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实验专题分类----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一、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本大题共26小题)1.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若用此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在乙图的基础上将蜡烛移至20cm刻度线处,则应将光屏 (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再次在光屏成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2)在乙图的基础上,保持蜡烛、凸透镜位置不动,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 (选填“远视镜"或“近视镜”),将光屏远离后,会再次在光屏成清晰的像;(3)如果将凸透镜换成平面镜,保持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不动,移动光屏到合适位置, (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成清晰的像。2.观看了王亚平老师的太空授课后,小滨也用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装置如图,蜡烛、光屏和水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通过对水透镜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透镜的厚薄。(1)蜡烛、光屏和水透镜摆放的位置如图所示,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像未画出),此时水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成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2)将图中的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的40cm刻度线处,若保持光屏不动,此时应该对水透镜 (选填“注水”或“抽水”),才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一个清晰的像;(3)小滨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向左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说明老师戴的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3.小强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1)小强发现用此凸透镜看远处物体时,可以看见倒立、缩小的像;用该凸透镜看自己的指纹时,能看见正立、放大的像。由此猜想: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能与 有关;(2)小强点燃蜡烛,调整光具座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 中心、光屏中心在凸透镜的 上,这样做的目的是 ;(3)小强将蜡烛放在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到如图所示位置,光屏上恰好呈现一清晰的像,该像的性质是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4)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强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线处,若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强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线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清晰的像,当小强的眼睛在凸透镜的右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到烛焰 (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像;(6)当此透镜成实像时,把透镜挡住上一半,则出现的情况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A.像的上半部消失 B.像的下半部消失C.像是完整的亮度和原来一样 D.像是完整的但亮度比原来暗(7)实验时,用直径相同但焦距更大的凸透镜替换原凸透镜,保持物距不变,移动光屏也得到了清晰的像,则此时的像比原来的像 (选填“大”“小”或“等大”)。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2)将蜡烛和光屏移动到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烛焰倒立、等大的实像,此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3)改变蜡烛位置,移动光屏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恰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样的成像原理工作的。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到10cm处,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5.在模拟“视力缺陷矫正”的活动中,调整烛焰(模拟远处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其凸起程度可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出水量来调节)、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1)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2)向水凸透镜内注入适量的水来模拟视力缺陷,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若向 (选填“左”或“右”)侧适当移动光屏,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说明如果晶状体变凸会造成眼睛 ;(选填“近视”或“远视”)(3)若水凸透镜注水后光屏不移动,在烛焰和水凸透镜间加一个焦距合适的 (选填“凹”或“凸”)透镜,光屏上也能得到清晰的像。(4)若水凸透镜注水后,保持水凸透镜和光屏间的距离不变,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将水凸透镜(水凸透镜和光屏同步移动)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6.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2)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 16cm 处时(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选填“放大” 或“缩小”)。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实验序号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1 60 20 倒立、缩小、实像2 30 30 倒立、等大、实像3 204 10(1)如图甲,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并将蜡烛烛焰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凸透镜的主光轴上,目的是使像成在 ;(2)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部分观测情况记录在上表中:①当物距时,像距 ;②当物距时,像的性质是 (仿照表格中的样式填写);(3)将上述实验中透镜更换成另一个焦距为的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可向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蜡烛;(4)光屏已呈现清晰的像,此时一只小飞虫落在了凸透镜上,光屏上是否出现飞虫的像? (选填“是”或“否”)。8.如图所示,这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40cm刻度处。 (1)实验前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如图所示,将蜡烛移至15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清晰的像,人们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3)将蜡烛移动到20cm刻度处,光屏移动到 cm刻度处时,可在光屏上再次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4)在步骤(3)光屏上成清晰像后,一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取下来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镜对光有 作用,它应该是 透镜。由此可知,在近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 (选填“前方”或“后方”)。