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威海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阅读(71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学是干什么的呢 从艺术上看,图画、雕刻、音乐的构成似乎都不能完全离开理智,就是音乐也是要表现一些思想。文学呢,因为工具的关系,是比任何艺术更多一些理智分子的。那么,理智是不是文学的特质呢 不是!从几方面看它不是:(一)假如理智是个文学特质,为什么那无理取闲的《西游记》与喜剧们也算文艺作品呢 为什么那有名的诗、戏剧、小说,大半是说男女相悦之情,而还算最好的文艺呢 (二)讲理的有哲学,说明人生行为的有伦理学,为什么在这两种之外另要文学 假如理智是最要紧的东西;假如文学的责任也在说理,它又与哲学有何区别呢 (三)供给我们知识的自有科学,为什么必须要文学 文学的功用是在满足求知的欲望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不说理智不是文学的特质,虽然理智在文学中也是重要的分子。什么东西拦住理智的去路呢 情感。为什么《西游记》使人爱读,至少是比韩愈的《原道》使人更爱读 因为它使人欣喜——使人欣喜是艺术的目的。为何男女相爱的事自最初的民歌直至近代的诗文总是最时兴的题目 因为这个题目足以感动心灵。理智不是坏物件,但是理智的分子越多,文学的感动力越少。我们读文艺作品也要思索,但是思索什么 不是由文学所给的那点感动与趣味,而设身处地地思索作品中人物与事实的遭遇吗 假如不是思索这个,文学怎能使我们忽啼忽笑呢 不能使我们哭笑的作品又怎能算为文学的成功 感情是否永久不变是不敢定的,可是感情是文学的特质是不可移易的,人们读文学是求感情上的趣味也是万古不变的。伟大的文艺自然须有伟大的思想和哲理,但是文艺中怎样表现这思想与哲理是比思想与哲理的本身价值还要大得多;设若没有这种限制,文艺便与哲学完全没有分别。怎样表现是艺术的问题,陈说什么是思想的问题,有高深的思想而不能艺术地表现出来便不能算作文艺作品。反之,没有什么高深的思想,而表现得好,便还算作文艺。谈到思想,只有思想便好了:谈到文艺,思想而外还有许多东西应当加以思考的:风格,形式,组织……这些都足以把思想的重要推到次要的地位上去。风格、形式等等的作用是什么 帮助思想的清晰是其中的一点,而大部分还是为使文艺的力量更深厚,更足以打动人心。(选自老舍《文学的特质》,有删改)材料二:情感是文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成份。有人甚至将它称为文学的内在特质,把它定位为艺术形象活的灵魂。情感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根本原国在于它具有天然的涂改功能,能改变事物本来的样子,使其显示出审美价值。譬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最好的例证,一个长相平常的女孩,在地的爱人眼里,成了貌比西施的美女,还有什么力量比爱情更为巨大 因此,情感这种奇异的现象和力量,几乎塞满了文学的全部空间,浸进了文学的所有细节。那么,作为文学对象的情感,到底如何生成、如何进入作品,再升华为创作的主动意识,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呢 这要从情感的产生谈起,任何复杂的情感,都与外部世界有密切的关联,触景生情乃人的天性。因此,情感离不开现象,甚至它本身也体现为现象,尽管它是那样的主观化、心灵化。也就是说,情感虽然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力,但它不会凭空产生,它与人的经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经历越丰富的人,越可能有丰富的情感世界。但经历对于情感的产生,也仅只是一个前提,情感需要的是在经历中去体验事物。如果一个人只是经历生活,对一切毫不在意,心灵处于麻木状态,那么他就不会有体验,不会充分感触到生活的大悲、大痛、大喜、大乐,虽然经历很丰富,但情感世界可能依然一片苍白。对于情感的产生,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什么是体验 体验就是在经历事物的同时,用心灵去参与事物,设身处地,推己及物、入乎物内、物我相融。要达到这种状态,体险需要开阔的胸怀,需要对人和事物的关照:同时还需要想象,没有想象,物我两隔,如何能够使它们融为一体,产生共同的感受与理解 当这一切展开和业已完成之时,主体获得的肯定是强烈的情感律动,因为体验使人融洽而细腻地触及了事物,触物起情的心理天性就会被唤起。