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章《光现象》实验专题分类----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一、光的反射(本大题共12小题)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器材有:激光笔、平面镜、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可沿中缝折叠)、白板。(1)如图甲所示,将一束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它的反射光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保持光在平面镜上的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光与平面镜的夹角,则光屏上的光斑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2)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①平面镜水平放置,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为了显示入射光路,应使一束光 纸板A,射向镜面上的O点,将纸板B绕接缝向前或向后翻折,当纸板B和纸板A在 时,纸板B上能呈现反射光束;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由此可知: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实验序号 入射角 反射角① 30° 30°② 45° 45°③ 60° 60°③用另一束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面,观察到反射后的光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的方向射出,这表明: ;(3)利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让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在入射点O放置白板并调整位置,发现白板只在某一位置能同时呈现入射光和反射光,测得此时白板与镜面夹角为 ,实验表明: 。2.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实验中:实验次数 1 2 3入射角i 30° 45° 60°反射角r 30° 45° 60°(1)如图甲所示,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入射到O点,观察反射光,实验中,从不同方向都能在纸板F上看到反射光,是因为光在纸板F上发生了 反射;(2)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在表格中,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 ;(3)将纸板F按照图乙所示的方式偏折,则在纸板F上看不到反射光,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 。3.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水平放置平面镜,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 、 两部分组成,可以绕 翻折。(1) 实验时,把纸板 垂直放在平面镜上,入射光线 的法线是 ,光线 的入射角大小是 度。(2) 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应进行的操作是 。A.改变纸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 B.沿 向后转动纸板C.沿 向后转动纸板 D.改变入射角的大小(3) 将一束光贴着纸板 沿 射到镜面上 点,纸板 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 ,接着将纸板 绕 向后翻折,则纸板 上 (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内 (填“同一平面”或“不同平面”)。(4) 若让另一束光沿 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将沿 方向射出。该实验现象说明 。A.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B.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4.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入射角 30° 40° 60°反射角 30° 40° 60°(1)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___________反射;(2)若将B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B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___________(“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3)如果让光线逆着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_____;(4)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A.沿前后转动板A B.沿前后转动板BC.改变光线与的夹角 D.改变光线与的夹角(5)表中记录了光做以不同角度入射时对应的反射角,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反射角___________入射角(用汉字填写这两个角的大小关系)。5.“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标有刻度(图中为画出)的白色纸板ABCD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1)实验前,应将纸板 (选填“水平”或“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2)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绕入射点O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 (选填“顺”或“逆”)时针方向转动: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垂直时,反射角的大小为 ;(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时发射光线 (选题“存在”或“不存在”);(4)在图甲中,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相后倾斜,此时反射光线___________。A.仍在纸板上呈现 B.被纸板挡住 C.在纸板前方6.小兴在实验室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1)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将附有量角器的半圆形白纸板竖立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贴着纸板分别沿AO、BO、CO方向入射,在纸板上观察到的光路如图所示,图中ON垂直于平面镜。则光沿AO方向射向平面镜时,沿 (选填“OA'”“OB'”或“OC'”)方向射出,光沿CO方向射向平面镜时的入射角是 度;(2)小兴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观察相应的反射角的变化,记录了入射角和相应的反射角的数据如表所示。入射角/度 20 30 40 50 60 70反射角/度 20 30 40 50 60 70①小兴探究问题的自变量是 ;②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7.小阳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放在水平台面上,其中圆柱形烟雾室可以通过旋转底座水平转动,可调节的激光笔 发出的绿光始终斜射向 点,并发生反射,激光笔 发出的红光始终过平面镜上的 点与平面镜垂直。图1图2图3(1) 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图2所示的现象。为了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小阳的进一步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 。(2)为了得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准确的位置关系,小阳利用图3所示实验装置,不断调整激光笔的位置,将每次入射角 与反射角 的角度记录在表格中。/度 0 15 30 45 60 75/度 0 15 30 45 60 75分析表格中数据,归纳得出 :。