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课时32 冲积平原的形成(共6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课时32 冲积平原的形成(共66张PPT)

资源简介

(共66张PPT)
冲积平原的形成
第一部分 第五章 第2讲
课时32
高中地理大一轮
人教版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结合示意图,描述河流冲积地貌的特点,分析其形成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目标一 冲积平原的形成
目标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时精练
冲积平原的形成
目标一
河流堆积地貌
概念:被河流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而成
思考:观察右图,归纳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
堆积物: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流速减缓:地势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冲积平原的形成
山前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山前
河流中下游
入海口
常见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洪积—冲积平原
①河流上游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挟带大量砾石和泥沙;
②河水或季节性的洪水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降低;
③河流挟带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
④洪(冲)积扇扩大并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从扇顶到扇缘,坡度逐渐变小,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常见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河漫滩平原
①河流泥沙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
积体;
②堆积体季节性出露水面形成河漫滩;
③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
成河漫滩平原
常见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三角洲
①河流中上游泥沙来源丰富;
②河流入海(湖)口处地形坡度变缓,加上海(湖)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
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常见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三角洲的变化
无三角洲形成
泥沙、沉积环境(沉积空间:河流入海处地势陡峻;海水运动:洋流等带走泥沙;地壳沉降)。
三角洲面积增大或减小
泥沙来源变化,海平面变化(海退时,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增大,导致三角洲面积增大;海进时,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小,三角洲面积减小)
河流冲淤原理
冲淤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①淤积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
③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和堆积往往“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洪水期挟带足量泥沙物质,涨水期间流速加快,侵蚀为主;退水时流速减慢,产生淤积。
②冲刷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降低。
河流冲淤原理
④应用:河口区域,河流和潮汐(海浪)共同影响,河海作用强弱“此消彼长”,会引起海岸线的进退变化。
冲淤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河流冲淤原理
影响冲淤的因素
流速
含沙量
河岸岩性
工程建设
海水作用
河流冲淤原理
影响冲淤的因素
关键能力
提升
(全国文综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 ℃,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答案 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
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
而成。
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答案 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
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
沙粒易启动。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答案 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
(2024·江苏苏南八校联考)研究发现,阴山南麓洪积扇发育众多,下层扇体面积大于上层,如同叠瓦,被称为“叠瓦状洪积扇”。下图为“阴山南麓洪积扇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1.阴山南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
原因是
A.植被覆盖率高 B.沟谷众多
C.河流季节变化大 D.地势落差大

高频考点
精练
阴山南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阴山南麓河流、沟谷众多,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在山麓处地势降低,泥沙沉积,因此形成集中连片的洪积扇,B正确;
阴山南麓植被覆盖率不高,且植被覆盖率与洪积扇集中分布关系不大,A错误;
与河流季节变化关系不大,C错误;
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说明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平缓,泥沙易沉积,D错误。故选B。
(2024·江苏苏南八校联考)研究发现,阴山南麓洪积扇发育众多,下层扇体面积大于上层,如同叠瓦,被称为“叠瓦状洪积扇”。下图为“阴山南麓洪积扇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2.依据洪积扇的特征,推测历史时期阴山
南坡的气候变化规律最可能是
A.持续变干 B.冷暖交替
C.持续变湿 D.干湿交替

从图示可知,新的冲积扇覆盖在旧的冲积扇之上,但面积缩小,说明河流流量减少,带来的沉积物减少,挟沙能力减弱,因此可推测阴山南坡的气候持续变干。故选A。
(2024·江苏苏南八校联考)研究发现,阴山南麓洪积扇发育众多,下层扇体面积大于上层,如同叠瓦,被称为“叠瓦状洪积扇”。下图为“阴山南麓洪积扇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3.甲地堆积物下层比上层
A.形成早,颗粒大
B.形成晚,颗粒大
C.形成早,颗粒小
D.形成晚,颗粒小