这时的实践主体(人),必然要改变冷漠的中立态度,体现出明显的心理偏向。所以,体验促成情感。那么,是不是每一种情感都将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任何一种情感的表现都可以构成文学的创造呢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苏珊·朗格说:“哭泣的婴儿比音乐家更能发泄他的情感,但是并没有人愿意到音乐厅去欣赏婴儿的哭……艺术家所要表现的不是他个人的实际情感,而是他所了解的人类情感。”人类情感能够超越作家作为个体存在所具有的任何情感状态,而达到一种开闻和博大的境界。就像杜甫那样,本身困窘不堪,居无定所,甚至茅屋为秋风所破,但他由自身的悲哀推及他人,派生出来的却是一种关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人类情感。这种情感首先来自生活本身,包括纯生理本能的情绪、追求美好的道德情感,也包括社会化的邪恶情感等。这些情感进入文学则取决于作家的立场,即取决于作家对情感的升华能力。道理很简单,作家不能去歌颂坏人的欢乐,同情恶势力的悲鸣,他之所以要写到这些邪恶情感,那只能是为了鞭笞它,否定它,对它进行丑化的形象定位。唯有如此,文学才能赋予任何作为对象的现实日常情感以审美内涵,从而最终使文学的情感成为复杂的但又是纯洁的情感,成为真正意义的“人类的情感”,获得美的形象性。(选自董学文、张永刚《论文学思想与文学情感的生成》,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包括图画在内的各种艺术类型往往需要一定的理智,而文学的工具特点使得它比其他艺术类型更需理智。B.能让读者对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感同身受,进而产生或悲或喜的情感共鸣,这样的作品才算是成功的。C.长相平常的女孩被看成貌比西施的美女,是因为她的爱人带着情感欣赏她,赋予了她独特的市美价值。D.创作者以开阔的胸怀参与事物,想象物我融为一体,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律动,改变冷漠态度,爱上该事物。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舍先生认为,男女相爱的作品自古广受欢迎,与其中的情感大于理智密切相关。B.材料一指出,文艺表现形式的价值不是增智,而是要促进情感表达,提升感染力。C.情感产生过程中,经历是前提,但要想形成丰富的情感世界,就必须依靠体验。D.都谈到情感是文学特质,材料一侧重证明观点,材料二侧重层层推进探究深层逻辑。3.下列选项的表述,符合材料一老舍先生关于“文学的特质”认识的一项是(3分)A.《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B.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C.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D.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朱熹4.材料一运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理智不是文学的特质”这一观点 请简要分析。(4分)5.材料二提到,社会化的邪恶情感也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情感”。请结合鲁迅作品或《四世同堂》中的某一人物及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少于150字。(6分)(二)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烟火井陉刘萍春节刚过,伴着浓浓的年味。春天来了,一年一度盛大的传统社火即将璀璨绽放。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太行八陉”之一的千年古县河北井陉,此时正依偎在母亲河绵蔓河的臂弯里,沉醉在甜美的梦乡中。风,吹过绵蔓河,像母亲的手拂过孩子的肌肤,温柔而惬意。那粼粼的水波上荡漾着一益益河灯,在月辉云影里,载着村里人对年的祈愿,伴着隆隆的鞭炮声顺流而下。恍惚间,我登上了一盏河灯,几番游弋摇曳,僮忽转到了某个异度空间,在那里可以自由穿行,追溯历史,感知当下,照见未来。①子夜,星星贬着眼,打着哈欠,月亮却精精神神地醒着,俯视苍茫人世间。