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课时33 喀斯特地貌与风沙地貌(共7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课时33 喀斯特地貌与风沙地貌(共77张PPT)

资源简介

(共77张PPT)
喀斯特地貌与风沙地貌
第一部分 第五章 第3讲
课时33
高中地理大一轮
人教版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通过示意图,认识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了解主要地貌的特征与成因。
2.通过观察或实验,解释喀斯特地貌和风沙地貌的形成过程。
目标一 喀斯特地貌
目标二 风沙地貌
课时精练
喀斯特地貌
目标一
喀斯特地貌
概念
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分布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及其常见类型
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溶洞、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石柱
影响喀斯特作用强弱的因素
岩石
成分易溶——可溶性强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CO2、有机酸、无机酸——溶蚀力强
降水多、坡度大、空隙联通性强——流动性强
气候
温暖湿润——溶蚀作用强
喀斯特地貌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工程建设
地表崎岖,地下多溶洞、地下河,地质条件复杂,不利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FAST望远镜正好利用盆地和地下河,大大地减少了工程量
农业
地表崎岖,土壤贫瘠、缺乏地表水,交通不便,不利于农业生产
喀斯特地貌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和生物
溶洞为洞穴生物提供了栖息地,甚至作为人类居住的场所
喀斯特地貌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灾害
地质灾害和水旱灾害多发 土层浅薄,基岩裸露,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严重
喀斯特地貌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024·江苏地理)人工智能(AI)广泛应用于场景生成,下图为“AI技术生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最能体现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A.山体格局 B.水系结构
C.农田分布 D.村落布局

高频考点
精练
喀斯特地貌突出的是山体、溶洞等岩溶地貌形态,分为溶蚀地貌和沉积地貌,也可以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图中一个个山峰分布在地表,凸显的是地面喀斯特地貌、溶蚀地貌,选A。
(2024·江苏地理)人工智能(AI)广泛应用于场景生成,下图为“AI技术生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2.该景观处于
A.石芽为主的时期 B.石林为主的时期
C.峰林为主的时期 D.残丘为主的时期

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成片分布形成峰林,单个孤立山峰叫孤峰,随着时间的推移,峰林可以演变为孤峰,最终形成残丘。图示景观山峰林立,应是峰林为主的时期,选C。
风沙地貌
目标二
风沙地貌
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
西北地区
风沙地貌的分布
风蚀地貌
风蚀地貌
风积地貌
风蚀地貌
风蚀蘑菇
雅丹地貌
风蚀地貌
雅丹地貌的形成条件
岩性条件
岩性较松软或者泥岩和砂岩软硬互层、有垂直节理(缝隙)发育的湖相沉积地层
动力条件
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
环境条件
极端干旱或者干冷多风的气候条件、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区,风蚀作用强烈;较为湿润地区的洼地,盐类风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强烈的地区
其他条件
风化作用、重力坍塌、盐类风化和龟裂等
风蚀地貌
思考:观察图片,请描述风蚀雅丹的形成过程。
雅丹地貌
(1)地质时期河流、湖泊物质沉积,形成水平岩层。
(2)地壳抬升,水体外泄或蒸发,岩体出露。
(3)气候干旱、强劲的定向风沿裂缝侵蚀,形成与风向一致的凹槽,坚硬岩层出露形成与风向一致的台地,雅丹地貌形成。
风蚀地貌
①形态不规则的沟槽与垄脊相间分布。
②沟槽内常有砂粒堆积。
③沟槽与垄脊多呈长条形,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
迎风坡一侧因受风力侵蚀明显,坡壁较陡。
思考:观察图片,请描述风蚀雅丹的特点。
雅丹地貌
风积地貌
抛物线沙丘
金字塔形沙丘
纵向沙垄
新月形沙丘
成因: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
风积地貌
新月形沙丘,状如新月,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其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
思考:观察图片,请描述新月形沙丘的形态特征。
风积地貌
固定沙丘
流动沙丘
沙丘上生长有植物
植被能固定流沙
没有植被
随风移动,在沙漠边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
沙丘分类
风积地貌
流动沙丘
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向上滚动,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一层一层地向前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流动沙丘。
风沙活动
风沙活动的条件
(1)物质条件——沙源
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堆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泥沙到风沙活动地区堆积。
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沿海地区的沙滩或沙丘。
风沙活动
风沙活动的条件
(2)动力条件——大风
①该地所处区域的大气环流(风带或季风)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远近。
②地形特征:平坦的地形,如广阔的平原,没有阻挡,风力大;峡谷或河谷与风向一致,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大;面积广大的湖泊或海域,下垫面摩擦力小,风力大。
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风沙活动
风沙活动的危害
(1)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倒作物、摧毁电线杆等)。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风沙活动
风沙活动的防治
(1)工程措施
①阻沙:设置沙障阻挡风沙;
②固沙: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风沙活动
风沙活动的防治
(2)生物措施
①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和
恢复植被(保育自然植被、植树造林、种草等),防风固沙;
②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风沙活动
(3)管理措施
①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③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
④制定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的相关法律法规;⑤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风沙活动的防治
方法技巧
判断风向
根据新月形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根据堆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堆积,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2022·湖南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键能力
提升
某研究小组调查发现,在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的缓坡上发育着一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其下部及附近谷底广布古堰塞湖沉积物(如图)。在冬春季,常见谷风裹挟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即将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
1.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段冬春季谷风势力强的原因。
答案 该地河谷受季风干扰小;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冬春季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加之植被稀少,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
2.研究小组通过调查和实验,认为该地黄土状物
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推测其判断的主要依据。
答案 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粒径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物质组成与古堰塞湖沉积物相似;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
3.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谷底有部分被淹没,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还是增大?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可能减小:水电站蓄水后,淹没区域增加,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大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抑制起沙。
可能增大:水电站蓄水后,谷风势力增强;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
(2024·九省联考河南地理)沙粒在被风搬运的过程中,从迎风坡向前运动到背风坡滑落堆积。随着沙粒不断的搬运和堆积,在沙丘内部形成与背风坡倾斜方向一致的斜层理。当风向发生改变时,沿着沙粒前进方向又会形成新的沙丘。如图示意某地区地质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1~3题。
高频考点
精练
1.下列地区最可能出现图示地质地貌发育过程的是
A.青藏高原南部
B.内蒙古高原西部
C.德干高原东部
D.巴西高原北部

