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课时24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共9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课时24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共91张PPT)

资源简介

(共91张PPT)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部分 第四章
课时24
高中地理大一轮
人教版
课程标准
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资料,能说出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2.结合图文资料,能说出河流主要的补给类型。
陆地水体
类型
河流
湖泊
沼泽
冰川
地下水
陆地水体
陆地水体的类型、水量、分布等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气候湿润
河网密度大,水量丰富
气候寒冷
冰川发育
地势较低
湖泊或沼泽
断陷凹地
较大的湖泊
陆地水体
影响
河流、湖泊、沼泽对周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冰川、河流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
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淡水资源
具有航运、发电、水产养殖、生态服务等价值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思考:在下图中添加箭头以表示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影响因素:降雨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补给季节:雨季
地区:我国东部季风区
雨水补给
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影响因素:积雪量、气温高低、地形
补给季节:春季
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补给季节:夏季
地区: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概念辨析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与冰川融水补给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主要出现在纬度较高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季节性积雪融水大量补给河流形成春汛。
②冰川融水补给出现在高海拔地区,夏季气温升高,高山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形成夏汛。在干旱地区,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冬季多出现断流。
影响因素: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补给季节:全年
湖泊水补给
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思考
说明湖泊(水库)对河流的调蓄作用。
答案 (1)湖泊对河流径流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受此作用影响,在相同情况下,湖泊上游河段水位变化大,而湖泊下游河段水位变化相对平缓。
(2)受水库调蓄作用影响,水库下游河段在修建水库前水位变化大,在修建水库后水位变化平缓。
影响因素:地下水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
补给季节:全年
地下水补给
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湖泊与河流的补给关系判断
河流与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地下水与河流的补给关系判断
潜水位海拔高度相同的连线就是等潜水位线,借助等潜水位线可以判断以下内容:
(1)判断河流流向:一般情况,沿河流流向,越向下游,地势越低,潜水面越低。A、B、C三图的潜水位数值都是由北向南逐渐减小,所以流向应该都是自北向南流。
等潜水位线
(2)确定潜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从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
(3)判断潜水与河水补给关系:画出潜水的流向,即可判断:A图潜水补给河水,B图河水补给潜水,C图河流右岸潜水补给河水、左岸河水补给潜水。
(2024·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石器时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沉降。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为河网交错、局部有小湖分布的平原地貌景观。东晋、南朝之际,受长江荆江段兴筑堤坝等因素影响,长江水分两股进入该地区,干扰该地区水系,在该地区迅速形成大湖景观。之后洞庭湖不断扩张,在
关键能力
提升
宋代达历史最深。研究表明,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洞庭湖洪水特征逐渐由以“春溜满涨”为主变为以“夏秋连涨”为主。至清代中叶,洪水期洞庭湖面积扩张至历史鼎盛。图示左图示意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水系,右图示意明末清初该地区水系。
1.据左图,用遗址分布说明与新石器时代相比,汉代该地区河网湖沼广布。
答案 该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广布,表明适宜人类居住范围较广;而汉代仅见少量遗址散布于西部,表明河网湖沼广布,导致人类居住范围缩小。
2.说明荆江堤坝修筑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的原因。
答案 荆江河段地处平原,曲流多,江流缓慢,属沉积河段;荆江堤坝修筑,使长江泥沙常年在荆江(长江)堤内淤积,导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
3.简述宋代以来洞庭湖洪水由“春溜满涨”为主逐渐转变为“夏秋连涨”为主的原因。
答案 湘、资、沅等河发源于洞庭湖流域南部(南岭和云贵高原东部),雨季早
(4、5月)。长江在洞庭湖以上流域雨季晚且长,形成夏秋连续洪水期。长江夏秋洪水远大于湘、资、沅等河春季洪水。宋代之前,洞庭湖洪水主要受湘、资、沅等河影响,以“春溜满涨”为主;宋代以来,受长江洪水影响越来越大,洞庭湖洪水逐渐转变为以“夏秋连涨”为主。
4.解释宋代以来洞庭湖在面积扩张的同时深度变浅的原因。
答案 宋代以后,长江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加,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量不断增加,泥沙在湖盆沉积速度快于湖盆的沉降速度。
(2022·湖南地理)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

高频考点
精练
气温一般是通过蒸发来影响湖区水量的,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水量可能就越少。蒸发量虽然也受湖面面积、风力大小、湿度、太阳辐射、气压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但主要是受气温影响。图中蒸发量变化幅
度较小,意味着气温也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A、C错;
图中柱状图显示,降水量略有波动,但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与“水量变化显著”不符,B错;
图示中,有明显变化趋势的只有入湖地表径流量,D正确。
(2022·湖南地理)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2.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