大梁江村里,每位年满12岁的少年都会被长辈唤醒,脖子里套上被锁头锁住的五星形花环,去拜祭祖先和神明,完成大渠江独有而神圣的成人札。礼毕,少年便被解开封锁了十二年的锁头和花环,头也不回地往家里跑,全程不准言语,一进家门,家里人便递上一碗煮鸡蛋。吃了这象征着成人的鸡蛋,过了这一天,就意味着,这位大渠江的少年成人了!据说,成人礼传承了几百年,但谁也说不清楚是从哪朝哪代开始的,就这样在大梁江一代代传续着,冥冥中护佑着千千万万的大渠江子孙顺利成人,从故乡出发,奔向远方,完成一个个人生和事业的圆满。大梁江的孩子们都是这样长大成人的。他们每天上学要经过村头那座带阁楼的大门楼子,门上的贪吃神兽因贪婪葬身茫茫大海的故事,传递着“勿贪腐、保清廉”的警示,这种人文精神早已渗连到大梁江人的骨子里了。村里的孩子开了锁,成人了,就要担负起社会责任,遵守乡约村规,做到自我约束。这一夜,大渠江又有十来个孩子长大了,他们还做着色彩斑糊的青春梦,生活便从这小山村开始延伸向远方。而此时,不远处核桃园的夜空,早已被打铁花的师傅们装扮得烟花满天。师傅们一人拎着木头打板,②一人舀出一勺滚烫的铁水,一顺手便抛向空中,那铁水在寒冷的气温下瞬间凝结成一个个火球,老艺人用木板使出全身的力气击打开火球,铁水瞬间炸开,遇到密密麻麻的核桃树枝,再次炸开……热是核槌树枝头的灿烂花朵,这些铁花再次下落,遇到下一个山坡上的枝丫,就会再次碰撞开花,层层叠叠,铁花似是从天际吹落人间,形成了一幅接天连地的“梯田树花图”。月亮羞报地躲进了云层,把天空的舞台和大幕让给铁花尽情绽放,那是农人积攒了一年的希望和美好祝愿,当真担得起“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盛世繁华!曾见过那么多的民间花会,而这盛开在太行深处井陉上元节夜空里的核桃园树花,是开得最灿烂、最浓烈、最原始质朴的乡野之花。核桃园千树万树璀璨绽放的铁花,与灯影里的九曲黄河阵交相辉映,描画出井隆人家几百年、上千年构建起来的“天上人间”的美景。九曲黄河阵,也叫九曲黄河灯阵,又称“转黄河”。整个方阵由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三百六十五根木桩排成一个正方形,木植之间用林枯绑埠立杆,连为通道,形成九曲连环城,木桩顶端括一面小旗,摆放一益彩灯碗。你抬腿走进去,就仿佛走进了中国式的迷宫里,③点点灯光下,千曲百折,峰回路转,犹如一条条人生之路,个中百味,细细品;一步一个脚印、急不提。探究历史,“九曲黄河阵”一词最早见于《河图》对黄河的记述:“黄河出昆仑山……河水九曲,长九千里,入于渤海。”唐代诗人卢纶《送郭判官赴振武》一诗中也有“黄河九曲流,缭绕古边州”等名句。所以,“九曲黄河阵”的最初发源地应该是北方。至今,在河北、山西、陕西等省的许多地方仍流传着元宵节举行“九曲黄河灯阵”的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九曲黄河阵”中的一个“阵”字,说明它的起源与军事不无关系。井隆一带的民间传说,称九曲黄河阵与历史上著名的“井陉之战”有关。相传。韩信在那场古战役中,采用的就是方形阵.配上三面环水的地形,阻止了士兵的清逃,又防御了敌军的包抄.他用三万老弱残兵.成功击清了敌方二十万大军.显示出古老军阵的巨大成力。④如今,鼓角声声的古战场早已黯淡远去,只留下盏盏灯光,穿越千年仍然暖暖地照耀着井陉儿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幸福生活。井陉当地的老百姓坚信,上元节行走在“九曲黄河阵”里不只有意念的力量,还一定有上苍和祖辈的福佑。走过“九曲黄河阵”的人,也一定会在新的一年,好运连连,平安康健。哦,这年年岁岁的民间烟火呀!每每抬头远望:那巍巍的太行山,清清的绵蔓河,漫天飞溅的打铁花,影影绰绰的九曲黄河灯阵,还有那在月辉灯彩下摇曳在水波上的河灯……一幕幕都定格了太行人家迎春的最美瞬间,散发着最中国、最乡土的味道。而其中,让人深深迷醉、梦萦魂牵的,是那一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悠悠乡愁,更是那在古老民间烟火映照下生生不息、赓续传承的中华文脉。(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描述河灯载愿、“我”登上河灯的现实场景,营造了温馨样和的氛围,为下文热闹的社火表演蓄势。B.大梁江传统成人礼仪式,具有井陉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感,少年“头也不回”的细节,暗含对自由的渴望。C.波浪线处以“交相辉映”完成两种风俗描写的自然过渡,“天上人间”概括美景特点,也带动读者的视角转换。D.本文与《秦腔》都展现地域文化,前者侧重介绍三种民俗厚重的历史感,后者侧重表现秦腔独特的文化魅力。