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如图(a)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他们将同一发光体置于凸透镜前某位置,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的像清晰为止,然后在电脑上记录物体和像的位置及大小.他们多次实验后记录的结果如图(b)所示.①分析图(b)中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以及成像情况可知:当 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②分析图(b)中物距变化量和像距变化量的大小关系可知:当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 .10.小金制作了一个水透镜,测得透镜焦距为10cm,并用该透镜进行如下探究:(1)将发光小灯泡、凸透镜和光屏如图放置,光屏上呈现一个圆形光斑,若将光屏向右移动,光斑大小将 ;(2)移去小灯泡,将点燃的蜡烛放置于光具座的15cm刻度处,为了找到像的位置,光屏应在光具座的 cm刻度范围内移动(选填“40—50”或“大于50”)才能看到清晰的像;(3)将烛焰看成物体,水透镜看做晶状体,光屏看做视网膜。当向水透镜中注水(即增加晶状体的厚度),光屏(视网膜)上的像不清晰,则此时像的位置是在图中视网膜 (选填“左侧”“右侧”或“上面”)。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 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 高度上;(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应用是 。要使像变大一点,可以向 (选填“左”或“右”)侧轻轻移动蜡烛后,再调整光屏;(3)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会慢慢地 (选填“变长”或“变短”),这时候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 方移动(选填“上”或“下”);(4)如图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 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对光线起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12.小周对有关光学实验进行比较研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调节器材使烛焰和光屏以及透镜的中心在 上;器材在图所示位置时,观察到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该像为倒立、 的实像;(2)在上述基础中,将光源适当远离透镜时,为使光屏上依旧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适当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调整好位置后,观察此时光屏上像的特点,生活中利用这个成像特点制成了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仔细观察该过程中蜡烛和光屏移动的距离,会发现 (选填“光屏”或“蜡烛”)移动的距离更远;(3)由于燃烧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会出现在光屏上方,要让像成在光屏中央,可以将凸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调节;(4)小周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透镜与光源之间,通过来回调节光源和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找到了一个清晰的像;同组小庆的眼睛近视度数更高,他取下小周的眼镜再将自己的眼镜拿来放在同一位置,保持光源和透镜位置不变,则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5)小庆同学继续换另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把蜡烛和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当移动透镜分别距离光屏24cm和38cm时均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A.12cm13.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 cm.(2)在此实验中,如果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现烛焰的像,可能的原因是: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倒立、 清晰的实像, 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4)在做(3)实验时小明同学做实验时不小心将中指挡住镜头的一小部分.则光屏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14.在探究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物距的关系时,小延同学用高度为5cm的发光体以及焦距为10cm不变的凸透镜等器材进行了实验,部分实验数据如表中所示。(f =10cm)物距u/cm 14 15 16 17 18 19像高h像/cm 12.5 10.0 8.3 7.1 6.3 5.6(1)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实验中光屏上成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上述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2)由表中数据可知:物体高度、凸透镜焦距一定时,物距变大,所成实像高度的变化情况是: 。15.崇崇同学制作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对水透镜注水或抽水来改变水透镜的厚薄。(1)先将烛焰、水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至 ,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心;(2)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呈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如图所示,该像为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3)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水透镜的下半部分后,发现光屏上呈现的像是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的;(4)将图中的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30cm刻度线处,水透镜和光屏都不动,此时应对水透镜 (选填“注水”或“抽水”),使其焦距变 (选填“长”或“短”),才能在光屏上重新呈现清晰的像。16.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小明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如图甲所示,操作最合理的是 (填字母);(2)当小明将三个元件移动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恰好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此时物距为 cm,利用该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此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则 (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3)如图乙,更换一个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后,为了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其它元件不动的情况下,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合适的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它可以用来矫正 (选填“近视”或“远视”);(4)小明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手表盘,如图甲所示,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的形状是图丙中的 图(填字母)。17.小吴将水充入一个透明塑料模具中,制成“水凸透镜”,并用此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将水凸透镜固定到光具座上,用平行光照射透镜,前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测出水凸透镜的焦距为 cm;(2)实验前,将蜡烛置于光具座上,并让烛焰、透镜和光屏中心处于 ;(3)若将蜡烛、水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如图乙所示的位置上时,光屏上恰好呈现清晰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这与生活中 (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4)保持图乙中各物体位置不变,将装水的注射器连接上水凸透镜,如图丙所示,缓慢向透镜中注水,水凸透镜厚度增加,光屏上的像逐渐模糊,为使像变清晰,应当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18.