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补给方向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低,读图可知,1961~1969年,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湖水水位应上升,此时湖水补给湖滨地下水;1970~1989年,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
量<蒸发量,湖水水量明显减少,水位明显下降,此时湖滨地下水补给湖水明显;1990~2020年,入湖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缓慢上升,此时湖滨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相互补给量不大。因此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1970~1989年,故选b。
(2022·湖南地理)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3.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
泊湖岸地区
A.沙尘天气增多 B.灌溉面积扩大
C.湖岸线较稳定 D.绿洲面积增加

根据湖区水量收支差额比较,20世纪80年代蒸发量>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是湖泊面积最小的时期。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 ,2000年以来的降水量基本一致,蒸发量略有增加,而入湖地表径流量增加明显,
总体来说是湖泊的水量收入>支出,湖水水位升高,湖泊面积扩大,湖岸地区沙尘天气减少,A错;
湖泊面积增大,湖岸线向陆地方向移动,C错;
入湖地表径流量增大,湖岸地区水资源条件改善,绿洲面积也相应增加,选D。
灌溉面积扩大,会因引入湖河水灌溉而加剧入湖地表径流量的减少,导致湖泊面积减小,与题意不符,B错。
(2024·山东淄博模拟)鄂尔多斯盆地沙漠高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00~400毫米,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多集中在夏季,年蒸发量可达2 000~ 3 500毫米。该区地貌景观主要由沙漠、湖淖、丘间洼地组成,湖淖众多。不同补给方式的湖淖水位变化特点不同,位于该区北部的湖淖——大科泊苏木湖常年有水,不易干涸。下图为“大科泊苏木湖地质地貌与湖水补给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与时令湖相比,大科泊苏木湖常年有水,
不易干涸,与此密切相关的补给方式是
①大气降水 ②承压水 ③潜水 ④地表
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据图可知,有潜水和承压水流入大科泊苏木湖,且地下水补给较为稳定,可保证湖泊常年有水,②③正确,选B。
该地降水少、蒸发旺盛,地表径流不稳定,①④错误。
(2024·山东淄博模拟)鄂尔多斯盆地沙漠高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00~400毫米,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多集中在夏季,年蒸发量可达2 000~ 3 500毫米。该区地貌景观主要由沙漠、湖淖、丘间洼地组成,湖淖众多。不同补给方式的湖淖水位变化特点不同,位于该区北部的湖淖——大科泊苏木湖常年有水,不易干涸。下图为“大科泊苏木湖地质地貌与湖水补给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5.大科泊苏木湖流域大气降水转化为地下
水的比重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候特点 B.地形特征
C.地表物质 D.植被状况

据图可知,当地地表以中细沙为主,沙粒间隙较大,利于下渗,C正确;
气候特点对下渗影响小,A错误;
该流域地形起伏较大,地表径流流速较快,不利于下渗,B错误;
该流域植被稀疏,涵养水源能力较弱,不利于下渗,D错误。
(2024·山东淄博模拟)鄂尔多斯盆地沙漠高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00~400毫米,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多集中在夏季,年蒸发量可达2 000~ 3 500毫米。该区地貌景观主要由沙漠、湖淖、丘间洼地组成,湖淖众多。不同补给方式的湖淖水位变化特点不同,位于该区北部的湖淖——大科泊苏木湖常年有水,不易干涸。下图为“大科泊苏木湖地质地貌与湖水补给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6.从成因看,大科泊苏木湖属于
A.堰塞湖 B.火山湖
C.构造湖 D.河成湖