沙丘地貌为典型的风力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原南部、德干高原东部和巴西高原北部降水均较丰富,不利于沙丘发育,排除A、C、D;
内蒙古高原西部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最可能出现沙丘地貌发育过程。选B。
2.以下风沙沉积层形成最早的是
A.S1 B.S2
C.S3 D.S4

S1~S4风沙沉积层中,斜层理倾斜方向一致, S2部分覆盖在S1上,说明S2形成晚于S1,同理S3晚于S2,S4晚于S3。选A。
3.风沙沉积层S5形成时
①风力较强 ②风力较弱 ③风向多变 ④风向稳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S5的斜层理保持倾向一致,说明其形成的风向没有发生改变,风向稳定;沙层沉积的厚度均一、倾角较小,说明风力较弱,②④正确。选D。
课时精练
对一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D D B D A D A
题号 9  10 答案 C  B
(1)绘图如图:
依据:等高线向低处凸起的点连线即为垄脊线(垄脊
线顺偏北盛行风分布)。
11.
(2)末次冰期,赣江河漫滩受风蚀,泥沙在沙山沉积;冬季风强盛期,赣江水位下降,沙源减少,风力侵蚀加剧,形成风蚀坑;鄱阳湖形成期,湖蚀强烈,湖岸变陡,利于风蚀坑维持;现今,植被破坏,沙山活化,风蚀坑有扩大趋势。
(3)因地制宜,创新地质旅游品牌;增加植被覆盖率;退耕还湖;建立自然保护区。
11.
下图为“某地貌区三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貌的演化过程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根据图示经纬度位置可知,三地均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多,流水作用显著,受流水侵蚀(溶蚀)、搬运等作用影响,高海拔地区地势会逐渐变低,故该地貌的演化过程为②③①,D正确。
下图为“某地貌区三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据此完成1~2题。
2.③地的地表特征为
A.地下河交错,别有洞天 B.笋柱相间,多姿多彩
C.墚峁交织,千沟万壑 D.奇峰林立,崎岖不平

