、孕育新生力量的深切礼赞。4.朗读技巧总结归纳3 / 8提问:现在有哪个同学可以帮我们总结一下,当我们阅读的时候重音、停连的符号应该怎么标注?有没有什么诀窍?朗读的语气应该怎么调整?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小结。重音(·)不是随便重读,它标出的是作者最想强调的“情感地雷”,比如《春》里“逼”出春草刺眼鲜亮的“逼”字;停连(|∧)也不是乱停顿,文章的逗号处句号要首先考虑,长句子中间找“气口”(如“密密地∧斜织着”),停顿得当才能展现文章脉络;语气要随着内容调整,描写静谧场景(如草屋静默)放缓语速,动态画面(如雨斜织)加快节奏,让声音速度匹配文字意境;任务二:文辞细读·体悟遣词造句的奥妙汉语的美也表现在遣词造句上,比如选择巧妙贴切、富有意蕴的词语,运用匀称整齐或错落有致的句子,以及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1.词语品析方法(1)词语的妙用提问:一般句子里的哪些字词可能有更深层的用法?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讲授:非常规动词——突破动作惯性,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小草本应“冒/长”。感官化修饰词——“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矛盾型组合——“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人格化词语——“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2)修辞手法提问: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你能简单举例说明吗?学生回答,教师讲授:比喻 → 本体+喻体(如、似、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与形象感。拟人 → 赋予物以人格化动作/情感:打破事物与人类的界限。排比 → 三句及以上结构相似句:增强语势,强化情感表达。夸张 → 故意夸大或缩小客观事物:突出特征,加深印象。通感 → 感官描写跨界转移:突破语言的局限。(3)句式变化一般我们常见的句式有长句、短句、长短句交替三种,通过对比不同句式表达效果,领悟语言运用的4 / 8灵活性,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变换句式,增强表达效果。长句:铺陈细节、营造绵延意,适合阐述复杂概念或细腻描写。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突出强调情感或动态。长短交替:可使文章节奏明快,整散句结合能增添语言的韵律美和变化美。例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六个动词短语以逗号分隔,形成紧凑的节奏,模拟出孩子们无拘无束的动态过程。2.例句示范分析(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修辞手法: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展现了各种果树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热闹场景。字词妙用:“赶趟儿”更强化了这种争先恐后、不甘落后的态势。突出了春花开得繁密、旺盛、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句式变化:“桃树、杏树、梨树”以名词罗列开场,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短句对仗,最后用长句“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收束,节奏由急促转向舒展。(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修辞手法:用“唐代的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一两笔就勾画出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字词妙用:用两个“卧”字,将无生命的山、村赋予生灵的姿态,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渲染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句式变化:突然插入口语“对”,打破描写节奏,将实景转为虚写“水墨画”,句式从白描跳跃到艺术联想,虚实相生。(3)“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修辞手法:将秋雨比作“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这个复合比喻既表现了秋雨端庄稳重的特质,又暗含孕育丰收的寓意(如生子),使自然现象获得了人性化的情感内涵。“摇着铃铛”用拟人化描写赋予果实以欢快的动态感。句式变化:“当……时候”的长从句铺垫丰收图景,主句“雨”却以逗号刻意停顿,随后用妇人的非常规比喻(“出嫁生了孩子”)颠覆预期,句式先绵长后陡转,赋予雨既成熟又温柔的复杂意象。【活动:赏析句子我最行】3.从修辞运用、炼字赏析、句式变化的角度赏析句子。活动安排:阅读下面句子个人思考从修辞运用、炼字赏析、句式变化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2 分钟5 / 8后,以小组单位互相核对答案,对不明确的答案进行讨论交流。(1)“……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2)“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3)“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4)“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指出问题并改正。参考答案:(1)“酝酿”一词精妙,既体现香气融合的动态过程,又暗含“发酵增值”的化学意象,使无形的花香变得可感。生动地描绘出各种气息在湿润空气中交融、弥散、愈发浓郁的动态过程。(2)连用“撑”“披”“戴”三个动词,精准捕捉雨中人物的典型姿态,未着一“雨”字而雨境自现。“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三个地点状语短句,构成动静对比的长句组合。(3)“花衣”比喻雪色与草色交错的山坡纹理,"肌肤"拟人化暗示山体生命力,将静态景物转化为具有体温感的生命体。“吹动”与“希望”联动,将主观期待融入客观景物。(4)拟人三重奏(“睁眼”“手臂”“柔软”)+比喻(“波浪”)+通感(“明亮的眼睛”将视觉明亮度转化为生命神采)“柔软” 用于木质树枝,凸显春风的温柔、充满生命力。“绿茵茵”叠词增强色彩饱和度。任务三:声韵琅琅·品味文字的韵味【活动:课文朗诵会】任务: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选择一篇课文,或者任意一首古诗文进行朗诵,可选个人朗诵,或 2-4人合作朗诵。要求:(1)要标注重音、停连等符号,熟读所选内容,个人朗诵,独立完成选段。若是合作诵读,至少 1处齐诵/轮诵。(2)可以选择配乐,音乐风格需契合文本意境,也可设计简单的肢体动作等。(3)下节语文课展示,展示时间不超过 5 分钟。提示:朗读时保持匀速平稳的语流,无卡顿、重复或无故中断,普通话标准;6 / 8重音与停连恰当妥帖,凸显作品情感。语气、语速、语调恰当,注意区分叙述性语段和抒情段落,按照内容调节符合感情变化的语音语调。抑扬顿挫,通过声调抑扬制造音乐性,体现韵律美和声韵美。情真意切,贴合作品,能打动观众。【小结概括】通过本章的阅读综合实践,同学们在《春》《济南的冬天》等经典文本的朗读品析中,不仅掌握了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朗诵技巧,更通过小组合作创编、分角色演绎等形式,深刻体会到汉语的音韵之美与情感张力。调动多种感官全面观察景物特征,精选传神动词赋予静物生命力,灵活运用长短句式营造场景节奏感,并通过朗诵实践学习用声音传递文字美感。初步构建起文学鉴赏的审美框架,为后续单元学习奠定了良好的语感基础。【课堂寄语】每一次朗读是心与文字的击掌,每一次批注是思与智慧的密谈,每一次仿写是手向美的虔诚学步。别怕读得慢,汉语的醇香需在唇齿间久酿;别怕品得细,生命的诗意总藏于“酝酿”“蓑笠”这般寻常词的眼波流转间。此刻起,让书页成为你丈量世界的青石板路,让笔墨化作你收藏星光的玻璃瓶瓶——愿你们在字里行间,不仅遇见风景与温情,更遇见那个对语言之美怦然心动的自己。你有什么收获?1.通过练习重音、停连等朗诵技巧,不同的语气语音语调,能传递完全不同的情感。2.选择巧妙贴切的词语、句式变化,以及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能让平淡的画面动起来。3.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都不一样,交流能让一篇文章冒出更多有趣的解读。1.完成课堂上布置的第一单元“课文朗诵会”,认真准备朗读比赛。2.整理本单元 10 组“ABB 式”叠词(如“绿莹莹”),并用至少 2 组叠词,写一段关于校园景色的文字(100 字左右)。7 / 88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