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6张PPT)陆地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第一部分 第六章 第2讲课时38人教版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学习目标1.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地带分布图,认识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自然景观的特点,描述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分布特点并分析成因。2.结合具体区域,解释地方性分异的成因。目标一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目标二 地方性分异规律课时精练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目标一地域差异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地域差异同纬度由沿海到内陆地区的景观差异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湿润区景观干旱区景观水分减少地域差异不同纬度地区的景观差异热带地区寒带地区太阳辐射量减少水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存在差异地域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全球尺度: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中等尺度:热带雨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差异小尺度: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纬度热量海陆水分气候类型植被土壤自然带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决 定影 响形 成特点“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原因: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热量带植被高值低值寒带亚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雨林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林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陆地地域分异规律陆地地域分异规律陆地地域分异规律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形成原因:水分条件因海陆位置而变化主导因素:水分(海陆位置)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干湿度地带性)规律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气候与自然带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太阳辐射热量带植被土壤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酸性、中性、偏碱性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暖湿气流降水量植被土壤从沿海向内陆递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从沿海向内陆为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2023·6月浙江选考)某研学小组计划在澳大利亚西部开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如图1为该团队初拟的四条活动线路,图2为“澳大利亚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完成1~2题。1.本次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是①罗盘 ②雨具 ③冲锋衣 ④放大镜 ⑤手持卫星定位仪A.①②④ B.①④⑤C.②③⑤ D.③④⑤高频考点精练√地形图等);澳大利亚西部地形以高原为主,活动沿线地形平坦开阔,因自然条件恶劣、环境单一,野外方向辨别难度大,需要手持卫星定位仪等进行定向和定位;观察地理样本如岩石等,需要配备放大镜。故选B。结合材料,该次野外考察区域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结合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可知四条活动线路主要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炎热干燥,不需要携带雨具;冲锋衣主要起防寒作用,也不需要携带;野外地质考察需配备罗盘(地质罗盘:可用于识别方向、确定位置、测量岩层产状及草测(2023·6月浙江选考)某研学小组计划在澳大利亚西部开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如图1为该团队初拟的四条活动线路,图2为“澳大利亚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完成1~2题。2.若想在沿途欣赏到三种典型自然植被景观,则应选择线路A.① B.②C.③ D.④√图2中景观包括草原、森林和荒漠。结合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③路线沿线符合,C正确;①②④沿线从内陆到沿海依次是荒漠、草原景观,缺少森林景观,A、B、D不符合题意。地方性分异规律目标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是由于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决定的自然综合体的分异规律陆地上大至沿海—内陆间的分异、小至区域地质、地貌、岩性分异,以及山地、高原的垂直分异,均属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海陆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缺失地形、洋流→改变原自然带发育热带雨林带地形→约束自然带分布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绿洲呈块状非地带性分异的分布地区及其成因因素 分布地区 理想状态 实际情况 成因海陆分布 北极地区 冰原带 缺失 北极地区是北冰洋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思考:解释巴塔哥尼亚的非地带性现象。