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5张PPT)土壤第一部分 第六章 第1讲课时36高中地理大一轮人教版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学习目标1.结合图文资料,从颜色、质地、剖面结构和类型等方面识别土壤,理解土壤养护。2.结合实例,分析土壤的形成因素。目标一 土壤的观察与养护目标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时精练土壤的观察与养护目标一土壤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的组成空气20%-30%矿物质40%水分20%-30%有机质10%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主要成分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孔隙中,此消彼长不可缺少的成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思考:在野外观察土壤,我们需要观察哪些内容?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命名依据红壤黑土思考 土壤的不同颜色是怎么来的?答案 土壤的颜色来自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成分,如红色土壤是因为含有大量氧化铁,黑色土壤是因为腐殖质含量多;腐殖质含量越高,土壤颜色越黑,土壤肥力越高。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石砾砂粒粉粒黏粒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砂土壤土黏土回归教材读必修第一册教材第89页图5.16“砂土、壤土和黏土”,列表比较它们在通气透水性、蓄水保肥性以及耕作适宜度方面的差异。项目 砂土 壤土 黏土通气透水性 强 良好 差蓄水保肥性 弱 强 强耕作适宜度 易耕作 理想的土壤质地 质地黏重,不宜耕作土壤剖面构造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基岩层成土母质层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层有机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坚硬的岩石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土壤剖面构造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功能①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②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③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④是人类种植农作物的物质基础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养护①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需要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②优良的土壤也要注重种养结合,通过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方法,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玉米大豆轮作水稻油菜轮作耕地休耕休耕和轮作休耕是土地耕作一段时间后,暂停种植农作物一段时间,以恢复土壤肥力。轮作是在田地中轮换种植不同农作物,从而可以调节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它们都是土壤养护的方法。概念辨析(2025·八省联考云南地理)石灰岩被溶蚀后,不溶性组分积累转化为岩溶残积层,该层可成为成土母质。残积层及耕作层中的有机质分解和生物呼吸,能产生岩溶作用所需的大量二氧化碳。下图是我国西南岩溶区一处典型石灰岩风化壳剖面。下表为采样点的部分元素测试数据(元素百分含量以氧化物形式表示)。据此完成1~3题。高频考点精练采样点编号 Fe2O3(%) TiO2(%) CaO(%) MgO(%)① 15.54 1.24 0.51 1.30② 0.87 0.17 30.29 18.071.表中测试数据表明,在石灰岩溶蚀过程中A.铁、钛元素流失 B.钙、镁元素流失C.镁、铁元素富集 D.钛、钙元素富集采样点编号 Fe2O3(%) TiO2(%) CaO(%) MgO(%)① 15.54 1.24 0.51 1.30② 0.87 0.17 30.29 18.07√在石灰岩溶蚀过程中,土壤中的元素会随着水体淋溶下渗流失,对比表格数据可知,钙和镁在②处的含量远高于①处,而铁和钛元素并没有出现②处较①处多的现象,因此,在石灰岩溶蚀过程中,大量钙、镁元素被淋溶流失,而铁和钛元素流失较少,A错误,B正确;溶蚀过程是一个侵蚀过程,一般不会导致元素富集,C、D错误。2.图中岩溶残积层最可能呈现的颜色是A.红褐色 B.灰白色C.暗黑色 D.青灰色采样点编号 Fe2O3(%) TiO2(%) CaO(%) MgO(%)① 15.54 1.24 0.51 1.30② 0.87 0.17 30.29 18.07√①采样点位于图中岩溶残积层,读表格信息可知,①处Fe2O3含量高,铁氧化后会呈现红色,因此岩溶残积层最可能呈现的颜色是红褐色,A正确。3.根据剖面结构,推测最有利于岩溶作用发生的层位是A.旱地耕作层 B.岩溶残积层C.岩粉及碎裂岩层 D.基岩层√采样点编号 Fe2O3(%) TiO2(%) CaO(%) MgO(%)① 15.54 1.24 0.51 1.30② 0.87 0.17 30.29 18.07岩溶残积层由不溶性组分积累而成,不易被溶蚀,因此不利于岩溶作用发生,B错误;耕作层中的有机质含量较高,可溶性物质较少,不利于岩溶作用发生,A错误;基岩层未经风化,裂隙少,透水性差,不易被溶蚀,不利于岩溶作用发生,D错误;岩粉及碎裂岩层裂隙多,利于水体下渗,且岩石风化程度高,较为破碎,易溶于水,因此最有利于岩溶作用发生,C正确。