(3) 在图1所示实验中,如果用一束红光逆着绿光反射的方向射到镜面,则它被反射后就会逆着原来绿光入射的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 。8.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先把一个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一个可折叠的半圆形的屏(由两个大小相同的扇形E,F连接而成,用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竖直安装在平面镜上,屏上的竖直线ON为屏F可绕其转动的轴线。(1)如图甲所示,一束光贴着屏E沿AO射到O点,经镜面反射后的光沿屏F上OB射出;如图乙所示,若以ON(法线)为轴,将屏F向后转动,发现在屏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平面内;(2)已知入射光线AO与ON(法线)之间的夹角为50°,则反射角为 °;(3)在图甲中,若让一束光贴着屏沿BO射到O点,则发现反射光线将沿OA射出,这个现象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9.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A板沿E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B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F。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 (选填“镜面”“漫”)反射;(2)请在图中纸板B上画出该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3)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10.如图为某实验小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A、B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而且B板可绕ON转动。(1)如图甲所示,使纸板与水平桌面上的平面镜 ;(2)在图乙中,将纸板B沿PQ剪开,把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B上观察到下半部分有反射光线,上半部分无反射光线的现象表明 ;(3)博雅同学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丙:先用加湿器使实验空间充满雾气,将平面镜放在一个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在柱M上固定一红色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打开固定的绿色激光笔,使绿色激光射向O点。该同学水平方向缓缓转动圆台,他认为当我们观察到 的现象时,可判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11.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1)实验中,让光贴着白纸板的目的是 ,光在白板上发生了 反射。(2)小李让一束光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OF,然后将纸板绕ON向后折,如图乙所示,此时在NOF面上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是 (选填“存在”或“不存在”)的。(3)为了进一步确定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小李将纸板沿PQ剪开,将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丙所示,发现在纸板右侧的 (选填“上部”或“下部”)会看到反射光线。此现象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12.实验环境的选择: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使实验现象更明显。3.纸板与镜面的放置要求:平面镜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纸板竖直放置在镜面上。4.三线共面的探究方法:将右侧纸板向前或向后折,观察在右侧纸板上能否看到反射光。5.光路可逆的探究方法:让入射光逆着原反射光的方向入射,观察纸板上反射光是否与原入射光的径迹重合。2.[中]如图,小凯在水平鼓面上固定了一块平面镜,用固定位置的激光笔照射平面镜,此时小凯观察到墙壁上出现了一个小光斑。(1)画出经过平面镜的反射光线,确定墙壁上光斑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 。(2)小凯从多个角度都能观察到墙壁上的光斑,说明了光在墙壁上发生了 (填“镜面”或“漫”)反射。(3)轻压图中平面镜左侧的鼓面,墙壁上的光斑位置 (填“上移”“不变”或“下移”)。(4)当用力敲击鼓面使鼓发声时,可以看到墙上的光斑在跳动,通过光斑的跳动证明了 。(5)实验时在敲击鼓面力度相同的情况下,要让光斑跳动幅度变大些,你的做法是 。二、平面镜成像(本大题共15小题)13.如图甲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5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芳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 (填“M”或“N”)侧观察蜡烛M经玻璃板所成的像;(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5)使点燃的蜡烛在某一个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一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 ,理由: ;为证实上述有关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项措施 ;A.保持M、N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14.五代时期的《化书》中,记载了照镜子时“影与形无异”的现象。小明利用方格纸、玻璃板、相同的棋子A和B等器材,设计了图甲所示的实验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 。(2)在玻璃板前放一个棋子A,把与棋子A相同的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并移动,直至棋子B与A的像完全重合,为了使成的像更清晰,应用手电筒对着棋子 (选填“A”或“B”)照射。(3)移去棋子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个光屏,按照图甲中 (选填“①”“②”或“③”)的方式观察光屏,若光屏上看不到棋子A的像,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4)改变棋子A的位置,分别进行三次实验得到了三组物、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5)若将玻璃板向前倾斜(如图丙),则棋子A的像会向 (选填“上”或“下”)移。(6)小华与其他同学交流评估时,小明提出用发光的字母灯来进行实验会更好,理由是 。若字母灯有“F”“O”“T”三种形状,则选择“ ”形状的字母灯进行实验最好。15.如图1所示,小杜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步骤如下: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只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在白纸上记下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实验中蜡烛B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被点燃;(2)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应 (选填“直接”或“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虚像”或“实像”);(3)小杜为了更好地研究像与物的大小、位置关系,采用了彩色LED光源进行实验,你认为图2中字母形状的光源,可以完成该实验的有 个;(4)小杜看到自己的手表与同桌的手表相同,于是突发奇想将两块手表替代蜡烛A、B,正立于玻璃板两侧(如图3所示),此时手表A的指针指在9点整,那么手表B的指针应调至 点才能与手表A指针的像完全重合;若将玻璃板绕着MN顺时针旋转45°(如图4所示),则手表B的指针应调至 点才能与手表A指针的像完全重合。16.小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1)小黄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2)实验过程中,他把蜡烛A放在距玻璃板30cm处,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A的距离是 cm。