理想状况: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实际状况:温带荒漠带原因: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地形起伏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思考:解释东非高原的非地带性现象。理想状况:热带雨林带实际状况:热带草原带原因:地势高,气温低,大气对流活动弱,降水少地形起伏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思考:解释科迪勒拉山系西侧地区的非地带性现象。理想状况: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实际状况: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条状原因:受沿岸山脉的影响,平原面积小,自然地带呈狭长的带状地形起伏秘鲁寒流本格拉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加那利寒流12543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思考:解释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的非地带性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理想状况:森林带或草原带实际状况:热带沙漠——呈狭长带状分布形成原因:沿岸寒流降温减湿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的非地带性现象123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思考:解释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的非地带性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理想状况:热带草原实际状况:热带雨林原因: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信风来自海洋,性质暖湿暖流增温增湿地方性分异规律概念: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地方性分异规律高而陡的山坡 针叶树、灌木低洼的河谷 草甸植被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 落叶阔叶林径流径流地形→水分差异概念解读地方性分异地方性分异指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是一种小尺度地域分异现象。地方性分异具有一定的有序性和重复性。有序性是指在地方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重复性则表现为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关键能力提升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中央,冬季一般有20~30 cm深的稳定积雪覆盖。每年1~3月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常见一种天气现象——雾凇,它的形成与低温、较高的湿度和较小的风速等气象条件和植被条件密切相关。冬季,沙漠上空多有逆温层存在,且雾凇出现时常伴有逆温现象。研究表明,散落的雾凇和融雪水是这片沙漠重要的水源。沙丘顶部、底部小生境差异较大,以白梭梭(根系发达)、一年生草本等植物为主。灌丛下植物的多样性明显高于裸露地。如图示意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位置。1.分析冬季沙漠多逆温层存在的原因。答案 冬季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繁,地表温度低,易形成逆温层;深居内陆,降水少,冬季多晴天,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快,易形成逆温层;冬季有稳定积雪覆盖,反射率高,地表温度低,易形成逆温层。2.依据材料信息,说明沙丘主要地貌部位对应的植被类型,并说出该现象属于哪种分异规律。答案 沙丘顶部——以白梭梭为主。沙丘顶部太阳辐射强,风力较大,蒸发旺盛,且地下水易流失,土壤水分条件较差;白梭梭根系发达而深扎,能有效地利用土壤水分。沙丘坡脚——以一年生草本植物、短命植物为主。坡脚地势低平,土层较厚,利于储水;有坡顶、坡中土壤水流入以及地表径流下渗,使其土壤含水量较大。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3.说明灌丛对其下植物的作用。答案 灌丛凋落物可以为其下植物生长提供营养物质;灌丛凋落物可以保护地表土壤免受侵蚀,维持土壤肥力;灌丛可以起到遮阴效果,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灌丛冬季易挂雾凇,为植物提供凝结水,夏季利于水土保持,为其下植物提供水源。(2024·新课标文综)我国广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区(22.5°N附近),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峰丛洼地内为雨林,其顶层多被望天树(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占据。2023年3月,调查人员在该地一个峰丛洼地内发现了高达72.4米的望天树(下图),打破了我国喀斯特地区“最高树”的纪录。据此完成1~3题。1.与我国同纬度多数地区相比,该地区峰丛洼地内发育雨林主要得益于A.冬季气温较高 B.夏季气温较高C.冬季降水较多 D.夏季降水较多高频考点精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好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而该地区位于22.5°N附近,发育了热带雨林,说明该地全年水热条件较好。夏季,该地区与我国同纬度多数地区均高温多雨,排除B、D;冬季,该地区与我国同纬度多数地区相比,降水量差异并不大,C错误;该雨林发育于峰丛洼地,地形封闭,热量不易散失,冬季气温较高,A正确。