地下河、笋柱(石笋、石柱)等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A、B错误。
“墚峁交织,千沟万壑”是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C错误。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知,③地地表崎岖不平,奇峰林立,D正确。
(2024·浙江湖丽衢模拟)新疆某地发现了类似南方喀斯特的景观,被称为“盐溶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岩层的主要成分为NaCl,下图为“盐溶溶洞”中的“盐钟乳”景观。完成3~4题。
3.形成“盐溶溶洞”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A.风力沉积 B.风力侵蚀
C.流水沉积 D.流水侵蚀

“盐溶溶洞”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因为水可以溶解盐分并在溶洞中形成各种形态。风力沉积和风力侵蚀与“盐溶溶洞”的形成无关。流水沉积则更强调沉积物的堆积,而不是溶洞的形成。
流水侵蚀与“盐溶溶洞”的形成关系密切。故选D。
(2024·浙江湖丽衢模拟)新疆某地发现了类似南方喀斯特的景观,被称为“盐溶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岩层的主要成分为NaCl,下图为“盐溶溶洞”中的“盐钟乳”景观。完成3~4题。
4.该地“盐钟乳”的形成需要
①坚硬的岩性 ②干燥的空气 ③水自洞顶渗出 
④强劲的大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盐钟乳”的形成是卤水从溶洞壁上渗出后,向下滴落的过程中接触到干热的空气,NaCl不断结晶、析出,形成一系列的晶体,日积月累,形成“盐钟乳”。因此,该地形成“盐钟乳”必须具
备的条件是干燥的空气(②)和水自洞顶渗出(③),B正确。
(2024·浙江嘉兴模拟)秦皇岛沙锅店地区分布着石灰岩,局部发育了齐全的岩溶地貌,在我国北方较为罕见。进入21世纪以来,在雨水的溶蚀下,石灰岩裸露区又形成了各种新鲜的沟槽及溶蚀面。下图为“秦皇岛沙锅店的地貌和构造图”。据此完成5~6题。
5.甲处岩溶地貌发育齐全,其原因是甲处
A.坡度较大,侵蚀严重
B.迎风坡,年降水量大
C.石灰岩分布面积较广
D.地下水的流通作用强

甲处为石灰岩裸露区且为河谷,等高线较为稀疏,故坡度不大,A错误;
该区域高差较小且区域范围较小,区域内降水量差异不大,B错误;
该地周边为石灰岩裸露区且多为岩溶地貌发育区,但甲处岩溶地貌发育齐全,所以与石灰岩分布面积广无关,C错误;
甲处地处河谷,且石灰岩裸露,水源容易汇聚流通,地下水的流通作用强,有利于岩溶地貌的发育,故选D。
(2024·浙江嘉兴模拟)秦皇岛沙锅店地区分布着石灰岩,局部发育了齐全的岩溶地貌,在我国北方较为罕见。进入21世纪以来,在雨水的溶蚀下,石灰岩裸露区又形成了各种新鲜的沟槽及溶蚀面。下图为“秦皇岛沙锅店的地貌和构造图”。据此完成5~6题。
6.新形成的沟槽、溶蚀面显著增多的原因是
A.大气污染严重
B.年降水量增多
C.全球气候变暖
D.植被破坏严重