实验中小黄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也不能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可能的原因是 。(3)实验过程中小黄应在玻璃板 (填“前面”或“后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 (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4)在实验过程中,小黄拿一支外形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或“理想实验法”)(5)若向左倾斜玻璃板,如图乙所示,蜡烛A的像将 移动。(填“向左”“向右”“向上”“向下”或“不”)17.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1)实验器材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为了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将另一支 (选填“未点燃”或“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慢慢移动,直至B蜡烛看上去好像也被点燃一样;(3)移去蜡烛B,在原来B蜡烛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不能出现烛焰的像,则可以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18.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1) 装置如图甲所示。现有茶色玻璃板和透明玻璃板,实验时应选择 来代替平面镜。实验时,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 ;测量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 。(2)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B.如果将蜡烛 向玻璃板靠近,蜡烛 的像会变大C.移去蜡烛 ,并在原蜡烛 的位置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能得到蜡烛的像D.移动蜡烛 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3) 在实验中如果把玻璃板向右倾斜,如图乙所示,观察到蜡烛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 (填“1”或“2”)处。19.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阳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1) 将一张白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垂直放置在纸面上。沿玻璃板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玻璃板的位置。将一支点燃的蜡烛 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利用 (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 在玻璃板后面寻找并记下蜡烛 的像的位置。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蜡烛 应与蜡烛 大小 。(2) 移动点燃的蜡烛 ,再做两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将白纸沿着放置玻璃板的直线折叠,发现点 和 、 和 、 和 基本重合,说明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3) 小阳取走蜡烛 ,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没有像,这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 (填“实”或“虚”)像。20.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 在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原因是 ,玻璃板放置时应与纸板 ;手指放在蜡烛 (填“ ”或“ ”)的烛芯顶部不会被烧痛。(2) 在实验过程中,蜡烛 逐渐变短,则 的像 (填“变长”“变短”或“不变”)。(3) 实验中在确定蜡烛 和蜡烛 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填字母)。.直接观察玻璃板后蜡烛.在玻璃板前蜡烛 这一侧不同的位置.直接观察光屏在判断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移走蜡烛 ,在其像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后,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填上述选项的字母)。21.小张同学自备器材,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其情形如图所示,他先把一块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1)小张同学在做探究实验时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_____。(2)他选择的蜡烛B与蜡烛A的大小、外形完全一样是为了_____。(3)如果把蜡烛A向镜面移动一段距离,又移动蜡烛B去与蜡烛A的像比较,会发现蜡烛A像的大小_____(选项“变大”、“变小”或“不变”)。(4)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_____承接到像(选项“会”或“不会”),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像。(选填“虚”或“实”)22.小伟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选择了需要的器材,并在水平桌面上组装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小伟在实验中选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 ;(2)点燃蜡烛甲,将未点燃的蜡烛乙放在玻璃板另一侧,此时小伟的眼睛应在玻璃板放有蜡烛 (选填“甲”或“乙”)的一侧观察。移动蜡烛乙使之与蜡烛甲的像重合,在白纸上记录两支蜡烛的位置;然后移去蜡烛乙,并在此位置竖直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会”或“不会”)出现蜡烛甲的像;(3)同桌的小明在实验时,无论怎样调节蜡烛乙的位置,都无法使之与蜡烛甲的像重合,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合理即可)。23.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一根完全相同的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所成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如果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在玻璃板 (选填“前”或“后”)观察光屏,光屏上没有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3)如图乙所示,玻璃板原来沿直线BC竖直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θ(θ<90°)后,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A1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θ= °;(4)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A的像,小金只将甲图中薄平板玻璃向右平移,则蜡烛A的像的位置 (选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不变”)。24.小海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以下是小海设计的实验方案,请帮他填写完整。①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桌面上,玻璃板竖直放置在纸上。将蜡烛点燃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的像。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是便于观察像的 。②将与完全相同且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面与的像重合,比较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这里采用的探究方法是 (填“等效替代法”或“控制变量法”)。