(2024·新课标文综)我国广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区(22.5°N附近),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峰丛洼地内为雨林,其顶层多被望天树(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占据。2023年3月,调查人员在该地一个峰丛洼地内发现了高达72.4米的望天树(下图),打破了我国喀斯特地区“最高树”的纪录。据此完成1~3题。2.该地区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主要原因是A.气温低 B.土层薄C.降水少 D.土壤黏重√该地区为喀斯特地区,地表易受风力、流水侵蚀导致土层贫瘠、浅薄,土壤保水性能弱,植被根系较浅,抗倒伏能力弱,故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B正确、D错误;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降水丰富,A、C错误。(2024·新课标文综)我国广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区(22.5°N附近),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峰丛洼地内为雨林,其顶层多被望天树(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占据。2023年3月,调查人员在该地一个峰丛洼地内发现了高达72.4米的望天树(下图),打破了我国喀斯特地区“最高树”的纪录。据此完成1~3题。3.图中所示“最高树”出现的必备条件是该峰丛洼地①生物多样性高 ②地形相对封闭 ③太阳辐射强 ④相对高差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生物多样性与“最高树”的出现关系不大,①错误;封闭洼地可储藏湿气,且少有强风、雷电等气象灾害威胁植物生长,地势低洼,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使得峰丛洼地水热资源丰富,②正确;洼地相对高差大,每天只有正午前后才能接受到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弱,光照时间有限,植被为了获得更多光照,必须不断向上生长,才能够出现“最高树”,③错误、④正确。故选D。课时精练对一对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D D C B C D D题号 9 10 答案 A B(1)S3。理由:该样方地坡度最平缓,崩塌堆积体最多,土壤层厚;坑壁崩塌,四周坑壁对太阳辐射遮挡少,坡度较小,地下水、地表水易存留,光照和水分条件较其他样方优越,故植物数量最多。(2)深陷塘天坑是负地形,与坑外相比,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导致气温较低;气温受外界影响小,变化小;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散失,空气湿度大;地形闭塞,风速小;相对高度大,坑内坡向差别大,坑内各地带来的降水差异大。11.(3)岩层走向向天坑内倾斜,重力加剧崩塌;与坑内其他区域相比,夏季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物理风化较强;生物资源丰富,生物风化作用较强等。11.(2024·浙江名校协作体开学考试)下图为“亚欧大陆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完成1~2题。1.自然带a、b、c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垂直地域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由图可知,a、b、c三自然带最大的区别是纬度位置不同,以热量为基础,故a、b、c三自然带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C。(2024·浙江名校协作体开学考试)下图为“亚欧大陆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完成1~2题。2.受全球变暖影响,图中自然带分布范围及界限变化正确的有①a面积缩小 ②c与g分界线明显北移 ③d面积缩小 ④e与f分界线西段变化小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①④√全球变暖,气温上升,北冰洋沿岸积温升高,苔原带的南界北移,a面积缩小,①正确;g为高山高原气候,c与g的分界线不会出现明显的移动变化,②错误;d面积扩大,③错误;e与f分界线西段位于西部高山地区,受全球变暖影响小,④正确。故选D。 (2024·山东天一大联考模拟)黄河流域位于我国北部,上游河源区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气温较低且降水稀少;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区海拔在100米以下,主要为冲积平原。流域内地貌类型多样,水热分布不均,植被类型多样。下图示意黄河流域植被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①②③④⑤表示的植被类型分别是A.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高寒草甸、热带雨林、温带草原B.常绿阔叶林、温带草原、高寒草甸、落叶阔叶林、温带荒漠C.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高寒草甸、常绿硬叶林、温带荒漠D.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高寒草甸、常绿阔叶林、温带荒漠√常绿硬叶林为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④植被位于黄河流域南部狭窄区域,应为我国南方的常绿阔叶林;结合所学知识,由于①②⑤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所以①②⑤表示的植被类型分别是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③位于上游河源区,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气温较低且降水稀少,所以③表示的植被类型是高寒草甸。故选D。4.影响①→②→⑤植被演替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 B.海拔C.水分 D.