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1章 勾股定理3 勾股定理的应用导入新课1.如图①,小华将升旗的绳子拉到旗杆底端,绳子末端刚好接触到地面,然后将绳子末端拉到距离旗杆8 m处,发现此时绳子末端距离地面2 m,则旗杆的高度为多少米?2.如图②是学校的旗杆示意图,旗杆上的绳子垂到了地面,并多出一段,现在老师想知道旗杆的高度,你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吗?说出你的设计方案.探究新知【探究1】直角三角形的判定装修工人李叔叔想检测某块装修用砖(如图)的边AD 和边 BC 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 AB.(1)如果李叔叔随身只带了卷尺,那么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2)李叔叔量得边AD长是30 cm,边AB长是40 cm,点B,D之间的距离是50 cm.边AD垂直于边AB吗?(3)如果李叔叔随身只带了一个长度为20 cm的刻度尺,那么他能检验边AD是否垂直于边AB吗?用卷尺分别测量 AD,DB,AB 的长,若 AD2 + AB2=DB2,则 ∠A=90°,即AD⊥AB.(1)如果李叔叔随身只带了卷尺,那么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AD2 + AB2=302 + 402=2500,DB2=502=2500∴∠A=90°,即AD⊥AB.所以边 AD 垂直于边 AB(2)李叔叔量得边AD长是30 cm,边AB长是40 cm,点B,D之间的距离是50 cm.边AD垂直于边AB吗?ABCDABCD能检验.在 AD 上从 A 点量取 12 cm得点 E,在 AB 上从 A 点量取 16 cm 得点 F.因为 12 + 16 = 20 ,用刻度尺测 EF 长度,若 EF = 20 cm,根据勾股定理逆定理,AD⊥AB;若 EF≠20 cm,则 AD 不垂直 AB.(3) 如果李叔叔随身只带了一个长度为 20 cm 的刻度尺,那么他能检验边 AD 是否垂直于边 AB 吗 EF案例分析用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折叠,你能发现折叠前后两部分图形有什么关系吗?说明理由.如图,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 AC = 5 cm,BC = 10 cm,将△ABC 折叠,使得 B 与 A 重合,折痕为 DE,你能求出 CD 的长吗?ACBED分析:(1) 本题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510ACBED(3)观察 CD 在哪一个三角形中?你能表示出这个三角形的每一条边吗?(2)本题将△ABC 折叠,使得 B 与 A 重合,折痕为 DE,可得到什么?依据是什么?AD = BD;依据:折叠的性质.5CD 在Rt△ACD 中;x10-x10-x可设 CD = x,则 AD = 10 - x.10ACBED5x10-x10-x10解:设 CD = x cm,则 DB = (10 - x) cm,由题意,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 AD = BD = 10 - x, 且 AC = 5.在Rt△ACD 中,由勾股定理得,AD = AC + CD ,(10 - x) = 5 + x ,解得 x = .则 CD = .【探究2】勾股定理的应用如图,正方形纸片 ABCD 的边长为 8 cm,点 E 是边 AD 的中点,将这个正方形纸片翻折,使点 C 落到点 E 处,折痕交边 AB 于点 G,交边 CD 于点 F. 你能求出 DF 的长吗 解:设DF长x cm,则EF长为(8-x) cm,∵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8 cm,点E为AD中点,∴ED=AD=4 cm.在Rt△DEF中,由勾股定理,得DE2+DF2=EF2,即42+x2=(8-x)2,解得x=3.∴DF的长为3 cm.你能利用以下折叠图形,借助勾股定理,设计一个有关折叠的计算问题么?试一试1. 如图是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纸片,两直角边 AC = 6 cm,BC = 8 cm,将△ABC 折叠,使点 B 与点 A 重合,折痕为 DE,则 BE 的长为( )A. 4 cm B. 5 cmC. 6 cm D. 10 cmB练一练总 结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折叠问题的一般步骤:①标已知,设未知;②利用折叠,找相等;③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④解方程,得解.应用举例【例1】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 (选自《九章算术》)题目大意: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丈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图)。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那么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是多少 解:设水池的水深 OA 为 x 尺,则芦苇的长度 OB 为 (x + 1) 尺.由于芦苇位于水池中央,所以 AC为 5 尺.在Rt△OAC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C2 + OA2 = OC2,即 52 + x2 = (x + 1)2.解得 x = 12.12 + 1 = 13.因此,水池的深度是 12 尺,芦苇的长度是 13 尺.【例2】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 km/h的速度向正东行走,1 h后乙出发,他以5 km/h的速度向正北行走.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解:如图,已知A是甲、乙的出发点,10:00甲到达B点,乙到达C点,则AB=2×6=12(km),AC=1×5=5(km).在Rt△ABC中,BC2=AC2+AB2=52+122=169=132.∴BC=13 km.故甲、乙两人相距13 km.随堂练习1. 强大的台风使得一根旗杆在离地面5m处折断倒下,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12m处,旗杆折断之前的高度是( D )A. 12m B. 13mC. 17m D. 18mD2. 如图,某同学在做物理实验时,将一支细玻璃棒斜放入一只盛满水的烧杯中,已知烧杯高8cm,玻璃棒被水淹没部分长10cm,则这只烧杯的底面直径是( D )A. 9cm B. 8cmC. 7cm D. 6cmD3.小雨用竹竿扎了一个长40 cm、宽30 cm的长方形框架,由于四边形容易变形,需要用一根竹竿作斜拉杆将四边形定形,则斜拉杆最短需____cm.504.如图,有两棵树,一棵高13 m,另一棵高8 m,两树相距12 m,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顶飞到另一棵树的树顶,至少飞了____m.135. 如图,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是_____cm2.64 6. 如图,要在两幢楼房的房顶A,B间拉一根光缆线(按线段计算),则至少需要光缆线____m.10 7.如图,阴影部分的半圆的面积是多少?(π取3.14)解:62+82=100=102,∴半圆的直径为10.π×≈39.25.课堂小结勾股定理的应用立体图形中两点之间的最短路程问题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问题教材P14~15习题1.3中的T1、T2、T3.作业布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