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3.《纪念白求恩》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3.《纪念白求恩》教案

资源简介

《纪念白求恩》教案
一、教学目标
明确本课的核心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 “殉职、狭隘、热忱、拈轻怕重、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 等生字词的读音、字形及含义,并能熟练运用。
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能区分议论文中叙述与记叙文中叙述的差异,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能准确概括白求恩的精神品质,并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阐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圈点勾画等方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深入分析白求恩的精神品质及文章的写作手法,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借助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互动活动,将文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高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文章主旨和写作手法的理解,提升阅读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激发对高尚品德的敬仰之情。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认识到高尚精神的时代价值,立志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白求恩精神,做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学情分析
基于学生现状设计教学
(一)已有知识基础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读懂记叙文的基本内容,对人物形象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一些描写英雄人物的文章,对革命先烈的事迹有一定的了解,对 “奉献”“敬业” 等概念有模糊的认知。但对于议论文这种文体,学生接触较少,对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缺乏系统的认识,对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也较为陌生。
(二)潜在学习困难
由于本文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国际形势以及白求恩所处的具体环境了解有限,可能会影响对白求恩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应对策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历史资料,课堂上通过播放纪录片片段、展示历史图片等方式,补充时代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搭建理解桥梁。
对议论文中叙述的作用以及夹叙夹议手法的理解存在难度,容易将其与记叙文的叙述混淆。应对策略:通过具体的段落示例,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明确两种文体中叙述的不同目的和特点。
难以将白求恩精神与自身生活实际相结合,缺乏践行这种精神的具体思路。应对策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入手,思考如何体现奉献、敬业等精神。
(三)兴趣激发点
学生对故事性的内容和互动性强的活动兴趣浓厚。可以从白求恩的生平故事入手,讲述他在中国的感人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计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此外,结合当下社会中的正能量事例,如抗疫中的医护人员事迹,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习的代入感。
三、教学重难点
聚焦核心问题
(一)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的内涵。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特别是对比论证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难点
理解白求恩精神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转化为自身的行动。
区分议论文中叙述与记叙文中叙述的差异,准确把握议论文中叙述的特点和作用。
(三)突破策略
对于教学重点,采用 “文本细读法”,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语句,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白求恩的精神品质;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对比论证和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
对于教学难点,开展 “联系现实” 活动,将白求恩精神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通过对比阅读记叙文和议论文中的叙述段落,制作对比表格,明确二者的区别。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
保障教学实施
(一)文本材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纪念白求恩》。
补充阅读材料:《白求恩传》(节选)、《纪念白求恩》相关评论文章。
对比阅读材料:选取一篇记叙文中描写人物事迹的段落。
(二)媒体资源
PPT 课件:包含白求恩生平图片、时代背景介绍、课文重点语句分析、课堂活动设计等内容。
视频资源:白求恩事迹纪录片片段、抗疫医护人员工作视频。
音频资源:课文朗诵音频、激昂的背景音乐。
(三)教具学具
生字词卡片:用于课堂字词检测和巩固。
思维导图模板: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和论证思路。
小组任务单:明确小组讨论的主题、要求和成果展示方式。
对比分析表格:用于区分议论文与记叙文中叙述的差异。
五、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
(一)导入环节(5 分钟)
播放一段白求恩在抗日战争时期救治伤员的纪录片片段,时长约 2 分钟。
提问:“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们对视频中的主人公有什么样的印象?他为什么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投身于中国的抗日战争呢?”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就是白求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他而写的文章 ——《纪念白求恩》,一同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二)新知探究(25 分钟)
初读感知,梳理结构(7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语句。
思考:文章围绕白求恩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在全班分享,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文章结构: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 赞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 赞扬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 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
引导学生在思维导图模板上绘制文章结构框架。
再读分析,把握精神(10 分钟)
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白求恩精神品质的语句,小组合作探究:白求恩具有哪些精神品质?文中是如何体现这些精神的?