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操作如下:(1)小艳同学先利用一束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甲所示,则该透镜的焦距是 cm;(2)实验时应调节“F”光源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凸透镜的 上;(3)“F”光源、透镜和光屏如图乙放置,在光屏上可呈现清晰的像,若人眼在图示位置观察,则看到的像如图丙中的 (填序号),生活中利用这个成像特点制成了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将“F”光源移至18cm处,可以在凸透镜前加一个合适的 透镜(选填“凸”或“凹”),也可以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1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2)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因燃烧变短,所成像如图乙,要使像能够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 (选填“上”或“下”)调整;(3)在上一步实验调整好像的位置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呈清晰的像,可将光屏适当 (选填“左”或“右”)移。20.在一次物理实验探究课上,某学习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进行了如下操作:(1)安装并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它们三者中心大致在 ,目的是 ;(2)通过探究,记录并绘制了像距v与物距u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3)当蜡烛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调节光屏的位置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该成像原理工作的;(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说明该物理老师的眼镜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21.小欣和小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中,进行了以下步骤:(1)按图甲所示操作,测得凸透镜的焦距为 cm;(2)安装好器材后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到 ;继续调节三者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生活中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3)小豆将蜡烛移到距凸透镜6cm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清晰的像,这时他应从 (选填“光屏”或“蜡烛”)一侧透过凸透镜直接观察;(4)小欣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她将一个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透镜,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这说明戴上这个眼镜可以矫正 眼。22.小明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2)如图乙所示,是小明测量焦距时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3)蜡烛、光屏和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该像为倒立、 (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了这个成像原理;(4)把蜡烛从图甲位置移动到25cm位置,为了再次接收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往 (填左或右)移动;(5)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因燃烧变短,所成像将不能成在光屏中央,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只需将凸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调整。23.小雷对凸透镜焦距与制成凸透镜的材料种类、凸透镜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1)他第一次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焦距为 cm.(2)由1、2次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 .(3)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受此启发,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紫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结论是:对同一凸透镜, 光入射时焦距小些.24.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移动蜡烛和光屏到如图所示位置,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这一成像原理的应用。(3)实验过程中,小明同学不小心用手指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这时光屏上 (选填“会”或“不会”)出现指尖的像。(4)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燃烧变短。要使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5)另外一个实验小组用由几个发光二极管做成的“F”字样的发光体代替蜡烛进行实验,你认为其好处是 (写出一点即可)。25.某学习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1)通过探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与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2)当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调节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3)若将透镜的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说明老师戴的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26.在一次物理实验探究课上,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进行了如下操作:(1)安装并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它们三者中心大致在 ,目的是 ;(2)通过探究,记录并绘制了像距v与物距u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甲所标,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3)当蜡烛在如图乙所标位置时,调节光屏的位置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该成像原理工作的;(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说明该物理老师的眼镜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5)实验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蜡烛由于燃烧变短,像的位置移到了光屏的上方,为了使像再次成在光屏中央,他应将蜡烛位置向 调节(选填“上”或“下”);(6)对实验进行评估时,经讨论大家认为可利用LED灯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其好处是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本大题共4小题)27.将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透镜10cm的地方得到一个最小亮点.若有一个物体放在这个透镜前40cm处,则可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 (填“倒立”或“正立”)的 (填“放大”或“缩小”或“等大”)的 像(填“实”或“虚”).2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2)当烛焰放在光具座35cm刻度处时,能成倒立、 的实像,相当于一台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3)当烛焰向左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此时所成像将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29.