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课时28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共8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课时28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共87张PPT)

资源简介

(共87张PPT)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一部分 第五章 第1讲
课时28
高中地理大一轮
人教版
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学习目标
1.掌握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及常见岩石,并学会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目标一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目标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课时精练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目标一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
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
岩浆活动
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
变质作用
岩石受高温、高压成分、结构发生改变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岩浆活动
喷出地表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
压力
张力
大陆漂移 地面抬升和沉降 地震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有主次之分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内力作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形成断裂带、褶皱山系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等地貌
概念解读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指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照能量来源可以把它们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外力地质作用互有联系,但发展趋势相反。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
石发生破碎崩解(物理风化)、化学分解(化学风化)和生物分解等。
生物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外力作用
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温差风化;
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冰劈作用;
岩石卸载(释重)——层裂;
岩石空隙中盐的结晶与潮解
外力作用
化学风化
溶解作用
水化作用
水解作用
碳酸盐化作用
氧化作用
外力作用
生物风化
①植物根系分泌有机酸腐蚀岩石;
②植物根劈作用破坏岩体;
③穴居动物加大风化深度;
④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产生的酸性物质腐蚀岩石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地貌形态:在温度变化、水的冻融、生物分解等作用下,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原地,形成风化壳
影响: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保留在原地成为风化壳;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风化产物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外力作用
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的过程。
海浪侵蚀
冰川侵蚀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外力作用
风力侵蚀:干旱半干旱地区
外力作用
流水机械侵蚀:湿润、半湿润地区
V形谷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外力作用
流水溶蚀: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
外力作用
冰川侵蚀:高山高纬地区
外力作用
海浪侵蚀:基岩海岸地区
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
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
下来的过程。
流水堆积
风力堆积
波浪堆积
冰川堆积
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杂乱无章
外力作用
冰川堆积: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外力作用
流水堆积:河流出山口处和河流的中下游
外力作用
风力堆积:干旱的内陆及邻近地区
外力作用
海浪堆积:滨海地区
概念辨析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风力作用
风化作用: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风化作用为岩石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
侵蚀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在运动状态下的各种外营力,对地表岩石和风化产物进行的破坏作用、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风力作用:风力作用是指风对地表的作用。风吹地面将沙粒吹离地表以悬移、跃移和蠕移等方式进入气流中运动,对地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方法技巧
五种外力作用方式及其之间的关系
风化作用
风化壳
裸露出新岩石
侵蚀作用
风化产物
侵蚀产物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固结成岩
提供物质
提供物质
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方法
(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
山谷中的碎石
流水搬运、堆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溶蚀作用
沙丘
风力搬运、堆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沿岸
主要为海浪侵蚀作用
方法技巧
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方法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干旱、半干旱区
多风力侵蚀和堆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区
多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
高山地区
多冰川侵蚀和堆积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侵蚀和堆积地貌
方法技巧
关键能力
提升
(2022·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图1)。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图2 )。
1.指出与古河道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
答案 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沉积;地壳断裂抬升。
2.说明图1中水系的演化过程。
答案 科拉林地垒两侧的河流原为同一水系,随着地垒的抬升,原水系一分为二;地垒东侧边缘成为新的分水岭,原河道的一段废弃成为古河道;分水岭以西形成新的水系,并沿断层线发育新的河流;分水岭以东形成断陷盆地,积水形成乔治湖,泰勒斯溪等河流汇入湖泊。
3.指出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的特点。
答案 主要通过湖盆边缘出露的含水层补给;补给量小,变化大。
(2025·海南三亚期中)石鼓尖位于浙江省中南部,海拔1 477米,年降水量1 700 mm以上,每年约有4个月的日气温在0 ℃上下波动。该地花岗岩裸露,山脊一侧分布着多个有槽状缺口的坑穴(下图)。图中虚线示意山脊线走向。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坑穴主要分布在山脊的
A.西北侧 B.东北侧
C.东南侧 D.西南侧

高频考点
精练
根据图中山脊线的走向,可知坑穴主要分布在山脊的东北侧,选B。
(2025·海南三亚期中)石鼓尖位于浙江省中南部,海拔1 477米,年降水量1 700 mm以上,每年约有4个月的日气温在0 ℃上下波动。该地花岗岩裸露,山脊一侧分布着多个有槽状缺口的坑穴(下图)。图中虚线示意山脊线走向。据此完成1~3题。
2.坑穴发育的过程是
①生物风化导致基岩崩解 ②含有二氧化碳的水
溶蚀坑穴 ③冻融风化导致基岩崩解 ④风和积
水带动岩屑磨蚀坑穴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③→②