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①拟人手法描写了子夜月明星稀之景,月亮俯视人间为下文成人礼增添神圣感。B.句②以精准的动词展现打铁花师傅的技艺娴熟,配合默契,让人感受到力量之美。C.句③化具象为抽象,由灯阵之路引发走稳脚下路的人生思考,深化了文本的内涵。D.句④三处叠词增加诗意,且在对比中表达对古代战争的厌恶和对现代文明的热爱。8.文中写大梁江的孩子们每天上学要经过大门楼子,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4分)9.标题“烟火井陉”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曾巩,字子国,建昌南丰人。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域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乘,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拥赀雄里中,子高横纵,贼良民,服器上僭,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话,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又弛无名渡钱,为桥以济往来。徙传舍,自长清抵博州,以达于魏,凡省六驿,人皆以为利。加直龙图阁,知福州。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 ”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七十八)材料二: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 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节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注]①常平:指常平仓,古代为储粮备荒、调节粮价设置的仓廪。②职田:宋朝政府按照官职品级授给官员作为俸禄补充的田地。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是时旱疫A被吴越B民C饥馑疾疠D死者殆半E灾未有F巨G于此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夺,抢夺、夺取,与《陈情表》中“舅夺母志”的“夺”意思相同。B.贰,使动用法,与《苏武传》中“反欲斗两主”的“斗”用法相同。C.识,登记、记录,与《石钟山记》中“汝识之乎”的“识”意思不同。D.“推公之所已试”与《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的“之”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曲堤周氏子周高横行乡里,侵害良民,且势力大无人敢管,面对这种情况,曾巩果断将他绳之以法。B.章邱霸王社为祸一方,曾巩建立保伍制度抓捕盗贼,又设计诱使更多盗贼自首,促使团伙分崩离散。C.任职福州时,曾巩每年出售园圃蔬菜获利三四十万。他认为太守不应与百姓争利,就取消了这种做法。D.曾巩详录赵公救灾举措,不仅为了慰藉百姓,更为后世官吏提供赈灾参考,广泛推广他的善行善德。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4分)(2)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4分)14.材料二赞赏了赵公“先事而为计”的做法,曾巩在治理越州时也有类似表现,请简要概括。(4分)(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春日①张耒 如丝苣甲饤②春盘,韭叶金黄雪未干。旅饭二年无此味,故园千里几时还。异方时节三卮酒,残岁风烟一惨颜。曾奉龙旗典邦礼,岁穷祠祀少休闲。[注]①春日:即立春日。古代风俗,立春日以韭菜、果品、饼饵等簇盘为食,或馈赠亲友,称春盘。②饤,盛放食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描写了春日的菜肴,“如丝”“金黄”从形状与色泽的角度写出蔬菜的鲜嫩。B.“无此味”突出眼前美味的难得,“二年”和“千里”表明回乡品尝佳肴的迫切。C.“异方”“残岁”从不同角度点出当下处境,突出了诗人衰老沧桑的漂泊者形象。D.作者由眼前境况转而回忆昔日在朝廷主持祠祀时的情形,虽不提情感却意味深长。16.