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课时19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共6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课时19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共68张PPT)

资源简介

(共68张PPT)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第一部分 第三章 第3讲
课时19
高中地理大一轮
人教版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能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运用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分析大气环流对当地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大气环流
概念
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意义
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
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成因
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读选择性必修1教材第49页图3.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在下图中完成问题(1)~(3)。
回归教材
(1)在图中适当位置填上气压带的名称。
(2)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风向。
(3)在图中适当位置标注极锋,并画出极锋锋面。
极锋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三圈环流
单圈环流
假设条件
地球不自转
太阳直射赤道
地表均一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90°
北半球
思考:
请画出极地地区与赤道地区之间的环流状况,并将极地与赤道地区近地面的气压状况表述清楚。
三圈环流
思考:若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请试着画出北半球大气环流状况。
假设条件
地球不自转
太阳直射赤道
地表均一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压带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暖气流爬升
寒冷堆积下沉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锋
动力因素
热力因素
三圈环流
30°
副热带高压带
全球气压带、风带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思考:
依据气压带的分布,画出全球的风带及风向。
全球气压带、风带
七个气压带的分布和成因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原因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原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原因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附近 热力原因
归纳总结
全球气压带、风带
归纳总结
六个风带的分布和风向
风带 分布 风向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东风带 60°~90° 东北风 东南风
中纬西风带 30°~60° 西南风 西北风
低纬信风带 0°~30° 东北风 东南风
概念辨析
热力环流、三圈环流与大气环流
①热力环流是指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三圈环流形成的基础。
②我们平时所指的大气环流主要是指三圈环流中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以及
季风环流等。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假设条件
地球不自转
太阳直射赤道
地表均一
思考:
描述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对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影响。
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回归教材
读选择性必修1教材第50页图3.1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思考如何根据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来判断季节?
答案 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纬度数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数,移动幅度为5~10个纬度。判断季节可参照副热带高压带与30°N的相对位置,如副热带高压带在30°N以北,为北半球夏季;在30°N以南,为北半球冬季;正好穿过中间,为春、秋季。
核心归纳——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
①赤道低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②极地高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堆积下沉。
(2)动力型成因:
①副热带高压带: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成。
②副极地低压带:近地面暖空气被迫爬升(抬升)而成。
核心归纳——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如图)。
核心归纳——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附近分别是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的。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核心归纳——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位置如图所示:
关键能力
提升
南美洲南部的西海岸,海岸线破碎(图1甲地沿线)。火地岛多冰川湖和沼泽等湿地,岛上有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图2)。乌斯怀亚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火地岛地区的首府。乌斯怀亚传统民居以低矮、屋顶坡度较大的木屋为主(图3)。
1.火地岛“醉汉树”树冠的朝向是________,并说明判断理由。
东南方
答案 理由:火地岛位于南半球西风带,盛行西北风,风力大,导致树木树冠朝向东南方。
2.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南美洲南部西海岸海岸线破碎的原因。
答案 位于西风带的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流水侵蚀作用强;地处西风带,沿岸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3.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火地岛乌斯怀亚市传统民居特征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案 火地岛位于西风带,常年风力大,全年气温较低,房屋低矮有利于抵御强风和保温;西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湿润气流,降水多,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雪);降水量大,利于森林生长,木材丰富,故多木屋。
(2022·广东地理)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如图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是
高频考点
精练
①副极地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极地东风带 ④盛行西风带 
⑤东北信风带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据图可知,在北大西洋中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出现在60°N~70°N之间。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纬线到极圈附近,与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接近,①正确。
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30°纬线附近,并不在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附近,②错误。
极地东风带与盛行西风带分别位于副极地低气
压带两侧,与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较为接近,③④正确。
东北信风带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位置差异明显,⑤错误。故选A。
(2022·广东地理)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下图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
据此完成1~2题。
2.冬季甲区域的超强气旋比乙区域多发,从洋
流的影响考虑,是因为甲区域
A.寒流的范围更广 B.离岸流规模更大
C.暖流的势力更强 D.沿岸上升流更盛