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目标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成土母质生物因素地形因素气候因素时间因素人为因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物质基础岩石的风化产物,包括本地风化物和外来风化物(经外力搬运、沉积),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是植物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进而影响土壤质地(砂土、壤土、黏土)和肥力成土母质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生物——最活跃的因素①植物:枯枝落叶、枯残根系,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来源,提高土壤肥力②动物:动物遗体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来源,提高土壤肥力;动物搅动、搬运土壤等,可加速有机质分解,提高土壤透气性。③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促进腐殖质形成,形成土壤肥力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湿热、通风良好的环境,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速度快,积累少寒冷、干旱、冷湿、冰冻环境,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利于积累温度升高、降水增多,岩石风化作用增强,矿物养分增多,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气候直接影响土壤含水量、温度、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海拔土壤垂直分异;水热条件坡向阴/阳坡或迎风/背风坡,影响土壤温度、含水量坡度陡坡土壤较薄且贫瘠;平地土壤较深厚肥沃地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人类活动:合理的耕作经营,可形成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耕耘灌溉施肥收获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状况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人类活动: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土壤形成过程风化作用营养元素释放微生物、低等植物有机质积累高等植物养分富集耕作培育土壤熟化裸露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耕作土壤土壤的性质及影响因素土壤含水量“储”最大储水量受土壤孔隙空间大小制约“收”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用水“支”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壤中流)。土壤的性质及影响因素土壤透气性土壤孔隙空间土壤含水量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小,土壤透气性好土质黏重、土壤含水量大,土壤透气性差土壤的性质及影响因素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收”“支”——外力搬运输入自身有机质、矿物质产出人工施肥植物吸收雨水淋溶、径流侵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土壤的性质及影响因素土壤酸碱度母 质气 候人类活动基性岩母质——碱性酸性岩母质——酸性湿润地区——酸性干旱少雨地区——碱性增施熟石灰中和酸性酸雨增强酸性土壤的性质及影响因素土壤温度“收”太阳辐射“支”地面辐射蒸发吸热“调”:土壤含水量增加导致土壤温度变化减小、人类活动关键能力提升(2023·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 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图1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1.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答案 上层砂土土质疏松,蓄水保水能力弱,蒸发能力强,下层黏土坚实,阻碍地下水向上补给,在少雨季节土壤水分少;多雨季节上层沙土质地粗,水分易下渗,受黏土阻碍容易滞水,使土壤水分过多。2.针对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原因,江苏北部某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浆化棕壤的农田工程措施——丰产沟(图2)。说明丰产沟如何克服白浆化棕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答案 培垄增加了耕作层厚度,提高了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培垄和沟底深翻减少了白浆层的不利影响,利于作物扎根;沟底深翻改变土层“上砂下黏”的不良构型,有效缓解了土壤少雨季易旱、多雨季易涝的问题,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沟底有利于冬季积雪,可以改善冬小麦生长期内的土壤墒情;雨季前冬小麦收获,两垄之间的沟有助于排水,可以减少渍涝危害。(2024·新课标文综)土壤水分转化是联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环节。某科研小组进行人工降雨实验,测量降雨前后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降雨情景相同,土壤质地相同,在30°的坡地上设置覆盖石子、裸地两种情况,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分别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高频考点精练1.根据图a判断曲线Ⅰ是深度为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依据是曲线ⅠA.变化最早 B.初始值适中C.峰值最高 D.波动最大√三个不同测量深度下,30厘米最浅,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先受到雨水下渗影响从而最先上升,变化最早,A正确;初始值是没下雨之前的原始状态,其含水量大小与土壤深浅没有必然关系,B错误;从图a中可看出,峰值最高、波动最大的都是曲线Ⅲ,C、D错误。2.图b中曲线Ⅱ和Ⅲ没有明显变化,表明A.