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红烛》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下面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闻一多
第一节:对红烛的赞颂
第二节:对红烛的困惑
第三节:对红烛的了悟
第四节:对红烛的激励
第五节:对红烛的感伤
第六节:对红烛的彻悟
第七节:对红烛的慰藉
第八节:对红烛的认同
第九节:对红烛的肯定和期望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臧克家先生曾说:“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而于我心中,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舍生取义的弘扬者,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红色的蜡烛。
这是一首咏物诗。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诗人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
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人物轶事
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
  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就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就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告到法院虽然胜诉,可就是店老板还就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毕业典礼上,惯例就是男女生成对上前接受毕业文凭,但六个中国男生只能自己结成三对走向讲台,因为没有美国女生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每每耳闻目睹这些事,闻一多都会痛苦地折断手中的笔。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读的话语,然后都可以用来形容祖国的苦难,但他写下的诗句却就是“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有人说:“国家就是腐败的,到处丑恶,不值得爱。”闻一多痛心地反驳道:“不对,只要就是你的祖国,再丑、再恶,也要爱他。”他常把自己的诗寄给国内的朋友们,也常常提醒道:“不要误会我想的就是狭义的家,我所想的就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意 象
“ 蜡 炬 ” 与 “ 红 烛 ”
问题:
你学过哪些跟蜡烛相关的诗句?表现了什么情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李商隐
《无题》中,蜡烛是“为爱所苦,相思成灾”的写照。
闻一多笔下的”蜡烛“是否会成为新的意象,它又象征着什么呢?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
红烛的“色”
明确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
红心的红:赤诚、热烈、忠诚;
根据作者的类比,同理推之
红烛的红色也是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思考:蜡烛有白蜡、红蜡,闻一多为什么选择写“红色”的蜡烛,红色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三处问:
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的“光”
诗歌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有何作用?
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红烛的“灰”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思考:这里的“灰”象征什么?和“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灰”的象征意义有什么区别?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蜡炬”的“灰”象征着因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损、衰亡的躯体。
“红烛”的“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出花果的脂膏。
①红烛就是诗人的化身,凝结着诗人灼热而复杂的爱国精神,烛之红是诗人赤诚的象征。
②红烛燃烧自己,象征诗人为祖国牺牲奉献的精神。
③红烛流泪,代表着诗人内心为不能很好地报效祖国、打破黑暗的伤感,决心用自己的痛苦去创造祖国的光明。
简析“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
红烛的“泪”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 流泪!”
思考:这里的“泪”象征什么?
“光”象征着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而残风侵光芒,残风是光芒的对立之物,也就是理想的阻碍之物,即反动势力。那么“泪”就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
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总结:
“红烛”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牺牲自我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
用“这样红”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
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
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①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
②《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而且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诗词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比如诗人闻一多在《红烛》一诗中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红烛精神,表达了自己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




时 期 特 点 代表诗人 代 表 作 内 容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诗的“尝试” 胡适等 胡适《尝试集》等
废除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
现诗人的真情实感
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 郭沫若等 郭沫若《女神》等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30年代 新诗的规范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 徐志摩《再别康桥》等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镜子
40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 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 戴望舒《雨巷》等
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
结束语
早先所知的闻一多先生,并非诗人,而是斗士。这与他的死有关,一副斗士的铁骨,被那最后的演讲承载着,撞击过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由此想到了屈子,虽赴死的方式不同,却都感天动地,悲壮激越。有人道屈子首先是政治家,而后才是诗人,因为政治家使其择死;然而让后人年年端午而祭,则是诗人之死,死得诗意。我想闻先生震撼人心之死,大概亦如此吧。如果说屈子的香荃使之永恒,闻先生的红烛则使斗士不朽!
红烛之泪,是先生流自心底之忧国热泪;红烛之光,是先生燃其生命所发之爱国之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