依据材料,超强气旋是气旋中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中心气压低,说明中心气温高,根据海—气相互作用原理,可知该处海水温度较高。题干要求从洋流的影响考虑,甲区域有北大西洋暖流,乙区域有阿拉斯加暖流,两者相比,北大西洋暖流势力更强,使流经地区水温更高,C正确。
甲、乙两处皆有暖流,且均属于风海流,与寒流、离岸流、上升补偿流并无关联,A、B、D错误。
(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存在环绕极地一圈的西风环流带,西风环流中有强大的急流区,其风速甚至可达100米/秒以上。极地和热带地区之间的温度差是形成西风急流的根本原因。温度差越大,西风急流越强,冷空气就更多停留在高纬度,中纬度地区的极端冷空气活动相对就越少。反之,冷空气容易影响中纬度地区,冷空气活动次数增多。完成3~4题。
3.受西风急流影响,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冷空气活动次数最多的月份是
A.1月和2月 B.1月和12月
C.7月和8月 D.3月和11月

极地和热带的温差越小,则极地冷空气越容易影响中纬度地区。由此分析可知,3月和11月为北半球的冬末春初和秋末冬初时段,极地和热带的温差相对较小,则西风急流较弱,难以将极地冷空气封锁在高纬度地区,而且此时高纬度的冷空气的势力较强,故此时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冷空气活动次数多,D正确。
7月和8月极地和热带的温差应是最小,西风急流最弱,但此时北半球高纬度的冷空气势力较弱,因此不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冷空气活动最多的时期,C错误;
冬季,极地和热带的温差较大,西风急流较强,此时北半球中纬度冷空气活动较少,A、B错误。
(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存在环绕极地一圈的西风环流带,西风环流中有强大的急流区,其风速甚至可达100米/秒以上。极地和热带地区之间的温度差是形成西风急流的根本原因。温度差越大,西风急流越强,冷空气就更多停留在高纬度,中纬度地区的极端冷空气活动相对就越少。反之,冷空气容易影响中纬度地区,冷空气活动次数增多。完成3~4题。
4.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增暖幅度最大,进而导致
A.极地和热带地区温差变大 B.北半球冬季极端天气增多
C.北半球极地高压强度增强 D.西风急流强劲并保持稳定

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增暖幅度最大,使热带和北极地区的温差减小,西风急流减弱,西风急流对极地冷空气的封锁作用减弱,导致北半球冬季的极端天气增多,B正确,A、D错误;
由于北极地区增温幅度大,极地下沉气流减弱,导致北半球极地高压强度减弱,C错误。
课时精练
对一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D A B C B D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D C A A B  C
(1)地势低平;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河网密布,径流量大,含沙量大;自然地带为热带雨林带。
(2)西南风。理由:7月,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赤道辐合带位置偏北,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风。
(3)湿季有雨水补给;有多条河流汇入,地表径流补给充足;湖水沿地下裂隙下渗;湖水通过地下径流流向低地,带走盐分,实现湖水更新。
15.
(2024·广东大湾区模拟)中国南极长城站位于南极洲乔治王岛南端(62°12′59″S,58°57′52″W),全年以阴云天气为主。下图示意长城站日照百分率逐月分布(日照百分率=实际日照时间/无任何遮蔽条件下的可能日照时间×100%)。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气压带和风带,与长城站阴云天气最为
密切的是
A.极地高压带 B.盛行西风带
C.极地东风带 D.副极地低压带

由长城站的纬度位置(62°12′59″S)可推测其受副极地低压带控制,云量大,阴雨天气多,D正确。
(2024·广东大湾区模拟)中国南极长城站位于南极洲乔治王岛南端(62°12′59″S,58°57′52″W),全年以阴云天气为主。下图示意长城站日照百分率逐月分布(日照百分率=实际日照时间/无任何遮蔽条件下的可能日照时间×100%)。据此完成1~2题。
2.长城站6月日照百分率出现极低值,主要是
由于该月
A.昼长短 B.气温低
C.多雨雾 D.多降雪

6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半球气温低,较高纬度地区降水多以降雪形式为主,且多风吹雪的天气,导致大气削弱作用更强,C错误,D正确;
昼长短、气温低与削弱作用无关,不是日照百分率出现极低值的主要原因,A、B错误。
(2024·浙江杭州模拟)下图为“北半球部分荒漠草原过渡带分布图”。完成3~4题。
3.植被生长季受气压带、风带季节
移动影响的是
A.a、b B.c、d
C.b、c D.a、d