据图可知,大科泊苏木湖所在地层断裂下陷,地下水沿裂隙或错位上升,出露地表形成湖泊,是第四纪冰川时期形成的构造湖,C正确。
课时精练
对一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A B B B D C B
题号 9 10 11  12 答案 B A B  A
(1)地壳运动造成库苏古尔湖周围岩层断裂上升,形成海拔较高的山脉;该湖区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洼地;洼地经长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汇入,形成湖泊。
(2)库苏古尔湖流域降水较少,但因纬度偏高,蒸发量较少,山间溪流多;周围山脉形成集水区,汇集近100条河流注入湖泊。
(3)库苏古尔湖主要补给水源是河流水、雨水、地下水。库苏古尔湖有近100条河流汇入,河流是其最主要的补给水源;虽然这里降雨较少,但可直接补给湖泊;地表水和雨水的下渗,使流域内地下水丰富,丰富的地下水可以通过渗流成为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
13.
(2024·湖北黄石模拟)兴凯湖属中俄界湖(图1),湖面平均海拔约70米,由大、小兴凯湖组成,两湖之间有沙岗隔开,松阿察河为其唯一的泄流通道。1942年,当地政府在小兴凯湖北侧的穆棱河上修建分洪水闸,穆棱河洪水期部分河水注入小兴凯湖。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兴凯湖
水位相对稳定,但近年来水位明显上升,大兴凯湖
尤为显著。图2为“2020年在
图1所示松阿察河a河段,沿
湖水流出方向所作的河床剖
面图”。完成1~3题。
1.大、小兴凯湖的湖水多淹没沙岗,连通于每年
A.2~3月
B.5~6月
C.8~9月
D.11~12月

由图示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湖泊在夏季受降水补给影响,水位较高,该地在每年的7月进入雨季,9月雨带南撤,因此连通时间应为8~9月, 选C。
2.穆棱河部分河水注入后,兴凯湖在之后的一段时期内
A.湖水含沙量增大
B.湖泊容积增加
C.年蒸发总量增大
D.渔业资源减产

河流的注入可能带来一部分泥沙,使湖水含沙量增大,A正确;
由图2可知,河床中段较高,当湖水位高出河床最高处,湖水会通过松阿察河流出,因此北部有河水注入不会导致湖泊容量明显变大,B错误;
气候稳定时,湖泊面积变化不大,则年蒸发量变化不大,C错误;
河水注入带来营养盐类,渔业资源可能增产,D错误。
3.推测近年来兴凯湖水位明显上升的原因主要是
A.穆棱河入湖水量增加
B.松阿察河泄流能力减弱
C.区域降水量有所增加
D.兴凯湖湖床淤积较严重

由图2可知,松阿察河a河段中部河床较高,导致松阿察河泄洪能力减弱,湖泊水位相应升高,B正确;
该区域气候相对稳定,降水量没有明显增加,C错;
穆棱河洪水期部分河水通过分洪水闸注入小兴凯湖,降水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分洪量也相对稳定,不会导致湖泊水位明显上升,A错;
湖床淤积导致水位上升,当湖水位高出河床最高处,可通过松阿察河流出,若松阿察河泄流能力不变,湖泊水位不会明显上升,D错。
(2025·湖南怀化期末)伊犁河上游指雅马渡水文站以上河段及支流,地处天山山脉向伊犁河谷的过渡地带。随着河谷内经济的发展,有专家提议在雅马渡水文站上游1.3 km处修建雅马渡水坝。下图示意伊犁河水系及地理位置。据此完成4~5题。
4.伊犁河上游水源主要来自天山的直接原
因是天山
A.地下水资源丰富 B.冰雪融水丰富
C.拦截东南季风 D.湖泊数量较多

伊犁河位于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天山海拔高,气温低,山顶冰雪量大,冰雪融水丰富,B正确。
(2025·湖南怀化期末)伊犁河上游指雅马渡水文站以上河段及支流,地处天山山脉向伊犁河谷的过渡地带。随着河谷内经济的发展,有专家提议在雅马渡水文站上游1.3 km处修建雅马渡水坝。下图示意伊犁河水系及地理位置。据此完成4~5题。
5.若修建雅马渡水坝,则伊犁河
A.流量大幅减少 B.径流变得稳定
C.河水水质变清洁 D.结冰期延长

修建水坝会对伊犁河的径流起到调节作用,使流量变得更加稳定,B正确;
修建水坝不会减少河水的流量,A错误;
水坝能够拦截径流,使流速变缓,水体更新速度变慢,水质可能变差,C错误;
结冰期主要受气温影响,与修建水坝关系较小,D错误。
(2024·东北三省三校模拟)赣州古城位于章江、贡江交汇处以南,三面环水。西北地势最高,建有公共设施及民居,东部、南部地势低平,有多处天然水塘。城中地下沟渠发达且与章、贡两江相通,相通部分的坡度是平常水道的4倍,至今仍发挥作用。据此完成6~8题。
6.古城内天然水塘的主要作用为
A.水产养殖 B.取水灌溉
C.快速排涝 D.留地蓄洪