小明用光具座、光源(蜡烛)凸透镜、半透明光屏等器材,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如图所示,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在 。(2)将凸透镇放在50 cm处固定,若将光源放在30 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倒立、等大所像,此时光屏在 cm刻度处。(3)保持透镜在图中的位置不变把光源向右移至35 cm刻度处时,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 )适当调节,才可得到清晰的像。(4)如果用物理书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发生的变化是 。30. 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的折射程度是不同的,即每个凸透镜的焦距不一定是相同的.(1)焦距大小由凸透镜的哪些因素决定呢?请猜想出三个因素: 、 、 .(2)某同学用两个材料相同、凸起程度一样,但横截面积不同的凸透镜会聚太阳光,测量得出会聚点(即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都是10cm.根据这个情况,可推测: .(3)某同学用两个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但凸起程度不同的凸透镜会聚太阳光,测得较凸的凸透镜会聚点到光心的距离是5 cm,而较平的凸透镜会聚点到光心的距离是8 cm,根据这个情况,可推测: .参考答案【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1.【答案】(1)靠近;缩小 (2)近视镜;不能【详解】(1)由图甲知,实验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f=10cm。而乙图中,蜡烛与透镜的距离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此时的像距大于物距,当蜡烛移到20cm刻度线处,此时的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比第一次的物距大,则像距比第一次的小,所以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且所成的像是缩小倒立实像。(2)若保持图乙的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想将光屏远离后能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须让光线先发散,故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凹透镜,即近视镜。(3)若将凸透镜换成平面镜,保持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不变,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得不到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光屏上无法承接。【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2.【答案】(1);缩小 (2)注水 (3)远视【详解】(1)蜡烛、光屏和水透镜摆放的位置如图所示,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易知此时,则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则有,,联立两式解得水透镜的焦距范围为。(2)图中的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的40cm刻度线处,物距减小,光屏不动,即像距不变,也就是需要使现在的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更强,所以此时应对水透镜注水,使其焦距变短,才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一个清晰的像。(3)小滨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向左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说明老师戴的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老师戴的是远视眼镜。【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3.【答案】(1)物距 (2)烛焰;主光轴;使像呈在光屏中央 (3)缩小 (4)右;变大 (5)正立 (6)D (7)大【详解】(1)用此凸透镜看远处物体时,可以看见倒立、缩小的像;用该凸透镜看自己的指纹时,能看见正立、放大的像,物距不同,看的像不同,故像的性质可能与物距有关。(2)根据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调整光具座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像才能够成在光屏的正中央。(3)将蜡烛放在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到如图所示位置,此时物距为40cm,物距大于两倍的焦距,故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4)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线处,物距为25cm,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故像距大于两倍的焦距,故需要将光屏向右移动;此时成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由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物距减小,像变大。(5)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强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线处,物距为10cm,小于一倍的焦距,是放大镜成像,成正立、放大的虚像。(6)把透镜挡住上一半,烛焰通过凸透镜下半部分成完整的像,由于折射的光线变少了,故像变暗,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7)用直径相同但焦距更大的凸透镜替换原凸透镜,折光能力变弱,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由于焦点后移,导致经过经折射后该光线也向后移,延迟相交,像变大。【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4.【答案】(1)同一高度;(2)10.0;(3)照相机;左【详解】(1)实验中,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可以使实验过程中像在光屏中央。(2)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时,像距等于物距,都为2倍焦距,所以2f=20cm,f=10cm。(3)在光屏上成像时物距满足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对应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蜡烛向左移时,物距增大,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减小像距,所以应把光屏向左移动。【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5.【答案】(1)缩小 (2)左;近视 (3)凹 (4)左【详解】(1)由图知,像距小于物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凸透镜变厚,此时凸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变强,像将成在光屏之前,所以将光屏向左移动,近视眼将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之前,即晶状体变厚造成近视。(3)凸透镜变厚,此时凸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变强,要使光屏上也能得到清晰的像,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应在烛焰和水凸透镜间加一个焦距合适的凹透镜。(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凸透镜注水后变厚,折光能力变强,要得到清晰的像要将透镜靠近物体,也就是应将透镜向左移动。【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6.【答案】 会聚 ; 11.0 ; 放大【详解】(1)[1]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会聚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2]根据题意知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会聚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就是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由图知道,焦距为41.0cm-30.0cm=11.0cm(2)[3]由于凸透镜的焦距是11.0cm,当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由于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和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7.