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c位于亚欧大陆中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生长季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小;d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交界地带,受季风影响大,受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影响小。选A。
a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受副热带高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植被生长季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b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植被生长季受气
(2024·浙江杭州模拟)下图为“北半球部分荒漠草原过渡带分布图”。完成3~4题。
4.与c地相比,b地的植被生长季短,
其主要原因是
A.土壤贫瘠 B.蒸发旺盛
C.径流稀少 D.病虫害多

与c地相比,b地的植被生长季短,主要因为其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水分条件差,生长季短,B正确;
土壤对植被生长季长短的影响小,
A错误;
径流多少影响植被的生长状况,对生长季长短影响不大,C错误;
病虫害多只影响植被生长的质量,不影响生长季长短,D错误。
(2024·甘肃兰州模拟)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甲、乙为两条河流。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甲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河流含沙量小于乙河
B.水流平稳,货物运输量大
C.水位季节变化大,流量不稳定
D.河流上游段有凌汛现象

甲河流经地区多为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且河流上游流经高原,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乙河是刚果河,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所以甲河含沙量大于乙河,甲河上游段没有凌汛现象,A、D错误。
甲河主要流经高原和山地地区,地势起伏大,水流速度较快,货物运输量较小,B错误。
甲河流经地区多为热带草原气候区,有明显的干湿季,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所以甲河水位季节变化大,流量不稳定,C正确。
(2024·甘肃兰州模拟)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甲、乙为两条河流。读图完成5~6题。
6.在图示盛行风向期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南极大陆进入暖季
B.墨西哥湾沿岸飓风多发
C.印度半岛低温干燥
D.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图示盛行风向为西南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北半球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为北半球夏季,南极大陆进入极夜,为寒季,A错误;
墨西哥湾沿岸此时为夏季,易形成飓风,B正确;
印度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此时为夏季,高温多雨,C错误;
北半球冬季,亚洲高压势力强盛,与图示季节不符,D错误。
(2025·河北邢台期末)空气由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称“暖平流”,反之称“冷平流”,冷暖平流是大规模天气变化的原因之一。西风带受青藏高原的阻挡分裂为南、北两支,形成北支脊和南支槽,在高原南北两侧形成冷暖平流差异。如
图为“500 hPa高度(单位:m)冬半年东、北半球大尺度大气环流的演变及亚洲西风带槽脊位置图”。完成7~9题。
7.北半球西风带最强盛的季节发生在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根据风的形成原因可知,西风带势力的强弱取决于纬度30°和60°之间的温差,冬季纬度30°和60°之间的温差比其他季节明显,风力偏大,选D。
8.西风带受到青藏高原阻挡被迫分支后,暖平流主要分布在高原
A.东南和西南 B.东北和西南
C.东南和西北 D.东北和西北

由材料可知,西风带受青藏高原的阻挡分裂为南、北两支,形成北支脊和南支槽,在高原南北两侧形成冷暖平流差异,“暖平流”表现为由低纬流向高纬。图中500 hPa等高线,其高低关系可等同于高空等压线,高空风与
等压线平行,如图所示,读图可知暖平流主要分布在高原东南和西北方向,选C。
9.关于图中甲、乙、丙、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高压脊 B.乙:低压槽
C.丙:暖锋 D.丁:低压中心

500 hPa高度属于高空,图示区域内,500 hPa高度南侧高,北侧低;根据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的气压垂直分布规律可知,在
500 hPa高度附近,在同一等高面上,南侧气压高,北侧气压低。故同一等高面上,甲处南侧为高压,北侧为低压,等值线凸向高值方向,表示为低压槽,A错误;
同理乙处凸向等值线低值方向,为高压脊,B错误;
丁处外围等值线数值由内向外递增,位于低压中心,D正确;
丙位于北半球锋面气旋的偏西侧,为冷锋,C错误。
(2024·湖南长沙模拟)智利竹 鱼属典型的大洋性中上层聚群鱼类,生长速度快。东南太平洋的竹 鱼捕捞产量多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三位,智利外海稳定的洋流体系是智利竹 鱼渔场形成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研究发现,智利竹 鱼中心渔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下图)。完成10~12题。
10.下列关于智利竹 鱼中心渔场迁移路径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春季迁移方向是一直往北
B.秋季迁移方向是总体西迁
C.秋季迁移方向以东北为主
D.冬季迁移方向总体往南