③在白纸上描出蜡烛、和玻璃板的位置,用刻度尺量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2)实验中,蜡烛靠近玻璃板时,蜡烛需 (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才能与像重合。(3)实验证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写出一点即可)。25.如图所示,是小伟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1)实验中,小伟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玻璃板越 现象越明显(填“厚”“薄”);(2)实验中,小伟选择了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点燃蜡烛A并在玻璃板后面移动 (选填“已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多次移动蜡烛A的位置,发现蜡烛B都能跟蜡烛A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 相同;(3)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6.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装置。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一支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移动点燃的蜡烛,多做几次实验。(1)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要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原因是玻璃板能成像,而且 (只填字母代号)。A.透过玻璃板可以看见后面的蜡烛B.玻璃板比平面镜成像更清晰C.蜡烛经玻璃板可成实像D.玻璃板只透光不反射光(2)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目的是 。(3)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光屏承接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4)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某同学无论怎样调节蜡烛B,发现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5)实验中,如果把蜡烛A远离平面镜,看到的像会 (选填“远离”或“靠近”),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27.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纸,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1)该实验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2)该实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从而确定 ,此时成像的清晰度比日常使用的平面镜 (选填“好一些”或“差一些”);(3)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4)解决以上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此时若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则像将 (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移动,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实验中,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撤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与玻璃板平行的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显示蜡烛A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6)如图是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接着就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 ,再分别测量 的距离,判断像与物是否关于平面镜对称。三、光的折射(本大题共2小题)28.小聪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光具盘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实验中,光具盘除了能读出入射角和折射角大小外,还具有显示光路的作用,小聪将多次实验的数据记录在了表格中。入射角折射角(1)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写出一条即可)(2) 当光以 的入射角从空气中射入玻璃中时,其折射角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 当光以 的入射角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其折射角等于 。29.小明同学探究光从空气射入不同介质发生折射时的一些规律,他将一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发生折射的实验数据记录于下表: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入射角i 0° 10° 20° 30° 40° 50° 60°水中折射角β 0° 7.9° 15.4° 21.5° 26.3° 33.5° 40.8°(1)分析第1次的实验数据,结论是 ;(2)分析第2次至第7次的某次实验数据,结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3)分析第2次至第7次的实验数据的变化,结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 、 。四、光的色散(本大题共1小题)30.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声光综合实践活动。(1)如图甲将红、绿、 三种色光照白纸上,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2)如图乙通过三个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应满足的条件是眼睛、三个小孔和烛在 ,此时看见的 (是/不是)蜡烛通过小孔成的像:(3)如图丙所示是用易拉罐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时,人的眼睛对着 (膜/孔)进行观察,此时看到的像是 的;(正立/倒立)(4)如图丁所示张老师制作了一个声音炮。将塑料膜鲡紧扎在圆桶桶口,在桶底开一圆孔,在距离圆孔大约2m的地方叠放一些空纸杯子。用手迅速拍打塑料膜,发现纸杯被振落。此实验表明:声波能传递 (信息/能量)。参考答案【知识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答案】(1)下 (2)紧贴;同一平面内;相等;光路是可逆的 (3)9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详解】(1)保持光在平面镜上的入射点不变,减小与平面镜的夹角,即入射角增大,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也远离法线,故反射光线在光屏上的光斑向下移动。(2)①由漫反射知道,为了显示入射光路,应使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镜面上的O点;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当纸板B绕接缝ON向前或向后翻折时,只有纸板B和纸板A在同一平面内时,纸板B上才能呈现反射光束;②由表格中的实验数据知道,反射角等于入射角;③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面上,那么它被反射后就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的方向射出,这个现象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即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由于法线不在纸板平面内,则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只有白板与镜面的位置关系是垂直关系时,即白板与镜面成90°角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知识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2.