历史上的赣州城建筑用地多在西北部高地,城中东部、南部低平,分布着具有调蓄功能的天然水塘,故可推知其作用为蓄洪,故选D。
(2024·东北三省三校模拟)赣州古城位于章江、贡江交汇处以南,三面环水。西北地势最高,建有公共设施及民居,东部、南部地势低平,有多处天然水塘。城中地下沟渠发达且与章、贡两江相通,相通部分的坡度是平常水道的4倍,至今仍发挥作用。据此完成6~8题。
7.地下沟渠坡度较大有利于
A.蓄洪涝 B.快汇水
C.清淤积 D.防倒灌

从材料信息可知,与外江相通的部分沟渠坡度是平常水道坡度的4倍,即向外江排水处坡度加大。地下沟渠的主要功能为排水,由于地下沟渠常年存水,极易产生淤积,会降低其蓄水排水的效果,因此将其与外江相通的部分坡度增大,可加快排水速度,进而达到清淤的效果,故C正确,A、B、D错误。
(2024·东北三省三校模拟)赣州古城位于章江、贡江交汇处以南,三面环水。西北地势最高,建有公共设施及民居,东部、南部地势低平,有多处天然水塘。城中地下沟渠发达且与章、贡两江相通,相通部分的坡度是平常水道的4倍,至今仍发挥作用。据此完成6~8题。
8.下列做法与赣州古城建设理论一致的是
A.围海填海造陆 B.打造海绵城市
C.完善地下管线 D.硬化人工河渠

赣州古城在高地建设民居及发达的地下沟渠,主要是为了排涝,低地的天然水塘雨季可蓄洪,旱季可提供灌溉水源,与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的功能及理念一致,故B正确。
赣州古城的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其顺应自然规律的理念与围海填海造陆不相符,A错误。
完善的地下管线及硬化河渠,虽利于排水,但无蓄水空间,故C、D错误。
(2024·河北保定模拟)鄂西南岩溶区某地含水层和不透水层上下交替分布,水牯洞地下河沿下坪断裂带向东北流动,跨越三个地表河流域,水量较大,并在水牯洞(岩溶竖井)出露地表。水牯洞地下河全程为潜水性质,仅在出口附近具备一定承压性。下图示意水牯洞地下河及其流向。据此完成9~10题。
9.水牯洞地下河沿下坪断裂带向东北流动,
反映出
A.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B.不透水层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C.地层界线与断裂带垂直
D.地表水流平行于断裂带流动

由图可知,水牯洞地下河沿线对应的地面跨越多个地表河流域,必然跨越多个分水岭,地势有起伏,而不是向单一方向倾斜,A错误;
水牯洞地下河全程以潜水形式流动,且该地含水层和不透水层上下交替分布,推测水牯洞地下河可能位于某不透水层之上,不透水层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导致水牯洞地下河向东北
流动,B正确;
地层界线与断裂带没有必然联系,C错误;
由图可知,地表多条河流基本垂直于断裂带流动,D错误。
(2024·河北保定模拟)鄂西南岩溶区某地含水层和不透水层上下交替分布,水牯洞地下河沿下坪断裂带向东北流动,跨越三个地表河流域,水量较大,并在水牯洞(岩溶竖井)出露地表。水牯洞地下河全程为潜水性质,仅在出口附近具备一定承压性。下图示意水牯洞地下河及其流向。据此完成9~10题。
10.水牯洞地下河在出口附近具备一定承压性的原因可能是
A.洞壁崩落物堆积,导致出水口变小
B.地下河溶蚀围岩,导致围岩变薄
C.断裂带构造抬升,导致地势抬高
D.毛家河溯源侵蚀,导致河流延长

洞壁崩落物堆积,填充在出水口,导致水牯洞地下河水从冲沟底部崩坡积块石、巨石中涌出,具备一定承压性,A正确;
地下河溶蚀围岩,导致围岩变薄,对水的压力减小,B错误;
没有信息表明断裂带抬升,C错误;
毛家河的源头位于水牯洞西侧,毛家河
溯源侵蚀对水牯洞地下河出口压力影响
小,D错误。
(2024·天津河东区模拟)美国犹他州西北部的大盐湖是北美洲最大的内陆咸水湖,盐度高达150‰~288‰。而位于其南部的犹他湖湖面海拔1 400米,平均水深2.7米,犹他湖为淡水湖。春季犹他湖面积扩大,夏季缩小。下图示意犹他湖的位置。据此完成11~12题。
11.犹他湖成为淡水湖,关键取决于
A.降水 B.径流
C.蒸发 D.下渗