降雨量大 B.地表产流多C.土壤水分饱和 D.雨水下渗多√图b坡地为裸地,曲线Ⅰ是深度为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曲线Ⅱ和Ⅲ埋藏较深,在降雨后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裸地降雨后雨水下渗量小、地表产流多、地下径流少,深层土壤还未受到降雨的影响,土壤水分未饱和,B正确,C、D错误;根据文字材料可知,该实验降雨情景相同,A错误。3.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有利于增加①地表径流 ②地下径流 ③土壤水分 ④蒸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的石子可以阻碍地表水的流动,降低流速,延长地表水下渗的时间,增加下渗量,因此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增加,①错误,②③正确;与裸地相比,在坡地上覆盖石子可以遮挡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④错误。故选C。课时精练对一对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C B D A D A C题号 9 10 11 答案 C A C(1)壤土>黏土>砂土。(2)步骤3:用量杯分别量取适量的等体积蒸馏水。步骤4:分别将蒸馏水缓慢、均匀加入样品A、B中。步骤5:静置,(当土壤干湿分界线不再变化时,)对比样品A、B渗水深度。实验结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有效水多。(或有机质能提高土壤有效水。)(3)砂土:(增加黏粒,)改良为壤土;增加有机质。壤土:增加有机质。黏土:(掺砂,)改良为壤土;增加有机质。12.(2024·九省联考江西地理)地理研究小组前往东北平原某地开展黑土调查,发现在典型沉积剖面中,底部是风成黄土(形成于距今约2.50万~1.20万年),中上部为黑土。下图示意该地地形及一处沉积剖面。据此完成1~2题。1.与距今约1.18万~0.56万年相比,距今约2.50万~1.20万年该地A.气候湿润,植被繁茂B.气候干旱,植被稀疏C.气候湿润,岩石风化强烈D.气候干旱,岩石风化缓慢√据图文材料可知,距今约2.50万~1.20万年,该地为风成黄土,即风力沉积显著,说明当时气候干旱,植被稀疏;距今约1.18万~0.56万年,该地为黑土,说明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植被发育,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故选B。(2024·九省联考江西地理)地理研究小组前往东北平原某地开展黑土调查,发现在典型沉积剖面中,底部是风成黄土(形成于距今约2.50万~1.20万年),中上部为黑土。下图示意该地地形及一处沉积剖面。据此完成1~2题。2.根据剖面结构和黑土形成年代,推知该剖面的位置最可能是A.甲处 B.乙处C.丙处 D.丁处√该沉积剖面上部为黑土,土层较厚。读左图可知,丙处地势低平,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易形成土层深厚、肥力高的黑土,C正确。 (2025·云南昆明期末)土壤碳含量取决于碳的输入量和输出量,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碳输入主要受有机体残渣归还量的影响。下图示意贡嘎山东坡针叶林中四个样地土壤剖面各层碳含量随海拔的分布特征,其中(S1~S4)样地海拔逐渐升高。据此完成3~4题。3.图中a、b、c层分别对应土壤剖面中的A.母质层、淋溶层、淀积层B.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C.淀积层、淋溶层、母质层D.淋溶层、母质层、淀积层√从图示信息可知,a、b、c三层位于凋落物层以下且深度逐渐加深,根据所学土壤垂直剖面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选项可知,图中a、b、c层分别对应土壤剖面中的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故选B。(2025·云南昆明期末)土壤碳含量取决于碳的输入量和输出量,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碳输入主要受有机体残渣归还量的影响。下图示意贡嘎山东坡针叶林中四个样地土壤剖面各层碳含量随海拔的分布特征,其中(S1~S4)样地海拔逐渐升高。据此完成3~4题。4.S2样地b层土壤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样地,该现象指示了S2样地A.枯枝落叶最少 B.大气温度最高C.微生物量最少 D.淋溶作用最强√由图可知,在凋落物层和淀积层(b层)中,S2样地的土壤碳含量都是最高的,但是在淋溶层(a层)中,S2样地的土壤碳含量相对较小,由此指示出S2样地的淋溶作用强,从而导致淋溶层土壤碳流失及淀积层中土壤碳积累,D正确;S2样地的土壤碳含量在凋落物层中最高,说明其枯枝落叶收入量最大,A错误;S2样地海拔较S1高,故大气温度不是最高的,B错误;S2样地海拔适中,气温适宜,因此土壤微生物量并非最少,C错误。(2024·江苏南通模拟)我国南方山区某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该河水位季节变化大,水位暴涨暴落,部分河段发育了宽阔的河漫滩。下图为“该河某河漫滩表土粒径构成与有机质含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影响河漫滩不同部位表土粒径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水文 B.坡度C.生物 D.时间√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滩地,由洪水期水流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挟带的泥沙颗粒大,沉积的先后顺序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距离河床越近、粒径越大,所以水文是影响河漫滩不同部位表土粒径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故选A。(2024·江苏南通模拟)我国南方山区某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该河水位季节变化大,水位暴涨暴落,部分河段发育了宽阔的河漫滩。下图为“该河某河漫滩表土粒径构成与有机质含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6.