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5张PPT)地质构造与地貌第一部分 第五章 第1讲课时29高中地理大一轮人教版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习目标1.理解常见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及特点。2.能够绘制常见地质构造简图,并分析其对地表形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褶皱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形成山岭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形成谷地褶皱的类型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中间新两翼老褶皱地貌倒置思考: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断层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断层在山地,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断层水平位移: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断层地堑地垒垂直位移上升的岩块经风化侵蚀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例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例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断层华山汾河谷地断层思考:简述断层和断裂的区别。断层需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岩体受力产生断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位移。若只有断裂但无位移则仅为断裂,不能算作断层。正断层和逆断层正断层 逆断层相对位移 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作用力 主要是受到拉张力和重力作用,多出现于张裂性板块边界 主要由水平挤压与重力作用而形成图示注:断层面两侧的岩块称为断层盘,其中位于倾斜断面之上的为上盘,位于倾斜断面之下的为下盘。拓展延伸概念辨析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如褶皱、断层,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新老关系、是否连续。②构造地貌:是在地质构造基础上形成的地表形态,如向斜谷、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断块山等。核心归纳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看问题指向①问地质构造,主要包括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②问构造地貌,主要包括山岭、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核心归纳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看岩层新老关系具体方法思考:试判断a处地质构造,并说明理由。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即中心老、两翼新→背斜→a为河谷→背斜谷核心归纳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具体方法看岩层弯曲思考:试判断甲、乙处地质构造,并说明理由。没有说明岩层新老关系的情况下,甲处地貌为谷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乙处地貌为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核心归纳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具体方法看相关数据地点 海拔(米) 某沉积岩的埋藏深度(米)A 450 170B 520 140C 450 160思考:依据数据判断地质构造。看海拔→中部高、两侧低→山岭;岩层埋藏深度→海拔减埋藏深度即为岩层的高度→同一岩层B处高,A、C处低→向上拱起→背斜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地下水出露成泉覆盖岩层天然气石油地下水不透水岩石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利用地质构造找矿覆盖岩层天然气石油地下水不透水岩石煤矿: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油、气: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密度小,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滑坡风险!相对安全相对安全隧道隧道塌方、透水风险避开断层: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隧道避开向斜: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隧道选在背斜: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关键能力提升地球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和改造着地表形态,其相对强弱制约着地貌的发展方向。