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阅读综合实践 课件(共39张ppt)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阅读综合实践 课件(共39张ppt)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第一单元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堂导入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散文《秋夜》
思考: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说“墙外有两株枣树”,而要分成两句来说?
学习目标
活动:引航路标
1.掌握朗读技巧,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的运用,通过朗读感受汉语的声韵之美。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学习写景抒情散文的景物选取、写作顺序和情感表达方法。
4.激发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1.掌握朗读技巧,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的运用,通过朗读感受汉语的声韵之美,通过声音表现景物特征和情感。
2.品味语句的遣词造句,分析修辞手法对景物描写的作用。
1.开展朗诵活动,在朗读实践中深化对写景抒情类文本的理解。
2.归纳写景抒情散文的景物选取、写作顺序、情感抒发等规律,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朗读品鉴
——感悟汉语的魅力
探究新知
单元课文回顾
自学探究:本单元的课文对自然景物作了细腻生动而饱含感情的描写,找出下面课文的相关文字,并大声朗读。
朱自清的《春》中关于春雨的描写。
《济南的冬天》中关于冬天的雪景的描写。
《雨的四季》中描写能净化灵魂的秋雨。
探究新知
朗读技巧训练
重音
重音是为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话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通过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
一般用“·”标示在词语下面。
例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探究新知
朗读技巧训练
停连
停连,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
停顿可以用“|”和“∧”来标示:“|”用于较短的停顿。“∧”用于较长的停顿。
连接用“ ”来标示,一口气读,有标点也不停顿。
探究新知
朗读技巧训练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探究新知
朗读技巧训练
先用温和、带着安抚的语气,如同与人闲话家常般讲述春雨的寻常与绵长;中间描绘雨润万物的生机时,语调转为轻快、略带惊喜,声音明亮柔和,着重表现草木在雨中的鲜亮灵动与夜晚灯火的温馨;最后定格于雨中人与屋舍的画面时,用舒缓、悠远的语调收束,读出对春雨滋养下整个世间那份安宁、和平与诗意的深沉眷恋。
探究新知
活动:朗读之美
任务安排
同桌两人为一组,先自己标注另外两段的重音和停连,然后两人讨论交流,核对答案后,互相朗读给对方听,并对对方的朗读进行评价。
探究新知
朗读技巧展示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探究新知
朗读技巧展示
先用轻快、略带俏皮的语气起头,仿佛在分享一个可爱的小秘密;中间描绘各种雪中山色时,语调转为舒缓、欣赏,声音柔和清晰,着重表现雪后山景那份宁静、秀美与灵动变幻;最后在点明小山“秀气”特质时,用温和、肯定且充满怜爱的语气收尾,读出对济南冬天这份独特韵味的由衷喜爱和赞美之情。
探究新知
朗读技巧展示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探究新知
朗读技巧展示
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探究新知
朗读技巧展示
先用舒缓、温暖、充满慈爱的语气娓娓道来,仿佛在讲述一位端庄母亲的日常,营造出秋雨初临时的沉静与安稳氛围;中间部分当写到秋雨忽然降临和它带来的哲思时,语调转为轻灵中带着惊喜与感动,声音可稍轻柔但内含力量,凸显秋雨带来的静谧、怀想与灵魂触动;最后在升华到秋雨净化灵魂、带来崭新世界的部分,则用逐渐开阔、深沉而虔敬的语调,声音更为饱满稳定,最终以肯定、充满希望与赞美的语气收束,读出对秋雨涤荡心灵、孕育新生力量的深切礼赞。
探究新知
朗读技巧小结
重音(·)不是随便重读,它标出的是作者最想强调的“情感地雷”,比如《春》里“逼”出春草刺眼鲜亮的“逼”字;
停连(|∧)也不是乱停顿,文章的逗号处句号要首先考虑,长句子中间找“气口”(如“密密地∧斜织着”),停顿得当才能展现文章脉络;
语气要随着内容调整,描写静谧场景(如草屋静默)放缓语速,动态画面(如雨斜织)加快节奏,让声音速度匹配文字意境;




文辞细读
——体悟遣词造句的奥妙
探究新知
词句品析方法
词语的妙用
非常规动词
感官化修饰词
矛盾型组合
人格化词语
突破动作惯性,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小草本应“冒/长”。
“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
探究新知
词句品析方法
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排比
夸张
通感
→本体+喻体(如、似、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与形象
→赋予物以人格化动作/情感:打破事物与人类的界限
→三句及以上结构相似句:增强语势,强化情感表达
→故意夸大或缩小客观事物:突出特征,加深印象
→感官描写跨界转移:能突破语言的局限
探究新知
词句品析方法
句式变化
长句:铺陈细节、营造绵延意,适合阐述复杂概念或细腻描写。
短句:简洁明快 ,节奏感强,突出强调情感或动态。
长短交替:可使文章节奏明快,整散句结合能增添语言的韵律美和变化美。
例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六个动词短语以逗号分隔,形成紧凑的节奏,模拟出孩子们无拘无束的动态过程。
探究新知
词句品析方法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展现了各种果树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热闹场景。
修辞
“赶趟儿”更强化了这种争先恐后、不甘落后的态势。突出了春花开得繁密、旺盛、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字词
探究新知
词句品析方法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用“唐代的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一两笔就勾画出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修辞