昼夜温差√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由于①②⑤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所以影响①→②→⑤植被演替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故选C。(2024·浙江金华模拟)研究发现新疆大部分山地的马鬃状森林分布在山谷中,而西藏东南部地区部分山地马鬃状森林却主要分布在山脊。完成5~6题。5.新疆大部分山地的马鬃状森林分布在山谷中,主要是由于山谷A.热量条件好 B.水分条件好C.土壤条件好 D.地形起伏小√通常来说,山谷热量条件比山脊更好,但干旱地区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水分,A错误。新疆气候干旱,山谷因为地势较低,容易聚集来自高处的雪水和雨水,形成较好的水分条件,所以马鬃状森林主要分布在山谷中,B正确。土壤条件并不是决定森林是否分布在山谷或山脊的关键因素,C错误。地形起伏大小与森林分布的位置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2024·浙江金华模拟)研究发现新疆大部分山地的马鬃状森林分布在山谷中,而西藏东南部地区部分山地马鬃状森林却主要分布在山脊。完成5~6题。6.西藏东南部地区部分山地马鬃状森林分布在山脊是因为西藏东南部A.山脊水分热量、土壤条件更优,有利于树木生长B.沟谷冰雪覆盖面积大,土层薄,不利于树木生长C.沟谷流水侵蚀严重,冻融强烈不利于树木生长D.山脊光照条件好,蒸发旺盛,有利于树木生长√在西藏东南部地区,山脊的水分和土壤条件通常不如山谷,A错误。在西藏东南部,由于海拔较高,沟谷虽可能存在冰雪覆盖,但和山脊相比,土层较厚,B错误。沟谷易汇聚径流,因此流水侵蚀较为严重,加之海拔高,冻融作用存在,不利于西藏东南部马鬃状森林分布,C正确。山脊光照条件好,利于树木生长,但该区域海拔高,蒸发相对较弱,D错误。(2025·河北唐山期末)某谷地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地带。下图为“该谷地植被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7.坡顶到沟谷植被变化体现了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图示范围局限于小尺度的谷地,水热变化不足以形成大尺度的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排除A、C。谷地垂直高差不足200米,水热条件差异较小,不能形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排除B。根据示意图,在较小范围的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型,符合地方性分异规律,D正确。(2025·河北唐山期末)某谷地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地带。下图为“该谷地植被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8.影响该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条件B.降水状况C.坡度陡缓D.土壤水分√山坡地势较高,而山谷地势较低,造成地下水水位不同,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土壤中水分含量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生长水生植被,山坡土壤中水分含量较小,生长灌木、草等植被,因此影响该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而与热量、降水状况和坡度陡缓关系不大。故选D。(2024·浙江新高考教研联盟联考)在地图上把下雪时段相同的地方用线连起来,就形成了等雪期线。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等雪期线分布示意图”。完成9~10题。9.图示等雪期线的分布体现了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读图可知,图示等雪期线数值大致表现为自南向北增大的趋势,这符合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选A。(2024·浙江新高考教研联盟联考)在地图上把下雪时段相同的地方用线连起来,就形成了等雪期线。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等雪期线分布示意图”。完成9~10题。10.图示中部区域等雪期线向北凸出,与之关系最密切的是A.西北风 B.地形地势C.东南风 D.降雪规模√图示中部区域是我国的松嫩平原,地形平坦开阔,西北侧、东北侧分布有大、小兴安岭,受山地的阻挡,冬春季冷空气被削弱,加之受来自海洋的暖气流影响较大,春季气温回升速度较快,因此雪期较同纬度东西两侧地区短,B正确;西北风并不会使松嫩平原的等雪期线呈现向北凸出的特点,排除A;夏季松嫩平原的积雪已融化,因此东南风并不会对该地等雪期线产生影响,C错误;降雪规模与等雪期线的弯曲形态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D。11.(2025·山西太原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天坑是喀斯特地区发育的四周岩壁峭立、平均深度超过100 m的地表负地形。云南深陷塘天坑(25°N,103°E)深148 m,其部分坑壁出现崩塌退化,崩塌堆积体在坑底周围形成斜坡。负地形使坑内形成了独特的局地小气候以及差异性较大的植物生境。为研究其植物,采用正方形样方,每个样方选择30×30 m。图1示意深陷塘天坑样方分布,图2示意天坑坑壁退化。(1)在N1、E2、S3、WS1四个样方中,推测植物数量最多的可能是哪个样方,并说明理由。答案 S3。理由:该样方地坡度最平缓,崩塌堆积体最多,土壤层厚;坑壁崩塌,四周坑壁对太阳辐射遮挡少,坡度较小,地下水、地表水易存留,光照和水分条件较其他样方优越,故植物数量最多。(2)与深陷塘天坑外相比,说明坑内气候的特点。答案 深陷塘天坑是负地形,与坑外相比,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导致气温较低;气温受外界影响小,变化小;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散失,空气湿度大;地形闭塞,风速小;相对高度大,坑内坡向差别大,坑内各地带来的降水差异大。(3)分析S1~S5样方一侧坑壁出现崩塌退化最强的原因。答案 岩层走向向天坑内倾斜,重力加剧崩塌;与坑内其他区域相比,夏季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物理风化较强;生物资源丰富,生物风化作用较强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