【答案】(1)光屏的中央 (2)60;正立、放大、虚像 (3)靠近 (4)否【详解】(1)该实验需要将蜡烛烛焰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凸透镜的主光轴上,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由于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根据第1次实验数据,当物距时,像距,可知第3次实验数据,当物距时,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等于像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表格中第2次实验数据可知,解得,第4次实验,物距,则所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3)将上述实验中透镜更换成另一个焦距为的凸透镜,凸透镜焦距变小,折光能力变强,所成的像会更靠近凸透镜,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应增大像距,减小物距,故可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蜡烛。(4)该实验是光源烛焰通过凸透镜成像,小飞虫落在了凸透镜上,遮挡了一部分光线,但仍有光线通过凸透镜,故不影响烛焰成完整的像,小飞虫在一倍焦距以内,不能成实像,因此光屏上不会出现飞虫的像。【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8.【答案】(1)同一高度 (2)缩小;照相机 (3)60;等大 (4)发散;凹;前方【详解】(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前,应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将蜡烛移至15cm刻度处,此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人们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照相机。(3)将蜡烛移动到20cm刻度处,此时u=20cm=2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像距v=2f=20cm,实验光屏需移动到60cm刻度处时,可在光屏上再次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4)近视镜是凹透镜制成的,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近视眼是由于长期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变厚,像成在视网膜前方。【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9.【答案】像距等于物距;物距变化量大于像距变化量【详解】①分析、比较图(b)中物距与像距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物距都大于像距,而像的性质都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当像距等于物距等于20cm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因此可得出结论:当物距等于像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②分析图(b)中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关系以及成像情况,可以看出,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距不断减小,像距不断增大,且物体变化大于像距的变化.【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10.【答案】 不变 ; 大于50 ; 左侧【详解】(1)[1]由图可知,发光小灯泡在凸透镜焦点位置,经凸透镜折射后形成平行光线,将光屏向右移动,光斑大小不变。(2)[2]将点燃的蜡烛放置于光具座的15cm刻度处,此时的物距为15cm,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此时的像距应大于2倍焦距,即应该在大于的刻度线范围内才能找到。(3)[3]当向水透镜中注水(即增加晶状体的厚度),焦距变小,折光能力太强,像会提前会聚,即会出现在光屏的前方,也就是左侧。【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11.【答案】(1)10.0;同一 (2)投影仪;右 (3)变短;上 (4)远视;会聚【详解】(1) 由题意可知,该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由图甲可知,凸透镜位于10.0cm处,光斑位于20.0cm处,故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20.0cm﹣10.0cm=10.0cm;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心,实验开始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同一高度上。(2)由图乙知,当蜡烛在刻度尺的10cm处,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投影仪;蜡烛向右移动,物距变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像距变大,像变大,所以要使像变大一点,可以向右侧轻轻移动蜡烛后,再调整光屏。(3)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蜡烛会慢慢地变短,烛焰的高度逐渐降低,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经凸透镜折射后,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上方移动。(4) 如图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说明提前成像了,说明眼镜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这种眼镜是用来矫正远视眼的。【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12.【答案】同一高度;等大;靠近;照相机;蜡烛;下;远离;C【详解】(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烛焰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和透镜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处;由图可知,物距等于像距,能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由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则该像为倒立、等大的实像。(2)将光源适当远离透镜时,为使光屏上依旧出现清晰的像,由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光屏应靠近凸透镜;观察此时光屏上像的特点发现,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可以运用到照相机;观察该过程中蜡烛和光屏移动的距离,会发现物距大于二倍焦距,蜡烛移动的距离较大,像距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二倍焦距,所以光屏移动距离较小。(3)燃烧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会出现在光屏上方,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由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发生偏转可知,应将凸透镜向下调节。(4)小庆的眼睛近视度数更高,即是近视镜,他取下小周的眼镜再将自己的眼镜拿来放在同一位置,保持光源和透镜位置不变,由于近视镜是凹透镜,能将光发散,使像成在光屏后面,所以将光屏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5)移动透镜分别距离光屏24cm和38cm时均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像距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则f<24cm<2f,38cm>2f,解得12cm【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13.【答案】10;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或烛焰在焦点上或焦点之内;;放大;幻灯机;成一个完整的像,像变暗【详解】(1)根据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定义,此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焦距,(2)因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可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心,又因物体放在焦点或焦点之内时都不能在屏上呈像.(3)因凸透镜的焦距为,此时物距为,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所以可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原理与幻灯机相同;(4)将中指挡住镜头的一小部分并不会防碍蜡烛成像,只是会聚的一部分光线被遮挡使像变暗.【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14.