【答案】(1)漫;(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同一平面内【详解】(1)纸板表面是粗糙的,光贴着纸板照射时,会在纸板表面发生漫反射,这样从不同方向都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2)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每组数据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但需要注意的是反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的,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3)纸板F按照图乙所示的方式向后偏折,纸板F此时与纸板E不在同一平面内,在纸板F上看不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没有随着纸板F偏折,反射光的位置并没有移动,还在如图甲所在的位置,因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 同一平面内。【知识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3.【答案】;40;D;不能;同一平面;B【解析】(1)法线与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且法线垂直于反射面,故入射光线 的法线是 。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由图可知,入射角大小为 。(2)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应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记录每次反射角的大小,对比每次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得出实验结论,故 不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故选 。(3)将纸板 绕 向后翻折,反射光线的位置并不会随之发生改变,纸板 上不能显示出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4)若让另一束光沿 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将沿 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并不能说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 不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故选 。【知识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4.【答案】 漫 在 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D 等于【详解】(1)[1]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而进入我们的眼里。(2)[2]将B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两块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在纸板B上就无法呈现出反射光线了,因此这个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3)[3]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光可以沿着原光路返回,这说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4)[4]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先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然后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改变入射角大小,再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与前一次实验量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即可发现反射角和入射角关系,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5)[5]由表中数据可知,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的度数与入射角度数相等,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知识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5.【答案】(1)竖直 (2)顺;0° (3)存在 (4)C【详解】(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使用纸板是为了显示光路,故应将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2)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反射角随入射角增大而增大,故入射光绕入射点O逆时针方向转动,入射角增大,则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反射光束顺时针转动;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垂直时,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0°,即入射角是0°,故反射角也为0°。(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故反射光线存在。(4)在图甲中,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而法线始终垂直于平面镜,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所在的平面也垂直于平面镜,所以可知反射光束在纸板前方。【知识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6.【答案】(1)OA';40(2)入射角;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详解】(1)光的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关于法线对称,因此沿OA'方向射出。光沿CO方向射向平面镜时的入射角是(2)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需要多次改变入射的角度,即入射角,因此入射角是自变量。根据表格数据等等,可得结论为: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知识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7.【答案】(1)沿水平方向缓慢转动旋转底座,直到看到绿光和红光看起来重合(2)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光路是可逆的【解析】(1)为了证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接下来应沿水平方向缓慢转动旋转底座,直到看到绿光和红光看起来重合。(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如果让一束红光逆着绿光反射的方向射到镜面,这时的入射角为原来的反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时的反射角为原来的入射角,所以会发现光线逆着原来绿光入射的方向射出,也就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8.【答案】(1)同一;(2)50;(3)可逆【详解】(1)若以轴线ON(法线)为轴,在水平面内将屏F向后转动,这时在屏F上不能观察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由于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所以当入射光AO与ON(法线)之间的夹角为50°时,入射角为50°,所以反射角也为50°。(3)在图甲中,若使一束光贴着屏沿BO射到O点,反射光线将沿OA射出,刚好与原来的方向相反,这个现象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9.【答案】(1)漫;(2);(3)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详解】(1)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使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进入人的眼睛。