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重点知识知识点一:噪声1. 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 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 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 噪声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 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5. 噪声的危害(1)>90dB,会破坏听力,引起神经衰弱、头痛高血压等疾病;(2)>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3)>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知识点二:噪声的控制(1)在声源处减弱(安装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例题1、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客船”上的人通过声音的 辨别出是钟声;“钟声”对于正在休息的客人属于 (选填“乐音”或“噪声”)。【答案】 音色 噪声【详解】[1]钟与其它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客船”上的人通过声音的音色辨别出是钟声。[2]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对于正在休息的客人“钟声”属于噪声。例题2、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的速度可达120 km/h,此时车内听到的噪声有风噪、胎噪和发动机噪声,因此汽车在高速行驶时都会关闭车窗。下列减弱噪声的途径与此相同的是( )A.摩托车的消声器 B.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C.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 D.学校路段禁止鸣笛【答案】B【详解】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关闭车窗,阻碍了噪声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A.摩托车的消声器防止了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阻碍了噪声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C.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学校路段禁止鸣笛防止了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基础练习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1.下列图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A.探测深海B.敲瓶底火焰摇动C.回声定位D.超声波探查2.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 )A. 接收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 B. 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C. 用超声波清除眼镜片上的垢迹 D. 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3.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等特点,下列选项中利用超声能量大的是 ( )A. 医院利用“ B 超”检查人体内的情况B. 蝙蝠利用超声确定食物及障碍物的位置C. 超声波加湿器使药液雾化后让病人吸入,治疗咽喉炎症D. 用超声波探测水库大坝是否有空隙裂缝4.监考老师听到“现在开始分发试卷”的语音播报后开始分发试卷,这说明 ( )A.声音能传递信息 B.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5.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发生地震时,被困人员可以敲击周围坚硬物体求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地震时会产生超声波 B.声音可以传递信息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更快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6.如图所示,一位科研人员在用一款低音频灭火装置进行灭火试验,装置通过发出30~60Hz的低频声波,在短短数秒之内就扑灭了火焰。关于这台低音频灭火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出的是次声波 B.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声不需要振动 D.装置发出的低频声波指的是其发声的响度7.如图是生活中的两个情境,图甲是居民小区噪声监测器,显示环境噪声为55.5分贝。图乙是钢琴调音师正在用手机上的一个调音软件播放音叉256、512、1024、2048(Hz) 的标准音来校准琴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56Hz的音和2048Hz的音比较,256Hz的声音音调更高B.分贝是音调的单位C.2048Hz的音属于次声波D.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8.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象听不到人所发出的声音B.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比大象的广C.蝙蝠既能发出超声波,也能听到超声波D.超声波能传递信息,次声波不能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9.近期报道十几头大象集体从云南南部一路向北迁徙了几百公里。一路上大象的很多活动似乎在“悄无声息”中进行,实际上它们可以用低于20Hz的 声波交流。10.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20 Hz至20000 Hz,频率高于 Hz的声波叫超声波,地震时产生的强度大的 声波对人体十分有害.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 m/s,在海面上用声呐装置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8 s收到海底返回的声波,该处的水深为 m。11.如图所示,医生利用的“B超”是通过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来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这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12.如图所示,古诗词“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人们是根据声音的 来辨别黄莺啼声的,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扇动的声音是由于蝴蝶翅膀振动的 低,这种声音 (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13.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所产生的,但宇航员在太空中必须借助电子设备交流,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14.回顾声现象的实验和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在“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实验中,如图甲所示,把一个电铃放入玻璃钟罩内,通电以后可以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从钟罩内往外抽气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空气越稀薄,传播声音的效果越差,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推理的方法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2)在“会跳舞的烛焰”实验中,如图乙所示,打开音响,播放乐曲,将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前,会发现烛焰随着音乐“跳舞”,此现象说明 ;还能说明 。能力提升训练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1.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控制噪声产生的是( )A. 关闭房间的门窗B. 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C. 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音窗D. 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错误的是( )A.如图,小滨听到桌面传来的敲击声,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B.如图,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是为了改变响度大小C.如图,遇到障碍物倒车雷达发出报警声,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D.如图,摩托车的消声器是防止噪声产生的3.如图所示,“入班即静”要求同学们在教室养成轻声说话的习惯,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轻声”是指说话声音的音调低B.“静”是指说话声音的响度小C.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轻声”是指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的D.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40m/sC.