实地调查研究表明,下图剖面所在地区的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内力作用明显强于外力作用。1.该构造区富含油、气资源,指出甲、乙、丙、丁四处最有利的钻探部位,并说明理由。答案 甲处。理由:甲处为背斜,属于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有利于钻探;乙、丁为向斜,丙为断层,储存的油、气资源少。2.简要说明丁处山体高耸的原因。答案 丁处所在岩层断裂上升,地势较高;丁为向斜构造,岩层坚硬,且区域内力作用占主导,外力作用较弱,丁处不易被外力侵蚀,山体高耸。(2022·6月浙江选考)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1.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A.① B.②C.③ D.④√高频考点精练化石形成于沉积岩中,②砂岩为沉积岩,选B。图中①为沉积物,还没有形成岩石;③大理岩为变质岩;④花岗岩为岩浆岩。(2022·6月浙江选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2.图中甲处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是岩层受到挤压变形形成的向斜构造,A正确;甲处南部有断层,但甲所在的地层是向上抬升的,B错误;甲处地下岩石分别为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岩浆侵入之前形成的沉积岩,C错误;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形成的,D错误。(2024·广西河池统考)下图为“世界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名称相同的岩层形成年代相同。读图,完成3~5题。3.图中甲岩的形成原因是A.岩浆侵入 B.岩浆喷发C.变质作用 D.沉积作用√读图可知,甲岩体大致沿花岗岩体边缘分布,有可能是接触到高温高压的岩浆后,原来岩石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因此图中甲岩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变质作用,故选C。(2024·广西河池统考)下图为“世界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名称相同的岩层形成年代相同。读图,完成3~5题。4.图中形成年代最新的岩层是A.甲岩 B.乙岩C.丙岩 D.丁岩√读图可知,乙、丙、丁岩层均发生弯曲变形,并被图中断层断开,因此这三个岩层均形成于断层发生之前。图中花岗岩体破坏了断层的完整性,表明形成花岗岩体的岩浆侵入活动出现在断层之后,甲岩是岩浆侵入之后的变质作用形成,因此甲岩形成年代最新,故选A。(2024·广西河池统考)下图为“世界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名称相同的岩层形成年代相同。读图,完成3~5题。5.下列关于图中Ⅰ、Ⅱ、Ⅲ、Ⅳ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Ⅰ地可能蕴含煤炭资源B.Ⅱ地断层下方为良好的储水构造C.Ⅲ地断层下方为良好的储油构造D.Ⅳ地易发生滑坡灾害√Ⅰ地地下为岩浆岩,不可能蕴含煤炭资源(煤炭形成于沉积岩地层中),A错误;根据Ⅱ地断层下方岩层形态判断,该处不是向斜槽部,不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错误;Ⅲ地断层下方岩层向下弯曲,应为向斜构造,不是良好的储油构造,C错误;Ⅳ地岩层界面、断层倾斜方向大致与坡面一致,加上坡度较陡,因此易发生滑坡灾害,故选D。课时精练对一对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D B A A D A D B题号 9 10 11 12 答案 A B B C(1)构造地貌类型:向斜山。景观特征:顶尖坡陡(顶部呈金字塔形,山脊如刀刃);色彩多样;岩层分层明显,弯曲成弧。(2)邻近板块边界处,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频繁;岩层易发生变质作用,形成不同颜色的岩层;岩层发生弯曲,形成向斜构造,使岩层呈圆弧状。(3)向斜侧翼经差异风化剥蚀,槽部保留成山;冰期时,受冰川作用,形成角峰等冰川地貌;光照强,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岩层崩塌,山体较陡。13.(2024·福建福州联考)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地质构造。据此完成1~2题。1.图中A.P处适合修建大型水坝B.N处容易发现地下水源C.M处为背斜谷D.Q处为向斜山√P处有断层存在,不适合修建大型水坝,A错误;N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且地势较高,不易发现水源,B错误;M处岩层弯曲不明显,并不是背斜,但地势较低,最可能是由外力侵蚀形成的谷地,C错误;Q处岩层向下弯曲,且地势较高,为向斜山,故选D。(2024·福建福州联考)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地质构造。据此完成1~2题。2.图中Q处海拔高于N处,其原因是Q处①岩浆活动剧烈 ②岩层抗蚀力强 ③位于断层的上升盘 ④风力侵蚀弱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图中岩层均为沉积岩,未显示该地区出现岩浆活动,①错误;Q处为向斜,向斜槽部岩石受挤压,较为坚硬,岩层抗蚀力强,不易被侵蚀,②正确;Q处所在岩层地处断层的上升盘,③正确;N处和Q处相距不远,且高度差异不大,其受到的风力侵蚀作用差异较小,④错误。