根据文字材料“每年约有4个月的日气温在0 ℃上下波动”,可知该地存在冻融风化,导致岩石崩解,抗侵蚀能力减弱;该地海拔较高,风力较大;该地位于浙江省中南部,降水丰富,风和积
水会带动岩屑磨蚀坑穴。推知坑穴形成过程为③→④,选B。
(2025·海南三亚期中)石鼓尖位于浙江省中南部,海拔1 477米,年降水量1 700 mm以上,每年约有4个月的日气温在0 ℃上下波动。该地花岗岩裸露,山脊一侧分布着多个有槽状缺口的坑穴(下图)。图中虚线示意山脊线走向。据此完成1~3题。
3.坑穴缺口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 B.重力崩塌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坑穴内积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动(流水侵蚀),导致坑穴出现缺口,选C。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目标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石的类型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侵入冷凝
花岗岩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坚硬致密
色泽美丽很好的建筑材料
岩浆岩——侵入岩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喷出冷凝
岩浆岩——喷出岩
玄武岩
矿物结晶颗粒小,气孔
玄武岩是最常见的火山岩,一般形成高原、台地
喷出冷凝
岩浆岩——喷出岩
流纹岩
矿物结晶颗粒小
流纹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沉积作用
变质作用
岩浆
熔化
沉积岩: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而成。
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非金属矿物
思考:观察上图中沉积岩,描述沉积岩的特点。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沉积岩的代表性岩石
砾 岩
砂 岩
页 岩
石灰岩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海洋
变质岩
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变质岩的代表性岩石



















特点:具有片理构造,富含金属矿物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冷却 凝固
岩浆或熔岩冷却凝固后,就形成了岩浆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风化和侵蚀的产物被搬运并沉积下来
沉积物被压实,固结形成沉积岩
压实
固结
变质作用
高温高压
当沉积岩深埋于地壳中时,热量和压力(应力)使它发生变质
熔化
岩石在地表以下的深处熔化,形成岩浆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熔化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熔岩
喷出岩
沉积岩
变质岩
沉积物
侵入岩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岩浆:三进一出;岩浆岩:一进三出;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2)判断箭头含义
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指向岩浆的箭头——熔化,是内力作用。
(2024·天津部分重点学校模拟)琥珀(见图1)被称为“时间胶囊”,精美地保存了生物在地质历史中精彩的演化片段。缅甸琥珀形成于白垩纪中期,是在树脂埋于地下后因火山频发,地下长期受热,树脂石化颜色加深而成,主要产自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沼泽地带。据此完成1~3题。
1.形成缅甸琥珀的主要岩石及作用属于图2中的
A.甲、a B.乙、b
C.丁、e D.戊、e
高频考点
精练

由材料“树脂埋于地下后因火山频发,地下长期受热,树脂石化颜色加深而成”可知,树脂在地下因高温、高压发生变
质作用,使其石化且硬度变高,故缅甸琥珀属于变质岩。图2中丁是由沉积物进一步形成的沉积岩;甲、戊位于地下深处,甲可形成乙、丙,说明甲是岩浆、戊是变质岩;乙位于地下深处,是侵入岩;丙靠近地表,是喷出岩。由于戊是变质岩,其成岩作用是变质作用e,故选D。
2.缅甸琥珀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A.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地壳抬升—搬运沉积
B.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变质作用
C.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地壳抬升
D.地壳抬升—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

抬升出露地表,再被外力作用搬运沉积于河谷沼泽地带。故选A。
树脂埋于地下为沉积作用,因此先是沉积作用,后因火山频发,地下沉积树脂长期受热后石化,为变质作用,后因地壳
3.下列选项中可能与琥珀形成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A.蓝细菌大爆发
B.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
C.三叶虫繁盛
D.裸子植物繁盛,主要的成煤期