用两个“卧”字,将无生命的山、村赋予生灵的姿态,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渲染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
字词
探究新知
词句品析方法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
将秋雨比作“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这个复合比喻既表现了秋雨端庄稳重的特质,又暗含孕育丰收的寓意(如生子),使自然现象获得了人性化的情感内涵。
“摇着铃铛”用拟人化描写 赋予果实以欢快的动态感。
修辞
探究新知
活动:赏析句子
合作探究:以小组单位,阅读下面句子,从修辞运用、炼字赏析、句式变化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 ……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2.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3. 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4.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探究新知
活动:赏析句子
合作探究:以小组单位,阅读下面句子,从修辞运用、炼字赏析、句式变化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酝酿”一词精妙,既体现香气融合的动态过程,又暗含“发酵增值”的化学意象,使无形的花香变得可感。生动地描绘出各种气息在湿润空气中交融、弥散、愈发浓郁的动态过程。
探究新知
活动:赏析句子
合作探究:以小组单位,阅读下面句子,从修辞运用、炼字赏析、句式变化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2.“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连用“撑”“披”“戴”三个动词,精准捕捉雨中人物的典型姿态,未着一“雨”字而雨境自现。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三个地点状语短句,构成动静对比的长句组合。
探究新知
活动:赏析句子
合作探究:以小组单位,阅读下面句子,从修辞运用、炼字赏析、句式变化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3.“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花衣”比喻雪色与草色交错的山坡纹理,"肌肤"拟人化暗示山体生命力,将静态景物转化为具有体温感的生命体。
“吹动”与“希望”联动,将主观期待融入客观景物。
探究新知
活动:赏析句子
合作探究:以小组单位,阅读下面句子,从修辞运用、炼字赏析、句式变化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4.“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拟人三重奏(“睁眼”“手臂”“柔软”)+比喻(“波浪”)+通感(“明亮的眼睛”将视觉明亮度转化为生命神采)
“柔软” 用于木质树枝,凸显春风的温柔、充满生命力。“绿茵茵”叠词增强色彩饱和度。




声韵琅琅
——品味文字的韵味
探究新知
课文朗诵会
任务安排:
1.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选择一篇课文,或者任意一首古诗文进行朗诵,可选个人朗诵,或2-4人合作朗诵。
2.要标注重音、停连等符号,熟读所选内容,个人朗诵,独立完成选段。若是合作诵读,至少1处齐诵/轮诵。
3.可以选择配乐,音乐风格需契合文本意境,也可设计简单的肢体动作等。
4.下节语文课展示,展示时间不超过5分钟。
探究新知
课文朗诵会
注意事项
朗读时保持匀速平稳的语流,无卡顿、重复或无故中断,普通话标准;
重音与停连恰当妥帖,凸显作品情感。
语气、语速、语调恰当,注意区分叙述性语段和抒情段落,按照内容调节符合感情变化的语音语调。
抑扬顿挫,通过声调抑扬制造音乐性,体现韵律美和声韵美。
情真意切,贴合作品,能打动观众。
课堂小结
内容小结
通过本章的阅读综合实践,同学们在《春》《济南的冬天》等经典文本的朗读品析中,不仅掌握了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朗诵技巧,更通过小组合作创编、分角色演绎等形式,深刻体会到汉语的音韵之美与情感张力。
调动多种感官全面观察景物特征,精选传神动词赋予静物生命力,灵活运用长短句式营造场景节奏感,并通过朗诵实践学习用声音传递文字美感。初步构建起文学鉴赏的审美框架,为后续单元学习奠定了良好的语感基础。
板书设计
阅读综合实践
朗读品鉴
文辞细读
声韵琅琅
强调,一般用“·”标在词语下面
停顿可以用“|”和“∧”来标示
连接用“ ”来标示
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
字词:关注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句式:长句、短句,长短句结合
个人朗诵,或2-4人合作朗诵
课堂练习
1.结合本节课内容,阅读下面句子,从修辞运用、炼字赏析、句式变化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
课堂练习
1.结合本节课内容,阅读下面句子,从修辞运用、炼字赏析、句式变化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闹”字化听觉(嗡嗡声)为视觉和感觉,化静为动,不仅写出了蜜蜂数量之多、声音之大,更生动地渲染出百花盛开、蜂蝶繁忙、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景象和氛围。让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课堂练习
2.借鉴本文遣词造句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某个季节的景物片段,要求抓住景物特点,体现季节特征,至少运用比喻或拟人两处。150字左右
晨光漫过林梢时,整片荷塘突然醒了过来。新绽的荷叶像被谁悄悄熨过,圆润的绿边还坠着宿夜的银珠,风一碰就骨碌碌滚进池心。岸边柳树最是殷勤,将千万条金线垂到水面,引得游鱼不时跃起啄食。最动人的是那支芦苇,明明昨夜还蜷着身子,此刻却已踮起脚尖,把毛茸茸的穗子探向云朵,活像个急着长大的孩子。阳光在叶脉间流淌的声响,惊醒了睡莲的梦——她们揉着粉红花瓣的眼皮,慢悠悠地撑开一柄柄小阳伞。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上布置的第一单元“课文朗诵会”,认真准备朗读比赛。
2.整理本单元10组“ABB式”叠词(如“绿莹莹”),并用至少2组叠词,写一段关于校园景色的文字(100字左右)。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