发声体的频率高低决定了声音的音调D.吹口琴时,对不同气孔吹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色5.请你细心体会,在下列场景内,属于噪声的是 ( )A.足球场上,球迷们兴奋狂热的吼叫声 B.居民小区内,夜晚震耳欲聋的“坝坝舞”音乐声C.歌舞厅里,铿锵有力的打击乐声 D.车站里,提醒旅客检票上车的广播声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B.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C.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讲课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D.“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7.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说法是( )A.真空不能传声 B.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C.发声体的振幅越大,频率越高 D.戴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8.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乒乓球被发声的音叉弹开表明音叉在振动B.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C.倒车雷达利用电磁波进行回声定位D.防噪声耳罩通过防止噪声产生的方式控制噪声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9.在考场上,随着铃声的响起,同学们开始了紧张的考试,为了保持考场安静,监考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始终保持稳步轻声,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10.如图是某建筑工地扬尘、噪声监测设备。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噪声104.0的数字,其单位 ,该装置 (有、没有)吸收和减弱噪声的作用。11.考试时间,窗外传来了悠扬的歌声,这歌声对考生来说是 (选填“乐音”或“噪声”);监考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静”字,从物理学讲这属于在 处减弱噪声。12.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铜管乐器(小号)深情演奏《我和我的祖国》(如图),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 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选填声音的特性),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从 处控制噪声。13.为打造“宜居城市”,扬州市市区严格控制噪声污染,市区要多植树,这是在 减弱噪声;如图为路边安装的噪声监测装置,数字后面的单位是 ,反映的是噪声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噪声监测35扬州市环保局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14.小明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些探究:(1)如图所示,小明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铃声逐渐变小”,这是在描述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 。(2)小明用塑料袋把一只正在响铃的小闹钟密封好放进水中后,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 ;小明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这一举措属于 。(选填减弱噪声的方法)15.小明学习了控制噪声方法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①搜集各种材料,如运动服、书本、报纸、塑料袋、围巾等。②在极其安静的环境中,把机械闹钟放进纸盒里,用运动服将纸盒包裹严实,然后逐渐远离纸盒直到听不见闹钟的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纸盒的距离。③分别用厚度相同的不同材料将纸盒包裹严实,重复以上实验,得到如表所示的数据。探究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材料 运动服 报纸 塑料袋听不见嘀嗒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5.2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在这个实验中,“隔音”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哪个特性?这个实验的“隔音”是利用什么方法减弱噪声的? 。(2)根据小明所得数据分析一下:材料的松软程度及表面的粗糙情况对隔音性能有什么影响?其中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16.在安静环境里,测量你的脉搏在1min内跳动的次数。在声音过大的环境里的脉搏有变化吗?测量一下。基础训练题参考答案1.【答案】B【详解】ACD.探测深海、回声定位、超声波探查都是应用声音能传递信息,故ACD不符合题意;B.敲瓶底的橡皮膜时,瓶子对火焰发出声波,向火焰传递能量,所以使得火焰摇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B符合题意.2.【答案】C【解析】略3.【答案】C【解析】利用“B超”检査人体内的情况、蝙蝠利用超声确定食物及障碍物的位置、超声波探测水库大坝是否有空隙裂缝都是利用声能传递信息,没有利用超声能量大的特点,所以A、B、D不符合题意;超声波加湿器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使药液雾化后让病人吸入,治疗咽喉炎症,C符合题意。4.【答案】A【解析】监考老师听到“现在开始分发试卷”的语音播报后开始分发试卷,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5.【答案】A【详解】A.地震时会伴随有低频的振动,产生次声波,故A错误,符合题意;B.被困人员通过敲击方式求救主要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D.被困人员通过敲击方式求救,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更快,故CD正确,不符合题意。6.【答案】B【详解】A.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Hz,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出的不是次声波,故A错误;B.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与能量,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B正确;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声需要振动,故C错误;D.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装置发出的低频声波指的是其发声的音调,故D错误。【关键点拨】音调只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主要与物体的振幅、距声源的远近等有关,振幅越小,距声源越远,响度越小;音色则主要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7.【答案】D【详解】A.256Hz的音和2048Hz的音比较,256Hz的声音频率低,音调更低,故A错误;BD.声音的强弱用响度表示,分贝(dB)是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故B错误,D正确;C.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是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2048Hz的音不属于次声波,故C错误。8.【答案】C【答案】音色;音调;响度不同的动物声音不同,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称为音色。有些时候智能音箱振动的频率很快,声音听起来尖细,声音振动得比较快,音调较高。调节音量,就是调节声音的大小或者强弱,而响度指的就是声音的强弱,故调节音量,就是指响度要适中。15.略【详解】A.人的发声频率范围为85Hz~1100Hz,大象的听觉频率范围为1Hz~20000Hz,故大象能听到人所发出的声音,故A错误;B.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大象的听觉频率范围为1Hz~20000Hz,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比大象的窄,故B错误;C.蝙蝠的听觉频率范围为1000Hz~120000Hz,蝙蝠的发声频率范围为10000Hz~120000Hz,都超出20000Hz,故蝙蝠既能发出超声波,故C正确;D.超声波能传递信息,次声波也能传递信息,故D错误。14.智能音箱可以模仿很多动物的声音,该音箱主要是模仿声音的__________(以下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听歌时,有些时候智能音箱振动的频率很快,声音听起来尖细,这里的尖细主要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休息时,智能音箱可以播放轻音乐舒缓身心但音量不能过大,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要适中,以免影响听力。9.【答案】次【分析】【详解】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10.【答案】20000;次;6000【详解】(1)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自然界中的地震会产生次声,具有极强的破坏力。(2)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t=×8s=4s;则该处海水的深度:s=vt=1500m/s×4s=6000m。11.