甲地堆积物是不同历史时期堆积形成的,下层比上层形成的时间要早。图示洪积扇的下层扇体面积大于上层,说明之前河流流量大,流水搬运能力强,沉积物
颗粒大,形成的洪积扇面积大;故甲地堆积物下层比上层形成早,颗粒大。故选A。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目标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1)河流可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3)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读选择性必修1教材第37页图2.35“聚落规模与河流地貌的关系”,举例说明河网密度对耕地及聚落规模的影响。
回归教材
答案 在农业社会,聚落规模与周围耕地面积和人们到最远耕地的路程及所需的时间密切相关。以我国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河网密度对耕地及聚落规模的影响如表所示:
地区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网密度 稀疏 密集
耕地 集中连片 破碎
聚落规模 较大 较小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平原低地
一般沿河分布
山区河谷
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河流中下游
城市较密集
(海南地理)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1~2题。
1.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A.紧邻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高频考点
精练

根据材料“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可知,紧邻河岸容易遭受洪水的影响;黄土高原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坡地中部和上部不适合聚落的分布;聚落应分布在缓坡底部,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海南地理)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1~2题。
2.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A.河流水量 B.土壤肥力
C.川地面积 D.林木蓄积量

在农业社会,人类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料。所以,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川地面积。川地土壤都较为肥沃,水源都较为充足;林木多少不能解决粮食问题。
课时精练
对一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D C D C D B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A C D B  A
(1)a处岸线向北扩展;b处岸线向北后退。
(2)青居水电站发电时会对江心洲北部岸线冲刷,造成其侵蚀后退萎缩;发电尾水将侵蚀后的泥沙物质挟带向上游洲头和下游洲尾运移;洲头沉积物细颗粒增多,洲尾粗颗粒物增多;江心洲的形态由三角形向狭长状转变。
16.
(2024·广东阳江模拟)河漫滩指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下图为“自东向西流淌的河流河漫滩发育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南岸没有河漫滩的原因可能是
A.遭受人为破坏
B.位于凹岸,遭受侵蚀
C.地转偏向力作用
D.位于凸岸,遭受侵蚀

读图可知,该河段为河曲,由图中指向标可知,河流南岸坡度较陡,是被侵蚀的一侧,可判定南侧应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的凹岸,选B。
(2024·广东阳江模拟)河漫滩指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下图为“自东向西流淌的河流河漫滩发育示意图”。完成1~3题。
2.图中河漫滩将
A.向北退缩,北岸面积缩小
B.向北退缩,北岸面积扩大
C.向南扩展,北岸面积缩小
D.向南扩展,北岸面积扩大

该河段为河曲,南岸为凹岸,易受侵蚀,北岸为凸岸,易受堆积。随着南岸的不断侵蚀,河漫滩将会向南扩展,河道北岸泥沙不断堆积(河水挟带底部
泥沙,向北岸运移,在北岸沉积),面积扩大,故选D。
(2024·广东阳江模拟)河漫滩指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下图为“自东向西流淌的河流河漫滩发育示意图”。完成1~3题。
3.与平原河漫滩相比,山区河漫滩
A.坡度更小 B.发育更充分
C.宽度更窄 D.沉积物更细

与平原河漫滩相比,山区地势起伏较大,河漫滩坡度更陡;河道较窄,发育不充分,宽度更窄;水流速度较快,沉积物颗粒较粗。故选C。
(2025·贵州铜仁期中)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其挟带的物质由于流速减慢就分散沉积下来。下图示意太行山东麓冲积扇分布。读图,完成4~6题。
4.太行山东麓南部冲积扇规模远大于北部,
与其成因不相关的因素是南部
A.地势开阔,扇体拓展空间大
B.地势落差小,河流流速平缓
C.河流水量大,含沙量大
D.山地迎风坡,降水量大

太行山东麓南部冲积扇规模远大于北部,与其成因相关的因素是南部地势开阔,扇体拓展空间大,河流水量大,含沙量大,地势落差小,河流流速慢,带来的沉积物堆积多,A、B、C正确,不符合题意;
太行山东麓南北部均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选D。
(2025·贵州铜仁期中)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其挟带的物质由于流速减慢就分散沉积下来。如图示意太行山东麓冲积扇分布。读图,完成4~6题。
5.与华北平原东部相比,太行山东麓冲积扇
A.地势低平 B.面积稳定
C.土壤透气性好 D.盐渍化严重