(2)如图,入射角为4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为40°,据此在法线右侧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如图所示:(3)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即当入射光线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会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0.【答案】(1)垂直;(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一条光线【详解】(1)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由于法线与镜面垂直,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当光贴着纸板沿EO入射时,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所以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时,要保持与镜面垂直。(2)将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乙所示,发现在纸板B的下半部分有反射光线,上半部分无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沿水平方向缓慢转动圆台,当我们观察到入射绿光、入射红光和反射绿光看起来重合时,即只能观察到一条光线时,可根据光的传播路径来判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知识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1.【答案】(1)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漫(2)存在(3)下部;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详解】(1)让光贴着白板的目的是为了准确观察和记录光的路径。白色硬纸板的表面是粗糙的,让光线发生漫反射,以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够观察到光线。(2)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将纸板面绕轴ON向后折,在NOF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但此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此时反射光线仍然存在。(3)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将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丙所示,发现在纸板右侧的下部会看到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知识点】光的反射12.【答案】(1) 见解析图(2) 漫(3) 上移(4)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5) 增大鼓与墙壁间的距离(合理即可)【解析】(1) 首先通过入射点作镜面的垂线,即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反射光线与墙壁的交点即为光斑位置,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反射角 ,如图所示;(2) 小凯从多个角度都能观察到墙壁上的光斑,这说明墙壁上的反射光射向四面八方,即发生了漫反射;(3) 轻压图中平面镜左侧的鼓面,平面镜逆时针转动,此时的入射角会变小,反射角也会变小,则反射光线会靠近法线,所以反射光线会逆时针转动,即墙壁上的光斑位置上移;(4) 鼓发声时,鼓面振动带动平面镜振动,所以光斑的位置会上下移动,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5) 鼓发声时,平面镜也振动,光斑会上下移动,增大鼓与墙壁间的距离,墙上光斑跳动幅度会变大(合理即可)。【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13.【答案】(1)确定像的位置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M (4)玻璃板比较厚,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都会形成像 (5)不合理;实验次数太少、不具有普遍性;B【详解】(1)透明玻璃板可以透过光线,这样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像和物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的大小相等。(3)由于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所以应该在M侧观察蜡烛经玻璃板所成的像。(4)出现两个像,说明出面了两个反射面,这是由于玻璃板比较厚,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都会形成像。(5)仅做一次实验,就得出实验结果,其结果具有偶然性,所以为了避免偶然性,应该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14.【答案】(1)像的位置(2)A(3)②(4)相等(5)上(6)成像更清晰;F【详解】(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因为玻璃板既能反射光线成像,又能透过光线看到玻璃板后面的物体,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棋子A本身不发光,这样通过玻璃板成的像不是很清晰,用手电筒对着棋子A照射,这样棋子A会反射更多的光,成的像更清晰。(3)判断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应该直接观察光屏,看光屏上是否有像,所以应按照②的方式直接观察光屏。(4)如图乙,每次实验的像点和对应的物点到平面镜的格数都相等,可总结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5)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若将玻璃板向前倾斜,则棋子A的像会向上移。(6)发光的物体,亮度高,成像清晰,便于观察。用“O”时,像和物左右、上下的正反关系都不能比较;“T”只能比较上下的倒正关系。字母“F”可以同时比较像和物左右、上下的倒正关系。故选择“F”。【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15.【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不需要 (2)直接;虚像 (3)3 (4)3;3【详解】(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既可以成像,又能够看到替代像的蜡烛B,从而确定了像的位置;实验中蜡烛B是替代蜡烛A的像,是A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逆着反射光线看到蜡烛A的像,蜡烛B不需要反射成像,故不需要被点燃。(2)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需要直接看光屏,看光屏上是否能够承接到虚像,从而判断平面镜成像的虚实;由于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故成的是虚像。(3)研究像与物的大小、位置关系,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左右相反,故需要找出左右不对称的图像,就可以研究像与物体的大小、位置关系,故C、Q、P都可以完成实验,一共有3个光源可以完成实验。(4)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左右相反,此时手表A的指针指在9点整,那么手表B的指针应调至3点整才能与手表A指针的像完全重合。将玻璃板绕着MN顺时针旋转45°,像与物依然关于平面镜对称,手表A的指针指在9点整,故手表B的指针应调至3点整才能与手表A指针的像完全重合。【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16.【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60;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 (3)前面;反射 (4)等效替代法 (5)向上【详解】(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黄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既能成像,又能透过玻璃板看到玻璃板后面的物体,从而确定像的位置。这是因为平面镜无法透过看到后面的物体,而玻璃板则可以。(2)实验过程中,小黄把蜡烛A放在距玻璃板30cm处。由于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A的距离是,实验中小黄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也不能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放置,导致像与物不在同一水平面上。