白垩纪属于中生代。蓝细菌大爆发主要出现在元古宙,A错误;
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发生在新生代,B错误;
三叶虫为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于古生代,C错误;
白垩纪中期裸子植物繁盛,是主要的成煤期,故选D。
课时精练
对一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A D B A D A D
题号 9 10  11 答案 B A  C
(1)盐溶液在砂岩的小孔隙间渗透,经毛细作用使盐物质到达岩石表面;盐溶液的水分蒸发,岩石表面孔隙形成盐结晶;盐风化致岩石孔隙扩大,后岩石受重力作用剥落,形成凹坑洞穴。
(2)崖壁直接与锦江水汽接触,高海拔温度低致水汽多凝结,洞穴易受流水侵蚀;崖壁日温差大,风化作用显著;小型洞穴易扩大或消失。
(3)动物在洞内居住活动,分泌物和排放气体加速风化破坏洞穴;藻类附着在岩石的硬化表面,使砂岩免受雨水和流水侵蚀,对洞穴的岩石崩解起保护作用。
(4)探照灯(照明用品)、头盔、雨具(雨衣、雨靴)、手套、手杖。
12.
(2024·浙江名校联盟模拟)香港某滨海火山世界地质公园中有一种形似“菠萝包”的岩石,其成分主要是石英二长岩(花岗岩类岩石),岩石长期显露于地表,岩石内部产生分层,从外向里逐层剥落,表面则在外力作用下形成不规则的网格状裂缝,形成“菠萝包”。下面左图为“‘菠萝包’岩石景观图”,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岩浆、沉积物和三大类岩石。完成1~2题。
1.组成“菠萝包”的岩石属于右图中的
A.a B.b C.d D.e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组成“菠萝包”的岩石属于花岗岩类岩石,属于侵入岩。根据右图中箭头判断,c由上升出露形成,
所以c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物,b是沉积物形成的沉积岩,所以f是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e是岩浆,d是侵入岩,a是喷出岩,所以组成“菠萝包”的岩石属于d,故选C。
2.形成“菠萝包”表面网格状裂缝的外力作用可能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

由材料可知,“菠萝包”表面在外力作用下形成不规则的网格状裂缝,裂缝主要是由风化作用形成,“菠萝包”属于致密花岗岩,在昼夜温差大的情况下,岩石表面和内部因
热胀冷缩而产生应力差异,进而产生裂缝。在长期的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表面逐渐破碎、脱落,形成不规则的网格状裂缝,A正确;
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B错误;
冰川侵蚀主要发生在高山和极地地区,C错误;
该地位于滨海地区,主要受到海水的冲刷,不属于流水侵蚀,D错误。故选A。
(2024·广东清远名校联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拔1 200米的盘吉尔塔格山岩体多为火山岩,岩石中含有丰富的碳酸钙,形成独特的火山岩石林景观(如图)。据此完成3~5题。
3.该地岩石最可能是
A.石灰岩 B.大理岩
C.花岗岩 D.玄武岩

由材料可知,图中岩体多为火山岩,火山岩属于喷出岩,最可能是玄武岩,D正确;
石灰岩是沉积岩,A错误;
大理岩是变质岩,B错误;
花岗岩是侵入岩,C错误。故选D。
(2024·广东清远名校联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拔1 200米的盘吉尔塔格山岩体多为火山岩,岩石中含有丰富的碳酸钙,形成独特的火山岩石林景观(如图)。据此完成3~5题。
4.该地岩石主要由
A.流水挟带泥沙固结形成
B.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
C.大规模的海陆变迁形成
D.干旱区风化物沉积形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火山岩为喷出岩,是岩浆上升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故选B。
(2024·广东清远名校联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拔1 200米的盘吉尔塔格山岩体多为火山岩,岩石中含有丰富的碳酸钙,形成独特的火山岩石林景观(如图)。据此完成3~5题。
5.形成该石林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和风力侵蚀
C.物理风化和风力堆积
D.流水侵蚀和风力堆积

图中火山岩石林景观的形成首先是岩浆上升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再经过地壳运动,向上抬升出露地表,然后经过外力的
风化、侵蚀(该地以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为主),最终形成火山岩石林景观,A正确;
该石林景观海拔并不高,没有冰川分布,不受冰川侵蚀作用的影响,B错误;
该地貌为侵蚀地貌,不是受风力堆积形成的,C、D错误。故选A。
图示地貌位于广东省仁化县,该类地貌在我国分布广泛,具有顶平、身陡、麓缓,水平层理构造明显的特点,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据此完成6~7题。
6.图示地貌崖壁近90°垂直,十分陡峭,其成因
最可能是
A.冰川刨蚀 B.海水溶蚀
C.风沙吹蚀 D.重力崩塌

据材料可知,该地区位于广东省,气温较高,降水较多,且该地并不临海,风沙吹蚀、海水溶蚀与冰川刨蚀作用较弱;崖壁近90°垂直,十分陡峭,其成因最可能是重力崩塌,故选D。
图示地貌位于广东省仁化县,该类地貌在我国分布广泛,具有顶平、身陡、麓缓,水平层理构造明显的特点,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据此完成6~7题。
7.导致该地貌岩层出露地表的内力作用为
A.垂直抬升 B.水平拉张
C.变质作用 D.岩浆活动