太行山东麓冲积扇位于太行山东部,地势较高,沉积物的颗粒大,土壤透气性好,A错误、C正确;
与华北平原东部相比,太行山东麓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明显,降水丰富,由于我国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降水的变率大,该山地东麓的河流流量大且径流量变化大,因此冲积扇的面积不稳定,B错误;
华北平原东部地势低平,地下水水位高,盐渍化严重,D错误。
(2025·贵州铜仁期中)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其挟带的物质由于流速减慢就分散沉积下来。下图示意太行山东麓冲积扇分布。读图,完成4~6题。
6.太行山对东麓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山区冰雪融水为农业主要灌溉水源
B.山区植被覆盖率高,山麓土壤肥沃
C.抬升东南季风,减少洪涝灾害
D.阻挡西北风侵袭,降低寒潮频次

太行山东麓位于华北平原,降水相对较少,冰雪融水较少且植被覆盖率较低,A、B错误;
夏季太行山抬升东南季风,降水较多,易发生洪涝灾害,C错误;
冬季太行山阻挡西北季风(冬季风)侵袭,降低寒潮频次,D正确。
(2025·浙江金华期末)秘鲁东南部的圣母河流域雨量丰沛,但季节分配不均,该河流因盛产沙金而远近闻名,考察发现其金矿颗粒主要来源于南部山区的岩浆岩和变质岩中,河流两侧被牛轭湖围绕的古河漫滩是沙金的高富集区。如图示意圣母河流域。
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甲处地貌类型是
A.河漫滩 B.冲积扇
C.三角洲 D.沙丘

从图中可知,甲处正好处于圣母河从山区进入平原区的山前地带,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故选B。
(2025·浙江金华期末)秘鲁东南部的圣母河流域雨量丰沛,但季节分配不均,该河流因盛产沙金而远近闻名,考察发现其金矿颗粒主要来源于南部山区的岩浆岩和变质岩中,河流两侧被牛轭湖围绕的古河漫滩是沙金的高富集区。如图示意圣母河流域。
据此完成7~9题。
8.图中牛轭湖形成的自然作用是
①水流惯性 ②地转偏向力 ③人工裁
弯取直 ④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是牛轭湖形成的必要条件,②错误。故选D。
牛轭湖形成的自然作用是水流惯性,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自然裁弯取直,①④正确;
人工裁弯取直不属于自然作用,③错误;
地转偏向力可以促进牛轭湖形成,并不
(2025·浙江金华期末)秘鲁东南部的圣母河流域雨量丰沛,但季节分配不均,该河流因盛产沙金而远近闻名,考察发现其金矿颗粒主要来源于南部山区的岩浆岩和变质岩中,河流两侧被牛轭湖围绕的古河漫滩是沙金的高富集区。如图示意圣母河流域。
据此完成7~9题。
9.圣母河淘金的最佳时期是
A.1~2月 B.3~5月
C.6~8月 D.11~12月

天气,降水少,为旱季,河流水位下降,河滩出露,便于开采沙金,且此时河流流量小,流速慢,开采沙金安全性高,利于沙金的开采。C正确。
根据材料“古河漫滩是沙金的高富集区”,图示区域位于南纬10°~20°之间,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6~8月,该地受东南信风影响,多晴朗
(2024·贵州毕节期末)长期以来,我国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对我国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进行综合治理,各流域在生态、经济、社会取得显著成就,极大改善了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洞庭湖作为长江中游重要的吞吐型湖泊,其水文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图为1961~2017年部分站点洞庭湖输沙量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0~12题。
10.1960年以来,洞庭湖入湖输沙量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A.水利工程拦截泥沙
B.中上游地区耕地面积扩大
C.河道泥沙采挖量增加
D.降水减少,冲刷作用减弱