犹他湖由约旦河流出,可以将犹他湖的盐分排出,所以犹他湖保持淡水状态,其关键取决于径流,B正确。
(2024·天津河东区模拟)美国犹他州西北部的大盐湖是北美洲最大的内陆咸水湖,盐度高达150‰~288‰。而位于其南部的犹他湖湖面海拔1 400米,平均水深2.7米,犹他湖为淡水湖。春季犹他湖面积扩大,夏季缩小。下图示意犹他湖的位置。据此完成11~12题。
12.有关春季犹他湖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受气温影响大 B.水量稳定
C.输沙能力最强 D.水温较高

根据材料“春季犹他湖面积扩大,夏季缩小”可知,犹他湖流域地处山区,春季多季节性积雪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水量受气温影响大,加之每年积雪
量和气温有差异,所以其水量补给不稳定,A正确,B错误;
通常情况下,与雨洪相比,冰雪融水补给形成的地表径流汇集速度较慢,输沙能力较弱,C错误;
由于是积雪融水,水温总体偏低,D错误。
13.(2025·北京海淀区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库苏古尔湖位于蒙古国北部,是该国第一大淡水湖,发源于东萨彦岭南麓。该湖泊有近100条大小河流汇入,该湖水经蒙古最大的河流色楞格河,汇入到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湖泊四周为山丘起伏
的乾旷草原。如图为库苏古尔湖水系分布图。
(1)推测库苏古尔湖的形成条件。
答案 地壳运动造成库苏古尔湖周围岩层断裂上升,形成海拔较高的山脉;该湖区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洼地;洼地经长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汇入,形成湖泊。
(2)分析库苏古尔湖流域河流众多的主要原因。
答案 库苏古尔湖流域降水较少,但因纬度偏高,蒸发量较少,山间溪流多;周围山脉形成集水区,汇集近100条河流注入湖泊。
(3)指出库苏古尔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并说明理由。
答案 库苏古尔湖主要补给水源是河流水、雨水、地下水。库苏古尔湖有近100条河流汇入,河流是其最主要的补给水源;虽
然这里降雨较少,但可直接补给湖泊;地表水和雨水的下渗,使流域内地下水丰富,丰富的地下水可以通过渗流成为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
河流特征描述
>
<
答题指导5
河流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
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流速
答题指导
河流特征描述
水文特征要素 描述特征 影响因素
水位 高或低,季节变化大或小,汛期出现的时间及长短 主要与补给方式、河道特征有关。河流主要的补给季节为汛期,此时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
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答题指导
河流特征描述
水文特征要素 描述特征 影响因素
流量 大或小、季节变化大或小 河流流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补给量与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
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答题指导
河流特征描述
水文特征要素 描述特征 影响因素
含沙量 大或小 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度越差、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答题指导
河流特征描述
水文特征要素 描述特征 影响因素
结冰期 有或无、长或短 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
有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
凌汛 有或无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有结冰期;
②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河段
流速 快或慢 地形坡度
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河流特征
河流水系特征
源头、出口、流向、流程、河道、流域面积、支流、湖泊水系形状
答题指导
河流水系特征分析
(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尼日尔河源于富塔贾隆高原,注入几内亚湾,全长约4 200 km,流域面积210万 km2,在塞古-迪雷间的盆地形成大型内陆三角洲,在几内亚湾发育了巨型河口三角洲。
高考真题
链接
材料二 下图为尼日尔河流域及降水分布示意图,下表为尼日尔河部分水文站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统计表。
水文站 马西纳 迪雷 尼亚美 洛科贾 奥尼查
年径流量(km3) 41 30 27 73 182
年输沙量(万吨) 177 100 350 1 290 5 800
(1)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尼日尔河“水塔”,请分析原因。
答案 年降水量大;地势高;流域面积较大。
(2)说明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前后径流量和输沙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径流量减少;径流季节变化减小;输沙量减少。
河湖多,调节能力强;蒸发强;下渗多;地势平缓,流速减小,泥沙沉积。
(3)概述尼日尔河迪雷—洛科贾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
答案 径流量先减后增;含沙量增大。
(4)简析河口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答案 地形为低平原,河网密布;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径流量大,含沙量大;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
(2025·江西部分高中模拟)民间把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前后的较大降水过程称为“龙舟水”。2023年5~6月,广东省英德市多次降下“龙舟水”,当地众多支流汇入北江后仅从南部峡谷流出,导致北江河段水位迅速上涨。下图为“英德市河流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每年5~6月,英德市多次出现“龙舟水”,
主要是因为
A.热带气旋登陆 B.谷地气流上升
C.冷暖气团相遇 D.河流蒸发量大
高频考点
精练