该地岩层呈水平分布,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判断岩石为沉积岩,而非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形成,C、D错误;
根据岩层形态为水平层理,未见褶皱,判断未经过内力作用的拉张作用和挤压作用,B错误;
该景观岩层是成岩后经垂直抬升作用而出露地表形成,A正确。
(2024·辽宁辽阳模拟)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地形复杂,以雄、险、秀、幽、奇为特色。其山体主体为浅海相红色砂岩,周边有出露的花岗岩地貌,花岗岩峰林地貌时有发育。下面两图分别为“云台山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图”及“红石峡景观图”。完成8~9题。
8.与云台山主体岩石类型相同的是
A.花岗岩 B.玄武岩
C.片麻岩 D.石灰岩

据材料可知,云台山山体主体为浅海相红色砂岩,属于沉积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片麻岩属于变质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故选D。
9.右图所示红石峡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沉积作用—流水作用—地壳抬升—岩浆侵入
B.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剥蚀出露—流水作用
C.沉积作用—剥蚀出露—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D.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剥蚀出露—流水侵蚀

据材料“山体主体为浅海相红色砂岩,周边有出露的花岗岩地貌,花岗岩峰林地貌时有发育”可知,红色砂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往往在地壳深处,经地壳
抬升至较高处;花岗岩为侵入岩,需要剥蚀出露地表;花岗岩峰林地貌是流水侵蚀形成的,故右图所示红石峡地貌的形成过程是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剥蚀出露—流水作用,故选B。
(2024·江西九江模拟)夷平面是在构造相对稳定条件下,经过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是地貌长期发展的产物。雨滴击溅侵蚀地表,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壤团粒被分散等现象,称为雨滴溅蚀作用。下图示意某干旱草原地区夷平面演化。据此完成10~11题。
10.与低凹处相比,该地区高凸处更易受到雨滴溅蚀作用,可能是因为高凸处
A.植被较稀疏 B.土壤孔隙大
C.径流速度快 D.降水强度大

干旱草原地区,低凹处水分条件较好,植被茂盛;高凸处地表裸露,缺少植被保护,易遭受雨滴溅蚀,分散土壤颗粒,并将其溅散到低凹处,A正确。
据材料无法判断土壤孔隙,排除B。
径流速度与雨滴溅蚀作用相关性小,
排除C。
两处降水强度差异小,排除D。故选A。
(2024·江西九江模拟)夷平面是在构造相对稳定条件下,经过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是地貌长期发展的产物。雨滴击溅侵蚀地表,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壤团粒被分散等现象,称为雨滴溅蚀作用。下图示意某干旱草原地区夷平面演化。据此完成10~11题。
11.形成该夷平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流水堆积 B.地壳下降
C.外力侵蚀 D.岩层拉伸

由材料可知,夷平面是在构造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平坦地形,内力作用稳定,故主要是受外力作用,排除B、D。
夷平面是由剥蚀和夷平作用形成的,因此,形成夷平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外力侵蚀,C正确,排除A。
12.(2025·青海格尔木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丹霞山位于南岭南麓,山体以红色砂岩和砾岩为主,砂岩颗粒孔隙小且均匀,具有良好的渗透性,毛细作用使盐风化过程明显。该地岩石发育着形态和规模不同的风化洞穴,其中小型蜂窝状洞穴的发育最具特色。在大而深的洞穴内存在昆虫、蓝细菌等生物,它们对洞穴
后壁的小型蜂窝状洞穴会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也
吸引着许多科考人员去洞穴内开展探洞活动。右
图示意丹霞山锦江两岸的禄意堂和锦石岩洞相对
位置。
(1)简述小型蜂窝状洞穴的主要形成过程。
答案 盐溶液在砂岩的小孔隙间渗透,经毛细作用使盐物质到达岩石表面;盐溶液的水分蒸发,岩石表面孔隙形成盐结晶;盐风化致岩石孔隙扩大,后岩石受重力作用剥落,形成凹坑洞穴。
(2)分析禄意堂崖壁小型蜂窝状洞穴难以长期保留的主要原因。
答案 崖壁直接与锦江水汽接触,高海拔温度低致水汽多凝结,洞穴易受流水侵蚀;崖壁日温差大,风化作用显著;小型洞穴易扩大或消失。
(3)简述锦石岩洞内生物对小型蜂窝状洞穴破坏和保护的途径。
答案 动物在洞内居住活动,分泌物和排放气体加速风化破坏洞穴;藻类附着在岩石的硬化表面,使砂岩免受雨水和流水侵蚀,对洞穴的岩石崩解起保护作用。
(4)指出科考人员在锦石岩洞内开展探洞活动前所需准备的个人物品。
答案 探照灯(照明用品)、头盔、雨具(雨衣、雨靴)、手套、手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