【答案】(1)放大;幻灯机 (2)实像高度变小【详解】(1)实验所用发光体高5cm,所成的像高都大于5cm,可知该实验中光屏上成放大的实像;利用此成像原理制成了幻灯机。(2)分析表中数据:物体高度、凸透镜焦距一定时,随着物距越大,所成实像的高度越小。【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15.【答案】(1)同一高度 (2)缩小;照相机 (3)完整 (4)注水;短【详解】(1)为了让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将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调至同一高度。(2)由图示知,物距大于像距,在光屏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3)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水透镜的下半部分,则蜡烛的光无法透过下半部分,但光线可通过上半部分,透过透镜的光线减少了,成像变暗了,但像的完整性不受影响。(4)由图示知,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的30cm刻度线处,物距应大于像距,但物距变小,像距应变大,而水透镜及光屏不动,则需要向水透镜注水,让水透镜变厚,焦距变小,聚光能力变强,蜡烛发出的光线经透镜后的会聚点变短。【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16.【答案】(1)C (2)30.0;照相机;能 (3)凹透镜;近视 (4)D【详解】(1)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白纸置于另一侧,且平行于凸透镜,改变白纸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光斑便为焦点,测出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2)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物距为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即u=50.0cm-20.0cm=30.0cm;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利用该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照相机;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 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可知,则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3)将原凸透镜更换为一个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由于焦距变小,折射能力变强,像会成在光屏的前方,所以需要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可以使光线发散的凹透镜,凹透镜可以用来矫正近视眼。(4)因为凸透镜成像时,不仅左右相反,而且上下颠倒,根据甲图可得,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的形状是图丙中的D图,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17.【答案】(1)10.0;(2)同一高度;(3)放大;投影仪;(4)左【详解】(1)用平行光照射透镜,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焦距,从图中可知凸透镜的焦距(2)实验前,将蜡烛置于光具座上,并让烛焰、透镜和光屏中心处于同一高度,目的是为了让像成在光屏中央位置。(3)蜡烛如图乙所示位置放置时,光屏上恰好呈现清晰的像,此时物距,此时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光屏上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与生活中投影仪原理相同。(4)保持图乙中各物体位置不变,将装水的注射器连接上水凸透镜,如图丙所示,缓慢向透镜中注水,水凸透镜厚度增加,折光能力增强,水透镜的焦距变短,相当于物距增大,为使像变清晰,根据凸透镜成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的规律可知,应当向左移动光屏。【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18.【答案】(1)10.0 (2)主光轴 (3)B;照相机;凸【详解】(1)由图甲可知,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10.0cm,则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2)实验前,必须将光源、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处,即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这样烛焰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3)由图乙可知,物距为,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颠倒,故B是人眼在图示位置观察到的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一致。将“F”光源移至18cm处,此时物距变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像会远离凸透镜,若光屏的位置不变,则需要在凸透镜前加一个合适的凸透镜增强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可以使像距保持不变。【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19.【答案】 10.0 ; 上 ; 右【详解】(1)[1]将平行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会发现会聚为一点,这一点即为焦点,光心到焦点的距离为焦距,分度值为1cm,刻度尺需要估读,故焦距为10.0cm。(2)[2]蜡烛因燃烧变短,通过光心的光线,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故烛焰的中心、光心的连线向上偏,故像向上偏,故应该将光屏向上调整。(3)[3]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近视眼镜是凹透镜,起发散作用,故可将光屏适当向右移动。【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20.【答案】同一高度;像能成在光屏中心;10;放大;投影仪;近视【详解】(1)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2)凸透镜成像时u=v=2f物体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根据这个特点,结合图甲可得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3)由乙图可知u=15 cm,v=30cm 此时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投影仪。(4)老师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当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带的眼镜的镜片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则为凹透镜,则老师的眼镜是近视眼镜。【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21.【答案】 10.0; 同一高度; 放大; 投影仪; 光屏; 近视眼【详解】(1)[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相交于一点,该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2]为使所成像能在光屏的中心,便于观察成像情况,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3][4]蜡烛距凸透镜的位置如乙图所示时,因为物距像在二倍焦距以外,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一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投影仪。(3)[5]当物距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所以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清晰的像,这时应从乙图所示中的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直接观察蜡烛的虚像。(4)[6]将一个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透镜,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这说明放置的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光线延迟会聚,此透镜为凹透镜,凹透镜可以用来矫正近视眼。【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22.【答案】(1)同一高度 (2)11.0 (3)缩小;照相机 (4)右 (5)下【详解】(1)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可以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2)凸透镜正对平行光,平行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f=41.0cm-30.0cm=11.0cm。