洞庭湖入湖输沙量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流域内水利工程的兴建,拦截泥沙,A正确。
(2024·贵州毕节期末)长期以来,我国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对我国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进行综合治理,各流域在生态、经济、社会取得显著成就,极大改善了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洞庭湖作为长江中游重要的吞吐型湖泊,其水文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图为1961~2017年部分站点洞庭湖输沙量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0~12题。
11.1961~2017年,洞庭湖泥沙淤积量的变
化是
A.先增大,再减小 B.先减小,再增大
C.一直减小 D.一直增大

1961~2006年,入湖输沙量一直大于出湖输沙量,以淤积为主,淤积量不断增加;2007~2017年,入湖输沙量小于出湖输沙量,以侵蚀为主,淤积量开始减少,故1961~2017年洞庭湖泥沙淤积量的变化是先增大,再减小,故选A。
(2024·贵州毕节期末)长期以来,我国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对我国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进行综合治理,各流域在生态、经济、社会取得显著成就,极大改善了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洞庭湖作为长江中游重要的吞吐型湖泊,其水文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图为1961~2017年部分站点洞庭湖输沙量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0~12题。
12.图示时段洞庭湖泥沙淤积量达到最大值
的时间大约在
A.1964年 B.1998年
C.2006年 D.2015年

1961~2006年,入湖输沙量一直大于出湖输沙量,河流以淤积为主,淤积量不断增加,到2006年达到最大值,故选C。
(2024·山西部分学校模拟)马鞍山河段是长江下游典型的顺直分汊河段,河段内洲滩众多,消长频繁。2012~2016年,马鞍山河段内洲滩此消彼长,洲滩的面积和形状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示意2012~2016年某时段马鞍山河段的洲滩分布。完成13~15题。
13.马鞍山河段内洲滩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A.风力堆积
B.地壳抬升
C.侧向侵蚀
D.泥沙沉积

洲滩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因流速减慢堆积而形成的,故选D。
(2024·山西部分学校模拟)马鞍山河段是长江下游典型的顺直分汊河段,河段内洲滩众多,消长频繁。2012~2016年,马鞍山河段内洲滩此消彼长,洲滩的面积和形状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示意2012~2016年某时段马鞍山河段的洲滩分布。完成13~15题。
14.推测2012~2016年江心洲左缘的变化情况是
A.向东生长
B.向东崩退
C.向西崩退
D.向西生长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江心洲左缘因受流水侵蚀作用而崩退,结合图示指向标可知,应是向东崩退,故选B。
15.2012~2016年心滩可能
A.头冲(刷)尾淤(积),与下何家洲连为一体
B.头淤(积)尾冲(刷),与下何家洲连为一体
C.头冲(刷)尾淤(积),与牛屯河边滩连为一体
D.头淤(积)尾冲(刷),与牛屯河边滩连为一体

心滩头部迎着水流,受到流水冲刷,而尾部由于心滩的阻挡作用,流速减慢,泥沙淤积,随着淤积的泥沙增多,其可能与下游的下何家洲连为一体,故选A。
16.(2024·山东济南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居江心洲(下图)位于嘉陵江青居曲流弯道处,整体呈现三角形,洲上沉积物从洲头到洲尾颗粒由粗到细变化,且不同部位的发育情况各不相同。青居曲流颈部建有水电站,于2004年开始运行,水电站拦水大坝距离江心洲洲头15 km,发电尾水排放位置正对洲尾。
(1)指出水电站运行之前青居江心洲a、b处岸线的发育趋势。
答案 a处岸线向北扩展;b处岸线向北后退。
(2)说明水电站发电对青居江心洲造成的影响。
答案 青居水电站发电时会对江心洲北部岸线冲刷,造成其侵蚀后退萎缩;发电尾水将侵蚀后的泥沙物质挟带向上游洲头和下游洲尾运移;洲头沉积物细颗粒增多,洲尾粗颗粒物增多;江心洲的形态由三角形向狭长状转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