砂砾石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A.原地植物残体B.草地土壤淋溶C.成土母质分解D.河川径流沉积√砂砾石滩是河流洪水期漫滩沉积,枯水期出露的河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河流搬运沉积,D正确;图中砂砾石滩上原地植物稀少,A错误;草地土壤淋溶作用使有机质被带走,土壤发育差,该图示信息显示,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B错误;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分解的产物是无机物,不会产生有机质,C错误。(2024·广东茂名模拟)生物结皮是指藻类、地衣、苔藓等植物和微生物与土壤胶结形成的复合体,其发育演替过程依次为无结皮、藻结皮、藻—藓混生结皮和藓结皮四个阶段。纳尘量表示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生物结皮所滞纳的降尘量。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地在8 m/s风速下纳尘量与结皮相对含水率的关系。据此完成7~8题。7.与生物结皮的纳尘量呈正相关的因素有①相对含水率 ②发育阶段 ③风速大小 ④气温高低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由图可知,三类结皮的纳尘量均随着相对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①正确。结合图示三类结皮纳尘量,藓结皮>混生结皮>藻结皮可知,随着发育阶段的演替,纳尘量逐渐增加,②正确。故选A。(2024·广东茂名模拟)生物结皮是指藻类、地衣、苔藓等植物和微生物与土壤胶结形成的复合体,其发育演替过程依次为无结皮、藻结皮、藻—藓混生结皮和藓结皮四个阶段。纳尘量表示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生物结皮所滞纳的降尘量。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地在8 m/s风速下纳尘量与结皮相对含水率的关系。据此完成7~8题。8.生物结皮的纳尘作用对土壤发育的直接影响表现在增加A.成土母质 B.土壤水分C.土壤养分 D.生物总量√尘土中含有一定的有机质和矿物质,故生物结皮的纳尘作用可增加土壤养分,C正确。(2024·山东新高考联盟联考)砂姜黑土是经脱沼泽作用而形成的半水成土,质地比较黏重,涝渍旱灾多发。其中黑土层土壤结构以块状和棱块状为主,结构体很紧实,容重大,具有强烈的膨胀性和收缩性,湿时土体膨胀,干旱时结构体之间产生裂隙。农业技术人员经过多年试验,摸索出了一种改良砂姜黑土的措施——秸秆还田和深耕细作相结合。右图示意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砂姜黑土剖面形态特征和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完成9~11题。9.最可能有砂姜黑土分布的是A.坡地 B.阶地C.洼地 D.台地√由材料“砂姜黑土是经脱沼泽作用而形成的半水成土,质地比较黏重,涝渍旱灾多发”可知,砂姜黑土是在沼泽环境下形成,因此地势低洼的洼地,容易形成砂姜黑土,C正确。10.从土壤的结构和质地推测砂姜黑土涝渍旱灾多发原因有①多雨季,土体膨胀,蓄水性能降低,多发涝渍 ②少雨季,孔隙容积增大,水分蒸发快,引发旱灾③黑土层土壤块状和棱块状结构透水性好,易发旱灾 ④黑土层土壤结构易切断与下部连接的毛细管,多发涝渍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根据材料“黑土层土壤结构以块状和棱块状为主,结构体很紧实,容重大,具有强烈的膨胀性和收缩性,湿时土体膨胀,干旱时结构体之间产生裂隙”可知,多雨季,土体膨胀,使土壤孔隙封闭,蓄水性能降低,透水性差,雨水难以下渗,易引发涝渍,①正确,③错误;少雨季,结构体之间产生裂隙,孔隙容积增大,水分蒸发快,而且易切断与下部连接的毛细管,影响地下水向上运移,地下水难以到达表层,易引发旱灾,②正确,④错误。选A。11.秸秆还田和深耕细作对改善砂姜黑土的作用不包括A.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B.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C.增加土壤容重和孔隙度D.破坏土壤的棱块状结构√秸秆还田和深耕细作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使土壤结构发生改变,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12.(2025·八省联考晋陕青宁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有效水是指土壤中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其多少与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等有关。下图揭示了土壤质地与土壤有效水的关系。为探究有机质与土壤有效水的关系,某实验小组进行了模拟实验,实验报告如下表所示。实验名称 土壤渗水实验实验目的 探究有机质含量对土壤有效水的影响实验材料 土壤样品、相同烧杯2个、量杯2个、蒸馏水实验步骤 步骤1:将土壤样品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去除大部分有机质,记录为样品A,未作处理的另一份记录为样品B。步骤2:将A、B样品分别装入标有A、B的烧杯中,保证两份样品体积相同。步骤3:步骤4:步骤5:实验名称 土壤渗水实验实验结果 样品B的渗水深度小于样品A实验分析 质地相同的两份土壤样品具有相近的土壤有效水下限。因此,样品A、B的土壤有效水多少可由渗水深度推断实验结论 (1)据图示,将砂土、壤土和黏土的土壤有效水含量从大到小排序。答案 壤土>黏土>砂土。(2)补齐上表中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答案 步骤3:用量杯分别量取适量的等体积蒸馏水。步骤4:分别将蒸馏水缓慢、均匀加入样品A、B中。步骤5:静置,(当土壤干湿分界线不再变化时,)对比样品A、B渗水深度。实验结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有效水多。(或有机质能提高土壤有效水。)(3)从砂土、壤土和黏土中任选两种,提出增加土壤有效水最大含量的方法。答案 砂土:(增加黏粒,)改良为壤土;增加有机质。壤土:增加有机质。黏土:(掺砂,)改良为壤土;增加有机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