故选B。(2024·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模拟)地下水库是以岩石天然空隙为储水空间,在人工干预下形成的具有储存和调蓄水资源能力的地下水开发工程。地下水库储水区必须具有相对封闭的边界条件。玛纳斯河流域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该流域从1950年开始兴建地表水库群,目前玛纳斯绿洲已成为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在玛纳斯河流域建设地下水库,作为地表水库的补充。右图示意玛纳斯河流域局部地质剖面。据此完成3~4题。3.玛纳斯地下水库选址甲处的地质条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洼地地势低,利于地下水汇集B.向斜构造,利于地下水储存C.沉积物厚度大,地下水的储存、运移空间大D.泥岩透水性差,形成相对封闭的边界√结合所学知识,洼地地势低,利于地下水汇集,但不属于地质条件,A符合题意;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利于地下水储存,B不符合题意;甲处含水沉积物厚度大,地下水的储存、运移空间大,C不符合题意;图中砂砾岩两侧为泥岩,泥岩透水性差,形成相对封闭的边界,D不符合题意。4.玛纳斯地下水库开采量最大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春季气温低,冰雪融水少,且降水少,玛纳斯河水量少;此时农业需水量大,地表水难以满足需求,故地下水库开采量最大,故选A。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据此完成5~6题。5.图示河流东岸地层接触关系及地壳运动状况描述合理的是A.整合接触,地壳持续下降B.整合接触,地壳持续上升C.不整合接触,地壳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D.不整合接触,地壳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读图可知,河流东岸地层缺失了T4层,故其为不整合接触。地壳运动状况应是东岸地壳先下降接受沉积,然后上升遭受侵蚀或因为地壳上升而没有接受T4时期的沉积,之后地壳持续下降再接受沉积形成T5层,故选D。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据此完成5~6题。6.若地层年龄T1>T2>T3,则该地有可能是A.背斜谷 B.背斜山C.向斜谷 D.向斜山√若地层年龄T1>T2>T3,河流两侧地层年龄结构是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构造。再由中部有河流流经,河流发源于谷地,因此该处是背斜谷,故选A。(2025·云南昆明期末)如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7~8题。7.该地侵蚀面附近缺失的地层是A.奥陶纪地层 B.新近纪地层C.第四纪地层 D.三叠纪地层√根据地质年代变化,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该地侵蚀面附近地层是二叠纪石灰岩与侏罗纪泥灰岩,因此缺失三叠纪地层,故选D。(2025·云南昆明期末)如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7~8题。8.图中断层的形成A.晚于古近纪 B.晚于侏罗纪C.早于二叠纪 D.早于泥盆纪√读图可知,侏罗纪以前的岩层发生断裂,而古近纪侵入岩体是连续的,说明古近纪侵入岩体形成最晚,故断层形成晚于侏罗纪,早于古近纪。选B。(2024·山东青岛模拟)某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中部,出露地层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石炭系—二叠系砂岩、粉砂岩和页岩,侏罗系各类喷出岩。下图示意该地区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地层在地表出露情况。据此完成9~10题。9.从奥陶纪到石炭纪,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A.下降沉积—抬升侵蚀—下降沉积B.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水平挤压C.下降沉积—水平挤压—抬升侵蚀D.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抬升侵蚀√根据材料“出露地层”可知,当地首先要有岩层沉积,后经过抬升侵蚀才会有出露地层。图示沉积间断面位于奥陶纪和石炭纪之间,缺失志留纪、泥盆纪地层,说明此地质时期可能有抬升侵蚀作用,因此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以下降沉积作用为主,而泥盆纪至石炭纪以抬升侵蚀作用为主,导致志留纪、泥盆纪地层缺失;此后该地区地层又继续下降,接受沉积,因此地质过程为下降沉积—抬升侵蚀—下降沉积,A正确。(2024·山东青岛模拟)某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中部,出露地层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石炭系—二叠系砂岩、粉砂岩和页岩,侏罗系各类喷出岩。下图示意该地区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地层在地表出露情况。据此完成9~10题。10.