诗中的“春日”,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综艺节目中,有嘉宾效仿《兰亭集序》所描述的“ , ”分别坐在小河两侧,取用流水中飘过的盘中食物和酒水。(2)外出两年回家的小李,在动车上不停地看站点、倒计时,这一刻他理解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那种归心似箭的感受。(3)古诗词中有很多借鸟鸣声衬托环境空寂或内心愁思的句子,如“ ”再如“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植物向光生长,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向光性是指植物的生长受光源的方向影响的特性。最早研究向光性的是大名鼎鼎的达尔文,他在1880年根据实验提出,幼苗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会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使得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会向光弯曲。40多年后,①荷兰科学家温特的实验证实了达尔文所提的“影响”其实来自一种化学物质,②它的不均匀分布引起了弯曲生长的植物。③这种物质因为能促进生长,科学家给它命名为“生长素”。④后来,科学家又陆陆续续地发现了很多结构、功能相似的物质,⑤都将其归于生长素类。因此,现在所说的生长素并非一种物质。学界普遍认为,单倒光使向光侧的生长素横向转移到背光侧,导致背光侧生长得更快。通过显微镜进一步观察,人们发现背光侧细胞比向光侧细胞明显地纵向伸长,也就是生长素促进细胞纵向伸长,如同操场弯道的外侧要比内侧长一样。茎的向光生长便于获得更多的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这样才能让植物生长得更好——这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值得一提的是向日葵的向光性。有些人观察了向日葵之后感觉被骗了,花盘一天从早到晚也没动过!其实,向日葵只有嫩茎和还未完全盛开的小花盘是能够随着太阳转动的。植物学家测量过,向日葵花盘的指向落后太阳几十分钟。花盘一旦盛开后,就不再转动,而且基本上会朝着东南方向。为什么向日葵最后要面向东南方 这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向日葵的花粉怕高温,如果温度过高,就会被酌伤。因此,花盘偏向东方即可以避免正午阳光的直射,又可以一大早就接收阳光,及时烘干夜晚留下的露水,不容易发霉,也能使花盘成为温暖的小窝,吸引昆虫来受粉。18.材料第一段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19.下列句子中的“通过”与第二段加点的“通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这位代表在会议上的提案,最终以四分之三的多数票获得通过。B.通过这条小路就到了迎春园的台阶,这里没人清扫,但保持得很干净。C.网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登录中国天气WAP版,查看各地天气资讯。D.这个问题要通过群众,才能做出最终决定,只有几个人的认可是不合理的。20.材料最后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修改。(2分)21.请根据材料第一段和第二段,将下面的流程图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12字。(4分)22.文中提到“有些人观察了向日葵之后感觉被骗了”,请以向日葵的口吻为自己辩解。要求:简明得体,合乎逻辑;不超过100字。(6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古人倡导吃“苦中苦”,强调“梅花香自苦寒来”。在科技进步和物质丰裕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定义和面对吃苦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阅读(71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D(“爱上该事物”错)2.(3分)B(应为“主要价值”)3.(3分)C(A、B、D项都侧重内容或思想)4.(4分)①反证法(或假设论证)。