(3)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因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眼睛应该在镜前才能观察到蜡烛A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4)在实验过程中,小黄拿一支外形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是等效替代法。因为用蜡烛B替代了蜡烛A的像,从而证明了像与物的大小相等。(5)若向左倾斜玻璃板,由于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所以蜡烛A的像将会向上移动。【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17.【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未点燃;(3)虚像;(4)不变【详解】(1)实验器材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因为玻璃板具有透光性,既能反射光,又能透过光,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又能看到另一侧的蜡烛B。(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慢慢移动,直至B蜡烛看上去好像也被点燃一样,如果蜡烛B点燃,则蜡烛A的像看不清晰。(3)在光屏上不能出现烛焰的像,说明像不是实际光线形成的,所以得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与距离无关,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像的大小不变。【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18.【答案】茶色玻璃板;大小关系;相等;A;1【解析】(1)茶色玻璃板对光的反射能力比透明玻璃板强,用茶色玻璃板成的像比较明亮清晰。选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测量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是为了研究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2)在较暗的环境中,点燃的蜡烛成的像与环境的亮暗有明显的差别,易于观察,故 正确;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如果将蜡烛 向玻璃板靠近,蜡烛 的像大小不会改变,故 错误;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在光屏上呈现出来,故 错误;移动蜡烛 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研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使结论具有普遍性,故 错误。故选 。(3)因为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故此时像应该在1位置。【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19.【答案】未点燃;相等;相等;虚【解析】(1)若蜡烛 被点燃,则无法看清蜡烛 的像,故应用未点燃的蜡烛 ;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蜡烛 应与蜡烛 大小相等。(2)点 和 、 和 、 和 基本重合,说明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光屏上没有像,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20.【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垂直 ;(2)变短;(3) 【解析】(1)实验中使用透明玻璃板可以使眼睛在蜡烛 一侧能看到蜡烛 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蜡烛 的另一个蜡烛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为了使物体和像能重合,玻璃板应与纸板垂直;手指放在蜡烛 的烛芯顶部不会被烧痛,因为蜡烛 烛芯顶部的火焰是蜡烛 烛芯顶部火焰的像。(2)由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的大小取决于物的大小,所以,当蜡烛 变短时, 的像也将变短。(3)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眼睛要在蜡烛 一侧观察蜡烛 与蜡烛 的像是否重合;光屏只能承接到实像,判断是实像还是虚像时,眼睛要直接观察光屏。【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21.【答案】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不变 不会 虚【详解】(1)[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2)[2]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他选择的蜡烛B与蜡烛A的大小、外形完全一样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3)[3]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体等大,与物距大小无关,所以如果把蜡烛A向镜面移动一段距离,又移动蜡烛B去与蜡烛A的像比较,会发现蜡烛A像的大小不变。(4)[4][5]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会承接到像,从而验证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22.【答案】(1)确定像的位置 (2)甲;不会 (3)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详解】(1)在实验中选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因为玻璃可以起到成像的作用;由于它可以透光,还可以看到玻璃板后的物体,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平面镜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反射光线在玻璃板前,此时小伟的眼睛应在玻璃板放有蜡烛甲的一侧观察。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移去蜡烛乙,并在此位置竖直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会出现蜡烛甲的像。(3)在实验时,无论怎样调节蜡烛乙的位置,都无法使之与蜡烛甲的像重合,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成的像偏上或偏下,无法与在桌面上移动的蜡烛乙重合。【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23.【答案】(1)未点燃;不变 (2)后;虚 (3)45 (4)不变【详解】(1)为了玻璃板上成的像更清晰,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应不点燃,所以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平面镜成像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将点燃的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蜡烛的大小不变,则像的大小也不变。(2)由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移开蜡烛B,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光屏不能承接像,不透过玻璃板,即在玻璃板后面直接观察光屏,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对应点连线与平面镜垂直,连接A、A1,做出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即移动后平面镜位置,如下图所示,可知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45°。(4)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蜡烛不动,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玻璃板所在平面不变,蜡烛的位置不变,则蜡烛的像位置不变。【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24.