南半球秋季为3~5月,智利竹 鱼中心渔场迁移路径方向主要往东北,C正确,B错;
春季(9~11月)迁移方向是西转南,A错;
冬季(6~8月)迁移方向总体往西北,D错。
11.影响10~12月竹 鱼中心渔场变化的
原因可能是
①西风漂流往南移动 ②海水温度的
季节变化 ③东北信风直接影响 
④河流径流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12月竹 鱼中心渔场往南移动,是由于10~12月为南半球春夏季节,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气压带、风带整体南移,西风漂流南移,鱼类往高纬方向洄游,①正确;
南半球春夏季节,海水温度升高,②正确;
东北信风位于北半球,③错误;
渔场位于外海,河流径流影响小,④错误。选A。
12.下列关于竹 鱼中心渔场变化对智利竹 鱼捕捞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秋末分布相对稳定,渔业捕捞投入成本较小
B.春、秋季移动距离相当,渔业捕捞投入量相等
C.冬季范围相对扩大,渔民获得经济效益提升
D.冬季范围相对缩小,渔民获得经济效益下降

秋末竹 鱼中心渔场相对集中,渔业捕捞投入成本较小,A正确;
春季竹 鱼中心渔场距智利较远,捕鱼距离更远,投入比秋季多,B错误;
冬季捕鱼范围相对扩大,渔民捕鱼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不一定提升,C、D错误。
(2024·浙江嘉兴模拟)北大西洋涛动(NAO),指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之间气压差的变化过程,当气压差变大时,NAO增强,反之则弱。其增强或减弱都将会改变欧洲、美国乃至全球的大气状况。若冬季NAO较弱,则冬季西伯利亚高压范围就较大,反之则小。受此影响,我国东部春季降水的发生时间和集中区域也出现相应变化。读图,完成13~14题。
13.下列关于北大西洋涛动的推测,正确的是
A.冰岛低压气压值高于多年平均值时,北大西洋涛动强度较强
B.北大西洋涛动强度较强时,墨西哥湾区域海—气相互作用较活跃
C.北大西洋涛动强度较弱时,北美洲东北部及格陵兰岛冰川的面积增加
D.北大西洋涛动强度较弱时,地中海地区降水高于平均值,气温低于平
均值

由材料可知,北大西洋涛动(NAO),指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之间气压差的变化过程,当气压差变大时,NAO增强,西
风增强,反之则弱。当冰岛低压气压值高于多年平均值时,说明气压差变小,北大西洋涛动强度较弱,A错误;
北大西洋涛动强度较强时,气压差变大,西风增强,北大西洋暖流和墨西哥湾暖流增强,墨西哥湾区域海-气相互作用较活跃,B正确;
北大西洋涛动强度较弱时,气压差变小,西风减弱,北大西洋暖流减弱,同时拉布拉多寒流也将减弱,北美洲东北部及格陵兰岛
西岸相对温暖,北美洲东北部及格陵兰岛冰川面积减少,C错误;
北大西洋涛动强度较弱时,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减弱,地中海地区降水减少,气温降低,D错误。
14.当北大西洋涛动强度较弱时,对我国东部春季降水的影响是
A.时间提早,位置偏北
B.时间推迟,位置偏北
C.时间提早,位置偏南
D.时间推迟,位置偏南

由材料可知,若冬季NAO较弱,则冬季西伯利亚高压范围就较大,其南缘向南延伸,来自海洋的暖气流更早与冷气流相互作用,我国东部春季降水时间提早,位置偏南,故选C。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赤道辐合带是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右图为世界某区域4月和7月赤道辐合带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乍得湖流域位于非洲中北部,是
一个封闭流域,水体的唯一出口就是蒸发和地下径流。湖面随季节变化,湿季时可达2.2万平方千米,干季时可缩小一半以上。
(1)简述甲河口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答案 地势低平;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河网密布,径流量大,含沙量大;自然地带为热带雨林带。
(2)说出乙河流域7月盛行风风向,并说明理由。
答案 西南风。理由:7月,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赤道辐合带位置偏北,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风。
(3)运用水循环原理简析乍得湖为淡水湖的成因。
答案 湿季有雨水补给;有多条河流汇入,地表径流补给充足;湖水沿地下裂隙下渗;湖水通过地下径流流向低地,带走盐分,实现湖水更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