图中花岗岩①切穿了背斜核部 ②切穿了向斜核部③晚于侏罗纪形成 ④晚于二叠纪形成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根据图示可知,花岗岩切穿区域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可判断为背斜,①正确,②错误;图示二叠纪地层表面有变质岩,说明花岗岩侵入了二叠纪地层,地层表面受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因此花岗岩形成时间晚于二叠纪,④正确;侏罗纪地层无变质岩分布,可判断花岗岩早于侏罗纪形成,③错误。故选B。(2024·浙江S9联盟联考)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结构示意图”,地层O3、S1、S2、S3、D、C依次由老到新。据此完成11~12题。11.甲地构造地貌为A.背斜山 B.背斜谷C.向斜山 D.向斜谷√甲地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则甲地地形为山谷;结合图中地层分布,O3、S1、S2、S3、D、C依次由老到新可知,甲地地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故甲地构造地貌为背斜谷,故选B。(2024·浙江S9联盟联考)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结构示意图”,地层O3、S1、S2、S3、D、C依次由老到新。据此完成11~12题。12.东山的形成是由于A.岩层水平挤压隆起B.岩层断裂抬升C.岩层抗蚀能力差异D.岩浆喷发冷凝√东山所在地区的C地层较南北两侧的D地层形成较晚,即东山所在地区的地层中间新、两翼老,说明该地岩层由于水平挤压作用向下弯曲,形成了向斜构造,但地层没有明显的断裂错位,A、B错误;东山所在地层因两翼岩层的挤压,硬度较大,不易遭受外力侵蚀而被保留,形成山地,C正确;图中没有信息表明该地有岩浆喷发活动,D错误。故选C。13.(2025·山东泰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五色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4 473米,由玄武岩、变质砂岩、板岩及蚀变玄武岩组成。夏季部分冰雪融化,阳光照射下,呈现出灰白、灰黄、浅绿、紫红、灰黑五色半圆弧,像一道美丽的彩虹。6 000万~4 000万年前,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开始激烈碰撞,五色山地区伴随青藏高原整体抬升形成褶皱山脉。约78万年前,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再次深刻地改造了五色山地区的地貌,最终造就了现今五色山的奇异美景。材料二 下图为五色山景观。(1)指出五色山的构造地貌类型并描述五色山景观特征。答案 构造地貌类型:向斜山。景观特征:顶尖坡陡(顶部呈金字塔形,山脊如刀刃);色彩多样;岩层分层明显,弯曲成弧。(2)从内力作用角度分析五色山岩层特征形成的原因。答案 邻近板块边界处,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频繁;岩层易发生变质作用,形成不同颜色的岩层;岩层发生弯曲,形成向斜构造,使岩层呈圆弧状。(3)说明外力作用对五色山地表形态的塑造。答案 向斜侧翼经差异风化剥蚀,槽部保留成山;冰期时,受冰川作用,形成角峰等冰川地貌;光照强,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岩层崩塌,山体较陡。地质剖面图><地理实践5地质剖面图的判读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1)看沉积岩:一般情况下,沉积岩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Ⅱ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地质剖面图的判读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2)看断层: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切断的岩层。如图1中断层晚于图中所有岩层。(3)看岩浆岩: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切穿的岩层,如图1中岩浆岩Ⅳ岩层形成晚于其切穿的Ⅱ岩层和Ⅲ岩层。地质剖面图的判读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4)看变质岩: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5)看侵蚀面:若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隆起后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地壳下沉。地质剖面图的判读2.地质构造的判断(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形成谷地。地质剖面图的判读2.地质构造的判断(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老翼新为背斜,中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4)看岩层是否受力断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Ⅴ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断裂而无明显的相对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地质剖面图的判读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该地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和断层,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和垂直运动。