【答案】① 位置② 等效替代法(2) 靠近(3) 像与物大小相等(合理即可)【解析】①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②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拿完全相同且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在蜡烛一侧观察,直至蜡烛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2) 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蜡烛靠近玻璃板,它的像也靠近玻璃板,则蜡烛需要靠近玻璃板,才能与像重合。(3) 该实验可以说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25.【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薄 (2)未点燃;大小 (3)不变【详解】(1)实验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玻璃板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因为实验时,物体会在玻璃板的前后面分别成像,为了避免重影对实验的影响,应用比较薄的玻璃板。(2)如果点燃玻璃板后方的蜡烛B,B的烛焰的光线透过平面镜,干扰对A的烛焰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的观察,难以确定像的位置,从而对实验造成影响,所以实验过程中蜡烛B不需要点燃;多次移动蜡烛A的位置发现蜡烛B都能跟蜡烛A的像重合,根据等效替代法,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因此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蜡烛A的大小不变,因此像的大小不变。【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26.【答案】 A ; 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虚 ; A ;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 远离 ;不变【详解】(1)[1]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要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原因是玻璃板能成像,而且透过玻璃板可以看见后面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故只有A符合题意,故选A。(2)[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实验时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目的是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3)[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实验时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光屏承接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4)[4]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因反射的光线和物体在镜面同侧,所以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这一侧观察。[5]某同学无论怎样调节蜡烛B,发现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成像的位置相对于桌面偏上或偏下。(5)[6][7]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实验中,如果把蜡烛A远离平面镜,看到的像会远离,像的大小不变。【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27.【答案】(1)大小 (2)蜡烛B;A蜡烛像的位置;差一些 (3)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4)靠近;不变 (5)不能;虚 (6)垂直;对应的两点到镜面【详解】(1)该实验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2)该实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因玻璃板是透明的,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重合时,蜡烛B的位置便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透明的玻璃板只能反射蜡烛A的一部分光线,另一部分透过玻璃板,所以玻璃板成的像比平面镜成的像清晰度差一些。(3)平面镜中的像和物体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是因为实验时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像会偏上。(4)平面镜中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则像将面镜.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物体面镜,像也面镜,像的大小不变。(5)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时,撤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与玻璃板平行的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因为平面镜成虚像,光屏不能承接虚像。(6)连接像和物体的对应点,可以判断像和物体连线的是否和镜面垂直,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实验28.【答案】(1)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小于(3)【解析】(1)由表格数据可知,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当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当入射角等于 时,折射角为 ,当入射角等于 时,折射角为 ,所以当入射角等于 时,折射角小于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当光由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由表格数据可知,当光以 入射角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为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实验29.【答案】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详解】(1)从第1次的实验数据可知,入射角为0°时,折射角也为0°,与介质无关;故结论为: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2)分析第2次至第7次的实验数据可得: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3)分析第2次至第7次的实验数据的变化可得: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并且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知识点】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声与能量、声音的传播条件、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30.【答案】(1)蓝(2)在同一直线上;不是(3)膜;倒立(4)能量【详解】(1) 红、绿、蓝被称为光的三原色,如图甲将红、绿、蓝三种色光照白纸上,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2) 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如图乙通过三个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应满足的条件是眼睛、三个小孔和蜡烛在同一直线上。此时看见的是烛焰发出的光,不是蜡烛通过小孔成的像。(3) 利用易拉罐简易针孔照相机观察窗外景物时,实际上是利用了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故人的眼睛应该对着半透明的薄膜进行观察,可以看到倒立的实像。(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塑料膜振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使得纸杯被击落,这是声波对纸杯做了功,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