5~6月夏季风逐渐增强,从海洋上带来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华南地区交汇,暖湿气流被迫抬升,形成强降雨——“龙舟水”,选C。
(2025·江西部分高中模拟)民间把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前后的较大降水过程称为“龙舟水”。2023年5~6月,广东省英德市多次降下“龙舟水”,当地众多支流汇入北江后仅从南部峡谷流出,导致北江河段水位迅速上涨。下图为“英德市河流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2.从水系特点考虑,英德市北江河段河流水位容
易上涨的主要原因有
①流域面积较大 ②降雨强度大 ③地势落差大 
④出山河道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图示区域河流数量众多,流域面积较大,①正确;
降雨强度大属于气象原因,②错误;
地势落差大,有利于洪水下泄,③错误;
河流出口位于两山之间,河道狭窄,④正确。选D。
(2024·广东大湾区模拟)水沙环路曲线可较好地反映流域泥沙输移过程。1976年8月濂水流域发生了一次暴雨,流域内某水文站观测到水沙环路曲线呈顺时针(如图)。据此完成3~4题。
3.此次暴雨导致该水文站所在河段涨水期的含沙量
①先增后减 ②先减后增 ③总体大于退水期 ④总体小于退水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此次观测到的水沙环路曲线呈顺时针,曲线上流量最大的数值约为490 m3/s,按照顺时针方向判断,流量增大为涨水期,流量减小为退水期。结合纵坐标进一步判断,涨水期内的含沙量先增加至约2.5 kg/m3,随后下降至约0.7 kg/m3,退水期含沙量则持续下降,涨水期含沙量总体大于退水期,选A。
(2024·广东大湾区模拟)水沙环路曲线可较好地反映流域泥沙输移过程。1976年8月濂水流域发生了一次暴雨,流域内某水文站观测到水沙环路曲线呈顺时针(如图)。据此完成3~4题。
4.推测此次暴雨产生的河流泥沙来源,主要位于距离该水文站
A.上游河段较远地区 B.上游河段较近地区
C.下游河段较远地区 D.下游河段较近地区

水文站监测到的水沙来源都位于该水文站上游地区。由于含沙量最大的数值出现在涨水期中部,意味着沙峰早于洪峰出现,河流泥沙主要来源于较近地区,B正确。
5.(2024·河南创新发展联盟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川径流量的变化对流域生态系统的植被、水循环以及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布哈河发源于青海省天峻县疏勒南山,流域最高山峰海拔5 174 m(海拔4 000 m以上终年被冰雪覆盖,4 000 m以下多为草原)。沙柳河发源于刚察县境内第一高峰桑斯扎山南麓,源头为冰冻沼泽区。两河径流量占青海湖流域总径流量的64%,1956~2007年年径流量没有
显著的变化趋势,但月径流量差异显著。研究
表明,1956~2007年全球气候变暖,高原气候
也随之变暖,但青海湖水位整体呈下降趋势。
如图示意青海湖流域布哈河和沙柳河水系分布。
(1)对比分析布哈河与沙柳河水系特征的异同点。
答案 相同点:两条河流均为树枝状水系,均由西北向东南流,最终注入青海湖。不同点:布哈河发源于疏勒南山,流域面积
大,支流多,流程长;沙柳河发源于桑斯扎山南麓的冰冻沼泽区,流域面积较小,支流较少,流程较短。
(2)布哈河最大月径流量大于沙柳河,最小月径流量小于沙柳河,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 布哈河流域面积大,以冰川融水和雨水补给为主,对雨季降水、旱季蒸发的
变化更敏感,月径流量季节差异大;沙柳河流域面积小,源头为冰冻沼泽区,涵养水源的能力更强,径流季节变化更稳定,故旱季时月径流量较布哈河大。
(3)从水量平衡角度,分析1956~2007年青海湖水位整体下降的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 青海湖水量输入有河川径流、雨水,水量输出主要是蒸发和下渗;河流径流量占青海湖总径流量的比重高,入湖年径流
量长期相对稳定;深居内陆,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增幅有限,对湖泊水位的抬升作用不明显;全球气候变暖,流域内气温上升,尤其是冬、春季节气温有所升高,湖面全年蒸发量增大,导致湖面萎缩。
(4)推测气温上升对该流域植被、水生生物的影响。
答案 该流域气温上升,蒸发加强,流域内植被向耐旱种类演替;旱季流域内径流量进一步减少,青海湖水位下降,盐度上升,水生生物向咸水生物演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