地质剖面图的判读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Ⅰ的存在;图2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地质剖面图的判读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地质剖面图的判读4.褶皱与断层结合的地质图褶皱后的背斜、向斜构造又被断层切割,上升盘被侵蚀掉后,形成了不同的地层出露分布,背斜被断层切割、上升盘被侵蚀平坦后,同一地层出露的间隔比下降盘的宽(如下图a所示);向斜被断层切割、上升盘被侵蚀后,同一地层出露的间隔比下降盘的窄(如图b所示)。(江苏地理)如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题。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高考真题链接根据图中从甲地到乙地地层新老关系可判断,中间新(P)两侧老(C),为向斜构造;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从甲地到乙地地势为低—高—低。故选A。(江苏地理)如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题。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A.志留系 B.石炭系C.二叠系 D.第四系√图中显示,丙处为泥盆系地层,直接出露地表,在此处往下钻探,只能发现比它更古老的地层,即志留系地层。(2024·江苏苏州模拟)某地质勘探队对贺兰山周边进行地质考察,下图是其绘制的“考察区域地质构造平面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A.火山喷发 B.沉积作用C.变质作用 D.岩浆侵入高频考点精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由岩浆侵入地壳形成,D正确。(2024·江苏苏州模拟)某地质勘探队对贺兰山周边进行地质考察,如图是其绘制的“考察区域地质构造平面图”。读图,完成1~2题。2.符合勘探队由M向N行进时观察到的岩石的地质构造剖面是√根据图例信息可知,MN一线从M到断层,岩层逐渐变老,为背斜的一翼,不可能为向斜,C、D错误;从断层到N,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且较老的岩层埋藏深,较新的岩层埋藏浅,可判断A正确,B错误。(2025·河北保定期中)如图为“某区域地质平面图”。完成3~5题。3.该区域最晚发生的地质作用是A.褶皱 B.岩浆侵入C.沉积作用 D.地壳断裂√据材料可知,自P岩层向两侧逐渐变老,可知图中中部地质构造为向斜,发生过褶皱,且断层切穿所有褶皱岩层,故断层形成比褶皱晚;由图中花岗岩覆盖破坏了断层,可知岩浆侵入晚于断层发生,故最晚发生的地质作用是岩浆侵入,故选B。(2025·河北保定期中)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平面图”。完成3~5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处可能会找到银杏的化石B.乙处岩层中有明显气孔构造C.丙处地表岩石受挤压较坚硬D.丁处地下水易出露可修水库√图中甲处地层形成于古生代,该时代蕨类植物繁盛,银杏属于祼子植物,出现于中生代,A错误;乙处为花岗岩(侵入岩),一般有气孔构造的是喷出岩,B错误;丙处为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受挤压明显,岩石坚硬,C正确;丁处为断层,岩石破碎,地质构造不稳定,不宜建水库,D错误。故选C。(2025·河北保定期中)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平面图”。完成3~5题。5.关于该区域断层说法正确的是①F1西南侧断块相对上升 ②F1东北侧断块相对上升 ③F2西北侧断块相对北移 ④F2东南侧断块相对北移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据图“F1西南同一岩层的上部边界线低于东北侧”可知,西南侧断块相对下降,东北侧断块相对上升;“F2东南侧同一岩层的上部边界线低于西北侧”可知,西北侧相对北移,东南侧相对南移,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B。(2024·云南、贵州模拟)下图为“某地地质图”,图中褶曲为向斜构造。断层导致岩体发生相对运动,相对上升的岩层易被侵蚀。读图,完成6~7题。6.图中岩层及断层、岩浆活动形成按从新到老排序,正确的是A.⑥④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④⑥ D.⑥①②③④⑤√由材料可知,图中褶曲为向斜构造,向斜褶曲中的岩层具有中间新、两翼老的特点,结合向斜岩层向下弯曲的特点,故在沉积岩层中从新到老的顺序应是①②③⑤。④为断层,因为断层切断了沉积岩,故在沉积岩之后形成。⑥为岩浆岩,岩浆岩切穿了断层,故在断层之后形成,图中岩层按从新到老排序应为⑥④①②③⑤。故选A。(2024·云南、贵州模拟)下图为“某地地质图”,图中褶曲为向斜构造。断层导致岩体发生相对运动,相对上升的岩层易被侵蚀。读图,完成6~7题。7.图中A.D岩体有明显气孔构造B.Z岩体有层理结构C.断层东侧相对上升D.断层以水平运动为主√由图可知,断层东侧向斜核部变小,说明东侧相对上升,被侵蚀后核部变小,C正确,D错误;有明显气孔构造的应该是玄武岩,而D岩层为沉积岩,A错误;Z岩体为侵入岩,无层理结构,B错误。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