(3)图甲中蜡烛位于20cm刻度线处,凸透镜位于50cm刻度线处,则物距u=50.0cm-20.0cm=30.0cm,即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利用了此原理。(4)把蜡烛从图甲位置(20cm刻度线处)移动到25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因此为了再次接收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往右移。(5)随着蜡烛的燃烧,蜡烛越来越短,根据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像会成在光屏的上方,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该将凸透镜向下调整。【关键点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应用如表所示: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应 用大小 倒正 虚实u=∞ v=f 会聚于一点光斑 测焦距u>2f fu=2f v=2f 等大 倒立 实像 计算焦距f2f 放大 倒立 实像 幻灯机、投影仪uu 放大 正立 虚像 放大镜【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23.【答案】10.0;小;紫【详解】(1)[1]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为焦距,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此时读数为40.0cm-30.0cm=10.0cm即透镜焦距为f=10.0cm;(2)[2]由图甲可知,第一次测得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根据表中1、2次的实验数据可知,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其焦距越小,折光能力越强;(3)[3]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不相同.红色光较紫色光偏折能力弱,所以红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紫光入射时焦距小些.【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24.【答案】(1)同一高度 (2)投影仪 (3)不会 (4)上 (5)可以增加物体的亮度,使成像更清晰【详解】(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该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由题图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3)用手指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手指处于凸透镜的1倍焦距以内,故此时成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所以在光屏上不能看到手指尖的像。(4)蜡烛变短了,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可将凸透镜向下移动,或光屏向上移动。(5)由发光二极管做成的“F”字样的发光体比烛焰的亮度更大、更环保,更容易看出倒立的实像不仅是上下相反、而且是左右相反;同时蜡烛燃烧有火焰,不如发光二极管安全;火焰在有风的时候会晃动,同时蜡烛会越烧越短,而二极管不会。【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25.【答案】5;放大;能;近视;【详解】(1)通过探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与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甲所示,根据“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可知2f=10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5cm。(2)当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物距为15cm,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后,只是减少了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导致光屏上像变暗,但依然能成完整的像。(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说明老师戴的是对光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即近视眼镜。【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26.【答案】(1)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10 (3)缩小;照相机 (4)近视 (5)上 (6)见解析【详解】(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把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2)由图甲可知,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f=10cm。(3)当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物距,调节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4)将老师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为凹透镜,为近视眼眼镜。(5)经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不会发生偏折,蜡烛变短后,像会向上移动,呈现在光屏的上方,想要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只需将蜡烛向上调节即可。(6)将蜡烛换成LED灯的优点有:实验现象更明显、成像稳定、便于观察、减少了污染、有利于健康等。【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27.【答案】倒立;缩小;实【详解】将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透镜10cm的地方得到一个最小亮点,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10cm,一个物体放在这个透镜前40cm处,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28.【答案】11.0;放大;投影仪;左;变小;【详解】(1) 如图甲可知:刻度尺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凸透镜的焦距为11.0cm。(2)当蜡烛放在光具座35cm刻度处时,物距由于凸透镜的焦距为11.0cm,所以此时满足,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一台投影仪。(3)当蜡烛向左移动时,物距变大,所以此时像距也变小,需将光屏向左移动,像的大小将变小。【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29.【答案】同一高度上;70;右;亮度减弱;【详解】(1)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心,应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2)由题意可知,此时物距为20cm,若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则此时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故此时像距也应等于两倍焦距,故此时光屏应在70cm刻度处。(3)保持透镜在图中的位置不变把光源向右移至35 cm刻度处时,此时物距减小,由“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将变大,即应将光屏向右适当调节,才能得到清晰的像。(4)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后,入射光线将减少,故此时光屏上的像亮度将减弱。【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30.【答案】;材料;凸起程度;横截面积;凸透镜的焦距与其横截面积无关;详见解析【详解】(1)[1][2][3]第二小题是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和凸透镜横截面积的关系;第三小题是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和凸面程度的关系;由此可知凸透镜的焦距和凸透镜的凸面程度和横截面积有关;还可以猜想焦距的长短与凸透镜的材料有关;(2)[4]实验控制了相同的材料和凸起程度,而使横截面积不同,但测得凸透镜的焦距相同,由此可以说明凸透镜的焦距与其横截面积无关;(3)[5]实验中凸透镜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而凸起程度不同,结果测得较凸的凸透镜焦距为5cm,较平的凸透镜焦距为8cm,由此得出:凸透镜的焦距与其凸起程度有关,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小.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