各小组从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三个方面进行讨论,整理相关论据。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深入分析,如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
研读赏析,学习手法(8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对比论证的运用,找出文中将白求恩与 “不少的人” 进行对比的语句,小组讨论:这样对比有什么作用?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后,明确对比论证的作用:突出白求恩精神的可贵,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以文中某一段落为例,分析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如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其中前两句是叙述,后一句是议论,叙述为议论提供事实依据,议论升华叙述的内容。
(三)能力深化(15 分钟)
角色扮演:“假如我是白求恩”(8 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抽取一个情景:①在艰苦的战地医院,面对物资匮乏和大量伤员;②收到家人劝其回国的信件;③在手术过程中遇到突发状况。
小组合作,想象白求恩在该情景下的言行举止,进行角色扮演,体会白求恩的精神品质。
表演结束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总结:通过角色扮演,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白求恩在困境中坚守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
对比阅读,区分叙述(7 分钟)
展示一段记叙文中描写人物事迹的段落和本文中相应的叙述段落。
学生填写对比分析表格,从叙述的详略、目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对比。
小组内交流表格内容,明确议论文中的叙述简洁明了,为论证观点服务;记叙文中的叙述详细生动,为塑造人物、展现情节服务。
(四)总结提升(5 分钟)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白求恩的精神品质、文章的写作手法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白求恩精神?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教师总结:白求恩精神跨越时空,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同学们能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从点滴小事做起,做一个有担当、有奉献精神的人。
六、课堂练习设计
分层巩固学习效果
(一)基础巩固题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殉职( )、狭隘( )、热忱( )、拈轻怕重( )、见异思迁( )。
解释下列词语:(1)狭隘(2)热忱(3)拈轻怕重(4)精益求精(5)麻木不仁。
用 “精益求精”“拈轻怕重” 各造一个句子。
(二)能力进阶题
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分析文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对比文中白求恩与 “不少的人” 的表现,说说这种对比对表现白求恩精神有何好处。
找出文中运用夹叙夹议手法的段落,简要分析其叙述和议论部分,并说明二者的关系。
(三)拓展挑战题
结合生活实际,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身边具有白求恩精神的人或事。
以 “学习白求恩精神,做新时代好少年” 为主题,设计一条宣传标语,并说明设计理由。
尝试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一段关于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文字,突出其某一精神品质。
七、板书设计
结构化呈现课堂逻辑
(一)主框架
纪念白求恩 —— 毛泽东
论点: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论据: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写作手法:夹叙夹议
(二)互动区
学生对 “白求恩精神当代意义” 的看法:
1.
(三)视觉化要点
国际主义精神(蓝笔标注)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红笔标注)
对技术精益求精(绿笔标注)
对比论证(用 “≠” 符号表示)
夹叙夹议(用 “叙→议” 符号表示)
八、作业布置
延续学习链条
(一)必做作业
背诵课文中赞扬白求恩精神的段落。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抄写并解释本课重点词语,每个词语抄写 3 遍。
(二)选做作业
为课文中的白求恩绘制一幅肖像画,并配上简要的文字说明。
搜集更多关于白求恩的故事,与家人或同学分享。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收获和感悟,字数不少于 300 字。
(三)长周期项目
开展 “寻找身边的白求恩” 主题活动,用两周时间观察记录身边具有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的人或事,期末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成手抄报或 PPT 进行展示交流。
九、教学评价设计
多维度评估效果
(一)课堂观察表
观察内容 优秀 良好 一般 需改进
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积极主动发言,观点独特 能主动发言,观点合理 偶尔发言,观点基本正确 不发言
小组合作表现 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有分工,能配合 分工不明确,配合一般 不参与合作
课堂活动参与度 积极参与所有活动,表现突出 参与大部分活动,表现较好 参与部分活动,表现一般 不参与活动
(二)随堂检测
通过课堂提问,检测学生对生字词、文章结构、白求恩精神品质的掌握情况。
查看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和对比分析表格,了解其对文章论证思路和写作手法的理解程度。
针对课堂练习中的基础巩固题和能力进阶题进行批改,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三)成果评价量规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分值 得分
读后感(选做作业) 主题明确,观点深刻,结合自身实际,语言流畅 10 分
“寻找身边的白求恩” 手抄报 / PPT(长周期项目) 内容充实,主题突出,形式新颖,团队协作好 20 分
微型创作(课堂拓展挑战题) 运用夹叙夹议手法恰当,人物精神品质突出,语言生动 15 分
十、教学反思与改进
优化后续教学
(一)亮点与不足
亮点:通过播放纪录片片段导入,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角色扮演活动设计新颖,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白求恩精神的理解;分层作业设计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不足:在分析议论文中叙述与记叙文中叙述的差异时,时间略显仓促,部分学生可能理解不够透彻;课堂讨论环节,个别小组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
(二)学生反馈
典型困惑:对比论证的作用理解不够清晰;难以将白求恩精神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创意表现: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能结合时代特点赋予白求恩新的言行,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部分学生的读后感情感真挚,能结合自身经历谈感悟。
(三)改进方向
针对学生对叙述差异理解不透彻的问题,下次教学可增加具体的案例分析,延长讨论时间,让学生充分交流。
对于课堂讨论参与度不高的小组,教师可在课前进行分组指导,明确各成员的任务,鼓励胆小的学生发言。
收集更多当代社会中体现白求恩精神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现实意义,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