先假设“理智是文学的特质”,接着以没有理智特质却是文艺作品的《西游记》和喜剧作品等为例,证明假设不成立,从而证明了原观点;②对比论证。将哲学、科学等与文学的价值进行对比,论证对文学而言理智不是最紧要的。(每条2分)5.(6分)示例一:《药》塑造了康大叔这一帮凶形象。康大叔参与了杀害革命者夏瑜的罪恶,以卖人血馒头谋利,毫不知耻,更不知罪;他公开宣扬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合理,表现出狠毒、贪婪的反动本质。(3分)作者满怀憎恶的感情,集中刻画了他蛮横的形象和卑劣的灵魂,表达了对残忍、贪婪的封建爪牙的强烈批判,这种批判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情感”。(3分)示例二:《四世同堂》塑造了冠晓荷这一汉奸形象。冠晓荷没有正当职业,趋炎附势,在抗战中主动投靠日本人,出卖爱国诗人钱墨吟,将侵略者视为“新政府”;在担任胡同里长一职时,和妻子大赤包一起欺辱损害同胞,卖女求荣。(3分)作者借此痛斥了抗日战争时期卖国求荣、奸猾无耻的反动汉奸,表达对汉奸群体的强烈愤恨和无情批判,这种批判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情感”。(3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C(A“‘我’登上河灯的现实场景”错,B“对自由的渴望”错,D“前者侧重介绍三种民俗厚重的历史感”错)7.(3分)D(“对古代战争的厌恶”错)8.(4分)①孩子们每天上学经过门楼子都能看到门楼神兽,表明他们从小就接受了“勿贪腐、保清廉”的警示,体现大梁江村独特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传承;②与前文写少年成人礼相呼应,丰富文章内容,凸显了传统文化对人格塑造的重要意义。(每点2分)9.(6分)“烟火井陉”一是指春节期间井陉的传统社火,如河灯祈愿、打铁花、九曲黄河灯阵等,展现璀璨绽放的烟火特色;(2分)二是指井陉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等,如大梁江村成人礼、九曲黄河阵的历史传说,体现人文精神的传承与智慧的延续。(2分)以上内容寄寓了对乡土年节的情感记忆,以及井陉作为千年古县在民间烟火中延续的中华文脉,彰显文化生命力。(2分)(三)阅读I(本题共5小题,21分)10.(3分)BDE11.(3分)A(“舅夺母志”的“夺”,强行改变)12.(3分)C(出售园圃蔬菜获利的做法是旧例,并非曾巩所为)13.(8分)(1)(4分)曾巩请他吃喝,送他衣帽,借给他车马随从,用车装载悬赏的金帛跟随他,在四方示众夸耀。(2)(4分)(曾巩)在府庭授给委任状,拒绝私人谢礼,来杜绝身边人借机索求的弊端。14.(4分)①预见常平仓粮食不足,百姓购粮不便,准许富户以略高价售粮,让饥民能就近买粮;②预先考虑到灾后的农事问题,借种子给百姓,让他们秋后偿还,不荒废农事。(每点2分)(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B(“表明回乡品尝佳肴的迫切”错)16.(6分)①以春日为主线领起全诗,一场春日的聚会引发诗人复杂的情感;(2分)②以乐景衬哀情,春日的美味触发了诗人的故园之思,突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怅惘和孤寂;(2分)③今昔对照,春日引起诗人对主持朝廷祭祀的回忆,由公务繁忙到如今赋闲的巨大落差,表达了内心的失落。(2分)(五)名句名篇填空(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1)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3)隔叶黄鹂空好音又闻子规啼夜月杜鹃啼血猿哀鸣 时鸣春涧中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18.(4分)②改为:它的不均匀分布引起了植物的弯曲生长。③改为:因为这种物质能促进生长。(或:被科学家命名为“生长素”)19.(3分)C20.(2分)“酌”改为“灼”;“即”改为“既”;“受”改为“授”。21.(4分)①生长素横向转移到背光侧②背光侧细胞纵向伸长(每处2分)22.(6分)朋友,我可没骗你啊。(1分)没盛开时,我的嫩茎和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2分)等盛开后,为了保护花粉、吸引昆虫,我的花盘就固定朝向东南方了。(2分)我“向日”是分阶段的,我是用自己的方式适应环境呢。(1分)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