【答案】超声波;信息【详解】次声波对人体有害,“B超”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原理来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12.【答案】音色;频率;不能【详解】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人们根据音色来辨别黄莺啼声。因为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太低,属于次声波,因此人耳是听不到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次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13.【答案】振动;介质【详解】通过大量生活经验知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由此可知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宇航员在太空中必须借助电子设备交流,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14.【答案】(1) 铃声越来越小 真空不能传声(2)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能传递能量【解析】(1) 随着抽气机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铃声越来越小,说明空气越稀薄,传播声音的效果越差;进一步推理可知,当空气全部被抽出时,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可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2) 打开音响,播放乐曲,将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前,会发现烛焰随着音乐“跳舞”,此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同时还能说明声能传递能量。能力提升训练题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略2.【答案】B【详解】A.桌面是固体,小滨听到桌面传来的敲击声,说明固体可以传递声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编钟振动的频率不同,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符合题意;C.倒车雷达应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3.【答案】B【详解】AB.“轻声”要求发出的声音要小,体现的是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是指响度这一声音的特性,故A错误,B正确;CD.在教室养成轻声说话的习惯,从控制噪声角度来看,“轻声”、“静”都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D错误。4.【答案】C【分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3)发声体的振动频率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生体的结构、材料有关;【详解】A、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B、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B错误;C、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故C正确;D、吹口琴时,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了空气柱的长度,因而改变了振动频率,故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故选C.5.【答案】B【解析】环境 声音情况 是否愿意、需要听足球场上 兴奋狂热的吼叫声 愿意听居民小区 内,夜晚 震耳欲聋的“坝坝舞”音乐声 不愿意听歌舞厅里 铿锵有力的打击乐声 愿意听车站里 提醒旅客检票上车的广播声 需要听6.【答案】A【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振幅越大,鼓声的响度就越大,故B错误;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太空中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讲课的声音是通过电磁波传回地球的,故C错误;D.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禁止鸣笛”是禁止产生声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A。7.【答案】A【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没有传声介质,故不能传声,故A正确;B.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故B错误;C.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D.戴耳罩是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A。8.【答案】A【详解】A.振动的音叉带动乒乓球振动,故可以根据乒乓球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故A正确;B.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错误;C.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故C错误;D.防噪声耳罩在人耳处控制噪声,故D错误。故选A。9.【答案】声源【分析】【详解】监考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始终保持稳步轻声,是防止发出较大的声音,影响学生答题,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10.【答案】 分贝##dB; 没有【详解】[1][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可用分贝(dB)来量度,噪声监测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104.0的数字,它的单位是分贝(dB),显示的是噪声的响度,它只能监测噪声的大小,没有吸收和减弱噪声的作用。11.【答案】噪声;声源【详解】[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所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考试时间,窗外传来了悠扬的歌声,这歌声对考生来说是噪声。[2]监考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静”字,让大家尽量不发出声音,这从物理学讲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12.【答案】 空气 ;音调; 声源【详解】[1]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观众耳朵,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而声源和人耳之间的介质是空气,故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观众耳朵。[2]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空气柱长短不同,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3]禁止车辆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13.【答案】 传播过程中; 分贝; 响度【详解】[1]城市中多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2][3]噪声监测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其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其单位是分贝(dB)。14.【答案】响度 真空不能传声 液体可以传声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分析】(1)声音的大小在物理学中描述为“响度”;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递声音;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详解】(1)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是指声音的响度小;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2)用塑料袋把一只正在响铃的小闹钟密封好放进水中后,仍可以听到铃声,这说明了水能够传播声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液体可以传声;小明同学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属于在人耳处减弱了噪声。15.【答案】(1)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2)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其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详解】(1)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隔音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2)根据小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到听不见声的实际距离近;则说明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其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16.【答案】见详解【详解】在噪声大的环境中会刺激人体的中枢神经,会导致人体血液循环加快,心脏跳动加快,所以在声音过大的情况下会使脉搏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