新形成的沟槽、溶蚀面显著增多,说明该地流水的溶蚀力或流动性增强。工业排放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大气污染严重)容易形成酸雨,腐
蚀力强,导致水的溶蚀力增强,使沟槽、溶蚀面增多,A正确;
在短时间内,年降水量不会出现明显趋势的变化,21世纪以来年降水量一般较为稳定,B错误;
岩溶地貌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的溶蚀力和流动性,全球气候变暖在一定时间内的温度变化幅度较小,21世纪以来微小的温度变化对水的溶蚀力影响不大,C错误;
21世纪以来我国在生态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在法制和宣传方面已经有所进步,所以该地植被破坏严重的可能性较小,D错误。
(2024·江西景德镇期末)乌尔禾雅丹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少,当大风刮过时,会发出各种怪叫声,因此也被称为“魔鬼城”。一亿两千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淡水湖泊。现在的乌尔禾分布区普遍存在多个突起的流线型雅丹分布在同一基座体上的现象——雅丹共基座现象。读图完成7~8题。
7.乌尔禾雅丹发育速度最快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乌尔禾雅丹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据材料可知,乌尔禾雅丹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冬季风力较大,风力侵蚀作用强,乌尔禾雅丹发育速度最快,故选D。
(2024·江西景德镇期末)乌尔禾雅丹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少,当大风刮过时,会发出各种怪叫声,因此也被称为“魔鬼城”。一亿两千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淡水湖泊。现在的乌尔禾分布区普遍存在多个突起的流线型雅丹分布在同一基座体上的现象——雅丹共基座现象。读图完成7~8题。
8.该分布区普遍存在雅丹共基座现象的原因有
①盛行风向单一 ②湖泊沉积明显 ③抗风蚀能力
弱 ④流水侵蚀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雅丹共基座现象说明基座岩石坚硬不易侵蚀,抗风蚀能力强,③错误;
该地位于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④错误;
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沉积岩,经风化、侵蚀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的土墩和凹地,受岩层抗侵蚀能力差异影响,抗侵蚀能力强的岩层得以保存下来,形成雅丹共基座现象,①②正确。故选A。
(2025·山东济南期中)沙粒在搬运、堆积的过程中会在沙丘的内部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斜层理,其斜层理结构因沙丘的流动性不同而差异显著。下图示意稳定风向条件下两种类型沙丘内部斜层理剖面。据此完成9~10题。
9.由图可判断出
A.甲沙丘缓坡为背风坡 B.乙沙丘陡坡为迎风坡
C.甲沙丘斜层理逆风向倾斜 D.乙沙丘斜层理逆风向凸出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丘迎风坡较缓,A、B错误;
甲沙丘斜层理逆风向倾斜,而乙沙丘斜层理顺风向凸出,C正确,D错误。
(2025·山东济南期中)沙粒在搬运、堆积的过程中会在沙丘的内部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斜层理,其斜层理结构因沙丘的流动性不同而差异显著。下图示意稳定风向条件下两种类型沙丘内部斜层理剖面。据此完成9~10题。
10.造成甲、乙沙丘斜层理结构差异的原因最可能是
A.甲沙丘风速较小
B.乙沙丘水分含量较高
C.甲沙丘颗粒较大
D.乙沙丘地面起伏较小

但受沙丘移动影响,斜层理呈多层并行特点;乙沙丘受风力搬运、堆积影响,沙子不断堆积形成斜层理,但沙丘因水分含量较高或受地形阻碍等因素影响,本身较为固定,并不移动,造成斜层理形成同心结构,B正确;
由所学可知,受风力搬运、堆积影响,甲沙丘迎风坡的沙子不断向背风坡堆积,进而形成斜层理,
颗粒较大,则不易流动,沙丘难以形成斜层理呈多层并行特点,A、C错误;
乙沙丘地面起伏较小则有利于沙丘的流动,易形成斜层理呈多层并行特点,与图示信息不符,D错误。
结合材料“其斜层理结构因沙丘的流动性不同而差异显著”,若甲沙丘所在地风速较小或甲沙丘
11.(2024·江苏镇江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沙岭沙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介于庐山与鄱阳湖之间。近年来,沙山面积逐年扩大,土地沙化情况日趋严重。沙山的表面呈现有规律的起伏,特别是在东部临湖一侧,发育一系列顺盛行风延伸的垄状地形。图1为鄱阳湖沙岭沙山位置及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单位:m)。
材料二 沙岭沙山临湖一侧的垄状地形不是纵向沙丘,甚至不是真正的沙丘,而是侵蚀地貌。沙地的侵蚀地貌以风蚀坑最常见。风蚀坑的形态与地貌部位有关,较陡的迎风坡上一般是伸长的槽形风蚀坑,沙山临湖一侧具备发育槽形风蚀坑的基本条件。图2为沙岭沙山槽形风蚀坑形成演化示意图。
(1)在沙岭沙山等高线地形图中用粗曲线绘出垄脊线并说明绘图依据。
答案 绘图如右图:
依据:等高线向低处凸起的点连线即为垄脊线(垄脊线顺偏北盛行风分布)。
(2)简述沙岭沙山槽形风蚀坑的演化过程。
答案 末次冰期,赣江河漫滩受风蚀,泥沙在沙山沉积;冬季风强盛期,赣江水位下降,沙源减少,风力侵蚀加剧,形成风蚀坑;鄱阳湖形成期,湖蚀强烈,湖岸变陡,利于风蚀坑维持;现今,植被破坏,沙山活化,风蚀坑有扩大趋势。
(3)提出沙岭沙山开发与保护的对策。
答案 因地制宜,创新地质旅游品牌;增加植被覆盖率;退耕还湖;建立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